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燕
【摘要】在如今教育大環(huán)境下,人們對于語文教育越來越重視,小學語文教育中,閱讀理解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語文要素是影響學生閱讀的基礎,是語文學習的開端,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打好學生的語文基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注重語文要素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這對語文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閱讀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485(2020)35-0089-02
Study on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Based on Chinese Elements
(Xinqiao No.2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Xinbei District,Changzhou City,China)JIANG Yan
【Abstract】In today's educational environment,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Chinese education.In primaryschool Chinese education,reading comprehension is also an indispensable part.However,Chinese elements are the founda‐tion that affects students'reading and 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learning.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Chinese reading edu‐cation,it is also necessary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students'Chinese language and improve their Chinese literacy,to im‐prove the students'reading ability.It will be a new challenge for Chinese educators to cultivate students'reading ability on the basis of paying attention to Chinese elements.
【Keywords】Primary school Chinese;Reading teaching;Methods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隨著教育一次一次的改革,課本也越來越注重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學生從小進行閱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養(yǎng)成較好的閱讀習慣。通過閱讀,學生可以接觸到方方面面的知識,開闊學生的眼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當然學校教育中也要注重文章的精讀、細讀,通過對文章的剖析,讓學生充分理解文章中詞語、句子以及文章想要表達的意思,適當?shù)鼐x文章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以及理解能力。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
(一)不注重閱讀實踐
如今小學教育中,語文教育過于刻板化。教師都是帶領學生去讀課文,解決文中的生字詞,對于不理解的地方也是幫著學生理解,告訴學生答案,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的空間,以后遇到閱讀理解也是尋求別人幫助,對于文章的內容依舊不理解。教師在講課的時候需要引導學生去思考,給學生時間,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不能一味地尋求正確答案。
(二)沒有做到課內外結合
目前,大部分教師教學時都是以課內基礎知識為重點,主要解決課內的一些字詞,把文章讀懂即可,沒有做到適當?shù)赝卣寡由?,學到的東西沒有及時應用。學生下次遇到相同類型的文章依舊一頭霧水,不會舉一反三,教師教學時應適當拓展,將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和生活聯(lián)系到一起,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
三、基于語文要素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一)將課內課文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
課本中的課文都來源于生活,但在教學中教育工作者都習慣于將課文與生活分割開來,導致學生聯(lián)想理解能力越來越差,也無法和作者感同身受。教師在講課文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些生動有趣的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根據(jù)課文內容來導入,以圖片、音樂以及視頻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
例如小學一年級課文《項鏈》,這篇課文主要寫的是大海、沙灘、孩子們。教師講述的時候可以給學生準備視頻和圖片,視頻中播放大海和沙灘,以及孩子們在沙灘上開心的樣子,這個視頻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讓學生看到大海和沙灘的樣子。接著出示大海、沙灘、浪花、腳印、孩子們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說出形容大海、沙灘、孩子們的詞語。通過前期的導入,學生可以更加充分地理解文章,并且了解生活中的大海、沙灘,也能積累很多詞語。圖片具有很直觀的觀感,學生也能把項鏈和腳印聯(lián)系到一起。當然教師要提前考慮學生的情況,根據(jù)學生的情況來準備課程,對于低年級的孩子多一些小故事,小游戲。
(二)開展課外活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動力,小學生大多喜歡有趣熱鬧的氛圍,這種氛圍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教師在每一個階段可以設置一些有趣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例如三年級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教師就可以舉行寓言故事大比拼活動,提前給學生安排任務,搜集課內課外的寓言故事來分享,并說說你從中明白的道理,表現(xiàn)好的學生可以獲取一定的獎勵。在活動前,教師可以準備寓言故事視頻、圖片,活動中先播放寓言故事的視頻讓學生猜測,猜一猜是哪個寓言故事,學生都會踴躍發(fā)言,同時鼓勵他們思考,通過這個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緊接著教師可以出示寓言故事的圖片,讓學生自由挑選,并大膽講出寓言故事,說出寓言故事中蘊含的道理,最后評比出表現(xiàn)最好的學生給予小獎勵。此次語言活動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參與到了活動中,了解了很多寓言故事并且懂得了寓言故事中的道理,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教師授課時運用深入淺出的教學方式
小學生社會經驗不足,不了解的東西還比較多,在理解有些知識的時候還有些難度。教師授課的時候也要注意學生的社會經驗,依照學生狀況來備課。教師不要把小學生當成大人,要把課堂設置得具有趣味性,把方法簡單化,以便于學生可以更好更快地理解文章。
例如《落花生》這篇課文,遇到一個知識點為“對比”和“借物喻人”,教師講這兩個知識點的時候就可以借助視頻或者圖片,讓學生自己比較,看看二者之間的區(qū)別,思考不同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與不同,學生通過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食物身上的特點與人身上的特點有相似,借此又可以引入“借物喻人”這個知識點。通過引導、通過觀察、通過思考,學生會循序漸進地理解每個知識點,深入淺出,教師在課前要深深地理解這篇課文和知識點,但是在講授的過程中要運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這樣的授課方式不僅有趣,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
(四)教師授課時要注重閱讀方法技巧的傳授
每種類型的文章涉及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記敘文概括主要內容,理解中心思想的方法與說明文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不同。教師在講解每一種類型文章時,要理清文章的知識點,并且將每一個知識點的方法列清楚。
例如《麻雀》這篇記敘文,教師就要把記敘文涉及的知識點列出來,例如記敘文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并且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的六要素,繼而引出記敘文主要內容概括的方法:要素綜合法,將記敘文的六要素綜合到一起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接著引導學生自己總結概括,將學生有問題的地方指出來。恰當?shù)姆椒ê椭R邏輯有助于學生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
(五)授課中要將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綜合到一起
如今在考試試題中,課外閱讀的占比量愈來愈大,教育者也應注重教學的拓展性,將課內課外進行融合。例如三年級課文《趙州橋》,教師先準備趙州橋的圖片,引導學生了解趙州橋,接著引導學生找到每一段的中心句、過渡句,以及整篇文章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接著可以拿出一篇課外閱讀《兵馬俑》,這篇文章的思路與《趙州橋》有相似點,在課文中學到的知識可以應用到課外。教師在引入課外內容時也可以適當出示圖片,讓學生找文章中的重點句子,理解文章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課內外閱讀的融合,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應用就更加清晰,也具備了舉一反三的能力。
(六)授課過程中要注重閱讀和作文的銜接
教師在講閱讀的時候可以把課文拿過來綜合性地傳授寫作方法,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也有利于學生掌握寫作方法。例如《狼牙山五壯士》,教師通過課文中的選段可以引出點面結合的寫作方法,把所有運動員放到一起就是一個面,把每個運動員拿出來寫就是一個點。通過課文學到的點面結合法也可以運用到第二單元作文中,描寫一次活動,五個戰(zhàn)士放在一起是一個面,每一個戰(zhàn)士拿出來詳細描寫就是一個點。通過課文和作文的相結合,學生更能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將學到的知識點進行應用。
四、結語
在閱讀中,教師不能一味地以完成任務為主,要把課文內容和生活實際以及課外閱讀聯(lián)系到一起,幫助學生理解文章,體會每個人物當時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教師必須重視課文精度,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閱讀習慣。
參考文獻:
[1]朱亞麗.目前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05).
[2]王妃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J].吉林教育,2017(32).
(責 編 張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