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ū)O其陽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談及“因材施教”時,曾這樣說道,“培養(yǎng)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qū)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yǎng)教育”。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堅持因材施教,充分認識到并且尊重學生在認知水平、學習能力、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異,在尊重差異、發(fā)展個性的前提下,開展有針對性的、有意義的教學實踐活動。特別在農(nóng)村地區(qū),由于家庭環(huán)境、經(jīng)濟背景等方面的差異,學生們之間的差異比較大,有的學生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性格比較調(diào)皮;有的學生由于家庭經(jīng)濟等多方面影響,思維水平較低;有的學生由于疏于管教,學習習慣比較差,導致學習動機方面的障礙等等。因此,在農(nóng)村地區(qū),我們更有必要開展具有針對性、個性化的分層教學活動。在小學語文實踐中,我們學校就嘗試在教學中,根據(jù)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及自身素養(yǎng),開展小班化的分層教學實踐活動,以課后服務的形式,推進情景化的校本語文教學實踐,以目標明確、指向明確、鮮活有趣的分層教學,改變過去“齊步走”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們自由生長,勇攀“高枝”。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風向標,是我們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只有明確教學目標,并牢牢定位這個“中心”,教學活動才能有的放矢、有條不紊地展開,課堂教學效率才能夠有保障。然而,在大班制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在設定教學目標時,往往以全班學生的整體水平為依據(jù),統(tǒng)籌確定教學目標,目標沒有進行細致化的、具體化的分層設計,這樣的教學目標并不適用于所有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性格特征等,很難滿足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那么,在小班制的語文實踐中,我們就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與情況,分層設計教學目標,對于基礎薄弱或者認知有困難的學生,我們要把目標定位在生字障礙的掃除以及課文的朗讀上,對于中等水平的學生,我們則要鼓勵他們在情境中理解;而對于認知水平較高的學生,我們則要鼓勵他們能在讀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
在小班化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就可以在課前精準把握學情,根據(jù)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有區(qū)別性地定位教學目標,以靈活的、分層的教學目標,更好地調(diào)適、指導、控制課堂教學活動的展開。如在六年級第三單元語文園地“詞句段”應用的教學實踐中,我在教學設計時,就根據(jù)班級學生的語文水平,對目標進行分層設計。對于C 類水平(基礎薄弱)的學生,我引導學生以“仿寫”的形式,選擇相應的情境元素,表達相應的心情。對于B 類水平(中等水平)的學生,我則嘗試在“句”的基礎上,拓展到“段”的應用,引導學生以思維導圖的形式,以情境為核心,不斷輻射關鍵詞,在句的基礎上,進行有意義的擴充。而對于A 類水平(基礎扎實、思維靈活)的學生,我則直接將詞句段的教學與習作的教學整合在一起,扣緊本單元的語文要素“讓真情在筆尖流露”,引導學生小組合作的形式,抱團成長,由詞到句,由句到段,由段成篇,成為一個獨立的小故事。
在農(nóng)村地區(qū)的學校,開展小班制語文教學實踐活動,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指向性,讓師生有更多互動的空間,讓學生有更多實踐與體驗的機會。在小班制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我們要一改以教師主講的教學模式,嘗試以小組實踐活動,推動學生們的主體探究,讓他們以飽滿的情緒、活躍的思維狀態(tài)參與到教學互動中。在設計小組活動式,我們可以在有限的小組中,進行更加明確的小組分層,將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有目的性的組合,以“1+1”的合作形式,推動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如在五年級的校本語文實踐課中,我采取了小班制的教學形式,以學習單為載體,開展有層次性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一課時,我根植“概括出各個故事的小標題,并通過分析人物的神態(tài)、語言和動作來體會人物性格特色”這個教學目標,開展了具有層次性的小組實踐活動。學習單的第一個任務是“概括各個故事的小標題”,在這個活動中,我采用了“小先生制”的情境活動形式,由小組長帶領學生們快速默讀課文,引導“小先生”利用關鍵詞提示的方法,引導組員概括各個故事的小標題。在這個過程中,先由“小先生”來講,由“小先生”分享他們概括的方法和技巧,再由小組的其他成員來做。在這個過程中,我以學習單為媒介,開展了有差別的教學活動,試圖把略讀課與精讀課真正意義上的區(qū)分開來,給學生更多自主探究的空間,讓每個學生的個性都能得到發(fā)展。
