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見義勇為之“義”

2020-01-02 13:56:05張舒夢
武夷學院學報 2020年7期
關鍵詞:侵害人人民警察公共利益

張舒夢

(福州大學 法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6)

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幾千年來一直備受推崇,然而近些年一系列“英雄流血又流淚” 的案件,不僅暴露了道德建設的缺失,也顯示了立法上的不足。我國對見義勇為法律保護的研究在本世紀初就已開始,2010年后,隨著彭宇案、“小悅悅”等事件的屢屢出現(xiàn),研究達到高峰期。2017年《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三條、第一百八十四條分別規(guī)定了見義勇為者的侵權損害賠償權與責任豁免,再次引起各界對見義勇為的探討,很多人稱此為中國的“好人法”。目前學界對見義勇為法律保護的研究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出發(fā):一是從見義勇為行為的性質出發(fā),分析見義勇為行為的構造與合法性;[1-2]二是從損害賠償?shù)慕嵌?,探究對見義勇為中利益受損者的保護;[3-5]三是通過比較法研究,對國外好撒瑪利亞人立法進行借鑒,構建我國的見義勇為統(tǒng)一法;[6-8]四是重點探究我國當前立法保護之不足,提出相應完善建議。[9-11]但是,統(tǒng)一的見義勇為法仍停留在理論階段,見義勇為行為引起的各種問題仍在不斷增加。究其根源,在于理論與立法上對見義勇為行為的定義、性質及范圍難以界定清楚,從而對見義勇為行為無法進行清晰地規(guī)范,出現(xiàn)“官方推崇,民間誤解,法律難斷”的窘境。

民法學界一般認為見義勇為的構成要件應當包括以下幾點:第一,主體應為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不能親自實施救助行為,否則不能成立見義勇為;第二,行為人不負法定或約定的義務,尤其是職務行為應當予以排除,但也有學者對此持反對意見。在實踐中,軍人、警察被認定為見義勇為的情形時有發(fā)生,實踐與理論產生較大分歧;第三,行為人是為了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他人的合法利益,但學者們對于行為人的主客觀認識存在爭議;第四,具有一定的緊急性、危險性,行為人承擔了風險。目前學者們對于見義勇為的構成要件討論較為充分,但忽略了對“義” 字的深入探討,直接將其定義為為了國家利益、社會利益或他人的合法利益,見“義”勇為仿佛成為了見“利”勇為。難以厘清“義”字的含義,便無法清晰界定見義勇為的性質與范圍,致使學界對見義勇為的定義眾說紛紜,呼吁統(tǒng)一立法的出臺。而立法部門對其認識模糊,不敢輕易立法。在實務操作中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引起民眾不滿。見義勇為的實質內涵究竟是什么?是正義亦或利益?該如何界定實踐中出現(xiàn)的相關類似行為?只有明晰上述問題,才能清楚界定見義勇為行為,進而對見義勇為行為人進行法律保護,弘揚社會正氣,從根源上解決實踐中對見義勇為認定混亂、保障不足的問題。

一、見義勇為之“義”的歷史文化考察

在我國文化史上,各學派對“義” 都有不同的見解,在義利關系上也秉承不同的態(tài)度,義文化繁盛。儒家主張義以為上,義是人們行為正當性、合理性和適宜性的表現(xiàn),義與道、仁、禮密切相關,義與利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立的,尋利需以義為前提。道家認為義是失道、失德、失仁的結果,義與利相互轉化,都是不值得追求的。法家之義是一種社會規(guī)范,并以利激勵民眾,提倡先利國利君后利己。法家明確反對儒家的仁義,認為其是暴亂產生的原因,只有通過制定法則懲治民之所惡,民眾才能安樂。而墨家反對將義與利對立起來,認為義就是利,是利他。義與利是統(tǒng)一的,行義則利國、利他,而利己。

