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民族復興·愛國主義·公民素養(yǎng):百年來我國基礎教育歷史教育價值研究的軌跡與啟示

2020-01-02 15:38周仕德劉翠青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20年11期
關鍵詞:愛國主義課程標準民族

周仕德,劉翠青

(嶺南師范學院 a.教育科學學院;b.圖書館,廣東 湛江 524048)

一、引言

一個國家在基礎教育階段學校通過特定課程的設置來傳授歷史知識以達到對學生進行歷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非常重視學校教育階段的歷史教育問題,在新中國進行的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過程中,無論是獨立分科的歷史課程開設,還是綜合學科的歷史與社會課程設計;無論是義務教育階段,還是高中教育階段,都非常重視歷史教育問題?!白詺v史成為一種獨立的科學以來,歷史教育因之也成為研究問題之一?!盵1]在不同時代不同學者的辛勤努力下,對基礎教育歷史教育價值的研究取得了不菲的成績,遺憾的是未見有專文予以關注。在我國迎來新一輪以核心素養(yǎng)為引領的基礎教育改革的今天,梳理我國基礎教育歷史教育價值研究的歷史軌跡,歸納總結其凸顯的核心取向,有助于我國今后基礎教育歷史教育價值問題的進一步深化認識。

二、關注學生人格視野下的民族 復興歷史教育價值研究

這一時期主要指民國至新中國成立之前,學界主要是歷史教育界一些代表性的人物,比如蔣夢麟、何炳松、呂思勉等,他們結合當時國家政治情勢、社會時代需求和教育發(fā)展趨勢,針對中小學歷史教育的價值、目的、功能提出認識。

1918年,蔣夢麟在其《歷史教授革新之研究》中,提出學校歷史教育當以“養(yǎng)成兒童天生之個性,使為活潑靈敏之人”[2]8為原則。他主張以歷史教育為手段,將歷史經(jīng)驗教訓傳授給兒童,以期讓兒童得到先世的經(jīng)驗。當然,在他看來,獲取先世經(jīng)驗的落腳點最終還是在于兒童個性的培養(yǎng)與發(fā)揮上。所以,現(xiàn)實需要作為歷史教育的依歸,還是以滿足兒童的現(xiàn)實需要為旨歸,“以期讓兒童學會解決現(xiàn)實問題,進而發(fā)揮其個性”[3]。1925年,何炳松在其《歷史教授法》一文中揭示了學校歷史教育的功用。他指出,歷史對于當代人來說是人類過去的知識,其功用就在于幫助當代人明白自己的現(xiàn)狀。在他看來,“對學生進行歷史教育的目的與歷史的功用是相通的,歷史自身的功用決定了進行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的目的”[4]。因此,他主張學校歷史教育應該“以說明歷史社會狀況之進化,使學生明白現(xiàn)代狀況如何而來為標準”[5]685?!芭囵B(yǎng)人的智慧也自然是歷史教育的目的”[4],這其實使歷史教育開始關注人自身。

1933年,傅斯年在其《閑談歷史教科書》中指出,歷史教育即“人學的教育”[6],通過歷史知識的學習,有助于理解人性。因此,學校歷史教育應該以培養(yǎng)青少年兒童的個性、發(fā)展其健全人格為己任。呂思勉也指出,學習歷史并不在于記住以往的歷史知識,而在于了解人類社會進化的真相及古今歷史中的因果關系,從而“知今日情勢之所由成”[7]479,由此便“可以臆測將來”[7]479,指導人的行動。也就是說,“只有知道歷史,才知道應走的路,才知道自己所處的地位,所當盡的責任”[8]35。

