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張家港市第五人民醫(yī)院口腔科,江蘇215635)
2017 年《中國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1]顯示,我國18 歲以上成人2 型糖尿病發(fā)病率已達10.4%。2型糖尿病患者并發(fā)慢性根尖周炎時癥狀重,感染控制難,手術更復雜。目前根管治療是治療慢性根尖周炎首選方法。通過根管清理、消毒、充填達到去除隔離感染的作用[2]。常規(guī)根管治療分多次完成,歷時較長,而一次法將所有步驟集中完成,減少復診次數(shù),方便了患者。本文選擇2 型糖尿病合并前牙及前磨牙慢性根尖周炎患者112 例,比較一次法與多次法根管治療術治療前牙及前磨牙慢性根尖周炎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2 型糖尿病合并前牙及前磨牙慢性根尖周炎患者112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6 例。對照組中男性32 例,女性24 例;年齡46~73歲,平均62.7±2.1 歲;觀察組中男性29 例,女性27例;年齡 45~73 歲,平均 63.1±2.3 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3]:(1)2 型糖尿病符合 WHO 制定的診斷標準:(2)具有慢性根尖周炎癥狀,牙根尖部牙齦有膿包或腫脹,咬合無力,X 線顯示根尖周有邊界模糊的陰影,均為單根或雙根尖周炎,牙周無病變;(3)患者資料完整,依從性好。排除標準[3]:(1)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2)治療相關藥物過敏者;(3)妊娠及哺乳期婦女;(4)三叉神經(jīng)痛、干槽癥、急性上頜竇炎等與慢性根尖周炎癥狀相似者。本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所有患者的治療由同一名醫(yī)師完成,術前行常規(guī)口腔檢查,選取1 顆符合條件的牙齒為受試牙,根據(jù)X 線片結(jié)合根管長度測量儀確認根尖位置及根尖病變情況。對照組應用多次法根管治療術,常規(guī)開髓后去除腐質(zhì)、清理髓腔、疏通根管。以3%過氧化氫與生理鹽水交替沖洗,按照逐步后退法擴大根管完成根管預備。甲醛甲酚暫封1 周,若癥狀未減輕則繼續(xù)封藥,待癥狀緩解后行牙膠尖+根管糊劑充填,拍攝X 線片查看充填療效,給予抗生素類藥物。觀察組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療法,根管預備與多次法相同,使用甲醛甲酚+碘仿聯(lián)合浴5 分鐘,行牙膠尖+根管糊劑充填。
1.3 評價指標 (1)術前術后VAS 疼痛評分:分別于根管治療前、永久充填后第7 天,采用VAS 評分評估兩組患者自發(fā)性疼痛及咬合疼痛感受,0~10分,分值越低,表示疼痛越輕。(2)治療效果:對兩組患者隨訪半年,治愈:影像學檢查無根尖透射影,無自覺癥狀,咀嚼功能正常。有效:影像學檢查見根尖透射影縮小,臨床癥狀改善明顯,咬合有輕微疼痛感,不影響咀嚼功能。無效:影像學檢查見根尖透射影增大,臨床癥狀無改善,咬合疼痛明顯,影響咀嚼功能??傆行剩剑ㄖ斡龜?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3)感染、腫脹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 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前術后VAS 疼痛評分比較 術前對照組 VAS 評分 3.2±0.8 分,觀察組 3.4±0.9 分;治療后第 7 天對照組 VAS 評分 5.3±1.1 分,觀察組 6.2±1.4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術后VAS評分高于術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56 例中治愈18例,有效32 例,無效6 例,總有效率為89.3%。觀察組 56 例中治愈 16 例,有效 29 例,無效 11 例,總有效率為80.4%。觀察組總有效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 對照組術后出現(xiàn)并發(fā)癥7例(12.5%),其中腫脹 4 例,感染3 例,觀察組術后出現(xiàn)并發(fā)癥 12 例(21.4%),其中腫脹 7 例,感染 5 例,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型糖尿病患者機體免疫功能降低,發(fā)生牙髓病變時,易進展為根尖周炎,出現(xiàn)根尖腫脹、自發(fā)性疼痛及咬合疼痛等癥狀,這可能與患者口腔防御能力降低,細菌感染風險增加有關[4-5]。傳統(tǒng)的根管治療術分兩次或多次完成,治療中需根管內(nèi)封藥控制感染,最后再行根管充填。這種方法通過局部藥物能更好去除根管內(nèi)細菌,有效確保自愈率,但療程較長,部分患者不能按時復診完成治療,暫封藥物滲漏至根尖外可能增加感染。近年來,大量報道指出,在根管內(nèi)仍有感染的情況下行根管充填,仍能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和成功率。有學者認為,盡量去除根管內(nèi)細菌加上有效根管充填能保證治療效果,達到消除根尖周病變的目的。近年來臨床上開展一次法根管治療術越來越多,大部分研究表明能提高根管治療成功率[6]。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術后VAS 疼痛評分高于術前,且觀察組術后VAS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根管預備過程中造成的損傷會引起局部疼痛反應,而一次法治療產(chǎn)生的刺激更大。觀察組總有效率84.4%,低于對照組的89.3%;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1.4%,高于對照組的12.5%,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一次法根管治療術總有效率低于多次法,且更易引起術后腫脹和感染。由于2 型糖尿病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根管治療時的根尖刺激可引起急性炎癥或疼痛,多次法根管治療術通過多次封藥,能有效抑制細菌感染,減少根部刺激,促進根尖病變愈合,從而具有更高的有效率,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7]。需要注意的是,如一次法根管治療術后2 周還伴有急性炎癥或劇痛,則應改變治療計劃,行多次法根管治療術。行根管治療時應利用好橡皮障,確保無菌操作。同時,2 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療前要嚴格控制血糖,這也是治療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綜上所述,糖尿病患者在進行根管治療慢性根尖周炎時,對根管內(nèi)細菌的控制尤為重要,采用一次法根管治療術成功率較低,易發(fā)生并發(fā)癥,應慎重選擇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