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潔
(上海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上海 200234)
唐代的取士制度主要有??坪椭婆e兩大系統(tǒng),這兩大系統(tǒng)通常都離不開舉薦環(huán)節(jié)。制舉由天子下詔,內(nèi)外官舉薦,不定期舉行,旨在選拔“非常之才”。內(nèi)外官的舉薦,可稱“他薦”,學者于此多有論及;他薦之外,還有自薦,亦即“自舉”,學者于此卻很少注意。實際上自舉也是制舉的必備條件之一,眾多文士親歷其事,并因此產(chǎn)生大量的文學作品,也是“取士文學”的重要構(gòu)成部分,本文擬就此略作考述,并求教于方家學者。
唐代制舉中的自舉豐富多樣,大致可分“直接自舉”與“間接自舉”兩種情況?!爸苯幼耘e”是指士人直接向天子、主管大臣或中央機構(gòu)自我推薦,在形式和性質(zhì)上與“他薦”不同。唐初百廢待興,國家急需人才,高祖李淵武德五年(622)下詔:“茍有才藝,所貴適時,潔己登朝,無嫌自進……有志行可錄,才用未申,亦聽自舉?!?1)宋敏求:《唐大詔令集》卷一〇二《政事·舉薦上》,商務(wù)印書館,1992年,第518頁。這可以說是唐代自舉制度的開始。至武則天時期,“恐群心未附,乃令人自舉”(2)劉肅:《大唐新語》卷一三《諧謔第二十八》,中華書局,1984年,第189頁。?!洞筇菩抡Z》又云:“則天初革命,大搜遺逸,四方之士應(yīng)制者向萬人。則天御洛陽城南門,親自臨試?!?3)劉肅:《大唐新語》卷八《文章第十八》,中華書局,1984年,第127頁。這些四方之士,應(yīng)該多屬自舉而來。至玄宗朝,制舉中的直接自舉逐漸顯現(xiàn)出制度化的特點?!秲愿敗份d:“開元二年六月甲子,制:其有茂才異等,拔萃超群,緣無紹介,久不聞達者,咸令自舉?!?4)王欽若,等:《冊府元龜》卷六八《帝王部·求賢第二》,中華書局,1960年,第761頁。又載:“(開元)九年正月,詔曰:諸州官人百姓,有智合孫吳,可以運籌決勝;有勇齊賁育,可以斬將搴旗;或臨戎卻寇,堪為一保之雄,各聽自舉,務(wù)通其實?!?5)王欽若,等:《冊府元龜》卷六四五《貢舉部·科目》,中華書局,1960年,第7730頁?!杜f唐書》載:“(開元)十五年春正月戊寅,制草澤有文武高才,令詣闕自舉。”(6)劉昫,等:《舊唐書》卷八《玄宗紀》上,中華書局,1975年,第190頁。都是以詔制的形式要求自舉,并有相應(yīng)的科目標示和辦法規(guī)定,從而建立起直接自舉的制度規(guī)范?!锻ǖ洹吩疲骸伴_元以后,四海晏清,士無賢不肖,恥不以文章達。其應(yīng)詔而舉者,多則二千人,少猶不減千人。”(7)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卷一五《選舉》三,中華書局,1988年,第357頁。這種盛況的形成,與統(tǒng)治者鼓勵自舉、相關(guān)制度較為完善密不可分。
“安史之亂”后,統(tǒng)治者“大收杰才”(8)王欽若,等:《冊府元龜》卷三二四《宰輔部·薦賢》,中華書局,1960年,第3663頁。,更加注重制舉,頻繁發(fā)布詔令要求他薦和自舉。如肅宗至德元載(756)詔:“有直言極諫、才能牧宰、文詞博達、武藝絕倫、孝悌力田、沉淪草澤,委所在長官聞奏焉。詣闕自陳者,亦聽?!?9)王欽若,等:《冊府元龜》卷六八《帝王部·求賢第二》,中華書局,1960年,第764頁。代宗大歷五年(770)又詔:“內(nèi)外文武官及前資官六品已下,并草澤中有碩德專門、茂才異等、知謀經(jīng)武、諷諫主文者,仰所在州府觀察牧宰精求表薦。如所由搜揚未盡、遺逸林閭者,即宜詣闕自舉。”(10)王欽若,等:《冊府元龜》卷六八《帝王部·求賢第二》,中華書局,1960年,第766頁。