墨家認為“萬事莫貴于義”[12]。《墨子·天志》載:“天為貴、天為知而已矣。然則義果自天出矣?!薄傲x者正也。何以知義之為正也?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我以此知義之為正也?!?在墨子眼中,義是一種道德原則,源自于天,是天下最貴重的。義也是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的最高原則,是選賢舉能的標準和助力。墨家之義具有法天、興利、舉公的內在特征。[13]《墨子·貴義》載:“凡言凡動,利于天鬼百姓者為之。凡言凡動,害于天鬼百姓者舍之?!碧斓邸⒐砩?、百姓之利才是天下之利,尚賢者當以功利為本。墨子主張“兼相愛,交相利”。愛是利的本質內容,利是愛的表現(xiàn)形式,通過利人實現(xiàn)愛人。義,利也。在義與利的關系上,墨家主張義利合一,義即是利人利國,貴義即貴利。義與利是相通的,故而義產生功利,功利即義。墨家之利包含了公利、他利、私利。[14]墨子認為先利人,后利己。如果人人利人,則人人皆得利,從而興天下之利。而他利與義,其關系是個體與群體的關系,人人兼愛,人人利他,則他利轉化為公利,即為義。就私利而言,《墨子》中載:“愛人不外己,己在所愛之中。己在所愛,愛加于己。倫列之愛己,愛人也?!?又曰:“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利從而利之?!眰€人私利與義是辯證統(tǒng)一的,施仁義而得私利。

“義是利的精神體現(xiàn),利是義的物質基礎,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機統(tǒng)一體?!盵15]義不可以離開利而單獨存在,國家和人民利益是義,合法的個人利益也是義,義是對現(xiàn)實利益和利益關系之價值的肯定。但不同的利的價值也不同,國家和人民利益是天下大義,個人合法利益是一人之正義,國家和人民利益高于個人利益。見義勇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見利勇為,具體而言是看見國家和人民利益、他人利益、自己的合法利益被侵犯而有所作為。不過為自己的合法利益而作為在法律上已經(jīng)有緊急避險等制度予以保護,在見義勇為立法中則不需要重復。見義勇為之“義”與墨家的利他之義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二、文化視域中的見義勇為之“義” 在法律上的利他體現(xiàn)

一般而言,見義勇為行為大致可分為侵害制止型與搶險救災型。前者包括防止、制止民事侵權,制止治安違法犯罪,扭送侵害人至偵查機關等;后者指在天災人禍來臨時,公民積極參與解救、轉移或者疏散受困人員,搶救、運送重要物資,保護重要目標安全等工作。[16]

(一)侵害制止中的利他體現(xiàn)

侵害制止型見義勇為的主要特點是有明確的侵害人。見義勇為者通過防止、制止侵害人的侵害行為,保護了被侵害人的人身或財產利益。2018年6月15日,陳女士在北京朝陽區(qū)遭歹徒持刀搶劫,蔡某、張某、周某三人合力將逃跑的歹徒控制,隨后警方將歹徒抓捕。在打斗過程中,三人均受不同程度的刀傷。北京市民政局向蔡某、張某、周某頒發(fā)北京市見義勇為人員證書和獎章。[17]在此事件中,蔡某、張某、周某均為普通民眾,在遇到他人搶劫時,挺身而出,不顧自身安危與歹徒搏斗,避免了陳女士的財產損失,也維護了社會治安的穩(wěn)定。三個見義勇為者的行為體現(xiàn)了利他和利社會,是正義之舉。可見,文化中的“義”是符合社會倫理的道德行為標準,法律中的“利” 是指利益。而在現(xiàn)代社會中,在他人危難時挺身而出就是一種符合社會道德倫理的“義”,從法律視角來看,見義勇為者的挺身而出保護了他人的人身或者財產利益,或者是維護了社會公共利益,是一種利他利公的行為。文化中的見義勇為之“義”與法律上的“利”是相一致的。

(二)搶險救災中的利他體現(xiàn)

