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兵
(黃岡師范學院 學報編輯部,湖北 黃岡 438000)
這首六言絕句作于詩人去世前兩個月,是蘇軾最后的詩作。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yè),
黃州惠州儋州。
1101年三月,蘇軾由虔州出發(fā),經(jīng)南昌、當涂、金陵,五月抵達真州(今江蘇儀征),六月經(jīng)潤州擬到常州居住?!蹲灶}金山畫像》是蘇軾在真州游金山龍游寺時所作。
金山畫像指金山寺蘇軾畫像,李公麟所作?!督鹕街尽罚骸袄铨埫?公麟)畫東坡像留金山寺,后東坡過金山寺,自題。”
黃州、惠州、儋州是蘇軾一生貶謫遷逐的三個地方。蘇軾因烏臺詩案于宋神宗元豐三年至元豐六年(1080年2月—1084年4月)敕貶黃州安置,在黃州生活了四年兩個月。哲宗紹圣元年被發(fā)配嶺南途中再貶至惠州,至紹圣四年三貶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在惠州生活了兩年多時間(1094年10月-1097年4月)。儋州是蘇軾最后一個謫居地,蘇軾在這里生活了近三年,即紹圣四年至紹圣七年,1097年7月至1100年六月。
金山寺位于今江蘇鎮(zhèn)江郊外之金山,寺宇依山而建,山、寺混然一體,獨具風格。相傳創(chuàng)建于東晉元帝或明帝之時,初稱“澤心寺”。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稱“龍游寺”。元代以后稱金山寺。所以蘇軾自題畫像時,該寺正式寺名還不是金山寺,也許習稱上有“金山寺”這個別名,蓋以山代指。金山寺是天下名寺,梁武帝于天監(jiān)四年(505年)設水陸大會于此,后世水陸法會即始興于此寺。歷代住僧頗眾,禪宗有臨濟宗、曹洞宗、云門宗等各宗大德駐錫于此。云門宗佛印了元住寺期間,蘇軾常入寺叩問。天臺宗的南屏梵臻亦嘗住于此[1]。梵臻法師熙寧年間蘇軾通判杭州期間有過交游,且是蘇軾交游的天臺宗僧人主要僧人之一,另一位是龍井辯才,即海月法師。蘇軾元祐六年作的《祭龍井辯才文》:“……我初適吳,尚見五公。講有辯、臻,禪有璉、嵩。后二十年,獨余此翁?!薄罢椤奔茨掀凌笳榉◣煛=裉K軾集中尚可見其過南屏拜訪梵臻之詩。
《自題金山畫像》的詩旨向來沒有疑義,研究者、詩評家、鑒賞者都認同是蘇軾對自己一生的總結。至于蘇軾將貶謫黃州、惠州、儋州三地所作所為作為一生“功業(yè)”的代表,而不是地位最高,政治事業(yè)上最有作為時期,即元祐元年至元祐七年間,作為代表,人們做出各種各樣的闡述。其基本認同是,這是從文學成就和生命境界的層面作出評價的。相對而言黃州研究者側重強調文學成就。黃州研究者倡蘇軾“文學高峰黃州說”,其標志即“二賦一詞”,或“一賦一詞一詩一文一書一畫”:一賦即《前赤壁賦》(《后赤壁賦》乃借了前賦的聲名而馳驅),一詩即“海棠詩”(江城地瘴蕃草木),一文即《記承天寺夜游》,一書“寒食帖”,一畫“東坡老梅”。黃州是蘇軾前45年人生的最低谷,之所以文學藝術上取得高度成就,是因為他在思想觀念、內在情感、行為方式等各方面通過積極的自我調適,從而超越了現(xiàn)實遭際的挫折、磨難,以及由此帶來的驚懼、痛苦,生命境界得到升華,從而達致的。二者相輔相成。惠州、海南的研究者側重蘇軾經(jīng)過人生大起大落之后所臻“天容海色本澄清”的生命境界。
筆者長期以來也都是接受上述觀點。
近來研讀關于蘇軾與佛教論題的資料,又一次讀到《自題金山畫像》時,興發(fā)新的理解,有別于成說,陳述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我認為這首詩就是一篇偈頌。①不是對一生全面的審定。所謂“平生功業(yè)”,特指禪修事業(yè)。由詩歌呈現(xiàn)的酬答情景,反映出蘇軾達到了徹悟境界。