在第二個學習任務中,我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選擇關于魯迅的一件事學習,完成學習單。在這個小組活動中,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一件至兩件事情進行交流討論,能力有限的學生,可選擇一件事,進行重點交流,畫出相關的句子,從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方面,去感受魯迅的形象。而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則鼓勵他們對小組的交流情況,進行匯總,將魯迅先生生前的這五件事,即談《水滸傳》、談“碰壁”、歡度除夕、救助車、關心女傭,一一進行討論。
作業(yè)是鞏固課堂教學內(nèi)容、訓練學生們語言技能的重要途徑,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小班化的語文教學中,我們的作業(yè)更要有意識地精彩分層,把作業(yè)變成課堂的“點睛”之筆?!墩Z文課程標準》倡導學科整合,打破學科界限,不受形式束縛,將學生本就豐富多彩的童年還原于學習生活。在農(nóng)村地區(qū),我們的語文作業(yè)也要根植于生活實際,以接地氣的作業(yè)形式,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活力,釋放學生的學習能量,讓學生對語文學習充滿熱情,對語文作業(yè)充滿期待。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蟋蟀的住宅》這一課時,正值夏日,我在課堂教學時,直接從學校草坪里抓了幾只蟋蟀,放在玻璃瓶中,帶到了課堂。在布置作業(yè)時,我設計了“尋找蟋蟀的家”的生活探究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我對作業(yè)進行了分層設計,對于活潑、調(diào)皮、不喜歡做作業(yè)的學生,我讓這些孩子快樂地去“尋找蟋蟀”,當“排頭兵”,給小組里的其他成員開路,引導他們以“說”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探索之旅。而對于語文基礎較好的學生,則鼓勵他們以繪畫日記的形式,記錄尋找的過程,并模仿法布爾的口吻,從“形態(tài)、習性、生活習慣”等角度,記錄探究的過程。“抓蟋蟀”對于農(nóng)村的孩子來說,可不是什么難事,特別是對于這些調(diào)皮的男生而言,更是看家絕活了,在這個分層作業(yè)中,我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特長,引導學生親近大自然,走進草叢、走進田地,去尋找蟋蟀的蹤跡,去記錄蟋蟀的生活。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臘八粥》這一課時,我采用了小班化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時,我準備了高壓鍋,制作臘八粥的各種材料,并給每個學生都準備了碗筷,營造出了吃臘八粥的生活情境。南方的學生沒有過臘八的習慣,為了深化學生們的生活體驗,我把語文課變成了勞動實踐課,讓這些農(nóng)村的孩子們上臺,介紹自己熟悉的農(nóng)作物,以生活為切口,激發(fā)學生的真情體驗。在布置作業(yè)時,我結(jié)合課后小練筆,鼓勵學生動手制作美食,以視頻記錄,并仿照課文第一自然段,設計美食簡介。在這個作業(yè)設計中,我采用了分層設計,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視頻記錄或是美食推介的方式,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介紹自己喜歡的美食。
小班化的作業(yè)更容易監(jiān)測,也更適合放手讓學生去“造”,我們要敢于創(chuàng)新作業(yè)的內(nèi)容與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給學生更多自由表達、自主實踐的機會與空間,以有質(zhì)量的、有活力的作業(yè),煥發(fā)學生的活力,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真實的、溫暖的學習體驗,以分層讓每個學生都能沐浴在語文教學的陽光之下。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于出頭處謀自由”。在農(nóng)村地區(qū),我們要結(jié)合學校的特殊情況,準確把握學情,根據(jù)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心理特征、認知水平、表達能力等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任務,有層次性地開展教學活動,讓語文教學更加接地氣,更具可行性與操作性,讓學生有一定選擇的機會與自主成長的空間。這樣的語文教學,才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對接,才能真正從教材中解放出來,才能植根于學生的心靈世界,才能給學生的生命鋪上一層溫暖、純凈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