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榮材 祝志峰
雙相鋼以其良好的強度和延性匹配、高的初始加工硬化率、高的碰撞能量吸收能力和低屈強比等優(yōu)點逐漸成為汽車制造的重要材料[1~2]。在雙相鋼中,有一種特別有效的添加元素,就是Si,它的作用針對鐵素體可以提高其基體的連續(xù)性,并且可使馬氏體不能相互聯(lián)接,防止馬氏體區(qū)域出現(xiàn)裂紋,同時鐵素體中C的活度可被提高,使其能夠表現(xiàn)出更好的韌性。然而目前關于Si含量對熱軋雙相鋼影響的研究,大多止步于Si含量對熱軋雙相鋼組織和性能的影響,對其相變規(guī)律研究較少。本文通過對不同Si含量試驗鋼的CCT曲線以及顯微組織進行對比,分析了Si對高強熱軋雙相鋼相變規(guī)律的影響,為高強度雙相鋼的產業(yè)化打好基礎。
(一)實驗材料。實驗用鋼的化學成分(質量分數(shù),%)如表1所示。利用50kg真空爐冶煉,冶煉后將鑄錠進行鍛造,鍛坯尺寸為40×70×90mm。
表1 化學成分(質量分數(shù),%)
(二)實驗方法。為繪制實驗鋼奧氏體變形后的連續(xù)冷卻轉變曲線,利用在Gleeble-3,500熱模擬試驗機進行試驗,通過熱膨脹法及金相觀察最終確定曲線。
采用Gleeble-3,500熱模擬機將試樣以10℃/s的加熱速度加熱到1,100℃,然后以1℃/s的速度加熱到1,200℃,保溫3min,以10℃/s的速度冷卻到1,100℃保溫30s,以5s-1的變形速率壓縮30%,再以5℃/s的速度冷卻到850℃保溫30s,以10s-1的變形速率壓縮30%,然后分別以0.5℃/s、1℃/s、3℃/s、5℃/s、10℃/s、20℃/s、30℃/s的速度進行冷卻,最后采集溫度、膨脹量和時間數(shù)據(jù)繪制CCT曲線圖。
各試樣的顯微組織通過金相顯微鏡觀察,為描述不同冷速下組織中的鐵素體轉變量及晶粒尺寸,可采用ImageTools軟件進行統(tǒng)計,實驗鋼不同冷速下鐵素體的顯微硬度則利用Leica VMHT 30M硬度儀測定。
(一)低Si實驗鋼的CCT曲線及不同冷速下的顯微組織。1號低Si實驗鋼CCT曲線如圖1所示。實驗鋼CCT曲線中冷速在0.5~30℃/s范圍內均發(fā)生鐵素體轉變,其轉變溫度范圍為806~620℃,隨冷速增加,鐵素體開始轉變溫度降低,且0.5~5℃/s范圍內可以觀察到有部分珠光體轉變,但相變溫度范圍較窄。當冷速大于1℃/s后,貝氏體轉變則將出現(xiàn),其轉變溫度范圍為613~490℃,所有冷速情況下均有馬氏體轉變。
1號實驗鋼不同冷速下金相組織如圖2所示,顯微組織特點如表2所示。
圖1 1號實驗鋼的CCT曲線
圖2 實驗鋼不同冷速下的顯微組織a:0.5℃/s; b:1℃/s; c:3℃/s; d:5℃/s;e:10℃/s; f:20℃/s; g:30℃/s
表2 顯微組織
圖3 2號實驗鋼的CCT曲線
(二)高Si實驗鋼的CCT曲線及不同冷速下的顯微組織。2號高Si實驗鋼CCT曲線如圖3所示。實驗鋼CCT曲線中冷速在0.5~30℃/s范圍內均發(fā)生鐵素體轉變,其轉變溫度范圍為826~630℃,隨冷速增加,鐵素體開始轉變溫度降低,且0.5~10℃/s范圍內有部分珠光體轉變,但相變溫度范圍較窄。當冷速大于3℃/s后,開始有貝氏體轉變發(fā)生,貝氏體轉變溫度范圍為585~470℃,0.5~30℃/s范圍內均有馬氏體轉變。2號實驗鋼不同冷速下金相組織如圖4所示,顯微組織特點如表3所示。
