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云 翠
(揚州大學, 江蘇 揚州 225000)
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的消息震驚國內(nèi)外。從1906年決定棄醫(yī)從文開始,魯迅先生就主動擔起喚醒國人靈魂的責任,走上啟人心、開國魂的漫漫長路。在中國文學史上,魯迅先生的貢獻無疑是偉大的,在人們心中,魯迅先生無疑是非凡的。早在魯迅去世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人開始為魯迅先生作傳,例如增田涉的《魯迅傳》、白羽的《魯迅評傳》、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魯迅——白話大師》。魯迅去世之后,文壇上涌現(xiàn)出更多關(guān)于魯迅的傳記以及回憶性文章。這些文章中的魯迅形象大多可以用“冷峻嚴肅”和“不茍言笑”等詞語來概括。而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一開篇就打破了人們心中對魯迅形象的固有定勢,展現(xiàn)出蕭紅過人的文學才能和女性敏銳的觀察力。
《回憶魯迅先生》因其獨特,一經(jīng)發(fā)表,就引發(fā)熱議,被公認為懷念魯迅先生的第一作,也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懷人散文的經(jīng)典。研究此文的文章很多,但大多停留在解讀分析層面,對于蕭紅緣何能夠?qū)懗觥胺踩恕濒斞高@樣的經(jīng)典懷人之作,鮮有深入探討之論。本文將以性格真實率真、做事體貼細致、為人親切和善的“凡人”魯迅形象為線索,從兒童視角出發(fā),在兒童化的描寫、結(jié)構(gòu)、語言中領(lǐng)略魯迅先生具體的平凡而又動人之處。最后嘗試探究文中流露出的女性、自由和夢幻意識,深入發(fā)掘《回憶魯迅先生》成功的“秘鑰”。
《熱風》里的一句“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響徹在最黑暗、最“寒洌”的中國大地上,由此魯迅先生成為引領(lǐng)億萬中國人前進的唯一“炬火”。在之后的抗戰(zhàn)語境中,魯迅一直作為“民族魂”屹立在全國人民心中,這與抗戰(zhàn)所激發(fā)的民族精神相契合,極大地激發(fā)了萬千民眾抗敵救亡的熱情。但與此同時,魯迅作為一個“理想標桿”被神化,“魯迅”形象也在不斷地被扭曲和片面化,這導致魯迅先生離民眾越來越遠,逐步成為了耀眼得無法靠近的“炬火”,神圣得不可侵犯的“巨人”。
而《回憶魯迅先生》里的一句“魯迅先生坐在那和一個鄉(xiāng)下的安靜老人一樣”深入人心,讀者在北京演講臺外的上海閣樓里,親眼看到了“國家炬火”下的“人間煙火”。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是普通大眾走近魯迅、認識真正的魯迅的絕佳途徑。在蕭紅筆下,魯迅的一步一抬頭,一笑一抬眉都一幕幕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魯迅成為了一個有情緒、有感覺、有血有肉的“人間煙火式的魯迅”,由“巨人”走向“凡人”。
文章的開篇就與眾不同,從魯迅先生明朗的笑聲著筆,之后作者慢慢用筆暈染開來,寫到魯迅飲食偏好、日常穿著、與人交流溝通的方方面面,向世人展現(xiàn)了一個日常生活中性格真實率真的魯迅。