歸納這一時期代表性研究,在關注培養(yǎng)學生人格的前提下,啟發(fā)學生民族意識,推進民族復興是歷史教育價值的核心思想。這是當時歷史學家或歷史教育家的一種共識。傅斯年認為:“本國史之教育的價值,本來一大部分在啟發(fā)民族意識。即是外國史,也可以用‘借喻’的方法來啟發(fā)民族意識?!盵9]何炳松明確提出了以史救國的主張。他認為,無論是中國史的學習,還是外國史的學習,其落腳點最終都要落在激發(fā)學生民族精神,培養(yǎng)學生復興民族的責任感,使之“服務于救國,為了推進中華民族復興”[4]??谷諔?zhàn)爭時期,錢穆也強調學校歷史教育在培養(yǎng)民族自信心和自信力[10]164方面的功能。他指出,史地教育者的最大任務,在于設法使中國人知道真正的中國史,由此而生真正的民族情感,如此才配算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錢穆對“特殊時期中小學歷史教育賦予非常神圣的使命與責任”[11]。呂思勉也認為借助“歷史來激勵愛國家、愛民族之心,是一個好辦法”[12]。上述有關歷史教育價值及意義性的認識,在1913年的歷史課程目標,1923年的《初級中學歷史課程綱要》和《高級中學公共必修的文化史學綱要》,1929年的《初級中學歷史暫行課程標準》《高級中學普通科本國史暫行課程標準》和《高級中學普通科外國史暫行課程標準》,1932年的《初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和《高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1936年的《初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和《高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1941年的《六年制中學歷史課程標準草案》,1948年的《修訂初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和《修訂高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中不同程度得到印證。但最有標桿性意義的是1929年的歷史課程標準中,要求:(1)研求中國政治經(jīng)濟變遷的概況,說明近世中國民族受列強侵略之經(jīng)過,以激發(fā)學生的民族精神,并喚醒其在中國民族運動上責任的自覺。(2)注意帝國主義者侵略中國之經(jīng)過及現(xiàn)代中國政治經(jīng)濟的變遷,以說明中國革命發(fā)生的背景,指示今后中國民族應有之努力,并喚起學生奮發(fā)精進的精神。(3)近世資本帝國主義的發(fā)展,造成弱小民族與勞動者被壓迫的局面。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帝國主義雖仍繼長發(fā)展,而弱小民族則多已起而從事反抗帝國主義,完成獨立的運動。中國在這潮流中,是極關重要且正在努力中的一員。所以中國今日講習外國史,尤當注意近世帝國主義的發(fā)展與最近民族運動大勢,以激起國民解除帝國主義束縛,完成解放的勇氣與努力。(4)歐洲民族的精進不息,乃至美國日本的急起直追,皆足以鼓勵中國民族的奮起。我們絕不愿摹襲其帝國主義的政策,但我們已認定戰(zhàn)后的世界還是強力競逐的世界,而中國決不能惑于大同世界的理想,忘卻養(yǎng)成充分的自存與自衛(wèi)能力的必要。

三、引入譯介視野下的愛國主義 歷史教育價值研究

這一時期指新中國成立至21世紀伊始。從研究成果來看,開始出現(xiàn)和翻譯、介紹國外的歷史教育,涉及如:余元[13]從“思想戰(zhàn)線”來介紹蘇聯(lián)歷史教育法。二谷貞夫、佐藤伸雄、薛瑩、趙亞夫、劉宗華、胡云高、陳家麟、平田嘉三、姚平、楊興國等學者撰文介紹了日本的學制與中小學歷史教育,對日本的學制、中小學課程設置、歷史教育的研究和教法等有系統(tǒng)的介紹。

周孟玲對英國近二十年中學歷史教育狀況及研究成果作了介紹。葉小兵借助歷史課堂教學實施渠道概述了英國中學歷史教育狀況及研究成果,展示了英國歷史教育促進學生的精神、道德、社會和文化的發(fā)展,歷史教育促進公民教育和促進重要能力的發(fā)展,歷史教育還具有其他方面功能(思維能力、金融能力、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教育)。李稚勇、潘長利、陳靖豐等學者論及了美國歷史教育問題。此外,王鐸全認為歷史教育具有文化功能、政治功能、經(jīng)濟功能、促進學生身心多方面協(xié)調發(fā)展的多種價值說[14]17-18。