兩個月后蘇軾去世。蘇轍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記錄了蘇軾臨終的情景:
建中靖國元年六月,請老,以本官致仕。遂以不起。未終旬日,獨以諸子侍側曰:“吾生無惡,死必 不墜,慎無哭泣以怛化。”問以后事,不答,湛然而逝,實七月丁亥也。
蘇軾臨終遺言具有濃郁純粹的佛僧性質。臨終遺言,是將逝者對自己的蓋棺定論,蘇軾回首一生,自覺沒有種下惡業(yè),根據(jù)佛教報應觀和輪回說,死后一定不會墮入輪回。亦即他修成正果了。
如此說來,蘇軾儒家出身,戴了一輩子儒冠,最終以得道終結其一生。
《自題金山畫像》寫的是畫像中的“蘇軾”與此刻站在畫像前的“我”——蘇軾的對話。通常的解讀是蘇軾是主體(即提問者),畫像,即詩中的“汝”是客體(答問者),“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是描寫畫像中的蘇軾;但我更愿意理解為畫像中的蘇軾是言說的主體,當然,是畫像前的蘇軾擬想的言說主體,詩的前三行是畫像中的蘇軾的話:站在我目前的這位老者,看你神情蕭索,形容枯槁,神色中猶帶長久漂泊的風塵,借問你一生有過什么作為?畫像前的蘇軾應答:黃州惠州儋州。
有必要稍作解釋:(一)前兩行詩可解為互文足義,此老之為人,如同已灰之木、不系之舟?;ノ淖懔x是古代詩歌常見手法,如《木蘭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滿市場買戰(zhàn)馬和齊裝備戰(zhàn)馬的行頭;又如杜甫《兵車行》“新鬼煩怨舊鬼哭”,新鬼舊鬼煩怨聲哀哭聲一遍,等等。(二)畫像前的蘇軾此刻是已歷黃州惠州儋州的那個人,畫像中的蘇軾則不是,把后者理解為主體,詩意更順:畫像前的蘇軾“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經(jīng)歷了“南荒九死”此刻站在畫像前。
這番“對話”發(fā)生的空間是金山寺(為表達的便利姑且稱“金山寺”)。金山寺不是普通寺院,且蘇軾與金山寺有深厚的淵源,前文已作敘述。在此特定情境中,當然是佛子談禪,不會談論世俗話題。詩可作前述之兩種方式解讀,但詩旨唯一,即談禪。
且審酬答情景: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二句類似佛子對話時的“話頭”: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身心此番面目之人,顯然不是俗人,可與談佛禪。
接下來才是正題:
問汝生平功業(yè),
黃州惠州儋州。
應問:“生平功業(yè)”之問,答曰:“黃州惠州儋州”,實乃深著禪意,這種看起來不著邊際的應答是禪家獨特的悟對方式,《五燈會元》中有大量這類應答,②如果泥于提問而順答,便是落了話尾,哪怕著絲毫實相行跡,便大俗了,佛頭著糞大煞風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墮阿鼻地獄不可救藥。
至于“黃州惠州儋州”是對畫像中的蘇軾——深諳佛理的大德——說的,不是對第三人說的,無情話對無情說,無情話不對有情說,無情說話無情聽,有情聽不見無情說。話中的禪機畫像聽見了,聽懂了,就結了,如空中鳥飛過,水面云留過,一切發(fā)生過,一切仍是虛空。無需多說,說透。
通常對答“生平功業(yè)”之問,有三種方式,代表三重境界:
其一,如實敘述,這是世俗的“執(zhí)著”;
其二,動輒稱虛空——“是非成敗轉頭空”,人生、功業(yè)皆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是淺薄佛子鸚鵡學舌,當然,較世俗的執(zhí)著進了一層;
其三,如本詩,用平常話印證“空”,是禪境。
動輒稱虛空,仍是執(zhí)著,執(zhí)著于“空”,第三重禪境則是“空空”,連“空”觀的障蔽也消解了。拂去一切障蔽,明心見性,真如佛性顯現(xiàn)。