比如,當蕭紅問魯迅先生“我的衣裳漂不漂亮?”的時候,魯迅先生十分認真地發(fā)表自己對衣服搭配的一系列看法,這樣的魯迅不僅讓蕭紅驚訝,而且也出乎讀者意料。當許先生拿出各式各樣的束發(fā)布條準備裝飾蕭紅時,魯迅先生又嚴肅起來。聽到笑話時,魯迅先生竟也能“笑得連煙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來”。談到鬼神時,魯迅先生又變得風趣幽默起來。情感如此豐富多變的魯迅就不僅僅停留在“冷得可怕”“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的層面上。蕭紅筆下的魯迅形象也比“濃密的眉毛和胡須好像在活躍地聳動……只剩一層慘白的掀起無數(shù)皺紋的皮膚包著突出的顴骨”豐滿許多。
馮雪峰的《回憶魯迅》和王志之的《魯迅印象記》,通過描寫魯迅先生參加的一系列活動為我們塑造一個為人民抗爭、戰(zhàn)斗的英勇戰(zhàn)士的形象。而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則取材于生活,將魯迅放置于人間煙火之中,向大眾塑造了一個爽朗真實的魯迅,將與魯迅先生一家一年半的相處時光濃縮為四十多個生活畫面,刻畫出一個富有真情實感的凡人魯迅形象。
在學校、社會,魯迅一直扮演著人們敬仰的師者、長者角色,外人看來,魯迅是文學家、思想家,是民主戰(zhàn)士。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叩開了魯迅大門,走進魯迅家中,帶領(lǐng)讀者看到了作為父親、丈夫、朋友的魯迅。家庭中的魯迅不僅性格真實率真,而且做事有條不紊,心思極其細膩周到。
從蕭紅淺白樸素的文字可以看出,魯迅先生是一位關(guān)愛孩子、尊重孩子的父親。魯迅先生親自將福建菜館的魚丸夾來嘗了一下,發(fā)現(xiàn)的確如海嬰所說,不輕易抹殺任何人的看法,尤其尊重孩子,照顧孩子的感受。之后身體每況愈下,當海嬰臨睡前照慣例朝魯迅先生喊著“爸爸,明朝會,爸爸,明朝會”的時候,躺在病床上的魯迅先生生怕冷落孩子,掙扎著竭力給予回應(yīng)。這句使出全身力氣沖破喉嚨的“明朝會”塑造出了做事萬分體貼的“凡人”魯迅,也凝聚了一位父親對孩子的所有付出與堅守。對待妻子許廣平,魯迅也十分體貼和依賴,魯迅先生怕許先生過于操心,經(jīng)常會隱瞞自己的身體狀況。許廣平說:“他總勉強著自己,從來沒有因為寫作忙急而不和我在一起吃飯的,也可見他盡可能地在遷就別人?!睂Υ笥咽捈t,魯迅先生也十分細致。蕭紅在上海期間,常到魯迅家中做客,有時甚至會暢聊到半夜。臨走之時,魯迅先生總會讓蕭紅坐小汽車,并囑咐許先生付錢,考慮十分周到。
描寫魯迅的細致入微并非蕭紅專利,友人許壽裳和夫人許廣平在魯迅回憶錄中都有著筆。許壽裳認為“魯迅對于書籍的裝飾和愛護,真是無微不至”。許廣平筆下的魯迅“處理用品,就像藥房的整然有序”。同樣寫魯迅的仔細,可這兩篇作品顯得粗略許多,而且只是簡單地客觀陳述。而蕭紅的文字卻精確到雨傘、香煙和魯迅先生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描寫出一個更加真實平凡的魯迅。
不管是在文學作品中,還是畫作中,魯迅大都嚴肅有余而和善不足。而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卻將魯迅從演講臺上請了下來,拉近讀者與偉人魯迅的時空、心理距離,她憑借敏銳的觀察力發(fā)現(xiàn)魯迅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再現(xiàn)一位親切和藹、平易近人的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穿著十分樸素,服裝色調(diào)以黑藍為主,那雙黑帆布膠皮底鞋是魯迅先生一年四季的必需品,這身打扮的魯迅先生坐在蘇州河大橋邊,與鄉(xiāng)下安靜的老人并無兩樣。