搶險救災是一種特殊的見義勇為,主要體現(xiàn)在此種情形一般無特定的侵害人,見義勇為者是與天災人禍搏斗,而不是與某一侵害人搏斗。例如火災、洪水、地震等發(fā)生時,公民積極幫助解救、轉移、疏散受困人員等。在目前的見義勇為地方立法中,有的地方并不將此納入見義勇為保護中。例如《內蒙古自治區(qū)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護條例》①將公民搶險救災排除在外,只承認侵害制止型見義勇為。但大部分省份將搶險救災與侵害制止并列,均納入見義勇為情形。筆者認為搶險救災應當屬于見義勇為。搶險救災是國家的義務,普通公民并不承擔相關義務。在搶險救災中,公民往往承擔著一定的風險,例如火場救人可能會受傷甚至死亡,地震后救人可能會遭遇余震的危險,既有勇又有義。此處的“義”更多的體現(xiàn)在對社會有利。公民積極參與救災,所救的不一定是特定的人,更有可能是災區(qū)的群體。此時的利可能是拯救了某個人的人身利益,也有可能是幫助拯救了某一群體的生命財產安全。這是符合見義勇為的本質內涵的,即看到正義的事就去做,也是對他人合法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的一種維護,是思想上的道義與行動中的利益之統(tǒng)一。

由此可見,見義勇為之“義” 實際上就是一種利他,為了保護他人合法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挺身而出。在公民做出行動的那一瞬間,他所想到的是他人的人身財產或者社會、國家公共利益受到侵害,要去制止或者幫助。而這種“要” 正是源自見義勇為者心中的道德觀念,是根植于心中之“義” 所驅使的??偠灾?,見義勇為者看到的是他人的合法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所做的行為是利他利社會的,其行動是受內心正義的驅使。文化中的見義勇為之“義” 體現(xiàn)在法律中即是利益,是他人的合法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

三、利他寓意下見義勇為的法律規(guī)范之要求

當前,我國地方立法對見義勇為的定義不一,保護范圍和保護力度也大不相同。理論上對見義勇為的定義、性質等也存在諸多爭議,統(tǒng)一立法面臨困境。見義勇為的法律規(guī)范應當從見義勇為本身出發(fā),尤其要注重“義”的內涵與要求,明確利他之本質。

(一)利他情形下見義勇為的構成要件

見義勇為的“義” 決定了其構成要件之一為行為人不負法定或者約定的救助義務。如果行為人具有法定或者約定的救助義務,那么行為人的救助則是基于職務或義務要求,不具有“義” 的特征;而行為人的不作為則會構成違約或者不作為侵權甚至是犯罪。但是,學界對特定職業(yè)者的救助行為能否成立見義勇為存在爭議,特別是軍人、警察、醫(yī)生等特殊職業(yè)。有學者認為對警察的救助行為應當從多角度進行分析,最基本的角度就是時間與分工。首先,警察在工作時間內所為的與其工作內容相關的行為自然屬于其職務上要求,不應該認定為見義勇為,但若其在下班、節(jié)假日等時間所為的緊急救助行為則應當認定為見義勇為。其次,警察分為刑警、交警等諸多不同的類別,其承擔的職責也不盡相同,故不能要求其承擔所有種類下的寬泛義務,如果其跨越警種實施緊急救助行為則應當認定為見義勇為。[18]根據(jù)《人民警察法》第二十一條、第十九條和第二條第二款②的規(guī)定,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財產安全受到侵犯或者處于其他危難情形,應當立即救助,應當積極參加搶險救災和社會公益工作。此為人民警察應當遵守的義務。即使在非工作時間,遇到緊急情況也應當履行職責。不論是刑警還是交警,均屬于人民警察范圍,其救助行為均屬于職責范圍,是人民警察應當履行的義務,不符合“義”之要求,其所為表面雖有利他,但深層是自身義務與職責的要求,不能認為是見義勇為。

