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曉元
1.學生能夠自己收集二胡藝術的相關音響資料,了解二胡藝術豐富的表現(xiàn)力,并在班上進行介紹,與大家一起分享、交流;能用自己的話表述二胡藝術及其基本特點。
2.學生通過直觀欣賞《光明行》,熟悉樂曲主題內(nèi)容、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感受并體驗樂曲的音樂情緒,進而認識其藝術價值及社會價值,并能哼唱其音樂主題。
3. 學生在藝術實踐活動中,能認同、喜愛二胡藝術。
熟悉樂曲主題內(nèi)容、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感受并體驗樂曲的音樂情緒,進而認識其藝術價值及社會價值。
教學難點:
讓學生從音樂要素、音樂表現(xiàn)手法及其演奏技巧上加深對作品的認識。
教學設想:
1.采用直觀演奏教學,以激發(fā)學生對中國民樂的精粹——“二胡”的認識和學習興趣。
2.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電化教學。
3.發(fā)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摒棄那種欣賞課上老師講、隨后放(音響)、學生聽的傳統(tǒng)模式,而讓學生直接參與演唱,或演奏,成為音樂形象的直接塑造者。
1.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文明古國,在我國傳統(tǒng)音樂的寶庫中,民族器樂曲占了極大的比重,民族器樂以它獨特的音色,越來越受到中國乃至世界人民的喜愛。
2.民族樂器攬勝,請說出兩種樂器的名稱,并且:
(1) 說出其類別 (吹管、拉弦、彈撥、打擊)。
(2) 模仿其演奏形態(tài)。
(3) 列舉其代表的作品。
3、略述民族樂器類別及種類。
吹:指吹管樂器,包括笛、簫、笙、管、嗩吶等。
拉:指拉弦樂器,包括二胡、板胡、中胡、高胡、京胡、革胡、墜胡等。
彈:指彈撥樂器,包括古箏、琵琶、柳琴、三弦、阮、揚琴、古琴等。
打:指打擊樂器,包括鼓、鑼、鈸、木魚、碰鈴、三角鐵等。
導入:請幾個學生談談自己對“二胡藝術”的理解,教師引導說明。
二胡是我國最負盛名的樂器,始于唐朝,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發(fā)源于我國古代北部地區(qū)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那時叫“奚琴”。它的音色委婉柔和,略帶憂郁,類似人聲,極具抒情歌唱性。
1.它特別適合塑造依依惜別方面的情境(范奏:《陽關三疊》和《紅高粱·九兒》 片段),但它的表現(xiàn)力遠不局限于此。
2.還能表現(xiàn)熱情歡快的場面(范奏: 《紅軍哥哥回來了》 片段)。
3.表現(xiàn)緊張激烈的戰(zhàn)斗場景(范奏: 《戰(zhàn)馬奔騰》 片段)。
4.還能進行一些非常逼真的模仿(范奏:《空山鳥語》 及鑼鼓聲、馬蹄聲、馬嘶聲等)。
在此教學過程中,還可酌情指導有二胡演奏基礎的同學演奏這些模擬聲響。
總之,二胡的表現(xiàn)力非常豐富,希望同學們多去了解它,學習它,最好能掌握運用它。
二胡從“乞丐的樂器”登堂入室,成為音樂舞臺上的一件獨奏樂器,進而成為中國民樂的主角與代表,歸功于一個偉大的音樂家、中國民族音樂的一代宗師——劉天華先生。
1.作者簡介:
劉天華 (1895—1932),著名作曲家、民族樂器演奏家、音樂教育家,江蘇省江陰縣人。出生于知識分子家庭,是著名語言學家劉半農(nóng)(1891—1934,中國第三人稱代名詞“她”的創(chuàng)造者,歌曲《叫我如何不想她》詞作者,是首批翻譯家之一,第一個把高爾基作品介紹到中國,最早將狄更斯、托爾斯泰、安徒生的作品翻譯成中文的譯者)之弟。從小十分熱愛音樂,學習過多種樂器演奏。1922年起擔任北京三所大學的音樂教授。1932年在民間收集樂譜時不幸染病去世,為民族音樂的發(fā)展和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主要作品有二胡獨奏曲《病中吟》 《良宵》 《空山鳥語》《光明行》等十首二胡獨奏曲,《歌舞引》等三首琵琶獨奏曲和器樂合奏曲《變體新水令》。編寫了四十七首二胡練習曲、十一首琵琶練習曲,為后人奠定了二胡專業(yè)創(chuàng)作和演奏的基礎。
2.作品簡介:
《光明行》是劉天華的一首著名二胡獨奏曲。之前人們總認為二胡只能抒發(fā)感嘆憂傷、悲憫的情懷,劉天華打破傳統(tǒng),吸取了西洋弦樂器的演奏特點和寫作技巧,于1931年寫成了一首用二胡演奏的、振奮人心的進行曲。他用明快堅定的旋律、富于彈性的節(jié)奏、主和弦分解進行的號角式音調(diào),使全曲生氣勃勃、表達出當時人們追求光明的進取精神和對光明前途的樂觀自信。作者在這首樂曲中,首次用了功能性很強的五度關系的轉(zhuǎn)調(diào),調(diào)性明亮,音區(qū)的遞換也極富色彩。
3、分段賞析:引子+(一) +(二) +(三) +(四) +尾聲。
(1) 引子:老師范奏,并鼓勵學生試用腳手配合打節(jié)奏伴奏。
(2) 第一段:老師范奏并引導學生體會,第一主題的旋律先鏗鏘有力,充滿激情,接著奏出氣勢磅礴的音調(diào),表現(xiàn)出英武豪邁、勇往直前的情緒。
(3) 第二段:老師范奏,并引導學生體會,第二主題是一個柔美、圓潤的對比段落,進行曲風格的旋律,流暢舒展,優(yōu)美如歌。
曲調(diào)先在G調(diào)內(nèi)弦進行,后在D調(diào)外弦重復。
問:這樣演奏的用意是什么?
