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 要:《英語課程標準》強調小學英語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廣泛的教育教學資源,運用信息技術制作多媒體課件,拓寬學生學習英語的渠道。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術手段應用于小學英語學科教學中的一種雙贏教學模式。在融合的過程中,教學不再局限于40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學生可以在課后繼續(xù)學習和練習;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和評價形式也由單一性、單調性走向多元化和趣味化。
關鍵詞:小學英語;學科教學;信息技術;深度融合
中圖分類號:G623.31;G434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7-13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31-0070-02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我們的生活無時無刻不與現代科技融為一體,從傳統(tǒng)支付到自助掃碼,從門店運營商到網絡運營的新生代,從電話的發(fā)明到微信的普及,科技給生活帶來便利與快捷的同時,教育教學領域也在展示著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魅力?!队⒄Z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部分也明確指出,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fā)英語教學資源,拓寬學生英語學習渠道,改變學生英語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要努力學習現代教育技術,開發(fā)并合理利用以現代信息技術為載體的英語教學資源,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融合。融合是現代教育發(fā)展的需要,在小學英語學科教學中靈活利用信息技術,可改變教學環(huán)境,使教學內容直觀、生動、形象,不拘泥于教材,擴大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迅速推進,各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成為了教育發(fā)展的一個新方向。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英語學科的課程結構、內容、資源的設計以及課程實施等各方面,能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對全面落實新課程標準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以課堂為中心,在不同的學習階段,融入不同的信息技術手段,讓課內、課外的英語學習聯(lián)系更加緊密,可以使教學時間與空間得到拓展,使小學英語教學的面貌煥然一新。
一、課前融合,運用微課讓學生成為新知的探索者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一般采用“新課導入—知識講解—布置作業(yè)”三大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無法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快慢來調整教學進度。隨著翻轉課堂、可汗學院等新概念的普及,微課作為課堂預習的重要載體,受到教師的青睞,也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熱點。微課,國外稱之為“Micro-lesson”“Mini courses”等,指基于教學設計思想,使用多媒體技術,在五到十分鐘以內,就一個知識點進行講解的一段音頻或視頻。學生主要專注于學習、理解難度較大的知識點,教師則主要專注于教學,尤其是突破一堂課的重點或難點,完成教學目標,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到知識。
預習對學習任何一門課程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視的。傳統(tǒng)的預習任務大多是圍繞教材來布置的,比如翻字典、對照教輔翻譯課文等。傳統(tǒng)預習任務枯燥、要求單一等,容易導致學生預習效果參差不齊。根據小學英語課程標準,學生應該在發(fā)展中學,自主地學。在預習環(huán)節(jié),學生有充足的時間、空間來發(fā)揮他們的自主性。因此教師可以圍繞主題給學生發(fā)布任務,然后給學生足夠的自由,讓學生可以使用各種方式來查找、編排、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在課前預習階段,學生初次學習新的知識,肯定會對教材中的知識點有很多的疑問,也不知道如何去把握學習的重點,此時輔以微課,答疑解惑,為學生學習新知做好鋪墊。例如,在教學PEP小學六年級上冊Unit 3 My weekend plan時,本單元的重點語法知識點是一般將來時態(tài),筆者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新課之前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這一語法知識點,圍繞“Be going to”制作微課并發(fā)布在學習群中,讓學生提前在家觀看學習。在微課的設計中,筆者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設計了相親相愛一家人的卡通形象,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設計了階梯式語法知識題,以檢測學生掌握的程度。根據隨后的新課教授效果來看,學生在課前對這一知識點進行了預習,使課堂教學確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微課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進度進行預習,有利于學生學習、了解更多的相關知識與文化,在極大程度上支持了“翻轉課堂”的實施,節(jié)省了課堂時間,使師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時間進行交流與互動,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課中融合,運用媒體成為學生學習新知的導航員
德國語言學家Hamboldt說過:“我們無法教會一種語言,我們只能為學習各種語言創(chuàng)造條件?!庇⒄Z教學的特點之一是要使學生盡可能多地從不同渠道,以不同的形式接觸和學習英語,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語言和語言的運用。
現在計算機的集成特征與網絡化和存儲技術相結合,為教學提供大量的信息資源以及各種教學軟件,如光盤、幻燈片、多媒體展示臺、多媒體課件等,有利于教師運用各種引人入勝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深入發(fā)展、整合,在小學英語的課堂教學中,課件的使用頻率也日益增加,特別是同屏時代的到來,更是讓教師的英語教學和學生的英語學習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學生可以在各種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應用英語。