其二,見義勇為之“義”決定了行為人主觀上必須有為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合法利益而為之意思。如果行為人單純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則可能成立正當防衛(wèi)或緊急避險,不構成見義勇為。見義勇為之所以被提倡,就在于其代表的是一種勇于助人、舍己為人的高尚品德,這也是見義勇為的精神內核。此處的“為”是表示主觀還是客觀是學界爭論的焦點。如果行為人主觀上是為了保護國家、社會或他人的合法利益,但實際上的行為卻導致了國家、社會或他人利益的受損,即好心辦壞事,此時,能否認定為見義勇為?見義勇為之“義”要求行為人心中存有義,這種義不要求行為人明確知道,其可以潛移默化存在于心中,驅使行為人做出利他行為即可。但是行為人需要清楚認識到他人的合法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國家利益正在受到侵害,而做出相應行為。如果行為人主觀上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客觀上保護了他人的合法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國家利益,則不能成立見義勇為,因為其不符合義內含的道德性要求。而如果行為人為了他人的合法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國家利益而做出行為,自己的利益也因此得到保護則可以成立見義勇為。至于結果如何,并不影響見義勇為的成立,只是在獎勵或者表彰上予以區(qū)別。

(二)利他情形下見義勇為的酬金請求權

見義勇為之“義”要求利他,行為人是為了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公共利益、國家利益而做出行為,這種無私利他要求見義勇為者不能在事前、事后向被救助者請求報酬。如果見義勇為者享有報酬請求權,那么他便不是為了社會正義為了他利去實施救助行為,而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私利。即使行為人在實施救助行為時并無索要報酬的目的,而事后又向被救助者索要報酬,也會使見義勇為之“義”變質。但是,如果事后被救助者出于感謝而主動給救助者酬金,救助者可以接受,仍然成立見義勇為。若是見義勇為者在實施救助過程中人身、財產受到損失,可以向侵害人請求賠償,在無侵害人或者侵害人不明時,可以請求被救助者予以適當補償,國家也要作為最后保障,保證見義勇為者合法的人身財產利益。見義勇為者可以因為實施危難救助行為得到酬金和獎勵,實現(xiàn)他利與自利的統(tǒng)一,這并不違背“義”的要求。“義” 不反對行為者因行義而獲利,但不能因利行義。

(三)見義勇為的法律屬性

關于見義勇為的法律屬性,學者們在無因管理說、制止侵害說、正當防衛(wèi)與緊急避險說、行政協(xié)助說、契約說中各執(zhí)己見,難以統(tǒng)一。見義勇為之“義”決定了見義勇為的利他性,這與法律中的無因管理相類似。見義勇為與無因管理的宗旨都在于倡導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具有利他性。二者都以行為人不負法定或者約定的義務為前提,以維護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合法利益為意圖。但是,見義勇為之“義” 的道德性比無因管理的道德性要高,此利他與無因管理的利他有著較大差別。首先,見義勇為之“義” 要求行為人能夠意識到自己在行義,隱含道德因素,這一點是法人等組織所無法達到的。因而,見義勇為的主體只能是自然人,而無因管理的主體不限于此;其次,見義勇為包含了阻止違法犯罪行為、協(xié)助打擊犯罪活動、搶險救災等,這些行為是無法被認定為無因管理的;再次,見義勇為可以違背當事人的意志,無因管理則不可以。義是一種社會普遍承認的正當?shù)囊?guī)范準則,不因被救助者的意思為轉移,例如救助自殺的人,違背當事人的意愿,但卻是符合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符合一般人的價值觀。而在無因管理中,管理人管理事務應當有利于本人,且合乎本人明示或者可以推知的意思,否則會構成不適法的無因管理。無因管理更多尊重本人的意思自治,而見義勇為是以社會一般觀念作為衡量標準。此外,見義勇為的“勇” 也要求行為人承擔一定的風險,無因管理一般是管理或服務行為,不存在危險性。

