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雯
沈飛:
從事即興表演13 年,他創(chuàng)立的“飛來即興”是國內(nèi)第一個以即興喜劇演出和表演課程為主的劇場。
我是一名80 后。高中時就去美國留學了,大學讀的是計算機編程。畢業(yè)后,因為還想學點不一樣的東西,多探索些不一樣的文化吧,我就從紐約去了洛杉磯,在那的一個劇場里學習即興喜劇表演。
曾經(jīng),我是美國AM1300 廣播電臺節(jié)目的主持人,洛城18 臺的制作人。還在好萊塢著名的劇場表演脫口秀,是當時絕無僅有的華裔表演者。最后,撇開一切光環(huán),我決定成為一名即興喜劇的專業(yè)表演者,并把這一風靡美國的現(xiàn)代喜劇表演帶回中國。
沒有劇本的一出好戲
這些年借力媒體傳播,大眾對同樣從美國傳進中國的脫口秀有了更多了解。同樣是喜劇,即興表演和脫口秀有什么不同?相對而言,脫口秀更傳統(tǒng)些,它是一人一個舞臺的搞笑演說。而即興表演,是在場景下的團隊表演。但最重要的不同在于,脫口秀表演者是在有文稿前提下的演說;而即興表演,正如其名,完全沒有劇本,是根據(jù)現(xiàn)場觀眾的建議,即興創(chuàng)作角色和情節(jié),來完成一場喜劇演出。
這聽上去是不是很瘋狂?沒有劇本,沒有任何準備,一個團隊要怎么演?這就要說到即興表演最核心的“Yes,and”理念了。無論前一位演員設(shè)計了一個怎樣的情景,其他演員都要在接納(Yes)對方的前提下,再增加(and)一個新的情景。一幕劇就在這樣的“加乘”中邊說邊演地呈現(xiàn)出來。
舉個例子吧。如果臺下的觀眾決定要看一個有關(guān)“大象”的劇。那么,即興表演者的演繹可能是這樣展開的——
“我看到了一頭大象!”
“是啊,這頭大象已經(jīng)三歲了,好快啊,轉(zhuǎn)眼之間?!?/p>
“親愛的,它是我們結(jié)婚時領(lǐng)養(yǎng)的,現(xiàn)在我們也快到‘皮婚’紀念日了?!保ㄟ@時男主一邊在鏟著糞,一邊回頭看著女主)……
從“大象”、“它三歲”到“主人公結(jié)婚三年”,原本一個單薄的元素就在“Yes,and”的疊加下變得豐滿起來。而專業(yè)的即興表演者還會加上各種搞笑元素,不間斷地逗樂臺下的觀眾。
人人都是即興演員
登臺前,即興喜劇的演員是沒有劇本的,所以他們平時的準備也不叫彩排,而是訓練。訓練什么呢?訓練非線性思維,訓練肢體語言表達(表演),更訓練團隊成員間的默契程度。某種意義上說,它比一場傳統(tǒng)的舞臺劇難得多,所以對于專業(yè)的即興表演者,依然是遵循“臺下十年功,臺上十分鐘”的法則,需要大量地學習,反復地訓練,不斷地提高與隊友間的默契程度。
可能你還會好奇,專業(yè)的即興表演者都是科班的演員出身嗎?其實不是。反而,僅僅通過傳統(tǒng)表演學習的學生,也無法成為即興演員。在美國,即興喜劇是一個全民可以學習的劇種,無所謂有沒有天賦,無所謂是否科班出身,人人都可以登上舞臺,開啟屬于自己的“Show Time”(表演時間)。
即興喜劇會如此風靡的原因,一來它契合了人的天性。孩童時的我們都是隨心所欲的,而成長的代價,就是要學習各種規(guī)則,被各種“邊界”形塑成一個成年人該有的樣子。這不是不好,但也多多少少壓抑了自己的本真。而舞臺就是另一個世界,一個人造的世界,在其中你可以反復重來,可以肆意演繹各種角色,感受笑的力量,感受身心合一。
還有,即興喜劇也更契合了真實的世界。因為每個人身處的環(huán)境,其實都是一個個即興表演現(xiàn)場。你雖然具備了各種知識,擁有豐富的閱歷,但某一時刻你說的某一句話,做的某一個決定,依然考量著你當時那一刻的反應能力。同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發(fā)展趨勢是“互助”,熟稔即興表演核心理念后,你會更自然而然地與他人有效“連接”,既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他人。
在即興喜劇的舞臺上,演員是無法事先溝通的,必須現(xiàn)場就往下推進故事,不管發(fā)生什么場景都必須完成。這時候就產(chǎn)生了一個所有人都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Yes,and”,翻譯過來就是“是的,而且”。這也是即興表演訓練人隨機應變能力的核心,先學會接納,才能應變。