德宗大歷十四年(779)再詔:“天下有才藝尤著、高蹈丘園及直言極諫之士,所在具以名聞。諸色人中,有孝悌力田、經(jīng)學優(yōu)深、文詞清麗、軍謀宏遠、武藝殊倫者,亦具以名聞。能詣闕自陳者亦聽,仍限今年十二月內(nèi)到,朕當親試?!?11)王欽若,等:《冊府元龜》卷六八《帝王部·求賢第二》,中華書局,1960年,第766頁。這些詔令皆既令他薦又令自舉,可見自舉已經(jīng)成為制舉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根據(jù)相關(guān)文獻記載和文本(作品)體現(xiàn),唐代制舉中的直接自舉,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其一,應(yīng)詔自舉。即文士應(yīng)詔后向天子或中央機構(gòu)上表推薦自己。如永隆元年(680)員半千上《陳情表》應(yīng)岳牧舉:
臣某言:臣貧窮孤露,家資不滿千錢;乳杖藜糗,朝夕才充一飯。有田三十畝,有粟五十石。聞陛下封神岳,舉英才,貨賣以充糧食,奔走而歸帝里。京官九品,無瓜葛之親,立身三十有余,志懷松柏之操,不能糴賤販貴,取利于錐刀?!诮窳⑸恚疵梢蝗?,臣恨不能益國,死將以選地,不賜臣一職,剖判疑滯,移風易俗,以報陛下深恩。……若使臣七步成文,一定無改,臣不愧子建;若使臣飛書走檄,授筆立成,臣不愧枚皋。陛下何惜玉階前方寸地,不使臣披露肝膽,抑揚辭翰?請陛下召天下才子三五千人,與臣同試詩、策、判、箋、表、論,勒字數(shù),定一人在前先者,陛下斬臣頭,粉臣骨,懸于都市,以謝天下才子。望陛下收臣才,與臣官,如用臣芻蕘之言,一辭一句,敢于玉階之前。如棄臣微見,即燒詩書,焚筆硯,獨坐幽巖,看陛下召得何人?舉得何士?無任郁結(jié)之至。(12)李昉,等:《文苑英華》卷六〇一《表》四九,中華書局,1966年,第3120-3121頁。
員半千自言行年三十,尚是九品京官,聽聞“陛下封神岳,舉英才”,于是便“奔走而歸帝里”,應(yīng)詔而來。表中先是自傷困苦、窘迫、沉淪和懷才不遇,接著極力凸顯自己的才能,請求試詩、策、判、箋、表、論等,狂傲不羈的姿態(tài)和急于仕進的心情難于自抑?!短茣ぶ瓶婆e》載:“永隆元年,岳牧舉,武陟縣尉員半千及第?!?13)關(guān)于員半千應(yīng)岳牧舉的時間,文獻記載不一?!杜f唐書》卷五《高宗紀》作調(diào)露元年;《唐會要》卷七六《制科舉》作永隆元年;《冊府元龜》卷六四五《貢舉部·科目》一作調(diào)露元年,一作永隆元年;《登科記考》卷二載員半千岳牧舉及第于調(diào)露二年(永隆元年)。茲取永隆元年說??磥硭淖耘e獲得了成功。
又如開元十五年(727),玄宗制:“草澤有文武高才,令詣闕自舉”(14)劉昫,等:《舊唐書》卷八《玄宗紀》上,中華書局,1975年,第190頁。,蘇源明聞制后,立即上書自薦,其《自舉表》云:
草莽臣某言:臣實陋微,素乏才業(yè),將遂長往,守此無用,天鑒孔明,澤覃幽僻。伏奉今年正月五日制,詣闕自舉,不次之私,無限于物,豈伊庸菲,所當膺荷?……臣聞明主臨下也,務(wù)求才以自輔;當量能以自進。臣才非令問,譽寂鄉(xiāng)黨,志尚庸寡,理絕聞知??h令臣柳國狀臣于編戶之中,刺史臣柳絳諭臣以明制之意。且臣山東一布衣耳,在升平之時、征求之日,非自察者,難審其可。茍欲避嚴令,發(fā)困蒙,心靈震越,寢寐驚悸。無任承恩喜躍之至。(15)李昉,等:《文苑英華》卷六一一《表》五九,中華書局,1966年,第3170頁。