可見,見義勇為之“義” 使其屬性接近無因管理,但也正是由于“義”的要求,見義勇為與無因管理有著更深層次的區(qū)別,無法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定。見義勇為的實質是一種無義務的危難救助行為。其帶有濃厚的道德色彩,對見義勇為者的主觀性要求較高,其行為的目的必須是為了社會利益、他人的合法利益,而不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在目的上要求純粹的利他。而在客觀上,只要求見義勇為者有實施救助行為,不強求救助結果。從民法上看,無因管理可以成立無因管理之債,在管理者與本人之間達到利益平衡。但見義勇為不是簡單的債的關系,不是單用金錢關系可以取代的,他暗含了高尚的道德因素,利益關系涉及見義勇為者、被救助人、侵害人以及國家,這是債無法平衡的。在見義勇為法律保護中,國家社會充當了重要角色,例如授予見義勇為者獎章,甚至需要在侵害人、被救助者無法補償見義勇為者的合理損失時,國家需要充當最后一道保護墻,給予見義勇為者適當?shù)难a償,避免讓好人流血又流淚。

通過對歷史文化中的“義” 與義利關系的考察,見義勇為之“義” 與墨家的利他之“義” 有著高度的相似性,與法律上的“利”具有一致性。利他,要求行為人無法定或者約定的救助義務,在主觀上要有為他人合法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而行為之意思。利他之無私性要求行為人無酬金請求權,但是侵害人、被救助者、國家應當在各自的范圍內承擔補償責任,肯定見義勇為行為,保障見義勇為者的合法利益?!傲x”使見義勇為與無因管理既有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別,見義勇為的實質是一種高尚的危難救助行為,單靠民法的無因管理是無法完全保護的,應當建立統(tǒng)一的見義勇為法,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多種救濟方式并行,讓好人無后顧之憂。

注釋:

①2002 年實施的《內蒙古自治區(qū)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護條例》第二條規(guī)定:“本條例所稱見義勇為,是指公民在履行特定職責以外,為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人身、財產安全,不顧個人安危,同違法犯罪作斗爭的行為?!钡诹鶙l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行為發(fā)生地的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部門確認為見義勇為行為:(一)同正在侵犯國家、集體、個人財產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違法行為進行斗爭的;(二)同正在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的違法行為作斗爭的;(三)協(xié)助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和司法機關追捕犯罪嫌疑人事跡突出的;(四)符合本條例第二條規(guī)定的其他見義勇為行為?!?均只規(guī)定了侵害制止型見義勇為。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第二十一條:“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財產安全受到侵犯或者處于其他危難情形,應當立即救助;對公民提出解決糾紛的要求,應當給予幫助;對公民的報警案件,應當及時查處。人民警察應當積極參加搶險救災和社會公益工作?!?第十九條規(guī)定:“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時間,遇有其職責范圍內的緊急情況,應當履行職責?!钡诙l第二款規(guī)定:“人民警察包括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監(jiān)獄、勞動教養(yǎng)管理機關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司法警察。”

猜你喜歡
侵害人人民警察公共利益
談談個人信息保護和公共利益維護的合理界限
向人民警察致敬
小主人報(2022年10期)2022-08-26 08:12:44
正當防衛(wèi)制度的完善探究
法制博覽(2021年6期)2021-11-25 02:09:34
每年1月10日“中國人民警察節(jié)”!
“全國優(yōu)秀人民警察”淪為惡勢力“保護傘”
逆行而上
——獻給為戰(zhàn)疫而奉獻的人民警察
正當防衛(wèi)殺人的本質及回避危險義務理論
——以美國為參照
法治社會(2018年4期)2018-07-24 00:39:40
略談侵權行為下混合過錯的責任劃分
正當防衛(wèi)不法侵害問題的探究
法制博覽(2017年16期)2017-01-28 00:01:59
論專利行政執(zhí)法對公共利益的保護
知識產權(2016年6期)2016-12-01 07:00:11
榆树市| 吉林省| 都安| 广宁县| 济南市| 阿城市| 留坝县| 溧阳市| 天津市| 明水县| 平和县| 梅州市| 那坡县| 商南县| 山阳县| 芦山县| 白河县| 革吉县| 泾源县| 塔城市| 姚安县| 乐陵市| 临汾市| 巴南区| 大余县| 读书| 仪征市| 丹巴县| 鸡西市| 贵阳市| 喀喇沁旗| 肃北| 东宁县| 遂宁市| 酉阳| 汝南县| 德阳市| 安西县| 兴义市| 郁南县| 拉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