Yes 指的是接納,不管你的隊友在舞臺上創(chuàng)造出什么,你都要接受,包括他的身份,他給你的設(shè)定,他臺詞里的一切信息。當然,在生活中,我們不可能同意別人說的每一句話,但這個Yes 的規(guī)則,至少可以提醒你去尊重你的伴侶、父母、朋友、同事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東西。
And 指的是除了應該接受別人的信息之外,還需要添加一個新的信息還給對方。如果沒有添加信息,溝通也會被阻斷。即興喜劇就是你給我一個信息,我還你一個信息,就好像你搬來一塊磚,我在你的基礎(chǔ)上也搬來一塊磚,搭著搭著,最后就把房子給搭好了。
“Yes,and”容易遇到兩種阻礙。有一種最混淆視聽——“Yes,but”,聽上去跟“Yes,and”很像,但它的意思是“是的,但是”,其實它阻斷了故事的發(fā)展,是一種委婉的拒絕,一種變相的say no(說不)。另一種是只發(fā)問,不貢獻信息增量。有些人在溝通時只提疑問句——我們在哪?在干嘛?吃什么?生活中若有這樣的人,旁人會感到很吃力,因為他不貢獻自己的觀點。所以在即興喜劇的舞臺上,有一個規(guī)則,叫作不許提問,特別是在開場的時候不要提問,要盡量用陳述句。
古語有“雞同鴨講”,今有“尬聊”一詞,都在形象生動地說明,在充斥著否定、拒絕以及暗含自我唯一性的溝通中,沒有人是贏家。來看幾個高頻的“尬聊”現(xiàn)場,用“Yes,and”怎樣化險為夷。
前情提要:大年三十,親人圍爐。面對眼前的“單身狗”,長輩們七嘴八舌地聊開。
爸爸:娃啊,30 好幾了吧,
媽媽:怎么還不結(jié)婚呢?
“Yes,and”小哥哥:是啊,的確年紀也不小了,所以我更該乘著現(xiàn)在的光陰,去成就一番事業(yè),35 歲之后我的機會就越來越少了,但35 歲我還可以結(jié)婚啊。
前情提要:有一個女孩,她新交的男朋友特別愛爬山,但她就是不喜歡。周末的一天,她的男朋友又來邀請她一同爬山。
男友:今天天氣真好,一起去爬山,如何?
“Yes,and”小姐姐:親愛的,我不愛爬山,但是我特別好奇,你爬到山頂之后看到的景色。你爬到了山頂能給我拍幾張照片嗎?專門為我拍的。你下山之后,我會在咖啡館等你,聽你跟我講一講此次的經(jīng)歷。
前情提要:有一群小伙伴正在籌劃怎樣度過一個小長假。
“Yes,and”A:那幾天天氣很好,要不去釣魚吧;
“Yes,and”B:這個主意不錯,再去把誰誰一起叫上;
“Yes,and”C:他有車,可以一起開車去;
“Yes,and”D:既然開車,我們可以選擇去崇明島釣魚;
“Yes,and”E:索性就住一晚上,直接租個民宿得了。
上述的第三個對話場景中,其實展現(xiàn)了一個特別美好的團隊形象,有效應用“Yes,and”法則,大家心往一處去,力往一處使。每個人的權(quán)利都得到了保障,因為都發(fā)表了觀點;但每個人也都履行了自己的義務(wù),因為尊重了他人的觀點。而在彼此的疊加中,一個最原始的建議,就得到了最大化的擴充,最終可以執(zhí)行。
這也正是企業(yè)在打造一支具有凝聚力、戰(zhàn)斗力的團隊時期望達到的效果,分開來,每個人都是獨立而自由的;而連接在一起,彼此又都是合而為一的。如同在即興舞臺上的演員們,互相“捧哏”,彼此成就“一出好戲”;而在現(xiàn)實的職場,就是共同出謀劃策,來解決一個具體問題。
特別是在激發(fā)創(chuàng)意的“頭腦風暴”階段,大家圓桌會議,領(lǐng)導就可以制定一個交流原則,嚴格遵循“Yes,and”,在接納前一位發(fā)言者建議的同時,增加一個自己的新觀點。如果每個人都有一種“再爛的哏我也愿接”的決心,那么觀點碰撞的過程一定是愉快而舒心的,而最終得到的結(jié)果必是集眾人之智慧。
在民主意識、邊界意識被不斷高舉的當下,成年人已經(jīng)越來越習慣了說NO,甚至以為只有說NO,才是堅持了自我。當然,生活的復雜性,使你不可能永遠說Yes,但其實無論是機械地說Yes,還是機械地說NO,都不是最好的方式,收放自如才是人生最舒服的狀態(tài)。而“Yes,and”恰是為你提供了一種最好的可能性,在堅持了自我的同時,也尊重了別人的自我。
連接,是“Yes,and”內(nèi)含的一個更深的邏輯。所謂的隨機應變或是團隊協(xié)作,都只是表象的技巧。更本質(zhì)的智慧,是當你用肯定對方的方式進行表達時,你可以更好地與他人連接,讓信息流動共享。你不用擔心自己不夠機智或是缺乏創(chuàng)意,那種所謂的靈光乍現(xiàn)或是靈感迸發(fā)會在彼此的善意與信任間,自然而然地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