但這一時期最為凸顯的特征是重視歷史教育的愛國主義價值研究。代表性學者對這一核心主題的觀點主要有:嵇文甫指出歷史教育要與愛國主義結合,通過歷史感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周一良指出推進愛國主義歷史教育的幾個具體問題。鐘岱指出歷史教育是培養(yǎng)愛國主義的重要內容,它能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趙恒烈認為,歷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需要注意三個問題,即社會主義的愛國主義,愛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應該把愛祖國和愛社會主義制度割裂開來和對立起來。社會主義的愛國主義,愛的是中華民族,不應該把全民族的利益和本民族族屬的利益割裂開來和對立起來。社會主義的愛國主義要與國際主義相結合,不要把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分裂開來和對立起來。陶懋炳指出,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不是激發(fā)人們對國家和民族的狂熱激情,而是要使全體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對祖國的歷史有科學的認識,從而能認識現(xiàn)實和將來,堅定建設祖國和保衛(wèi)祖國的信心。俞旦初在紀念貞德英勇就義五百五十五周年上闡述了中國近代愛國主義的歷史教育。

陳其泰指出繼承民族悠久歷史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是歷史教育的又一重要內容。[15]李興和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增強民族凝聚力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愛國主義教育中要突出歷史教育。同時,云南大學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了《愛國主義與歷史教育》一書,蔣文中總結1990年云南省專門召開以愛國主義與歷史教育為主題的學術年會。

此外,黃蘊華、石萬松、李興生、高原、常家樹、梁勵等學者均認為歷史教學有著取之不盡的愛國主義教育的精神財富,這是形成學生愛國主義思想和情感的最佳途徑。

四、倡導國民教育視野下的 公民素養(yǎng)教育價值研究

這一階段指21世紀新課程改革2001年伊始至今。2001年新課程改革開始對我國中小學歷史教育價值問題產生新的認識,將重心轉換到一個國家未來發(fā)展建設需要何樣的人、何樣的公民來實現(xiàn),因而認識看法視角從“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價值取向轉向中小學歷史教育在國民教育中是何樣的需求,聚焦人是根本,中心轉向學生本身,要轉向公民素養(yǎng)教育關懷。

代表性學者對這一核心主題的觀點主要有:趙亞夫在其主編的歷史新課程研究系列叢書的序論《歷史教育要給國民自信力》中指出:“歷史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造就有自信心和自信力的歷史教師,并通過他們培養(yǎng)有自信心和自信力的國民!”且在21世紀出版的《中學歷史教學參考》等期刊撰寫公民教育是新時期歷史教育的重要功能主題的系列文章,認為歷史理應是中學的必修課程,因為它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認識和社會發(fā)展認識,養(yǎng)成符合時代要求的公民覺悟的任務。歷史教育與公民教育在傳承文化、發(fā)展文化方面相統(tǒng)一,形成了現(xiàn)代歷史教育的新動力。這種動力能夠幫助人們有智慧、合乎理智地解釋人類的文化真諦,培養(yǎng)人們共同生存、共同發(fā)展的態(tài)度,涵養(yǎng)關心、寬容、尊重、反省、自主、公正和自由探索的品質,這便是新歷史教育的價值所在,它為成就合格公民應有的資格提供知識和能力基礎。