這位老人平日里也喜歡吃油炸食品。除此之外,魯迅先生還偏愛餃子、韭菜盒子等北方飲食。走進魯迅先生的臥室,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場景,例如魯迅先生的衣柜里沒有衣服,卻被塞滿了糖果、餅干盒子。這位老人見到常來家里閑談的蕭紅時,會幽默地用一句“好久不見”打聲招呼,隨后自己又坐在躺椅里忍不住笑起來?!痘貞涺斞赶壬窂臉闼氐囊嘛棿┲?、大眾的飲食習慣、簡單的家庭布置和親切的言談舉止等角度再現(xiàn)一位親切和善的魯迅先生。
增田涉《魯迅的印象》中的魯迅并非嚴肅可怕之人,也是一位和藹可親、親切和善的“好叔叔”。但增田涉筆下親切和善的魯迅多是從文中“可愛、和藹”等形容詞總結(jié)而出,而蕭紅的高超之處就在于全文沒有出現(xiàn)任何一個類似于“親切和善”的字眼,卻成功還原了和普通人一樣的“凡人”魯迅。這位像“鄉(xiāng)下安靜的老人”一樣的魯迅先生是人而非神,他不但有普通人的飲食起居,而且還有年輕人的心態(tài),時常與青年人進行著無代溝的交流。在蕭紅筆下,親切和善的魯迅躍然紙上。
自古以來,散文就具有“易寫難工”的特點。撰寫以偉人事跡為素材的散文時,作者需把握好分寸,避免有損名人形象的不當言語,也要控制好贊揚力度,否則會給人一種溢美隱惡、攀附偉人之感。只有富有真情實感地向民眾再現(xiàn)生活化、具象化的偉人,形成個人獨特風格的散文才會為世人傳頌。蕭紅主要以其獨特的擬兒童視角讓《回憶魯迅先生》在眾多魯迅回憶性文章中成為永恒的標桿!“兒童視角”就是指以兒童的角度和思維來觀照整個世界,“筆觸所至,充滿孩子氣且皆有靈氣?!盵1]但對于成年人的蕭紅而言,真正的“兒童視角”不可能存在,嚴格意義上應(yīng)稱為“擬兒童視角”。蕭紅只能通過模仿兒童的話語系統(tǒng)和思維特征來回憶、寫作,這樣的兒童視角帶有不可磨滅的成人認知和思想印記,實際上就是一種兼顧兒童自由天真和成人穩(wěn)重深邃的視角。下面即以“兒童視角”為基準,分別從描寫、結(jié)構(gòu)和語言三個方面闡述《回憶魯迅先生》獨特的寫作風格。
如前所述,蕭紅筆下的魯迅先生具有真實率真、細致體貼和親切和善的性格特征。那蕭紅在《回憶魯迅先生》一文中,又是如何描繪“凡人”魯迅先生呢?描寫方法按內(nèi)容分,一般分為人物描寫和環(huán)境描寫。
很多回憶文章都對魯迅先生的形象作過直接細致的刻畫,比如:“昏暗中,我望著一位矮而瘦的老頭子,穿著一件棕黑色的毛線漢衣,以短促的南方口音在打招呼?!盵2]“他身穿白夏布長衫,留著短胡須,神情嚴肅,臉上沒有一點笑容?!盵3]“他的臉色很青,胡子是那時候已經(jīng)有了;衣服穿得很單薄,而身材又矮小?!盵4]在這一系列描繪中,作者多是采取陌生人仰視的角度刻畫魯迅,因而魯迅形象顯得嚴肅沉穩(wěn)而有失活潑。而蕭紅在描寫魯迅人物形象時則完全采用一種兒童平視視角,將魯迅視為玩伴。蕭紅眼里,這位“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偉人不僅會笑,而且會笑得連手里的煙卷都拿不穩(wěn)。循著沖下樓的笑聲,讀者看到這位偉人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日常:走路、吃飯、待客、工作、睡覺、生病直至去世,隨著日常生活的描寫,魯迅“平凡普通”的人物形象也不斷豐滿?;顫婌`動的蕭紅無所顧忌地向這位偉人詢問衣著意見,也肆無忌憚地對這位先生展開“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一系列追問,有時還會像個孩子一樣興致盎然地聽這位老頭兒口中的鬼故事。從散文中大量的人物對話中可見,蕭紅不僅僅是魯迅日常生活的客觀描述者,同時也是參與者和見證者。蕭紅這種兒童化的人物描寫成功地拉近普通讀者與偉人魯迅的時空、心理距離,讓讀者見證了一個隨和開朗、幽默風趣的“凡人”魯迅。
