吳 勇 園
(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在高等教育研究生培養(yǎng)中,導師和研究生的關系(下面簡稱導學關系)是教育教學中的一種獨特的互動關系。根據契約論,導學關系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存在社會交換的關系,導師和研究生的關系不僅僅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師生關系,更是科研上的合作伙伴,其關系應該是民主平等且相互合作的。從互惠理論出發(fā),構建合作、溝通、公平、信任的高質量導學關系,有利于提高研究生人才培養(yǎng)質量,推進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改革。
導學關系是研究生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核心關系。研究生教育中,基本是教學占少數,更多的是導師指導研究生學習、與研究生合作科研,其中涉及的利益和資源具有依存性和制約性,更需要建立高質量的導學交換關系。建立導學關系始于考取研究生,獲得一紙通知,但維持導學關系,發(fā)展高質量的導學關系需要導師和研究生雙方共同努力。而導師與研究生關系不和,最終導致悲劇發(fā)生的事件在高校頻頻發(fā)生,“老師”變“老板”和“學生”變“雇員”等現象使研究生和導師的關系出現異化,情況不容樂觀。研究生教育的目標是為我國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和諧的導學關系是提高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保障。導師和研究生通過交往才能進行知識的傳遞,通過見面、交換信息、調整自己的期望和發(fā)展目標,進行心靈、情感、品德上的溝通。導學關系既是一種師生關系,也是一種人際交往關系,實際也是一種交換過程,涉及到資源交換、利益獲得,既包括顯性的利益也包括隱性的利益。導師和研究生都有其所希望達到的目標。教育作為一種商品必須具有使用價值,[1]開展教育活動所產生的教育資源可以作為商品去交換。教師與學生交流是為了彼此的工作需要和專業(yè)發(fā)展,教師和學生對通過交換所獲得的報酬會抱有期望,并且希望自己的付出會獲得回報。
沒人會去信任一個忘記回報的人,互惠對于人類交往是非常重要的。人類有一種強烈的、與生俱來的歸屬需要,這種需要在形成和維持持久、積極、有意義的人際關系的驅動力中表現出來,[2]人們通過與自己建立穩(wěn)定關系的人進行愉快、頻繁的互動來實現交換的目標,去實現自己的各種需要。社會上的各種關系和交往所涉及到資源的互換,是通過身份和地位去衡量的,根據個體的身份決定進行怎樣的交換。而人的社會性是基于互惠建立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加強聯系,也因互惠而加以強化。[3]從滿足個體的需求去交換到互惠行為的建立,最終營造和諧的交換關系。所謂互惠,即滿足相互交換和回報義務的一種普遍的道德規(guī)范。[4]互惠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行為規(guī)則,以實現長期的相互合作,從而長期獲得更高的交換結果,也可以被概念化為一種人際動機,互惠代表了人們交往的最終目標。[5]Kolm提出互惠是建立在心理相互聯結的基礎上的資源和禮物的交換,他認為互惠受“社會平衡的義務”“情感的互動”“利益的共同體”三個根本要素的推動。[6]黃真從微觀角度解讀互惠,認為其包括給予、接受和回報三個階段,[7]每個階段都是必須的,只有三個階段全部完成,完整的互惠行為才算完成。互惠分為積極互惠和消極互惠兩個行為領域,積極互惠對積極的人際關系和友善的行為更加敏感,而消極互惠對消極的人際關系和惡意的行為敏感。[8]互惠規(guī)范使得人們只會和那些懂得或者能夠回報的人建立交換關系,當一個人接受了其他人給予的資源和利益的同時,也承擔了回報的義務,接受者只有回報與給予者價值相當的資源才符合互惠規(guī)范。
導學交換源于Homans與Blau的社會交換理論,該理論認為社會上的行為實際上是一種交換行為,即人們被期望從別人那里得到的,且一般來說也確實從別人那里得到了的進行回報所激勵的自愿行為。而得到交換的必要條件是個體需要為自己已經獲得的服務履行義務,在察覺到他人以友善的方式去幫助我們時,我們也會回報以同樣的友善,而獲得敵意的情況時我們也會回報同樣的敵意。