王加豐在《我國歷史教育面臨的幾個深層次問題》中指出,各種形式的歷史教育的基本任務,首先應該是讓我們的公民,特別是讓青少年知道并銘記在心:我是一個中國人,一個熱愛世界和平和人類幸福的社會主義的中國公民。對人的尊重,對生命的尊重,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民族的前途充滿信心,這些應該是當前我國歷史教育的真正目標。在當前我國青少年的民族認同感的生成過程中,在他們的現(xiàn)代的然而是民族價值觀的培養(yǎng)過程中,歷史教育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我們應該認清這個目標并很好地發(fā)揮歷史教育的作用。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主編任鵬杰認為:“歷史教育必須同時具備相互關聯(lián)的三個維度即‘完整的世界觀·公正的價值觀·健全的人生觀’?!盵16]齊健從人文的視角關注人的發(fā)展。通過歷史教育發(fā)展人的學力和智慧,不應該只限于能力培養(yǎng),而必須將它們與公民素質聯(lián)系起來。今日的中學歷史教育,必須將當代公民應具備的歷史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放在首位,只有這樣,歷史教育才會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徐賜成在《歷史教育的核心價值及其構成》和《歷史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基本素養(yǎng)》中指出:歷史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基本素養(yǎng),歷史學科要結合時代發(fā)展要求,堅持以歷史理解為中心,通過跨學科、社會化和深度學習的方式,著力發(fā)揮其人文教育、公民教育和人格教育的基本功能,以培養(yǎng)有個性、有擔當、有靈魂的人。王銳在《現(xiàn)代中國需要怎樣的歷史教育——錢穆的歷史教育論表微》一文中從反思錢穆的歷史教育論提出現(xiàn)代中國需要的歷史教育。王亮在《踐行公民教育:新時代歷史教育的導向》一文中提出新時代歷史教育的導向就是踐行公民教育。石曉健在《歷史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一文中突出首先是“人”的教育。田國華《行走在歷史教育“尋人”的道路上》也呼吁歷史教育重視人的問題。

此外,諸如崔錫敏、李明贊、李付堂、李佳佳、柴松方、毛經(jīng)文、呂硯川、吳愛文、吳生軍、常麗麗、鐘朝霞、徐忠堯、徐沂、成林萍、葉鋒、李穎、祁成軍、何成剛、王麗娟、江泓、趙利劍、李吉敏、李穎、劉新華、成學江、何國前、由雪芹等人的研究成果從不同角度強調基礎教育中的歷史教育是凸顯公民素養(yǎng)重要性的所在,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詳述。

五、對我國基礎教育歷史教育價值的啟示

(一)時代環(huán)境深刻影響基礎教育歷史教育價值研究取向

“歷史教育的研究視野,關乎歷史教育的認識深度。尤其是當受時代大潮左右時,歷史教育的成敗,往往就取決于研究視野的寬度和學科認識的深度。”[17]梳理國內外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目的是為了今后研究的需要,我們從這諸多學說中,獲得對今后歷史課程改革的有益啟示在哪里,或者今后的歷史課程改革需要思考的問題所在。綜上所析,我們可以看出,對于中學歷史教育價值或功用的認知、討論和闡述,相關論述都與時代背景、社會環(huán)境、時代要求密切相關。

近代中國,在被列強肆虐的情況之下,爭取民族獨立,謀取國家富強是當時中國人的最大訴求。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意識、國家意識、愛國意識與國家和民族自信心、自信力,在當時歷史學家、歷史教育學家看來,歷史是最好的素材,歷史教材是最好的憑借,歷史教育是最好的途徑。如前所析,眾多歷史學家、歷史教育學家認為中學歷史教育的重要價值和功用就是啟發(fā)學生的民族意識。由此可以理解,當1923年的《初級中學歷史課程綱要》過于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世界同情心和博愛精神而忽視了對學生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時,何以招來當時國內教育界對《初級中學歷史課程綱要》編制理念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批評和指責。非議的焦點無不認為《初級中學歷史課程綱要》脫離了當時中國的國情,普遍認為在當時列強侵略、民族危機日重、獨立尚難維持的情形下,一個不能獨立自主的民族,實無講大同主義的余地,原封不動地一味模仿外國,結果造成學生只知有康德、盧梭,而不知有王陽明、顏習齊,以致忘記了自己的文化根本。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要做世界人,非先從本國人做起不可?!敖逃邔τ跉v史科,要一百二十分的引起兒童國家的觀念”[18],也就是說,歷史教育應使學生認識到國家和民族的危機、國內政治腐敗和軍閥的專橫等等,培養(yǎng)他們民族擔當?shù)呢熑胃小O噍^之下,可以明顯地看出,1929年初、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格外突出和強調中學歷史教育對學生民族意識、民族精神和民族責任感的培養(yǎng)。時至20世紀30年代后期以及抗日戰(zhàn)爭時候,民族復興教育功能更是被擺到了極高的位置,歷史教育成為急切之務。