除了兒童平視的人物描寫之外,散文中也有不少擬兒童化的環(huán)境描寫。荊有麟在回憶錄中提到魯迅先生與友人翻譯外國作品時,“兩人逐字逐句校釋,記得當時是炎熱的七八月,先生穿著很舊的而且小得緊身的淡藍竹布大褂,一手夾著書,一手拿著煙”。同樣是描寫先生對待工作嚴謹認真、不辭辛勞的態(tài)度,《回憶魯迅先生》寫魯迅先生深夜里送走客人后,回到書房認真工作時,蕭紅連一本書、一支筆的“特寫鏡頭”都沒有給。主要將讀者目光聚焦于不斷變換的周邊環(huán)境:漸漸微弱的燈光、由黑轉(zhuǎn)白的玻璃窗、寂靜轉(zhuǎn)為喧嘩的街道、明媚陽光下的夾竹桃。蕭紅在這個動人片段中以細膩的文筆和兒童式平淡的語氣描繪著魯迅先生書房陳設(shè),這段富有兒童溫情的環(huán)境白描,寫出先生作為一個普通工作者的忘我奮斗。包括下文對臥室、廚房、三樓以及院子里環(huán)境的敘述,在兒童描繪和成人情感的高度融合中展現(xiàn)了偉人魯迅的平凡起居。
作家的敘述視角會影響作品的結(jié)構(gòu)特點。在成人視角下,《荷塘月色》有“出——走——看——回”的順序,《故都的秋》有“院——蕊——聲——雨”的邏輯。可經(jīng)典名篇《回憶魯迅先生》寫法卻不同尋常,結(jié)構(gòu)散漫,表面看像是兒童的“流水賬”,段與段之間并無緊密聯(lián)系,但細讀發(fā)現(xiàn)在兒童視角下的結(jié)構(gòu)中處處飽含作者對“凡人”魯迅深刻質(zhì)樸的情感。
《回憶魯迅先生》全文都運用散記的寫法。文中無數(shù)個小節(jié)就像散落的珠子,都是對魯迅生活細節(jié)的片段回憶,這些回憶的片段各自獨立,完全沒有可推理的邏輯關(guān)系。起初有很多作家都不認同蕭紅的這種寫法,認為“題材的組織力不強”“太特別”。[5]的確,如果在文章中濫用“瑣記”的寫作方式,極易陷入真正流水賬的泥潭。但如果一味追求文章的邏輯性,作品免不了會有機械化、公式化的缺點。較之其他魯迅回憶錄,如許壽裳的《亡友魯迅印象記》,郁達夫的《回憶魯迅》,許廣平的《欣慰的紀念》等,這些作品里也有大量描寫魯迅日常生活的內(nèi)容,為后人研究魯迅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但從文本審美角度來看,會發(fā)現(xiàn)它們內(nèi)容雷同,文學價值不高,大都按照魯迅先生的日常衣著、飲食、交談、業(yè)余愛好的結(jié)構(gòu)順序分段描寫,不免有呆板乏味之感。相比之下,蕭紅兒童化視角下的自由結(jié)構(gòu),使這篇文章筆隨情起,墨隨情止,毫無雕飾之痕,也無冗雜之嫌,獨顯自然之趣。蕭紅手中兒童把控的“鏡頭”不停轉(zhuǎn)換,從笑聲寫到走路,從穿著習慣寫到飲食,從客廳寫到臥室,從沙發(fā)寫到寫字臺,從魯迅本人寫到魯迅身邊的海嬰、許廣平,在散文不斷交錯的自由結(jié)構(gòu)中處處顯露出日?,嵤轮恤斞傅恼鎸嵠椒病?/p>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經(jīng)說過:“藝術(shù)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泵┒軓姆e累的大量生活經(jīng)驗中篩選出創(chuàng)作素材終于成就了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名篇巨著——《蝕》三部曲,魯迅的《朝花夕拾》也是通過對童年生活進行適當剪裁后的佳作……大多優(yōu)秀作品都會經(jīng)歷一個對生活素材的精挑細選,最終上升到文學藝術(shù)的質(zhì)變過程??