表中明言自舉原因:“臣聞明主臨下也,務(wù)求才以自輔;當量能以自進”,“伏奉今年正月五日制,詣闕自舉”。蘇源明此時是一介“草莽”“山東一布衣”,沒有任何官職,求試的語氣和姿態(tài)不似員半千張揚,多是自謙自飾之辭。此次自舉主要是冒險一試,對及第的期許程度不及員半千。是年,“九月庚辰,帝御洛城南門,親試沉淪草澤、詣闕自舉文武人等”(16)王欽若,等:《冊府元龜》卷六四三《貢舉部·考試》,中華書局,1960年,第7710頁。。據(jù)《唐會要》和《登科記考》載,是年“高才沉淪、草澤自舉科”登第者有鄧景山、王縉、樊詠(17)王溥:《唐會要》卷七六《制科舉》,中華書局,1995年,第1388頁。徐松撰,趙守儼點校:《登科記考》卷七《開元十五年》,中華書局,1984年,第251頁。,蘇源明則不第而歸,看來他這次自舉沒有獲得成功。
其二,自發(fā)求試。這是指文士臨時自發(fā)地向天子或中央部門自薦求試。一般是由皇帝或中央部門主持考試,試制和試項則依據(jù)自舉者求試的內(nèi)容臨時設(shè)置,有“來應(yīng)即命試”的特點。如玄宗朝,史青上表自薦試詩:
史青,零陵人。其先名籍秦隨。幼而聰敏,博聞強記。開元初,上上表自薦:“臣聞曹子建七步成章,臣愚以為七步太多。若賜召試,五步之內(nèi),可塞明詔?!泵骰试囈浴冻埂贰渡显^燈》《竹火籠》等詩,惟《除夜》最佳,云:“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寒隨一夜去,春遇五更來。氣色空中改,容顏暗里摧。風光人不覺,已入后園梅?!泵骰史Q賞,授左監(jiān)門衛(wèi)將軍。(18)阮閱編,周本淳校點:《詩話總龜》卷一一《雅什門》,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第127頁。按:“上上表自薦”中有一“上”字疑衍。
史青“上表自薦”,通過抑古揚己,達到(被)召試的目的;同時也表達自己文思敏捷,可五步成詩。玄宗以《除夜》《上元觀燈》《竹火籠》等詩試之,史青的詩作,得到了玄宗的稱賞。這也是自舉成功的事例。
又如常敬忠上書自薦“誦文”:
開元初,潞州常敬忠十五明經(jīng)擢第,數(shù)年遍通五經(jīng),上書自舉,云:“一遍誦千言?!彪犯爸袝荚?,張燕公問曰:“學士能一遍誦千言,十遍誦萬言乎?”對曰:“未曾自試?!毖喙斐鰰侨碎g所見也,謂之曰:“可十遍誦之?!本粗椅Wx,每遍畫地為記。讀七遍,起曰:“此已誦得。”燕公曰:“可滿十遍?!本粗以唬骸叭羰?,即是十遍誦得。今七遍已得,何要滿十遍?”燕公執(zhí)本觀覽不暇,而敬忠誦畢不差一字,見者莫不嗟嘆。即日聞奏,命引對,賜彩衣一副,兼賚物。拜東宮衛(wèi)佐,仍直集賢院。(19)王讜:《唐語林》卷三《夙慧》,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15頁。
常敬忠明經(jīng)擢第,須經(jīng)過漫長的守選期(20)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第二章《及第舉子守選》,中華書局,2001年,第55-60頁。,參加吏部銓選才能獲得官職。為了盡快得官,他上書自舉“一遍誦千言”,其自薦書今已不傳,但可知其主要才能是記誦能力超強。此次考試在中書省舉行,由張說主持,張說臨時將“一遍誦千言”改為“十遍誦萬言”,試后直接由前明經(jīng)擢拜東宮衛(wèi)佐,任職于集賢院,也是一位自舉成功者。
其三,投匭與獻書?!斗馐下勔娪洝ぶ婆e》云:“常舉外復(fù)有通五經(jīng)、一史及進獻文章并上著述之輩,或付本司,或付中書考試,亦同制舉。”(21)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卷三《制舉》,中華書局,2005年,第17頁。這里的“常舉”是指常規(guī)制舉,常規(guī)制舉之外,進獻文章和著作須付本司或中書省考試,試后即可授官,大體上也相當于制舉,本文稱為“同制舉”。