綜上,黃州惠州儋州,是禪語,禪機是印證“空”。
下面試解讀“黃州惠州儋州”一語的禪機。我認為大致包涵四重意義:
其一,黃州惠州儋州代表了蘇軾生平的人生到處,而且盡是窮僻險遠的地方,此則說明,神州大地盡是佛國,窮僻險遠皆為禪境,真如不外求,一念覺即佛。
其二,蘇軾謫居黃州黃州儋州時,得到來自佛教人士真摯的關心。
黃州期間,當?shù)匕矅律桌^連幫助初到黃州的蘇軾度過生活和精神雙重危機,杭州僧友道潛來到黃州陪伴蘇軾一年多時間,廬山云居寺了元法師致信問候,并派寺僧看望蘇軾,送財物救濟他,成都勝相院惟簡寶月法師派寺僧悟清來黃州看望蘇軾。
“當他遠貶嶺?;葜輹r,一家星散,骨肉分離,不通音訊,其子蘇邁十分憂愁,蘇州定慧寺僧卓契順安慰說:‘子何憂之甚? 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當為汝將書問之?!f到做到,契順果然‘涉江度嶺,徒行露宿,僵仆瘴霧,黧面繭足,以至惠州,得書徑還。’蘇軾不解,問其所求,契順毅然回答說:‘惟無所求,而后來惠州;若有求,當走都下矣?!?《書〈歸去來詞〉贈契順》)這種真情自然讓久嘗人世間炎涼之苦的東坡得到了最真心也最溫馨的慰藉?!盵2]貶居惠州時期,蘇軾與韶關南華寺長老辯才結下深厚情誼,“蘇軾紹圣元年南貶惠州路過南華寺,蘇軾與其相與盤桓,說經(jīng)談禪,結下深厚友誼。蘇軾貶居惠州時與其書信往還達十三封之多。辯老了解到蘇軾貶惠生活的艱辛和困蹇,多次派人或托差專門赴惠州為蘇軾送去食物和各種生活用品,蘇軾多次在答謝的信中提及,諸如‘蒙惠面粉瓜姜湯茶等,物意兼重,感怍不已’,‘遠承差人寄示諸物等,一一荷厚意也’,‘承惠及罌粟咸豉等,益荷厚意’之類的話在《與南華辯老》書信中屢見不鮮。蘇軾還應辯老之請書寫柳宗元碑和作《卓錫泉銘》,可見兩人情誼之深?!盵3]
黃州惠州儋州,蘊含著蘇軾對這些關心的感激之情。
其三,三地大致代表著蘇軾修持佛禪,和所抵境界。黃州是蘇軾發(fā)愿“皈誠佛僧”之地,通過包括修習佛禪在內一系列活動,他從極度的驚懼中走了出來,但顯而易見,蘇軾的佛教訴求是伴隨功利目的的,是有待,這與佛教根本義是不相符的,至于經(jīng)歷四年多謫居黃州生活,蘇軾的修為達到怎樣境地,其《贈東林??偡◣煛返念愃瀑薯灥钠哐越^句引起的爭議,能夠直接說明問題。這首詩是蘇軾元豐七年離開黃州赴汝州途中,游歷廬山時與東林??偠U師談論“無情話”而有所悟,從而寫的,可以作為他此時修為的標志。大約因為蘇軾盛名傳世,這首詩廣為禪林所知,《五燈會元》中反映了這點,而不止一人并不認可,認為從這首詩看蘇軾并沒有參破“無情”。③
晚年,蘇軾從貶謫地海南蒙召返回,經(jīng)過粵北清遠某寺院時,《書羅漢頌后》:“佛弟子蘇軾自海南還,道過清遠峽寶林寺……”
黃州時期,蘇軾自號“居士”——東坡居士,這里,蘇軾則自稱“佛弟子蘇軾”。蘇軾當然不在僧籍。那么他自稱佛弟子蘇軾就不能等閑視之了。佛門極重口業(yè),蘇軾當著羅漢自稱佛弟子,當然非同小可。而這一次竟沒有召來物議。
其四,是在貫通上述種種基礎上的升華。熔鑄人生的高低貴賤窮通得失喜怒哀樂感激憎惡儒釋道分際,視儒釋道為戲論,人生種種遭際如幻夢,欲望情感為迷執(zhí),宇宙生命的真諦是虛空。
問爾生平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此外,京城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潁州……包括故鄉(xiāng)眉州成都,也許因為詩歌表達方式的關系不能盡數(shù)提及,這些蘇軾不同時期經(jīng)歷的地方,每一處都有每一處的境遇、事功、聞見、經(jīng)歷、感受體驗,留下詩文創(chuàng)作如同雪泥鴻爪,有得意有失意,有快樂有悵惘,然而隨著時間流逝,而今皆成過往,回首望去,真如浮生一夢!