墒捈t在文壇上獨樹一幟,不管是《生死場》還是《呼蘭河傳》,都少有對原本生活素材進行裁剪和重新組合的痕跡,《回憶魯迅先生》亦是如此。全文大致有45個片段,短的兩三行,長的八九十行。散文后半部分大量篇幅都是在寫魯迅先生臥病在床的日子。身體大不如從前的魯迅先生時常臥病在床,久睡不起。許先生在照料魯迅先生期間,對送進二樓臥室的飯菜更是精挑細選。尚未知事的海嬰向小伙伴大聲夸耀手中的藥瓶。保姆對打擾爸爸休息的海嬰一次又一次地阻攔。身體欠佳的魯迅執(zhí)拗地出門赴約。魯迅先生床邊的那幅木刻畫……在這一幅幅看似散亂沒有剪輯處理的生活畫面中,蕭紅用兒童視角盡力地把魯迅居家日常的本真狀態(tài)原汁原味地表現(xiàn)出來,通過直覺觀照魯迅生活本真的方式,打破了“民族魂”“思想家”“革命家”“戰(zhàn)士”的權(quán)力話語,造就出更生動、更有生命質(zhì)感的“凡人”魯迅。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壇上,著名作家都有各自獨特的語言風格,如孫犁的明快清麗、冰心的典雅秀逸、丁玲的明快率性。而善用擬兒童視角觀照身邊事物的蕭紅一直追求語言的自由化、陌生化,曾被譽為“越軌的筆致”“散漫的素描”?!盎ㄩ_了,就像花睡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lǐng),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6]這段充滿孩子氣的文字顯得稚拙,卻又讓人覺得像“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一樣經(jīng)典自然。非常規(guī)的“蕭紅體”同樣在《回憶魯迅先生》中也得到嫻熟運用,散文中稚拙清新的語言使得作品富有巨大張力,為讀者塑造出可觸可感、性格豐滿的“平凡”魯迅。
縱觀全篇,《回憶魯迅先生》沒有一個華麗的辭藻,相反有很多口語化的詞語,有些甚至不合語法規(guī)范,卻給讀者帶來一種出其不意的效果。煮好餃子后上樓喊魯迅先生吃飯時,聽到的是“沖”下樓的笑聲,一個“沖”字陌生而又凝練,也帶著孩子般生動活潑的童趣,不僅凸顯出魯迅先生笑聲的明朗,更突出了魯迅先生爽朗幽默的性格。等窗外陽光重新迎接車水馬龍的一天時,魯迅先生的毛筆終于肯在燒瓷的小龜背上“站”著,那雙拖鞋也終于甘心“停”在了床下。在蕭紅的眼里,仿佛魯迅先生的生活物品都已經(jīng)與先生產(chǎn)生了情感共鳴,也具有與魯迅先生一樣的認真堅毅的性格。氣溫逐漸升高,“跳躍”的陽光布滿了門外的整個花園。在院里小孩兒們嘰嘰喳喳的歡笑聲中卻隱約聽到了樓上魯迅先生和老醫(yī)生的談話聲。帶著熱氣的風“撲”到每個人身上,卻唯獨沒有眷顧身體每況愈下的魯迅先生。文中這些充滿天真童趣而又無比真實貼切的詞語讓我們仿佛看到笑得連煙卷都拿不住的魯迅、走路不顧一切的魯迅、熱情招待客人的魯迅、在院子里陪海嬰玩耍的魯迅、時常和妻子說著玩笑話的魯迅、含著香煙寫文章的魯迅、坐在蘇州河鐵欄桿邊的魯迅、呼喘著氣躺在床上的魯迅……
美國學者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中提出了文學活動的四要素:作品、宇宙、作家、讀者。這四個要素在文學活動中相互滲透、相互依存,其中作家作為文學活動的主體,往往通過作品不自覺地向讀者傳遞自身所形成的獨特觀點與意識。蕭紅作為一個創(chuàng)作者,在《回憶魯迅先生》中,用鮮為人道的擬兒童視角塑造出了真實率真、細致體貼而又親切和善的“凡人”魯迅??墒捈t為何能寫出與別人筆下不一樣的魯迅呢?在這篇散文中,蕭紅又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了哪些個人意識呢?