先說投匭。唐代置東、西、南、北四面匭,其中“東面名曰‘延恩匭’,上賦頌及許求官爵者封表投之”(22)劉昫,等:《舊唐書》卷五〇《刑法志》,中華書局,1975年,第2142頁。,“延恩匭”顯然是為意圖仕進者開啟自舉的方便之門。天寶十載(751)(23)據(jù)《唐才子傳校箋》卷二《杜甫傳》考證,杜甫獻三篇《大禮賦》在天寶十載。(辛文房編纂;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中華書局,1987年,第397頁。),杜甫投匭獻《三禮賦》于玄宗,他在《進三大禮賦表》中曰:“謹稽首投延恩匭,獻納上(三字一作“獻納上表”),進明主《朝獻太清宮》《朝享太廟》《有事于南郊》等三賦以聞。”(24)李昉,等:《文苑英華》卷五四《賦》五四,中華書局,1966年,第244頁。按:括號內(nèi)原為小字注文?!缎绿茣ざ鸥鳌份d:
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25)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卷二〇一《文藝傳》上,中華書局,1975年,第5736頁。
杜甫憑借投匭所獻的三篇賦文,得到了玄宗的賞識,獲得召試文章的機會,之后授河西尉(次赤縣,尉從八品下),由于官品低下,不拜,又改授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正八品下)。
除投匭外,向天子呈獻文章或著作也是一種快捷而高效的仕進途徑。如李揆“少聰敏好學,善屬文。開元末,舉進士,補陳留尉,獻書闕下,詔中書試文章,擢拜右拾遺?!?26)劉昫,等:《舊唐書》卷一二六《李揆傳》,中華書局,1975年,第3559頁。陳留尉是從九品下小官,考滿罷秩后,要以前資官的身份守選八年至十年(27)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第四章《六品以下官員守選》,中華書局,2001年,第129-130頁。,可能終生不得出選門。李揆不甘心沉淪下僚,希企得授高官,選擇了獻書闕下這條捷徑,被召試文章,后擢拜右拾遺(從八品上),地位遠在縣尉之上。再如員俶,《新唐書·藝文志》載:“開元四年,京兆府童子,進書,召試及第,授散官文學,直弘文館?!?28)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卷五九《藝文志》三,中華書局,1975年,第1512頁。員俶童子科及第時應(yīng)在十歲以下,須守選十一年(29)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第二章《及第舉子守選》,中華書局,2001年,第61頁。,待守選期滿,已近二十。童子天資聰慧,異于常人,是不甘心蹉跎歲月的,遂著《太玄幽贊》十卷,獻于天子,于是“召試及第”,提前釋褐授官。諸如此類獻書授官者甚多,不可遍舉。
一般而言,應(yīng)詔自舉出現(xiàn)在常規(guī)制舉中,對應(yīng)明確的詔制、科目和試制;而自發(fā)求試、投匭與獻書則無對應(yīng)的詔制、科目及試制,但有文士自舉、天子命試、直接授官三個環(huán)節(jié),“亦同制舉”。相較于常規(guī)制舉,“同制舉”具有因時因地靈活處置的特點。
“間接自舉”主要是指文士自發(fā)地向內(nèi)外官(中央官、駐外使職官及州府郡縣官等)自薦,并請求他們舉薦自己參加制舉考試。畢竟一般文士直接自薦于天子的機會很少,更多的是要通過其他間接的形式,而“他薦”也是制舉必具的條件之一。但應(yīng)注意的是,“間接自舉”與“他薦”不可混為一談:前者雖然會促成“他薦”并依賴“他薦”,但并不等于“他薦”;后者雖然經(jīng)常有前者的因素,但并不必須有前者,也就是說,不論有沒有文士的自發(fā)請求,都可以而且有“他薦”環(huán)節(jié)。
大抵自唐高宗末年至武后時期,間接自舉風氣漸盛。武則天天授三年(693),左補闕薛謙光上《論選舉疏》言:
有唐纂歷,雖漸革于故非;陛下君臨,思察才于共理。樹本崇化,惟在旌賢。今之舉人,有乖事實。鄉(xiāng)議決小人之筆,行修無長者之論。策第喧競于州府,祈恩不勝于拜伏?;蛎髦撇懦觯嚽菜褤P,驅(qū)馳府寺之門,出入王公之第。上啟陳詩,唯希欬唾之澤;摩頂至足,冀荷提攜之恩。故俗號“舉人”,皆稱“覓舉”。(30)劉昫,等:《舊唐書》卷一〇一《薛登傳》,中華書局,1975年,第3141頁。
“明制”即官方(包括皇帝、政府部門)頒布的號令文武官員搜訪賢才、薦賢舉能的詔制,“上啟陳詩”“摩頂至足”是文士求薦的主要手段和情狀,“唯希欬唾之澤”“冀荷提攜之恩”,是其自舉的最終目的和期望。這些可以說是由他薦引發(fā)的“覓舉”亦即間接自舉的風氣。
此類“明制”很多,如天寶十三載(754)詔:“其博通墳典,洞曉玄經(jīng),清白著聞,詞藻宏麗,軍謀出眾,武藝絕倫者,任于所在自舉,仍委郡縣長官精加銓擇,必取才實相副者奏聞?!?31)王欽若,等:《冊府元龜》卷六八《帝王部·求賢第二》,中華書局,1960年,第764頁。又如唐肅宗至德二載(757)詔:“其有文經(jīng)邦國,學究天人,博于經(jīng)史,工于詞賦,善于著述,精于法理,軍謀制勝,武藝絕倫,并任于所在自舉,委郡守銓擇奏聞,不限人數(shù)?!?32)王欽若,等:《冊府元龜》卷六四五《貢舉部·科目》,中華書局,1960年,第7730頁。由詔令可以推知,地方文士應(yīng)制舉可以向籍貫所在或任官所在的郡縣或州府投狀自舉,由地方長官取“才實相副”者表奏皇帝。實際上,地方文士應(yīng)制舉還可以向使職、京官尋求舉薦。
間接自舉為文士求進打開方便之門,但同時也帶來了很大的弊病。代宗寶應(yīng)二年(763),楊綰上疏曰:“投刺干謁,驅(qū)馳于要津;露才揚己,喧騰于當代。古之賢良方正,豈有如此者乎!”(33)劉昫,等:《舊唐書》卷一一九《楊綰傳》,中華書局,1975年,第3431頁。其實“投刺干謁”就是間接自舉,為了得到舉主的賞識和舉薦,難免要“露才揚己”。由于制舉的巨大“魅力”,即便有人議論和指責,也阻止不了自舉求薦的熱情。誠如白居易所云:“請謁者如林,獻書者如云”(34)白居易:《白居易集》卷四四《書》,中華書局,1979年,第949頁。。
間接自舉主要有“上啟陳詩”、上書言事兩種形式或途徑:“上啟陳詩”。是指以詩文投獻于前輩名流和當路顯賢,以獲取被薦的機會?!霸姟迸c“啟”是“覓舉”活動中的主要謁資和媒介。當然,所進謁的文學作品遠不止詩和啟這兩種體裁,所有能夠“露才揚己”、博得青睞的文學作品都可以投獻。高宗麟德元年(664)詔于后年封禪泰山,要求“天下諸州,明揚才彥,或銷聲幽藪,或藏器下僚,并隨岳牧舉選”。(35)王欽若,等:《冊府元龜》卷三六《帝王部·封禪第二》,中華書局,1960年,第393頁。王勃聞詔后,作《上劉右相書》呈獻劉祥道,希求舉薦,其自敘:“借如勃者,眇小之一書生耳,曾無擊鐘鼎食之榮,非有南鄰北閣(一作“闕”)之援。山野悖其心跡,煙霧養(yǎng)其神爽。未嘗降身摧氣,逡巡于列相之門;竊譽干時,匍匐于群公之室。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36)李昉,等:《文苑英華》卷六六七《書》一,中華書局,1966年,第3429頁。按:括號內(nèi)原為小字注文。言自己無媒援引,堅守節(jié)操,不屈干進,但對劉祥道表露出了依托之意?!缎绿茣ね醪獋鳌份d:“麟德初,劉祥道巡行關(guān)內(nèi),勃上書自陳,祥道表于朝,對策高第?!?37)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卷二〇一《文藝傳》上,中華書局,1975年,第5739頁。劉祥道隨即表薦于朝,王勃應(yīng)麟德三年幽素科及第(38)劉昫,等:《舊唐書》卷一四〇上《文苑傳》上,中華書局,1975年,第5005頁。