貫通黃州惠州儋州,印證空諦。
注釋:
①佛教典籍即視本詩為偈頌,參《五燈會元》卷十七:內翰蘇軾居士內翰東坡居士蘇軾,字子瞻。因宿東林,與照覺論無情話,有省。黎明獻偈曰:“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蔽磶椎智G南,聞玉泉皓禪師機鋒不可觸,公擬抑之,即微服求見。泉問:“尊官高姓?”公曰:“姓秤,乃秤天下長老底秤?!比仍唬骸扒业肋@一喝重多少?”公無對,于是尊禮之。后過金山,有寫公照容者,公戲題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擊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瓊州。”
②略舉數(shù)則例子(均選自《五燈會元》卷十四),參談內容與本文無關,舉例目的僅為讓感興趣讀者體會禪家悟對情景:
黃龍志愿禪師鄂州黃龍志愿禪師,僧問:“迦葉上行衣,何人合得披?”師曰:“一片燒痕地,春入又逢青。”
四祖志諲禪師蘄州四祖志諲禪師,僧問:“如何是透法身句?”師曰:“多年松樹老粼皴。”問:“葉落歸根時如何?”師曰:“一歲一枯榮?!?/p>
四海端禪師蘄州四祖端禪師,法身頌曰:“燈心刺著石人腳,火急去請周醫(yī)博。路逢龐公相借問,六月日頭乾曬卻。”
五祖秀禪師蘄州五祖山秀禪師,僧問:“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既是無法可說,又將何說?”師曰:“霜寒地凍?!痹唬骸翱丈唤鈳r中坐,惹得天花動地來?!睅熢唬骸叭粘霰!鄙當M議,師曰:“何不進語?”僧又無語。師曰:“車不橫推,理無曲斷?!?/p>
建福智同禪師鄂州建福智同禪師,僧問:“如何是透法身句?”師曰:“鸚鵡慕西秦?!鄙Y拜,師曰:“聽取一頌:云門透法身,法身何許人?雁回沙塞北,鸚鵡慕西秦?!?/p>
護國壽禪師黃州護國院壽禪師,僧問:“如何是一路槃門?”師曰:“寒松青有千年色,一徑風飄四季香。”問:“如何是靈山一會?”師曰:“如來才一顧,迦葉便低眉?!?/p>
黃龍海禪師鄂州黃龍海禪師,僧問:“如何是黃龍家風?”師曰:“看?!痹唬骸昂鲇隹蛠恚绾蔚o待?”師以拄杖點之。問:“如何是最初一句?”師曰:“掘地討天?!?/p>
③玉泉皓禪師(見注釋①)、天竺證悟法師及其師白蓮仙法師(見下引五燈會元卷六)等均不認同蘇軾此則偈頌。《五燈會元》卷六:
天竺證悟法師臨安府上竺圓智證悟法師,臺州林氏子,依白蓮仙法師,問具變之道。蓮指行燈曰: “如此燈者,離性絕非,本自空寂,理則具矣。六凡四圣,所見不同,變則在焉。”師不契,后因掃地誦法華經(jīng),至“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始諭旨。告蓮,蓮然之。師領徒以來,嘗患本宗學者囿于名相,膠于筆錄,至以天臺之傳為文字之學,南宗鄙之。乃謁護國此庵云禪師,夜語次,師舉東坡宿東林偈,且曰:“也不易到此田地?!扁衷唬骸吧形匆娐窂剑窝缘揭??”曰:“祇如他道,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這個消息?”庵曰:“是門外漢耳?!痹唬骸昂蜕胁涣撸蔀檎f破?”庵曰:“卻祗從這里猛著精彩覷捕看。若覷捕得他破,則亦知本命元辰落著處?!?師通夕不寐,及曉鐘鳴,去其秘畜,以前偈別曰:“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關中欲透身。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碧匾愿娲蒜帧b衷唬骸跋蛉甑朗情T外漢?!睅煻Y謝。未幾,有化馬祖殿瓦者,求語發(fā)揚。師書曰:“寄語江西老古錐,從教日炙與風吹。兒孫不是無料理,要見冰消瓦解時。”此庵見之,笑曰:“須是這阇黎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