關(guān)于女性意識的具體內(nèi)涵,女性文學作品研究者多從社會和自然層面給出定義,而樂黛云的《中國女性意識的覺醒》則從文化層面對其進行深入解讀:以男性為參照,了解女性在精神文化的獨特處境,從女性角度探討以男性為中心的主流文化之外的女性所創(chuàng)造的“邊緣文化”,及其所包含的非主流的世界觀、感受方式和敘事方法。蕭紅作為東北作家群的重要成員,她天資聰慧、才識過人。作為女性的她雖在亂世中飽經(jīng)磨難,受盡物質(zhì)和精神上的折磨與痛苦,但也正是這些不幸的個人經(jīng)歷才讓“邊緣文化”下的女性意識不斷豐富,浸染著蕭紅文學作品的底色,才造就出女性作家蕭紅。
端木蕻良看完《回憶魯迅先生》后,輕蔑地笑了起來,“這也值得寫,這有什么好寫?”[7]這就體現(xiàn)出蕭紅與端木蕻良的不同,男性作家與女性作家素材選取、感受方式等方面的差異。與偏愛宏大的歷史背景的男性作家相比,蕭紅作為一個女性“叛逆者”更關(guān)注戰(zhàn)爭等重大主題下的個體生命,努力創(chuàng)造與男性主流文學相對立的“邊緣文學”。比如蕭紅失去家園故土后,沒有刻畫戰(zhàn)火紛飛的動蕩場面,反而將思緒集中于生長在安靜故土的高粱、大豆上,“這回若真的打回滿洲去,有的說,煮一鍋高粱米粥喝;有的說,咱家那地豆那么大!說著就用手比量著,這么碗大……”[8]蕭紅這種獨特的感受方式更能引起生命個體的情感共鳴。在《回憶魯迅先生》中,蕭紅同樣以女性感性的筆觸,鑄造出獨具女性風格的文字,寫出了深夜抓緊時間創(chuàng)作的魯迅先生黑大的背影,繪出了“明朝會”的那段動人場景。女性細膩敏銳的觀察,深入到公共話語不能抵達的隱秘之處,看到了每次雨天都會先把雨傘掛在衣架晾干之后才順手拿到樓上的魯迅先生,也看到了因剛哭泣而不敢轉(zhuǎn)身面對丈夫的許先生,甚至看到了許先生忙著上樓照顧丈夫時手里那團還未纏完的毛線球。整體來看,與孫伏園、許壽裳這些男性作家的作品相比,蕭紅的這篇回憶魯迅的散文雖不以嚴謹?shù)捻樞?、理性的邏輯取?但她任憑心緒召喚,以情緒化的文字所構(gòu)成的感情絲線串連全文,最終寫下了別具一格的《回憶魯迅先生》。也正是因為素材選取、感受方式的女性化,才能讓我們看到一個無比親切的個性化魯迅。
不論是對待命運,還是對待寫作,蕭紅一直都在奮力做著“娜拉式”的抗爭,十分向往獨立,具有強烈的自由意識。所以在《回憶魯迅先生》一文中的“凡人”魯迅形象不僅緣于其鮮明的女性意識,也緣于蕭紅作品中一以貫之的自由意識。
不少作家寫作都有一定目的,或是為了獲取別人的認同和稱贊,或是為了從中博取個人利益。出于這些目的,這類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會充分考慮讀者市場和品評者的口味。而蕭紅在寫作時,往往表現(xiàn)得比較“任性”,她的寫作不是為了博得別人的拍案叫絕,不是為了嬴得所謂的名或者利,她的寫作更多是為了自由地展示內(nèi)心最深處、宣泄最真實的情緒。在《祖父死了的時候》里,蕭紅盡情地宣泄內(nèi)心的痛苦和絕望。在《小城三月》里,蕭紅急切地向國人展示在新舊社會過渡背景下東方傳統(tǒng)女性“翠姨”所面臨的心靈困境?;貞浧鹨鄮熞喔敢嘤训聂斞?蕭紅似乎有說不完的話,講不完的柴米油鹽。終于在魯迅先生逝世三周年后,蕭紅將與魯迅先生一家日常交往的碎片整合成了一篇《回憶魯迅先生》。這篇散文中,蕭紅完全避開大眾視角,拋開民族戰(zhàn)士等一系列角色稱謂,盡力地回憶魯迅先生在閣樓里的日常起居。閉上眼后,思想自由地游走于先生家的客廳、臥室、院子和廚房,腦海里不斷涌現(xiàn)出魯迅先生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現(xiàn)出極具個性化的“平凡”魯迅。笑聲明朗的先生喜歡坐硬沙發(fā)、吃硬飯,走路不顧一切的先生不愛逛公園,冬天也不戴手套和圍巾。在自由流淌的文字里,蕭紅的寫作不為迎合觀眾,只為能展現(xiàn)出最真實的“平凡”魯迅。