導學交換評估階段是導師和研究生進行導學交換的風險評估階段。這一階段發(fā)生在學生準備報考研究生時期,通過對學校、導師的分析,決定自己是否報考此導師。學生可能會通過上網或者詢問學長學姐關于所要報考的導師的情況。社會吸引是誘導人們主動建立社會交往的力量,研究生因為導師的學術能力、人格魅力等受到吸引而產生建立交換關系的期望,一旦學生期望與導師達成一定的交往關系,并且期望能從與導師的交換關系中獲取某方面的利益,導師對于研究生而言就形成了一種吸引,如對學業(yè)指導、科研成就等的渴望促使研究生去接近導師與導師建立交換關系。為了使導師注意到自己,研究生會盡力給導師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給導師發(fā)郵件介紹自己的基本情況并突出自己的優(yōu)點,向導師表明自己對于導師的研究方向很感興趣,并對其有所研究,也就是俗稱的“套瓷”。導師在選擇研究生時也會考慮研究生的種種情況與能力,是否符合自己的培養(yǎng)標準,是否能達到自己的期望,雙方相互吸引會促使他們去建立交換關系。
當研究生與導師雙方確定了導學關系之后,進入嘗試導學交換階段。在這一時期,導師和研究生會進行初步溝通,確定培養(yǎng)計劃。溝通方式分為:正式的溝通如學術研討會、上課等,或者非正式的溝通如閑聊、聚會團建等。若是導師和研究生之間的溝通很少,僅僅局限于上課,那么師生關系就會很淡漠,其交換行為也很少。若是一方總是給予,另一方總是接受,卻不做出任何的回應,會導致交換關系的失衡,導師一味地指導研究生,而得不到研究生的任何反饋,導師就會降低自己對研究生的“付出”以消除自己內心的不平衡。而研究生一方總是為導師的課題做貢獻,而導師連基本的論文掛名或者科研經費都沒有,導學關系就會出現問題。導師要在學習科研上引導研究生,并在生活上關心研究生;研究生要對于導師的給予做出及時的回應。在一次次的成功交換關系建立之后,導師和研究生二者在交換中獲得自己滿足的報酬,會為進一步的交換關系建立穩(wěn)定的基礎。
導師與研究生在互相了解熟悉的基礎上,展開著學術上和思想上的互動:一方面,導師根據研究生的發(fā)展水平有張有弛地進行指導,循序漸進地教學,尊重研究生自己的想法和科研成果;另一方面,研究生積極與導師溝通自己的想法并參與導師的科研活動,使自身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時,也以一定的科研成果反饋導師的指導。在這種收益反復的導學交換中,相互信任的導學關系發(fā)展起來,二者建立了穩(wěn)定互惠的導學交換關系。
社會交換的概念契合了導學關系中導師與研究生的交往模式,導學交換是導師和研究生在教學過程中,在日常學習、科研合作過程中就手中的各種資源進行交換,教學相長。社會交換和導學關系之間具有內在聯系和適切性,而作為社會交換的核心規(guī)范,互惠行為在這二者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缺乏互惠規(guī)范,便會陷入低質量的導學交換;遵守互惠規(guī)范,則會建立穩(wěn)固和諧且高質量的導學交換關系。
導學關系是一條具有雙向箭頭的雙行道,[9]對于研究生而言,導師被認為是最寶貴的資產,因為他們能提供職業(yè)、社會和心理上的支持。[10]導學中的導師是指學術地位優(yōu)于研究生、經驗豐富、有專業(yè)特殊成就的人,通常比研究生年長,并且能幫助研究生實現學業(yè)進步和人生的重要目標。Anderson等人通過研究界定了導師的角色和功能,即教學、贊助、鼓勵、提供咨詢和交友。[11]導師對于研究生既是教學上的導師、科研上的合作伙伴,也是生活上的朋友,研究生渴望在研究生生涯中得到導師的指導。導師是研究生學術道路上的向導,在塑造研究生的學術行為、職業(yè)道德和誠信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12]積極互惠的導學關系促進了學生的情感學習,情感學習反過來促進學生的認知學習,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研究生的學習。Busch從導師角度進行調查得出,對于導師而言,導師也能從指導研究生中獲得很多益處,導師通過指導學生,與學生交往,使自身的名譽得到增長、情感得到滿足、職業(yè)得到提升等。[13]
導學關系是一個互惠的過程,且互惠是研究生教育生涯中的導學關系的最核心的部分。[14]人們都追求互惠的交換關系,導學關系也不例外,互惠是導學互動和建立導學交換規(guī)范的“啟動機制”?;セ莸膶W交換會使導師和研究生同時受益,缺少互惠則會使導學交換逐漸走向異化。研究生的學術程度和專業(yè)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與導師的關系和互動,導師和研究生通過交往,不僅僅獲得科研成果、獎金、資源等物質的外在性收益,還獲得情感、道德和價值觀等內在性報酬。高質量的導學交換即以互惠為基本規(guī)范,構建合作、溝通、公平、信任的日常教學科研和社會生活,即能保證學生獲得基本的求學需要和知識,同時能提升教師工作的滿意感,使二者建立和諧穩(wěn)定的交換關系。
布勞提出人們對社會報酬的期望分為三種類型[15]:一般期望、特殊期望和比較期望。一般期望是個體的最低需求水平;特殊期望是與既定的人或既定的行為進行交往帶來的報酬,即交換的個體是否能夠吸引對方;比較期望是“報酬”減去“成本”后,個體對于交換對象所能提供的報酬進行的估計和是否進行之后的交換的期待。
