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萍
(內蒙古農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鄭洛(1530—1601),字禹秀,號范溪,安肅遂城人。為官歷經(jīng)嘉靖、隆慶、萬歷三朝,此時明朝與蒙古關系復雜多變,由嘉靖的兵戎相見到隆慶的封貢互市和萬歷的友好相處,再到發(fā)生局部沖突,這樣的時代背景為鄭洛大展才干提供了絕佳機會。鄭洛的政治生涯一直以處理明蒙關系為中心,其民族策略卓然超凡、充滿智慧,值得后世研究和借鑒。
鄭洛志存高遠,考慮問題能夠著眼大局,立足長遠。
隆慶四年(公元1570 年)九月,俺答孫把漢那吉投明,使已經(jīng)對峙20 年之久的明蒙關系面臨嚴峻考驗。在張居正、高拱和王崇古等大臣的極力主張下,此事和平解決。同年十二月,俺答和永謝布部、鄂爾多斯諸部派出使者,向明朝請求封官、許貢、開市。由于涉及對蒙政策的根本改變,朝中反應強烈,一時主意未定。后來,俺答又派各部使者來見王崇古。王崇古讓各道兵備提出自己的處理意見,但諸兵備從自身利益出發(fā),擔心和議不成朝廷會反過來以有辱國體罪責加身,不敢明確表態(tài)答應蒙古的要求。時任懷來兵備的鄭洛拍案而起,憤然叫道:“諸士無先生遠識,臨事到首鼠兩端,非夫也。先生忠義動天地,不佞當以死從,更曷憚!”[1]138鄭洛不顧個人利益,從國家社稷出發(fā),希望明蒙實現(xiàn)和平,充分彰顯了他的歷史責任感和政治遠見。
隆慶和議后,明蒙實現(xiàn)和平。一些官員麻痹大意,疏忽懶散,鄭洛認為不能懈怠懶政,必須“外示羈縻,內修戰(zhàn)守”。在巡撫大同期間,鄭洛先后集中8 萬軍力修筑邊塞達600 里,并把之前興筑的所有城池、堡壘幾乎都作了包磚加固,使“樓櫓烽堠相望,兵馬無所充斥而安”。萬歷七年(公元1579 年)鄭洛擔任宣大總督后,延續(xù)之前的一貫做法,“總督鄭公洛筑大邊五百六十余里,又筑三屯、馬營、樺門等堡”[2]310。在夯實明朝防御工事的同時,他選任良將,舉薦人才,裁汰老弱,補給強壯,革新武器,更換戰(zhàn)馬,為與蒙古的和平相處提供了堅實保障。
萬歷九年(公元1581 年)十二月,明蒙和好的締造者俺答去世,明蒙關系前途叵測,無論是明朝還是蒙古,都陷入不安之中。在這關鍵時刻,鄭洛身為宣大總督、明蒙之間的聯(lián)系者,態(tài)度積極,措施及時。一方面,他告誡明朝將士不要慌亂失措;另一方面,撫賞黃臺吉、鐘金哈屯(世稱“三娘子”)、不他失禮等蒙古貴族,向蒙古民眾明確表態(tài),明朝不會趁機燒荒搗巢,消除了蒙古的顧慮,穩(wěn)定了民心。此后,他極力勸說三娘子與黃臺吉合婚,“夫人能歸王,不失恩寵,否則塞上一婦人耳!”[3]26。萬歷十一年(公元1583 年)閏二月,黃臺吉嗣封為第二任順義王。兩年后,黃臺吉去世,其子扯力克與三娘子爭斗不止。為此,鄭洛反復規(guī)勸三娘子,“洛反復導諭,三娘子乃稍首肯”[4]209。同時,派人嚴厲告誡扯力克:“夫人三世歸順,汝能與之匹,則王,不然封別屬也?!保?]20成功化解了扯力克與三娘子之間的矛盾,使扯力克嗣封為第三任順義王。在蒙古政權出現(xiàn)更迭之際,鄭洛著眼大局,屢次積極干預,保證了明蒙關系的健康穩(wěn)定。
鄭洛的這一策略突出體現(xiàn)在處理黃臺吉關系上。
黃臺吉,是俺答嫡長子。他剽悍勇武,脾氣暴躁,與父關系不睦。隆慶和議后,黃臺吉雖然得授都督同知,但仍然反對與明和好,經(jīng)常責罵父親無能,“黃臺吉日夜扼腕曰:‘老婢子有此兵而老死沙漠,可笑也’”[5]24。黃臺吉是明蒙友好關系的破壞者和矛盾制造者,在處理與他的關系方面,鄭洛可謂用心良苦。
俺答去世后,在鄭洛的極力勸說下,執(zhí)掌大權的三娘子與黃臺吉合婚。鑒于黃臺吉身體多病,鄭洛派遣醫(yī)生為他治病。內蒙古呼和浩特白塔的明代題記中有這樣一條記載:“萬歷十二年三月十日,山西醫(yī)官郭西□蒙北虜對□,軍門差到此,同喇嘛通事拜塔到此。”[6]這位山西醫(yī)官郭西應該就是當時的軍門(總督)鄭洛派遣到蒙古給順義王黃臺吉治病的[7]43。可見,無論是從蒙古政壇穩(wěn)定的大局考量還是從個人的私人情感出發(fā),鄭洛都是非常關心黃臺吉的。