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主題要旨等要素,與作品的寫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不無關(guān)系,蕭紅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和對人生的期許成就了許許多多的優(yōu)秀作品,她執(zhí)著的童年夢幻意識成就了《回憶魯迅先生》與“凡人”魯迅。
蕭紅短暫的一生面臨著“愛的別離”。從出生伊始,女孩蕭紅與冷漠的父母就產(chǎn)生了“骨肉分離”,打小被父母歧視的她在祖父去世后終于決定與整個家庭分離。之后面對愛人蕭軍的精神出軌,蕭紅又不得不做出與愛人、友人分離的決定?;貒笥置媾R國家民族危機,五年內(nèi)輾轉(zhuǎn)漂泊于武漢、重慶等地,年僅31歲的她最后在香港與東北故土永遠分離。作為女性的蕭紅是何其不幸,在19歲到31歲的12年漂泊歲月里,輾轉(zhuǎn)了12座城市,從北到南,從西到東,再從東到西,從北到南,最終無奈客死他鄉(xiāng),身歸異處。
可作為孫女、作為作家的她又是何其幸運,在回憶的夢幻世界里,祖父與魯迅先生給予蕭紅“家”的溫暖,讓她重新渴望“家的回歸”。祖父的疼愛讓原本一直處于家庭邊緣位置的蕭紅終于有了新的天地,在祖父的后花園里,她隨意活動,就算把土坑里的菜籽踢飛都沒關(guān)系,她無拘無束地與花草樹木親密對話。在后花園里,慈愛的祖父安度晚年,而可愛的女孩蕭紅也快樂地走過童年。這美好的一切對于一生凄苦的蕭紅來說,仿佛是一場不真實的童話式的美夢?!逗籼m河傳》里,29歲仍居無定所的她在童年回憶里尋覓到了夢幻樂園。魯迅之于蕭紅,是“祖父”般的存在,是“光”一樣的存在。與魯迅先生一家相處的日子雖只有短短一年半的時間,但在這一年半里,蕭紅重新回到了兒時的后花園,重新變回女孩蕭紅。在上海的“家”里,蕭紅得到了魯迅先生祖父般的偏愛與縱容,看到了魯迅先生的真實與平凡,也得到了許先生姐姐般的照顧與呵護,看到了許先生的賢惠和節(jié)儉。與其說海嬰把梳著辮子的蕭紅錯認成了小孩,還不如說在魯迅先生家里的蕭紅錯把自己當成了小孩。對于家庭缺失的蕭紅而言,“家的回歸”不切實際得像一場夢。在魯迅先生家里,她終于看到了一個溫暖健康的家庭,終于讓布滿陰霾和荊棘的人生得到了一絲慰藉。她雖不是魯迅家庭的一員,但是從用情至深的筆脈中可以看出蕭紅已經(jīng)完全將自己甚至將讀者融入了這個不平凡但也平凡的家庭,把偉人魯迅當做一個真正的普通家人來描述,將魯迅先生從“神人”的片面化語境中成功抽離出來,塑造了一位知人情冷暖、曉世間溫情、通天下世故的“凡人”魯迅。所以筆者認為“凡人”魯迅不僅緣于蕭紅的女性意識和自由意識,也緣于蕭紅渴望家庭回歸的一種夢幻意識。
(本文是在揚州大學文學院馬宏柏教授指導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