在導學交換中,研究生和導師的一般期望即作為研究生該有的知識素養(yǎng)、學習能力和道德品質,導師所具有的知識閱歷、指導能力、職業(yè)道德。這個條件滿足之后,最基本的導學交換得以建立,若是第一印象無法達到導師或研究生的最低期望,后續(xù)的交往便難以進行。在達到一般期望的基礎上,再進行特殊期望的交往,導師的教導使學生獲得知識,學生的反饋使導師獲得職業(yè)滿足感,從而建立穩(wěn)定的導學互動聯系。研究生參與導師的課題研究可能會極大地占用了自己日常學習生活的時間,如果在課題中只是負責一些簡單、基礎的工作,或者幫助導師做與學術無關的大量瑣事,會導致研究生花費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卻無法得到能力的提升。由于導師掌握研究生論文答辯、考核甚至畢業(yè)的生殺大權,礙于導師權威敢怒不敢言,心理上的“報酬”和“成本”的天平出現失衡,對研究生的心理和學業(yè)產生不良影響。其次,由于導師對于研究生在科研方面的指導不足,研究生對導師的依賴也越來越少。對于導師來說,如果研究生讀研動機只是為了逃避工作,對于本專業(yè)的興趣很低,參與導師的課題不積極,對于導師布置的任務草草了事,久而久之,導師感到自己的付出沒有收獲,學生的需要程度低,導師也不愿意再和此研究生有太多的互動行為,師生關系淡漠,交換行為降低。
導學交換由于導師和研究生所處的角色地位的不同,必然出現權利的分化,導師由于其閱歷、知識積累、資源、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優(yōu)勢使其在導學交換中具有優(yōu)勢地位,得到尊敬和服從。研究生對導師的尊敬促使其聽從導師的建議并且服從導師的指示作為回報。權利的不平等導致導師控制研究生的行為,建議和指示若能使研究生從中收益,那么這場交換是雙方都滿意的。若只是一些無法滿足研究生期望的資源,或者導師對研究生的指導和教育與所收回的收益不成正比,導師就會降低或停止進一步的交換去尋求導學交換的平衡。在導學交換中,研究生和導師根據自己內心的標準去評估交換,如果其內在標準與交換關系中的投資與結果不符,就會使導學交換缺乏互惠性。Joan等人通過對荷蘭249名教師的調查得出教師的職業(yè)倦怠與情緒衰竭與其學生的交換關系的互惠程度有明顯的關聯,當教師對學生的投入與從學生中獲得的反饋不成正比時,教師易出現職業(yè)倦怠。[16]即當教師對學生的投資和結果失衡時,師生關系缺乏互惠。Myers通過對139名大學生的調查探討學生和導師的關系是否與師生交換有關,他根據領導—成員交換理論得出學生會感知自己與教師的關系并把自己劃分為是屬于內群體還是外群體,擁有內群體關系的學生與導師交流的動機更強。而外群體關系的同學與導師的交流質量較低,師生之間的溝通、支持和責任也必將變少。[17]
導學關系確立的開始也許就只是因為導師的研究方向和課題,研究生被導師的學術造詣所吸引,導師被研究生的分數和通過精包裝的面試辭藻所吸引,雙方了解不足,有些導師和研究生甚至在面試的時候就已經相互選好。作為為期三年的研究生生活里重要的交往對象,僅靠學校網站上的導師信息和簡單的交談便確立下來過于草率,而且導師的課題基本都是確定的,研究生只能根據導師的課題去改變自己的意向,若是自己無法堅持的研究方向,學習研究生涯便會枯燥無味。因此,在師生雙選之前,最好是全體學生和導師在上了一段時間的專業(yè)基礎課的基礎上再進行互選,導師和學生雙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來的相處也會更加方便,且很多高校出現自己的導師只帶自己的學生,對院里其他學生根本不熟悉,不利于整個學院的師生關系發(fā)展。同時導師在介紹自我的時候要先提出自己的基本要求,讓研究生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后再作選擇導師的決定。在確立導學關系之后,研究生要積極與導師溝通,適時說明自己的讀研規(guī)劃,是進一步提升自己還是工作需要,導師可根據研究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培養(yǎng)計劃。就學習和研究中遇到的問題,研究生要積極主動地向導師反應,尋求導師的反饋。根據組織行為學中的尋求反饋行為,下級向上級尋求的反饋越多,工作內容就越清晰,就能更好地完成任務,從而提高工作效率,上下級之間的溝通效果也會越來好。[18]通過反饋減少自身對于知識的不確定性,糾正學習科研上的錯誤,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且經常向導師尋求反饋的學生,能不斷優(yōu)化與導師的關系,學生自身也能得到收益。導師也會更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更愿意與學生互動,提高導學交換質量。
導師和研究生要在導學交換中不斷地調節(jié)自身的期望水平,努力符合現狀,使導學雙方的期望都有所回應。