對新中國成立以來至今的研究成果梳理后發(fā)現(xiàn),對于歷史教育的認識或功能的探討二者可以說是集一體性,并沒有直接區(qū)分二者,在這個過程中,從新中國成立至今的文獻內容演變,明顯地看到了一個演變的軌跡,即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90年代末期一直重點強調歷史教育在于愛國主義(精神)層面上的功能,輔助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從2001年新課程改革伊始至今邁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時期,對中小學歷史教育價值認識發(fā)生巨大轉向,從國民教育視角開始強調歷史教育要關注學生人文素養(yǎng)等層面上凸顯的公民素養(yǎng)教育層面上的功能。這一研究成果直接體現(xiàn)在我國政府頒布的國家歷史課程標準文本之中,如2001年版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前言提倡“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來,歷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在諸多方面還存在著不能適應時代要求和國民素質教育的問題。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養(yǎng)成現(xiàn)代公民應具備的人文素養(yǎng),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zhàn)”。2004年版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普通高中歷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隨著形勢的發(fā)展,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呈現(xiàn)出許多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要求、不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問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必須全面實現(xiàn)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現(xiàn)代公民的人文素養(yǎng)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薄捌胀ǜ咧袣v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和規(guī)律,進一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門基礎課程。”2011年版修訂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再次突出“歷史教育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作用”。2017年版修訂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學生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進一步拓寬歷史視野,發(fā)展歷史思維,提高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能夠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認識并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歷史觀,為未來的學習、工作與生活打下基礎?!?/p>

(二)未來基礎教育歷史教育價值實施凸顯關鍵要素

“歷史的教育價值,得到了世人的普遍認可。這是因為人類世界、人類社會以及個人本身的運動發(fā)展都是在時間與空間這兩個最基本的維度中進行的,通過時間與空間的視角人們可以認識與把握客觀事物與人類運動發(fā)展的本質。因此時間與空間是中小學生了解和認識世界、人類社會及其本身的基本范疇,時間觀與空間觀的形成與發(fā)展對他們一生的學習和成長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歷史教育受到普遍的重視,是理所當然的事了?!盵19]歷史之于中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不但是政治與文化認同的主要載體,還給人們提供了大量經(jīng)驗教訓,不斷豐富人們的心智。借用韋伯的話,我們的歷史教育應該念念不忘的是下一代“將成為什么樣的人”,要培養(yǎng)“那些我們認為足以構成我們人性中偉大和高貴的素質”。[20]因此,“歷史教育仍將面臨諸多方面的嚴峻挑戰(zhàn),未來的歷史教育如何尋找自身的定位和發(fā)展將會是很大的難題?!盵21]39