圖4 實驗鋼不同冷速下的顯微組織a:0.5℃/s; b:1℃/s; c:3℃/s; d:5℃/s;e:10℃/s; f:20℃/s; g:30℃/s
(三)Si含量對實驗鋼相變規(guī)律的影響。2號實驗鋼較1號實驗鋼Si含量高約0.55wt%,比較兩種實驗鋼的CCT曲線和不同冷速下的組織,可分析Si元素對相變規(guī)律的影響。
表3 顯微組織
圖5 1號和2號實驗鋼CCT曲線的對比
從圖5可知,1號實驗鋼和2號實驗鋼CCT曲線特征基本一致,通過比較可見,對于實驗用C-Si-Mn-Cr系列的熱軋雙相鋼,Si含量增加0.55wt%,鐵素體開始轉變溫度從806℃左右提高到826℃左右,鐵素體終止轉變溫度也有少許的提高,即鐵素體的轉變區(qū)域擴大了。這是由于在奧氏體化過程中,C在鐵素體中的化學勢由于Si在鐵素體中的聚集而提高,C元素向奧氏體中擴散的驅動力得到增強,C向奧氏體中聚集凈化了鐵素體基體,促進了鐵素體的生成。1號實驗鋼珠光體轉變結束的冷速約5℃/s,而2號實驗鋼珠光體轉變結束的冷速約10℃/s。即Si含量的提高在促進鐵素體轉變的同時,也促進了珠光體轉變。2號實驗鋼的貝氏體轉變溫度區(qū)間略低于1號實驗鋼,可見Si含量的提高促進C向奧氏體中聚集不僅凈化了鐵素體基體促,而且使得亞穩(wěn)奧氏體的淬透性得到提高,增強了亞穩(wěn)奧氏體的穩(wěn)定性,抑制貝氏體轉變,拓寬了奧氏體亞穩(wěn)區(qū)。
圖6 Si對實驗鋼鐵素體體積分數(shù)、晶粒尺寸和硬度的影響(a)對體積分數(shù)的影響; (b)對晶粒尺寸的影響;(c)對硬度的影響
如圖6可知,隨著冷速的增加,1號和2號實驗鋼鐵素體晶粒尺寸逐漸減小,鐵素體轉變量逐漸降低,而鐵素體的硬度逐漸升高。Si的添加可以促進鐵素體轉變,因此2號實驗鋼各冷速下鐵素體的體積分數(shù)均高于1號實驗鋼,如圖6(a)所示。Si的添加可以促進鐵素體轉變,即增加鐵素體形核的數(shù)目,由于鐵素體形核數(shù)增多,影響了鐵素體形核后的繼續(xù)長大,故當冷速低于約15℃/s時,含Si量較高的2號實驗鋼的鐵素體晶粒尺寸小于1號實驗鋼。而當冷速高于約15℃/s時,鐵素體形核和長大的時間受到限制,Si含量較高的2號實驗鋼中C向奧氏體區(qū)富集的速度大于1號實驗鋼,致使2號實驗鋼鐵素體形核后有一定的時間長大,所以2號實驗鋼中鐵素體的晶粒尺寸又大于1號實驗鋼,如圖6(b)所示。從圖6(c)中可以看出,Si含量較高的2號實驗鋼中鐵素體的硬度明顯高于1號實驗鋼,主要是因為在鐵素體中,Si是一種固溶強化元素,其可使碳向奧氏體的偏聚得到加速,進而更加凈化鐵素體,免除間隙固溶強化并可避免冷卻時粗大碳化物的生成。
Si含量增加0.55wt%,鐵素體開始轉變溫度從806℃左右提高到826℃左右,鐵素體終止轉變溫度也有少許的提高,既擴大了鐵素體的轉變區(qū)域;同時也促進了珠光體轉變,抑制貝氏體轉變,拓寬了奧氏體亞穩(wěn)區(qū)。由于Si是鐵素體的固溶強化元素,Si含量較高的實驗鋼中鐵素體的硬度明顯高于Si含量較低的實驗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