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敏
摘 要:教育體制改革下,小學語文課堂也隨之進行一系列的優(yōu)化,注重提升學生的幸福感。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以往陳舊的授課方式進行調(diào)整,合理運用評價語,使學生在認識到自身優(yōu)缺點的同時,愿意更好地參與到課堂中,促進其綜合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評價 學習幸福感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2.024
小學生的心智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形成錯誤的觀念,教師應及時對其進行引導,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語文課堂中,教師要放低姿態(tài),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減少對學生的指責、訓斥等,做到客觀、巧妙地評價,運用幽默、風趣而又不失嚴謹?shù)脑u價語,使學生感受到幸福,并快樂地參與到課程中,在良好的環(huán)境里健康成長。
一、在指導與糾正的評價語中體驗幸福
以往的語文課堂中,教師都是將知識硬生生地塞給學生,沒有顧及學生的感受,使之產(chǎn)生了抵觸情緒。小學生在課堂上開始出現(xiàn)思想拋錨等現(xiàn)象,在回答教師問題時也略顯敷衍,因此受到批評,使之逐漸畏懼。受情緒的影響,課堂氣氛也開始緊張,教學質量下降,同時小學生感受不到呵護,容易形成錯誤的認知,不利于其健康成長。
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及時反思,認識到授課方式的不足,同時也注意優(yōu)化評價語,使學生產(chǎn)生幸福感。為了能改進評價語,教師應融入學生當中,了解其喜好,在課堂互動時注意其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此為依據(jù),做相應的優(yōu)化。只有做到充分的了解,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才能恰到好處,使之感受到教師對其的關注。
語文課堂中,學生對教師講述的內(nèi)容出現(xiàn)理解的偏差時,恰當?shù)脑u價語可以使其思維回到正軌。小學生的思維較為活躍,在課堂中對書本內(nèi)容可能會產(chǎn)生一些新穎的想法,教師應耐心地引導其表達,而后進行評價,使之形成正確的觀念。
例如,在《金色的草地》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問與學生進行探討,要做到認真地傾聽。這一課的題目與學生的認知不同,通過閱讀,教師問“大家說說為什么草地不是綠色的,而是金色的呢?”學生會回答“因為蒲公英的花是黃色的”。這時,教師應邊鼓勵邊說“這位同學觀察得真仔細,看來是很認真地閱讀了”,而不應簡單地說“回答正確”。當學生回答“金色的草地”時,教師在對其進行一定的糾正,說“這是因為所有的花都開了,我們一眼望去先看見的是黃色,而草地本身還是綠色的”,接著說“你的想法非常正確,也敢于提出疑問,給你點個贊”,然后豎起大拇指。學生在這種具有指導與糾正性的評價下,知道了該如何去做,既提升了教學質量,又使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成長。
二、在鼓勵與激勵的評價語中感受幸福
小學生都是愛表現(xiàn)的,希望受到教師的關注,以得到滿足感。但是,在實際授課中,教師的講述過于嚴肅,使學生產(chǎn)生了距離感,想法不能真實地表達出來,不利于綜合能力的提升。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教師要在評價語中融入情感,使學生感受到關愛。小學生的可塑性較強,但需要對其進行鼓勵,才能使之心情愉悅,產(chǎn)生成就感,逐漸釋放自身的能力。教師帶有關心性的評價語,會使學生感到幸福,而不再畏懼,彼此間的距離越來越近,有利于授課方式的優(yōu)化。
例如,在《我的母親》一課的教學中,需要學生正確理解親情。教師帶領學生閱讀全文后,使之感受到了母愛的偉大,也掌握了作者描寫人物的手法。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情感去朗讀課文,然后進行相應的評價,例如“這段話,讀得特別有感情,看來是真的體會到了其中的母愛”,“你讀得太投入了,老師都被感動了”,等等。學生受到教師的鼓勵,覺得被認可,于是更努力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提升了教學質量。
教師讓學生思考作者的母親有什么特點,然后鼓勵其講述生活中媽媽的愛是如何表現(xiàn)出來的。這時,有的學生會說“我的媽媽熱情好客,還樂于助人”,教師隨之對其進行評價,“這位同學真不錯,運用了描寫人物的手法,表達得很準確”,接著說,“媽媽的優(yōu)點這么多,你要向她學習,做得更出色,加油!”學生受到了鼓舞,逐漸樹立起了自信。多樣化的評價使學生愿意探究更多的語文知識,教師以此為依據(jù)優(yōu)化授課方式,使學生感受到幸福感。
三、在風趣與幽默的評價語中沐浴幸福
語文教學中,教師過多地講述書本上的內(nèi)容,學生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而感到枯燥。課堂上,學生出現(xiàn)了懶散的現(xiàn)象。教師往往會對學生進行嚴厲批評,從而在無形中與學生產(chǎn)生了隔閡。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適時改變授課方式,變“教師講學生聽”為“學生講老師聽”,同時運用恰當?shù)脑u價語,使學生體會到師生情誼,萌生出幸福感。例如,在《牛肚子的旅行》的授課中,學生要了解童話的寫作特點。教師將學生分成4—6人的小組,讓其討論事件的整個過程,看看紅頭都經(jīng)歷了什么。各小組成員認真討論,并推選出一名代表回答教師的問題。教師根據(jù)每組的回答進行評價,課堂氣氛由此變得輕松,提升了教學質量。
總之,小學生是需要教師呵護和理解的,新時代下,教師逐漸注重對評價語的使用,改變了以往僵化的課堂狀態(tài),使學生體會到濃烈的幸福感。學生在詼諧、幽默的評價語中,放松了心情,愿意與教師配合,改正自身的不足,使課堂環(huán)境變得越來越和諧,從而提升了整體的教學質量。教師在評價語中加入情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體會語文的魅力,使其緊跟授課節(jié)奏,提升了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 曾雪艷《點睛之處妙語生花—小學語文課堂即時評價的有效策略》,《甘肅教育》2019年第4期。
[2] 趙桂萍《關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評價語的運用思考》,《學周刊》2019年第2期。
[3] 陳淑娟《立足于傾聽中的幸福小學語文課堂》,《讀寫算》2018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