啟發(fā)回答:這樣運用內(nèi)外弦不同的特性,樂曲由一種內(nèi)在的被抑制的熱情,發(fā)展為更加開朗和富于自信心的新的音樂形象。
(4) 第三段:先讓同學們跟著鋼琴輕聲演唱。
將232 12 31這一富有特性的音型加以重復、模進、移調(diào),做不斷呈現(xiàn)。
問:這樣演奏有什么樣的藝術效果?
啟發(fā)回答:這種手法的運用,猶如人們踏著矯健的步伐,昂首闊步地從四面八方匯成一股滾滾的洪流,勇往直前。
(5) 第四段:猶如人們在艱難地跋涉,連續(xù)的附點,頓弓的演奏,與后半段調(diào)性的變化,具有強大的推動力,號召人們不畏艱難,勇于攀登。 (老師邊范奏,邊講解)。
(6) 尾聲:老師用兩種不同的弓法(顫弓與非顫弓)演奏,讓學生體會兩種不同弓法表現(xiàn)的不同效果。
討論:不同的弓法演奏有什么效果?
顫弓更富于動力,使音樂情緒更加熱烈,使全曲生機勃勃,充滿勇往直前的進取精神和對光明前途的樂觀自信。
4.全曲欣賞:老師在midi音響的激情伴奏下,完整地演奏一遍;請學生們邊聽邊在雙腿上,即興輕輕敲擊自編節(jié)奏伴奏。
思考:這首樂曲是如何立足傳統(tǒng),又如何進行革新的?
這首樂曲的問世,使原來擅長演奏憂憤情緒的二胡,從此開始奏出了熱烈雄壯的音樂,這是二胡歷史上的一個革命性轉(zhuǎn)變,具有里程碑意義。
5.賞析《光明行》 后應得到的教益:這首雄壯激昂的樂曲,激勵我們在任何困苦的情況下,只要看到光明的前程,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到達光明的頂點。
1.作品地位:1978年6月,世界著名音樂指揮家小澤征爾在聆聽姜建華演奏時情不自禁,掩面而泣,他說:“這種音樂只應當跪下去聽。”說完就從坐著的椅子上順勢跪下去一直到聽完。從此,深受感動的小澤征爾經(jīng)常指揮樂團演奏此曲,使之在國際得以廣泛流傳,并獲得很高評價。1985年,此曲在美國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中國樂曲中名列榜首。
音樂是作曲家演奏家和聆聽者的感情交流,靈魂溝通的世界。三者若能達到一個較高的層次,也就表明了一個民族文化素養(yǎng)所能提高的一個新高度。小澤征爾要跪著聽《二泉映月》的虔誠,也許是對我國廣大音樂愛好者最深刻的啟迪。
2.關于“小澤征爾”:1935 年9月出生在中國的沈陽。是波士頓交響樂團的終身指揮,還曾擔任柏林愛樂樂團、法國國家交響樂團、巴黎管弦樂團、新日本交響樂團和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等客席指揮。
3.《二泉映月》 作者簡介:阿炳 (1893—1950),本名華彥鈞,江蘇無錫人。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華彥鈞幼時喪母,22歲時父親去世,他繼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34歲時雙目先后失明。為謀生計,他身背琵琶、胡琴,走上街頭淪為街頭藝人。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終年57歲。
4.作品簡介: 《二泉映月》 雖曲名優(yōu)美,極富詩意,卻是一首非標題性作品。樂曲時而深沉,時而激揚,深刻地展示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與怨憤,表達了作者發(fā)自內(nèi)心的悲鳴和詛咒黑暗、憧憬光明的心聲。
5.作品賞析:
(1) 教師演奏其音樂主題。
(2) 學唱起主題歌曲。
(3) 師生共同演繹“二泉映月”主題。
二胡藝術的國際化:(播放雅禮交響樂團在金色大廳等地表演二胡的視頻剪輯)。
二胡藝術與時俱進,后繼有人,在不斷創(chuàng)新中完善,逐步走向世界,成為民族的驕傲。
本課本著新課標的理念與要求,教師架起了學生與音樂的橋梁,始終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課堂氛圍活躍,學生參與積極,突出了學生的音樂實踐活動性。教學設計的過程采用啟發(fā)、欣賞、設問、思考、師生配合和學生積極運用肢體語言表現(xiàn)、體驗等多種教學方法,認識了《光明行》 與《二泉映月》 兩曲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并以二胡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主線,讓學生體驗到了民族樂器給國人帶來的自豪,體會到了創(chuàng)新是民族發(fā)展、時代進步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