,后授任朝散郎(39)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卷二〇一《文藝傳》上,中華書局,1975年,第5739頁。。元和三年(808)詔舉賢良,“時有皇甫湜對策?!?40)劉昫,等:《舊唐書》卷一四八《裴垍傳》,中華書局,1975年,第3990頁?;矢浻谠驮赀M士及第(41)徐松撰,趙守儼點校:《登科記考》卷一六《元和元年》,中華書局,1984年,第584頁。,在應(yīng)這次制舉前,以前進士的身份向韋處厚自薦,韋處厚又向宰相張說引薦。韋氏《上宰相薦皇甫湜書》曰:“竊見前進士皇甫湜,年三十二,學窮古訓(xùn),詞秀人文,脫落章句,簡斥枝葉?!瓋糜伍T下,信其才能,相公得徇公之名,有摭奇之實,后進幸甚!”(42)姚鉉編,許增校:《唐文粹》第三冊卷八六《書》八,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48-349頁。又曰:“舍人驂御賤役也,猶能達掃門之事;禰衡雕蟲薄技也,猶能遇非常之薦。今某辱奉恩顧,實百于舍人之儔,皇甫湜蘊積才志,固百于正平之量。處厚百舍人之勢,不能達百正平之心,方竊恃私于門館,明者觀之,其恥非一也。懼愚瞽不盡,謹繕其書、論、賦合八首,用卜可否。輕瀆嚴威,下情不任戰(zhàn)懼之至”(43)姚鉉編,許增校:《唐文粹》第三冊卷八六《書》八,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49頁。。韋處厚贊揚了皇甫湜的才學,表達了舉薦的請求,又將皇甫湜拜謁自己的“書、論、賦合八首”獻于張說,后者可謂是二次舉薦。經(jīng)其舉薦,皇甫湜果然于元和三年“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登第,其間接自舉獲得成功。
上書言事。是指以文章形式向上級官員和部門陳述自己的政治見解和改良建議,從而獲得被舉薦乃至擢任的機會。如任華《送李彝宰新都序》曰:“宗室后進有以學術(shù)辭藻者著稱,彝也。少好學,通九流百家之言,善屬文,頗有大節(jié)。去年制舉不捷。無何,以書歷抵二相國,論安邊術(shù),由是召試西掖。凡數(shù)十百人,彝與莊若訥、高郢同入等高?!?44)李昉,等:《文苑英華》卷七二一《序》二三,中華書局,1966年,第3735頁。據(jù)《唐會要》載,貞元四年(788)四月,德宗策“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李彝登第(45)王溥:《唐會要》卷七六《制科舉》,中華書局,1995年,第1389頁。。那么李彝上二宰相“論安邊術(shù)”當是在貞元三年制舉落第至貞元四年三月之間。由于上書獲得宰相垂青,因而獲得推薦和參加中書召試,成功登第。
從諸多實例看來,舉薦是唐代制舉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而“直接自舉”和“間接自舉”則是兩種主要的自舉形式。前者可以獨立進行,可謂是“直通車”,后者則需要依賴舉主的舉薦,二者都源于文士的“自發(fā)”請求,由此可以看出唐代文士積極主動的入世姿態(tài)。而自舉的制度化,則反映出統(tǒng)治者對人才的重視和對自舉的鼓勵。不僅為此頒布詔書、制定法令,甚至將其設(shè)為制舉科目,如開元十五年(727)的“高才沉淪、草澤自舉”科,就是專門為自舉而設(shè)。唐代制舉得人之盛,于此可見一斑。
唐代制舉取士旨在選拔“非常之才”,“非常之才”主要以“文”顯著。司馬光于宋仁宗時期上《論舉選狀》曰:“國家雖設(shè)賢良方正等科,其實皆取其文辭而已”(46)司馬光:《司馬溫公文集》卷三《章奏》,中華書局,1985 年,第43頁。。唐代制舉諸科,雖名目不同,但大抵以文辭取勝。士人為獲取考試資格,以文才為依托,積極進行自進自舉的活動?!白耘e”方式多種多樣,但其共性都是以文學作品為贄,直接或間接地向天子或政府官員傳達應(yīng)制舉的意圖和愿望。韓愈云:“儒服者不敢用他術(shù)干進,又惟古執(zhí)贄之禮,竊整頓舊所著文一十五章以為贄。”(47)韓愈撰,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之《韓昌黎文外集》上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第383頁。文人“不敢用他術(shù)干進”,“贄文”是有效手段的必然選擇。