透過對百年來我國基礎教育歷史教育價值研究軌跡的梳理,對于未來我國基礎教育歷史教育價值的實施需要凸顯三個關鍵要素:第一,凸顯健全人格要素。所謂人格通常指個人所具有的獨特的、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的綜合[22]73。若將人的心理特質歸屬于知、情、意三大類,那么人格含義包括人的各種心理要素,包涵了知、情、意三大類,尤其關注后兩類。通過歸納不難發(fā)現(xiàn),民國至新中國成立之前的基礎教育歷史教育價值在提出認知方面要求的同時也蘊含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追求。也就是說,從人的整體性出發(fā),歷史教育要謀求人格的健全發(fā)展,不能僅僅停留在“知”維度,要努力追求在教學實踐中的“情、意”維度。第二,凸顯人文精神要素。21世紀以來的歷史教育價值探討中幾乎都論及人文精神方面的要求,恰恰印證了歷史學科是弘揚人文精神的理想陣地和重要領域,而21世紀至今我國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01年版)》《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04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特別是《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20年修訂版)》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指出,“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xiàn)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xiàn)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的實踐期待。第三,凸顯公民素養(yǎng)要素。早期的基礎教育歷史教育價值在“民族復興”和“愛國主義”兩個核心點上著力,這是由特定的時代背景造成的。進入21世紀以來,立足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目標,探討學校歷史教育對學生——未來人的培養(yǎng)公民素養(yǎng)高度來著力。這將煥發(fā)歷史教育新的生命活力,也是新時代使命“如何培養(yǎng)人”的實踐需要。未來的歷史教育價值實施不只站在過程的立場講過去的故事,而是立足現(xiàn)實,探究過去,展望未來。過去的故事是理解人類社會、反省人類行為的多棱鏡,它反映歷史,也預示未來,而公民素養(yǎng)的針對性要將歷史學習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個立場統(tǒng)一起來。歷史學習不僅是接受前人的傳統(tǒng),繼承前人的光榮,總結前人的經(jīng)驗與教訓,更需要借助歷史事實鍛煉我們的思考,質疑、嘗試、反省乃至包容、理解、欣賞。學習歷史的目的在于養(yǎng)成責任心、樹立自信心,有智慧地參與社會生活,有能力地選擇生活方式,解決我們可能遇到的這樣那樣的生存問題、社會問題和環(huán)境問題等??梢姡瑢⒐袼仞B(yǎng)納入歷史教育范疇,必要引起高度重視,而這恰恰也是當前我國深入推進以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為中心的歷史課程改革目標的新追求。

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代中國近代史者、著名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專家、原中國史學會會長金沖及先生在談及如何認識中學歷史教育問題時指出:“學校的基礎教育,不只是為了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知識,而且要注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自覺地培育這種看似無形的思想素養(yǎng),對作為未來國家主人的年輕學子無疑是十分重要的。”[23]縱觀我國基礎教育歷史教育價值研究百年來的演變探討歷程,可以看出,對其價值的思考和取向直接影響我國歷史教育變革程度,也是貫穿百年來我國歷史教育發(fā)展的一條主線。比較系統(tǒng)地、從縱向歷時性視角梳理百年來我國基礎教育歷史教育價值問題的研究軌跡,既是我們對過去歷史教育的尊重回顧,更是我們對未來歷史教育美好愿景一次有意義探索創(chuàng)新過程,也是“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質的要求”[24]。

正如當代中國著名的史學家、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瞿林東教授指出:“歷史教育是人們運用歷史上的人和事所蘊含的道德、經(jīng)驗、思想和智慧等等,教育自身的一種思想活動,它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和突出的實踐意義。中國具有重視歷史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歷史的沉淀和時代的要求之結合點上,深入研究中國歷史教育史,汲取其中的有益部分,并加以發(fā)展,對推進當代的歷史教育必將產生積極影響?!盵25]而這也必將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教育助力“教育對國民性的改造”。[26]

猜你喜歡
愛國主義課程標準民族
落實《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實踐反思
我們的民族
在疫情大考中彰顯愛國主義力量
立足《課程標準》優(yōu)化一輪復習
穩(wěn)中求進,不斷替身
——依托《課程標準》的二輪復習策略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關于高職課程標準建設的若干思考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愛國主義教育
肃南| 耒阳市| 武强县| 密山市| 克拉玛依市| 南涧| 和政县| 衡阳市| 都兰县| 睢宁县| 平昌县| 称多县| 常宁市| 昌都县| 元氏县| 当涂县| 新化县| 宜城市| 郴州市| 波密县| 元氏县| 石嘴山市| 大姚县| 南川市| 陆河县| 无锡市| 耿马| 屏山县| 崇明县| 中卫市| 枣阳市| 康平县| 龙岩市| 合阳县| 德州市| 湟中县| 桦川县| 三台县| 南充市| 临沂市| 桂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