教授PEP小學六年級上冊Unit5 work quietly第一課時一般現在進行時態(tài)的短語如reading a book, doing morning exercises, having lunch時,筆者運用電腦、手機同屏軟件,先讓學生猜測他們熟知的教師正在做什么,然后連線這位教師,通過遠程視頻通話,讓學生親自詢問:What are you doing now?通過教師的回答,來驗證學生的猜測。整堂課中有效地融合了信息技術手段,通過還原現實語境(Virtual Reality)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進入真實的情境,在Cyberspace的語言情境中、在與計算機交互過程中完成了某一項特定的學習任務。這種方式易于集中學生學習注意力,并引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教學內容,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用英語交流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習效率。
與此同時,課堂教學還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教師可以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及時生成新的教學資源,通過隨時評價的方式,靈活運用新的教學資源。從生成性角度出發(fā),以動態(tài)生成理念來認識課堂教學,全方位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能力。例如,PEP六年級下冊Recle中有大量的英語練習題,筆者利用同屏軟件,將學生答題時出現的錯誤及時展現在教學屏幕上,學生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更容易產生思維的碰撞,更容易激起討論的欲望,經過深入的討論之后,可以進一步總結出英語語法規(guī)律。同時,讓學生參與評價,使學生學會評價,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不斷提高學生的評價水平。
三、課后融合:運用平臺引領英語學習向深處浸溯
Rayan指出,學習者必須擁有一種良好的人際環(huán)境,及時得到教師的指點、同伴的幫助,才能真正地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調控,發(fā)展自主學習的能力。信息技術條件下必然造就新型的師生雙邊互動關系,促進師生關系朝著良好的方向發(fā)展。
微信作為現代科技的衍生品,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免費的通信服務的工具,其強大的功能可以為教師和學生之間、教師和家長之間、家長之間、學生之間提供良好的溝通平臺。由于課堂上學生練習口語的機會不多,教師無法兼顧到每一位學生,加上很多學生一進入高年級,不愿開口的現象比比皆是。微信的有效使用大大地彌補了這一不足。筆者在教學時,建立班級學生朗讀微信群,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每一組都是優(yōu)生和潛能生的搭配組合,朗讀材料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英語學習程度自行安排,可以為所學的課本對話、單詞朗讀,也可以是學生自己查找的英語閱讀材料;可以發(fā)送視頻,也可以發(fā)送語音。教師根據每一組的學生發(fā)送的音頻和視頻資料及時點評和評分,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發(fā)現自己英語學習的不足與長處所在。因為評價的及時性和激勵性,學生的英語口語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那些在課堂上不敢開口的學生,也樂于表現自己了。
同時,筆者在課后還借助于一些已有的免費英語學習平臺,如“一起作業(yè)”等,布置英語課后作業(yè),由于網上作業(yè)的形式多樣,圖、文、聲、像并茂,游戲性強,富有挑戰(zhàn)性,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在 “玩中學、學中玩”,很受學生歡迎,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fā)揮了他們的主體作用,提高了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而且,學生在完成作業(yè)后,家長可以及時收到學生的作業(yè)得分和班級平均分,能夠聽到學生跟讀或朗讀的錄音,了解學生英語作業(yè)中的錯題情況。同時,教師還可以從煩瑣的傳統(tǒng)的作業(yè)批改中解脫出來,騰出更多的時間,關注教學,開展教學設計。以批改作業(yè)和閱卷為例,隨著語音識別及語義分析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人工智能自動批改作業(yè)及自動閱卷成為可能。課后的融合能增強學生的成就感,讓他們所學的知識得到升華,并將升華后的知識變?yōu)檎嬲慕浑H的能力。
四、結語
英語學習無法一蹴而就,需要慢慢地積累。信息技術時代的來臨,讓課堂互動更加可視化,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現代教學工具,由于其簡易性、靈活性、實時性的優(yōu)點,已經成為教師教學中的好幫手。雖然操作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和不足,如在課前和課后的融合中,學生對手機的使用時間的掌控,需要家長的配合和監(jiān)督;過度使用對學生視力的影響等。但總體而言,利大于弊。信息技術在小學英語學科教學中適時、合宜地融合,為教師加強和改進教學提供了素材,也讓教師和家長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增強了學生自信,為學生未來的英語學習和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蔣景東.智能手機英語課堂信息化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 海外英語,2016(12):29-31.
[2]張春艷.微視頻教學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的應用研究[J].考試周刊,2014(95):96-97.
[3]肖 磊.小學英語微課程初探[J].山東教育,2014(34):51-53.
[4]周綿綿,余笑,葉長彬.英語學習策略[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5]王篤勤.小學英語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6]吳德元.中學英語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2.
[7]孫曙輝.啟迪學生心靈,課堂不再死氣沉沉[N].中國教育報,2015-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