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小人物”,不是指地位或人格低下的負面人物,而是指在文學類文本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配角”類的人物角色——這些“小人物”在文本當中并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在文章結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一般來說,“小人物”在文章中可以起到襯托主角、串聯(lián)結構、解釋思想等多方面的作用。
不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總是把全部視線放在核心人物身上,而對“小人物”一語帶過或置之不理——這樣教學,雖然節(jié)省了一些精力和時間,看似是高效的,其實影響了學生準確、深度地把握文章的寫作技巧、表現(xiàn)手法和核心內(nèi)涵,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沒有到位。從這個角度上說,只研究“主角”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也就是說,教師不僅要帶領學生把“小人物”研究透、把握好,而且還要利用“小人物”促進教學預設的達成及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
“小人物”在文章中的作用其實很豐富,不容易歸納——越是經(jīng)典的、越是大師級的作品,“小人物”的應用越奇巧,越值得玩味。教師帶領學生在“小人物”身上多花些心思去品讀,對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作用,一點兒也不亞于對主角的研究。
比如,海因里希·伯爾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蘇教版,下同)這篇文章的開篇,用兩個沒有名姓的人——“車外有人”和“司機”的對話來交待背景和構建氛圍,兩個小人物短短的幾句對話,就把文章的背景交待清楚了,同時還呈現(xiàn)了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戰(zhàn)爭,大轟炸進行中;急躁、憤怒、無奈、無畏、責任。如果作者這樣寫:“轟炸的范圍非常大,整個城市都在燃燒,我負了傷,被送到一所學校接受救治……”也可以交待背景,但那種緊迫感以及人們(整個城市)的情緒卻呈現(xiàn)不出來??梢姡@兩個沒有名姓的小人物對文章的背景和基調(diào)起到了“關鍵先生”的作用。
再比如,“小人物”還可以在文章中起到引、串的作用。《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最后一段:相如位列廉頗之右,廉頗欲“辱之”,相如“常稱病”……“于是舍人(小人物)相與諫曰……藺相如固止之,曰……”藺相如的心里話怎么表述出來呢?他去直接找廉頗解釋?顯然是不符合其身份和性格的,于是用“小人物”引出了他的內(nèi)心活動。
“小人物”還能起到深度刻畫人物的作用。如《鴻門宴》中的樊噲,按說,以樊噲的身份和地位,闖入帳中可以是死罪了,而且項羽的“武力值”也并不遜于樊噲,可項羽卻只是“按劍而跽”,最后“未有以應”。這一情節(jié)進一步刻畫了項羽這個人優(yōu)柔寡斷、外強內(nèi)荏的悲劇性格。
當然,“小人物”在文章中的作用還有很多,作者往往充滿創(chuàng)意地、巧妙地用“小人物”激活了文章。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帶領學生解讀這些小配角,對學生把握文章、理解內(nèi)涵是很有助益的。
1.用小人物理解主題
在文學作品中,“小人物”往往充當著作者“代言人”的角色,作者通過這些輔助性人物把自己在文章中傳達的思想情感透露或直接表述出來。在教學時,如果學生不能有效探究出作品的主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小人物”來尋找答案。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魯迅的《祝福》時,我讓學生討論探究“祥林嫂悲劇命運的成因”。結果,發(fā)現(xiàn)學生討論來、討論去,無非就是圍繞著祥林嫂的家庭悲劇事件來分析:“死了當家人”“被婆家人欺侮、強迫再嫁”“再死丈夫”“孩子被狼叼走”。當然,作者刻畫這么一個悲劇人物,其命運的典型性能夠強化情感,但這并不是作者最想表達的思想。于是,我提示學生,“能不能從小說中其他人物的言行來重新分析一下祥林嫂的悲劇根源呢?”學生在我的提示下,開始從文章中搜索“配角”的內(nèi)容。如:祥林嫂死了,四叔不是悲傷而是“生氣?!薄安辉绮贿t,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怎么死的?——還不是窮死的?”(他淡然的回答)再如:“四叔皺了皺眉……是在討厭她是一個寡婦?!边€有:“(四叔)暗暗告誡四嬸說,這種人……是敗壞風俗的……祭祀時候可用不著她沾手……不干不凈,祖宗是不吃的?!币约昂髞怼八膵稹币幌盗凶柚瓜榱稚﹦蛹榔返男袨椤Mㄟ^對這一系列關于“四叔”“四嬸”兩個“小人物”言行的匯總,學生終于明白了——“封建思想、封建禮教,才是殺害祥林嫂的元兇”。
2.用小人物透析主角
在寫人文章中,為了保持作品的文學特征,作者通常不會直接把主角的內(nèi)心活動表述出來(當然也有),而是通過主角的語言、行為、肢體動作等來呈現(xiàn),而借用“小人物”來反映主角情態(tài),也是一種很常見的手法。
比如《林黛玉進賈府》,從林黛玉棄舟登岸到見到賈母這一大段描寫中,林黛玉一語未發(fā)。難道她沒有內(nèi)心活動嗎?顯然不是。在這個過程中,林黛玉不僅是有感,而且心情是復雜的。其實,她初次進賈府的心情和“劉姥姥”進賈府是非常類似的,處處都是“驚艷”。二人的區(qū)別在于,一個是走下坡路的、知書達禮的閨秀,一個是目不識丁、身份低下的農(nóng)婦。所以,一個盡量掩飾,一個則毫無顧忌。怎樣來讓學生透析林黛玉的內(nèi)心呢?我就讓學生注意從同樣一語未發(fā)的“小人物”身上去找線索。如:“這幾個三等仆婦,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門前列坐著十來個華冠麗服之人”“另換了三四個衣帽周全十七八歲的小廝上來”“臺磯之上,坐著幾個穿紅著綠的丫頭……”這些“小人物”,是林黛玉眼睛特別關注到的,才會專門寫出來。她為什么會把這些“小人物”放在眼里呢?是因為內(nèi)心的驚奇、自卑和忐忑。通過引導學生關注這些“小人物”,準確地抓住了林黛玉的內(nèi)心世界。
3.用小人物提升寫作
“小人物”在文學作品中是個角色,其本質上其實是一種常用的寫作技法。既然它是一種寫作的技法,那么,我們就不僅可以用它來幫助學生理解把握文章,而且也可以反過來,引導學生提升其寫作的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完全可以把“小人物”當作一個寫作技巧教給學生。在帶領學生通過“小人物”把握和解讀文章的過程中,我每每有意識提示學生,“我們見識了這么多使用小人物來撰文的技巧,為什么不把這種技巧應用于自己的寫作當中呢?”在安排學生寫敘事類文章時,我經(jīng)常提示學生(有時還會硬性要求):有意識安排“小人物”在文章中發(fā)揮作用(哪怕是虛擬一個也可以嘗試)。經(jīng)過幾次這樣的訓練,學生在寫作中應用“小人物”的技巧就練出來了,寫作水平得到了提升。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視角可以放“偏”一些。在文學作品中,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小人物”往往會對我們的教學起到很大作用。我們可以通過對“小人物”的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也可以利用“小人物”來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