萬歷八年(公元1580 年)五月,黃臺吉聯(lián)合兀慎、擺腰等部落,派遣使團,索求物資和要求增加賣馬數(shù)量。鄭洛態(tài)度堅定,堅持舊例。于是,黃臺吉等假裝襲擾邊地,以示威脅,鄭洛仍然不為所動。到了貢市日期,黃臺吉及其子松木兒臺吉缺席,他們仍軟磨硬泡、苦苦糾纏,希望增加市馬數(shù)額。但鄭洛始終不增一馬,雙方相持不下。待到冬季,雪深三尺,馬匹凍餓甚眾,處于困境的黃臺吉被迫乖乖就范。這樣,鄭洛不僅嚴厲懲治了黃臺吉,而且糾正了蒙古各部為私利隨意拖延馬市時間、增加撫賞的惡劣風氣。
萬歷十八年(公元1590 年),第三代順義王扯力克以送還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佛骨回西藏為名義,率領十萬之眾進入青海。西行前,鄭洛竭力阻止,沒有奏效。扯力克西行沿途和進入青海之后,驕縱橫行,聯(lián)合火落赤、真相等其他蒙古部落制造了“河洮事件”,使明軍損兵折將,百姓深受其害。取得勝利之后,扯力克更是氣焰囂張,聯(lián)合火落赤、把爾戶等,明目張膽地共同對抗明朝。此時,明朝大部官員主張嚴厲剿殺扯力克。鄭洛認真分析形勢后,主張對扯力克部不能進行強硬打擊,應以安撫為主,引導其回到土默特故地。首先,他讓三娘子好言勸導扯力克,三娘子表示“即令王還巢,不敢忘太師恩德”。其次,停其市賞、銷其王號、立三娘子之子不他失禮為順義王,對扯力克進行實質性威脅。再次,向扯力克下達最后通牒,要求其不得再以任何借口拖延,否則將絕賞革封,搗巢趕馬。這些策略非常有效,最終促使扯力克率部東歸。為安撫部眾,鄭洛在其東歸過程中提供了種種便利,不僅寬限其出發(fā)時日,而且給予充分物質補給。
“撫” 并不是完全放棄軍事手段,對頑固不化者,必須嚴厲剿殺。如火落赤,可謂明之大患。根據(jù)鄭洛《設鎮(zhèn)海游擊疏》的統(tǒng)計,萬歷十一年到十七年(公元1583 至1589 年)中,火落赤等部共入明朝邊境32 000 人次,殺傷軍民2 400 人次。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 年)四月,鄭洛派兵進入火落赤駐地莽剌川,火落赤趁黃河沒有解凍,踏冰北渡向海上躲避,但部下可卜列、宗塔兒等500 余人在莽剌川南山?jīng)]有來得及北撤,遭到重創(chuàng),損失慘重。
鄭洛為官,始終處于基層、前線,他能夠體會民間疾苦,體恤士兵百姓。
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 年),鄭洛擔任四川右參議時為壁山的木材商人請命。壁山縣隸屬四川重慶府,是當時朝廷采辦木材的主要來源地。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 年),宮中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三大殿遭火災,需要大量木材修葺。為了供應朝廷所需木材,木材商人及其家屬數(shù)千人被迫滯留在壁山縣,生活困苦。有關官員熟知此事,但不敢觸怒圣上,閉口不言。鄭洛到任后為他們直言進諫,終于使這些商人和家屬,回歸故里,“至今蜀人尸祝之”。
在巡撫山西、大同和總督宣大期間,鄭洛大規(guī)模修邊筑堡。在此過程中,為保障士兵的權益,他注意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為士兵提供茶水和必備藥品,“每一路立一藥局,每一工立一茶廠。應得口糧、鹽菜,日日支取,毫無短少”;二是按時發(fā)放士兵的軍餉、修工津貼,“糧餉不缺,則軍可驅使,人心鼓舞,則役可速完”;三是天氣異常時士卒可以休息,不扣月餉,“行糧、鹽、菜如數(shù)時給以資日用,暑雨風寒即得歇止,以示休息,月餉無除、剝削有禁,以示體恤”;四是杜絕以前將官過度役使、克扣軍士的行為。鄭洛以人為本、體恤士兵,在他主持修邊期間,士兵修邊積極性大大提高,軍隊凝聚力日益增強。
鄭洛經(jīng)略青海期間,一改之前明朝對蒙古欺凌番族置之不理的做法,提出了“安之、來之、鼓之”的策略,尤其是對于熟番和生番區(qū)別對待。熟番可繼續(xù)茶馬貿易,仍居于原駐牧地,生番則允許中馬領茶。一切遵照舊例,使番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不發(fā)生太大變化。正因為鄭洛站在番族的立場上,從政治上解放他們,從生活上照顧他們,番族的處境得到切實改變,他們對明朝心懷感激,生番近6 萬人、熟番近10 萬人,紛紛歸附明朝。在番族的協(xié)助下,明朝先后取得“南川大捷” 和“康纏大捷”,打擊了青海蒙古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