由前文可知,白身人、及第舉子、六品以下前資官和現(xiàn)任官,若參加制舉,基本都離不開直接自舉或間接自舉,他們在自舉活動中產(chǎn)生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大抵可以歸為以下三類:
其一,自舉類表文。往往直接以“陳情表”“自舉表”“自薦表”等方式命題,如員半千、蘇源明、史青、常敬忠等都采用此種體式。
其二,進獻的詩文和著作。文章主要有兩大題材傾向,一是主“賦頌”,歌功頌德,以動帝聽,如杜甫《三禮賦》、王勃《乾元殿頌》;二是重“諫諍”,言政之得失,建言獻策,如陳子昂《諫靈駕入京書》《諫理政書》等,其余大率如此。著作名類繁多,內(nèi)容豐贍,如《封氏聞見記》云:“開元中,有唐頻上《啟典》一百三十卷,穆元休上《洪范外傳》十卷,李鎮(zhèn)上《注史記》一百三十卷、《史記義林》二十卷,辛之諤上《敘訓(xùn)》兩卷,卜長福上《續(xù)文選》三十卷,馮中庸上《政事錄》十卷,裴杰上《史漢異議》,高嶠上《注后漢書》九十五卷。如此者,并量事授官,或沾賞賚,亦一時之美?!?48)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卷三《制舉》,中華書局,2005年,第19頁。此類獻書者頗多,不一一贅列。詩歌數(shù)量更為可觀,詩體亦頗完備,如李群玉“大中八年,以草澤臣來京,詣闕上表,自進詩三百篇。(裴)休適入相,復(fù)論薦。上悅之,敕授弘文館校書郎。”(49)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七《李群玉》,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第129頁。其《進詩表》云:“草澤臣群玉……謹捧所業(yè)歌行、古體、今體七言、今體五言四通等合三百首,謹詣光順門,昧死上進?!?50)董誥,等:《全唐文》卷七九三《李群玉》,中華書局,1983年,第8317頁。李群玉通過詩歌自薦,又得裴休、令狐绹(51)董誥,等:《全唐文》卷七五九《令狐绹》,中華書局,1983年,第7885頁。推薦,敕授弘文館校書郎(從九品上),其所進詩歌包含歌行、古體、今體七言和今體五言等各種詩體。
其三,“覓舉”類書啟。如王勃《上劉右相書》、沈亞之《上李諫議書》等。有時覓舉者唯恐一篇書啟難以表現(xiàn)才華,也會附帶平日所作文章,如皇甫湜自薦于韋處厚時附帶“書、論、賦合八首”。實際上,文士覓舉產(chǎn)生的文學作品涉及賦、頌、表、書、啟、箋、論、狀、策等諸類,除此之外,亦有投獻詩歌的情況。
由此可以推見,唐代因自舉而產(chǎn)生的文學作品數(shù)量之大,文體之多。它們與文士的進身入世、人生命運密切相關(guān),有著相對獨立的創(chuàng)作動機、主題旨趣、藝術(shù)特色和意義價值,既是唐代“薦舉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屬于唐代“取士文學”的組成部分,而且比較接近核心圈層(52)陳飛:《唐代取士文學概論——紀念“廢科舉”110年》,《文學遺產(chǎn)》2015年第5期。,應(yīng)當給予相對獨立的認識和對待,進行深入的發(fā)掘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