當代所提倡的導學關系是平等且履行各自義務的契約式服務關系,導學關系既是師生關系,也是一種學術合作關系?;セ莸膶W關系不是一開始就形成的,在初期要建立一定的規(guī)章制度,激勵學生的期望,幫助學生達到學業(yè)目標。學生通過不斷地與導師學習交流,了解導師的行為風格,將導師的指導與自身的計劃相融合,既參與了導師的科研項目又使自己收益頗多,從而遵循互惠交換規(guī)則。導師和研究生在學術指導上要遵循導師有效指導下的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的互惠交換規(guī)則,一方面,導師對研究生進行適時、適度、適當的指導,去“養(yǎng)”研究生,而不是“用”研究生。[19]導師和研究生可以制定團隊認可的規(guī)則,規(guī)定好指導的時間和內容,對研究生的學業(yè)進行監(jiān)督,雙方保持一定的聯絡,不能平時找不到人,寫畢業(yè)論文的時候連拖帶拽,將無法畢業(yè)的緣由推脫給研究生。且對于課題中研究生的貢獻,需要給予一定榮譽和獎勵。導師對于教育資源的分配要公平,當研究生感到自己是圈內人,與導師交流的動機會更強。當研究生認為老師不公平、濫用權利時,研究生對導師的認同感很低,且不愿意和導師建立人際關系。[20]另一方面,研究生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人才,必須承擔科研創(chuàng)新的任務。因此,研究生也要提高自主學習和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導師要制定相關的規(guī)則去約束研究生的科研日常,給研究生提出適當的要求和規(guī)章??蛇m時地用分數和課題基金去督促研究生完成科研任務。研究生要端正自己的價值觀和讀研動機,不僅僅是為了更好地就業(yè),更是為了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養(yǎng)。研究生在參加導師課題時,要本著積極認真的態(tài)度,虛心地向導師學習,通過與導師的交流積累科研經驗。通過自我學習,參加一些與專業(yè)相關的會議提升自己,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回報導師的指導。
除了建立正式的互惠規(guī)則,導師和研究生還應該建立內隱的心理契約?;セ輹圆煌男问奖憩F出來,在一些長期交往且親密的關系和友誼中,人們并不會那么斤斤計較純粹的交換和報答。只有在特別公共的關系中,需要交換的報酬才會被精確地計算。導師和研究生只有在心靈上進行真誠的溝通與交流,才能建立友好、信任的關系,形成穩(wěn)定的師生感情。當規(guī)范內化時,遵守規(guī)范的獎勵的及時性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內化的規(guī)范指的是當交換沒有提供及時的報酬時,內在的規(guī)范即心理契約能指導行為。當導學交換所得的報酬不是那么互惠和平衡時,導師和研究生仍然會進行一定的教學行為,而不是因為少數的幾次沒有回報而產生導學疏離。導師不僅要在學術上對研究生有效地指導,更要關愛、相信、鼓勵和尊重學生,樂于分享知識,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學術道德。研究生要尊敬并虛心接納導師在學術上的建議。雙方通過不斷的交往,完成對方通過交換期望獲得的社會報酬,通過穩(wěn)固的師生情感和遵守自身責任去建立師生心理契約,從而維系互惠的導學交換關系。
高校和相關部門要完善導師和研究生管理制度,高校制定制度時不僅僅要求研究生遵守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和義務,也要保障研究生的各項權利。研究生作為成年人,其對自己的各項權利和義務都有著明確的認知。當自己的權利受到侵犯時,導學交換處于長期不平衡狀態(tài),研究生產生被壓榨剝削的心理,會極度地影響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和導學關系。導師指導行為的不當對于研究生心理上的傷害是長期且隱性的,能夠直接影響研究生的身心健康。[21]我國受師道尊嚴、三綱五常思想的影響,導師的一些所作所為在當代法制社會,已經屬于侵犯研究生的個人權利的范圍,因此必須有明確的制度去規(guī)范師生關系的“界限”。研究生培養(yǎng)單位應當建立和完善導師監(jiān)督和舉報機制,應當在預防、監(jiān)督、懲治方面加強力度和效度,細化研究生的權利保障。教育部及相關部門需健全和完善各項法律法規(guī),給研究生提供堅實的法律后盾。此外,還要做好科研資源分配的相關事項,高校為了提高科研影響因子和論文發(fā)表量,對于科研和論文盲目追求,導師對于課題的分配不均,研究生勞而不得使得導學關系出現異化。因此高校必須平衡育人和科研的關系,科學地評估和考核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對于研究生做出的貢獻要給予應有的回應。研究生期間的教育既要“導”也要“育”,研究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導師也要反省自己的主要職責是教書育人,而不是當科研項目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