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朝霞
摘 要:立德樹人是我國學校教育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育人必須以德育為首。而在初中歷史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滲透德育,是歷史教師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本文作者從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現(xiàn)狀出發(fā),圍繞德育滲透的重要性與方法展開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初中歷史;德育滲透;教學方法;探究
初中階段對學生進行德育培養(yǎng)尤為重要,德育教育在學生的成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初中歷史也承擔著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任,因此,教師應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教師要根據(jù)初中歷史教材的特點,探尋滲透德育教育的方式與途徑。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現(xiàn)狀
新的教學理念的提出,初中歷史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德育教育方面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滲透德育意識,但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有的教師直接講解歷史知識或滲透一點德育知識,在教學中并沒有真正滲透德育的有過知識及理論,大部分教師重歷史知識輕德育學習,對于歷史知識中的德育教育,教師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探究,有的甚至用一兩句話帶過,這一現(xiàn)狀直接影響著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熏陶。有的教師在滲透德育知識時缺少科學性,初中歷史課程有其自身獨特屬性,教材中蘊涵著許多的情感元素,這對學生學習歷史有一定的影響。有的教師歷史意識不強,在滲透德育教育時,引入一些沒有科學依據(jù)的或道聽途說的歷史事件或一些野史,所有這些不利于學生德育意識的形成。有的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是不全面、缺乏客觀性,以學生的歷史考試成績?yōu)橹饕u價標準,雖然課標中對教學評價有明確要求,要求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與內容,但在實施中仍存在不合理的現(xiàn)象,忽視德育教育評價這一環(huán)節(jié),這也限制了學生德育教育的形成。
二、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必要性
1.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需要。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歷史教學中,教師沒有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對推動歷史進步做出的巨大貢獻,缺乏了解及研究中國及其他國家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缺乏尊重尊重地區(qū)文化及風俗差異性及多元化認識,他們擁有的“唯我獨尊”的意識形態(tài)。初中階段的學生,心理機能還不成熟,他們只能靠自己的主觀認知了解世界,看待不處理一些問題,不能深入事物本質去了解、認知。他們沒經(jīng)歷革命過程中的血雨腥風,就體會不到老一輩革命家為抗日勝利付出的生命代價。不了解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事實,他們不能體會到我們的如今的生活是多么平安、幸福。如果不學習這些歷史事實,學生的在成長過程中的認識、思想等就會出現(xiàn)一些差錯。因此,學習歷史知識,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2.中學教育主要的內容是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中國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文化積淀,有遠古的甲骨文,有四大發(fā)明等。作為一名中學生,應為中華民族的輝煌的成就自豪,應認識到祖國的榮辱與我們有很大的關系,我們生活在祖國溫暖的大家庭中,應培養(yǎng)具有中學生的愛國情操。教師在教學歷史知識的同時滲透愛國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3.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是課程教學的關鍵。境界高雅的人,胸懷必定寬廣。通過加強思想道德的學習,學生才能有一顆博愛的心,心系祖國,樂于幫助他人,樂于奉獻。初中歷史教材內容豐富,通過學習、借鑒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思想境界,形成健康人格,有利于塑造學生美好品質。
三、如何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滲透德育
1.國主義教育。初中歷史教材中涉及到許許多多愛國事跡,通過這些事例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學生通過了解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激發(fā)其民族自豪感:商朝制作的青銅器;老子的《道德經(jīng)》;春秋后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漢朝的“絲綢之路”;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等,這些是都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國歷史中也涌現(xiàn)出許多英雄人物:“虎門銷煙”是林則徐抗擊外力侵略的英雄;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鄧世昌與200名士兵壯烈殉國……所有這些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提供了素材。教師在教學中要學科的運用這些歷史史料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提升學生思想修養(yǎng)。
2.正確價值觀教育。由于應試教育及諸多因素的影響,學生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取得好的成績,教師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只教與考試有關的內容、知識。師生共同的目標是升入名牌高中。師生思想有嚴重的“功利目的”,導致學生沒有遠大理想,致使他們沒有正確的價值觀,意識狹隘,沒有精神追求。所以教師憑借學科優(yōu)勢,用史實說話,讓學生了解人類歷史是為理想而奮斗的歷史。人類理想沒有止境,歷史會為我們提出新的目標。通過學習歷史,激發(fā)學生勇于開拓、報效祖國的精神,激勵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
3.集體主義精神。具有集體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并作為文明的標志,延續(xù)至今。培養(yǎng)中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而通過歷史教學進行集體注意培養(yǎng)有著很好的優(yōu)勢。關于集體話題在中國歷史中可以說是舉不勝舉。如果原始部落沒有集體主義精神存在,那他們就不能打敗野獸,不能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生存下來,人類就不能得以繁衍;抗日戰(zhàn)爭時期,依靠全國人民各民族的共同努力,我們才得以取得抗戰(zhàn)勝利,有我們現(xiàn)在幸福、和諧的社會;在當代,全國各族人民在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發(fā)揚集體主義精神,共建了一次次輝煌的成績。可見,通過歷史教學,讓學生們了解集體主義的作用和重要性,無形中加強了他們集體主義培養(yǎng)。
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的革新,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已經(jīng)成為必然。實踐證明。歷史學科以其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在德育教學中發(fā)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根據(jù)教材內容,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為學生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參考文獻:
[1]陳祥彥.初中歷史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策略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37):46.
[2]姚紅靜.德育教育對初中歷史教學的意義及教學實踐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8(2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