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穎
(亳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亳州 236800)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形成的革命文獻、文物、文學作品和革命戰(zhàn)爭遺址、紀念地以及凝結在其中的革命精神、革命傳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紅色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因子,不僅越來越多地融入主流文化之中,也融入大眾文化之中,成為當代中國文化格局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
紅色文化是植根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其精神形態(tài)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物化形態(tài)都是中國革命歷史遺產的重要內容[1]。
皖北地區(qū)是一塊具有光榮革命斗爭傳統的紅色熱土。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皖北人民為了民族解放、保衛(wèi)美好家園、爭取革命勝利,進行了不屈不撓、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涌現了一批批矢志不移、甘灑熱血的仁人志士,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戰(zhàn)斗足跡,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感天動地的英雄贊歌。在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與民族復興的歷程中形成的皖北紅色文化,富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意蘊,而且其精神內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所以說,皖北紅色文化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好的抓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資源和有效載體。皖北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充分發(fā)揮紅色資源優(yōu)勢,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宣傳、普及工作,繼承和弘揚革命精神,提升公眾社科素養(yǎng);有助于全面提升人文素質和文化層次;有助于挖掘皖北紅色文化資源的潛力,進一步做好紅色文化的保護、傳承和開發(fā)工作;有助于打造皖北紅色文化品牌,培育紅色旅游支柱產業(yè);有助于推進我省紅色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有助于服務“三個強省”建設,加快由“資源豐富的文化大省”向“充滿活力的文化強省”的建設步伐。
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是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之一。亳州學院高度重視地方文化研究,積極挖掘、傳承創(chuàng)新地方優(yōu)秀文化。在地方文化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過程中,以皖北紅色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基地為主體的平臺建設和團隊建設,正是高校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功能的具體體現。
皖北紅色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基地以皖北紅色文化陳列室為載體,以學生體驗為核心,以史實為依據,以重大革命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聲像演示為重點,陳列抗戰(zhàn)資料圖片、實物、影像資料等,并綜合運用聲、光、電、圖等現代科技手段,突出紅色教育內容的呈現、演示、拓展、提升、鏈接,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使學生在物化的環(huán)境中受到深刻的感染和教育,增強傳承、弘揚“紅色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皖北紅色文化陳列館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內黨團培訓以及青少年社會工作者培訓等提供了參觀、考察、學習、觀摩、體驗的良好平臺。
同時,學校建設皖北紅色文化網站、設立紅色文化閱讀平臺、組建紅色文化社團,建設富有紅色文化意義的詩歌、書法等紅色文化長廊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特色鮮明。
學校不斷豐富和完善皖北紅色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基地平臺建設的同時,以紅色文化資源教學和研發(fā)團隊為核心,加強團隊建設,逐步形成了結構更為合理的學術梯隊;以紅色文化相關課題研究為抓手,不斷提高教師科研水平;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通過派出教師團隊外出學習、參觀走訪、考察交流,借鑒各地紅色教育的寶貴經驗,內化為紅色文化發(fā)展的動力;逐步將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和教育進一步制度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努力打造成為皖北紅色文化資源研究的主陣地。
亳州學院建設皖北紅色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基地,將實踐教學、體驗活動從校內向校外延伸,使之高起點、高規(guī)格,并向外輻射,成為紅色文化教育培訓、理論研究、學術交流和實踐應用的廣闊平臺,力爭打造成為特色文化品牌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研究好紅色文化、傳播好紅色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中華民族精神教育、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最重要、最直接的路徑[2]。
亳州學院加強對皖北紅色文化的理論研究和文創(chuàng)研發(fā),不斷豐富中華民族精神的文化內涵,拓展開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外延,推動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建設。
一方面,理論的探討奠定于堅實的實證基礎之上。亳州學院積極組織師生通過查閱地方史志文獻、實地調研走訪,全面搜集、梳理皖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并圍繞紅色文化的產生、形成、內容、價值、傳播,以及紅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紅色文化與文化產業(yè)、紅色文化與紅色旅游等方面,積極申報各級各類課題,進行理論研究,不斷豐富和完善紅色文化理論體系和價值體系。
學校還凝練了紅色文化本體研究、皖北紅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皖北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皖北紅色文化藝術資源四個研究方向,既重點突出,又不斷深入,形成了一批有理論價值和實用價值的科研成果;同時,結合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實際需要,逐步擴大研究領域,形成對皖北紅色文化資源全面研究的態(tài)勢。
另一方面,資源豐富,優(yōu)勢明顯的皖北紅色文化在弘揚、傳承的進程中,也不斷地創(chuàng)新、發(fā)展。學校依托區(qū)域資源優(yōu)勢,以紅色文化為核心,積極開展(紅色旅游)資源和紅色旅游產品的文創(chuàng)研發(fā);積極進行紅色藝術(包括文學、微電影、紅色歌舞、書法、繪畫、雕刻等)作品的研究、開發(fā)、藝術創(chuàng)作;積極策劃組織紅色文物、藏品(紀念品)、藝術品的收集、整理、收藏、交流和展覽;建立紅色文化專題網站,以網站為平臺,建立紅色文化資源庫,介紹具有紅色文化色彩的歷史、故事、英雄、歌曲、詩歌、小說、繪畫等;積極嘗試開發(f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紅色文化游戲軟件等,不斷探索傳承、弘揚、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的新思路、新手段、新方法、新渠道。
良好的學術氛圍、豐富的研究成果,為皖北紅色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有機結合與有效融合奠定了扎實的學術積累。
3.2.1 開發(fā)皖北紅色文化課程資源,助推思政課程教學改革
學校依托皖北紅色文化教科研團隊,堅持教學與科研并重,主動挖掘、合理開發(fā)、充分利用厚重的皖北紅色文化資源,以及蘇豫皖紅色文化資源,從而延展紅色文化挖掘的時空維度,開發(fā)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課程資源。通過紅色文化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fā),一方面,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能力,真正使教師不僅成為課程的實施者、研究者、開發(fā)者。另一方面,拓寬了學生知識面,開闊了學生視野,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進一步弘揚了革命精神。同時,學校還成立了大學生紅色文化研究性學習小組,開展小切口、小課題自主探究,進一步倒逼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推動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促進教育教學課題研究的縱深發(fā)展。此外,學校還積極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提升思政教育教學效果。
教科研成果的充分利用,促進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豐富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加強了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提升了學生的“四種能力”,在促進學科專業(yè)建設和辦學特色培育方面成效也非常顯著。
3.2.2 依托皖北紅色文化,強化實踐育人
保護、傳承和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是時代使命,是人民賦予的教育使命。亳州學院秉承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fā)展的育人理念,結合新時期大學生思想特點,充分開發(fā)和利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組織開展“紅歌”比賽、愛國主義征文演講比賽、抗戰(zhàn)歷史知識競賽等;教室、走廊、宣傳欄等醒目之處張貼具有革命傳統色彩的格言警句,校園之聲廣播站播放紅色故事……從基礎建設、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方面營造了良好的紅色文化育人環(huán)境。學校與譙城區(qū)烈士陵園、新四軍第四師紀念館、蒙城縣革命烈士紀念館等簽訂了共建協議、建立了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育基地;每年還組織學生參觀新四軍紀念館、組織學生尋訪烈士遺跡、組織召開革命傳統事跡報告會、清明祭掃烈士陵園等紅色文化系列活動,緬懷先烈、銘記歷史,引領大學生繼承和發(fā)揚老一輩革命家的光榮傳統,奮發(fā)圖強,勤學苦練,努力提高個人素質,掌握扎實的專業(yè)技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和熱情?!凹t色”教育系列實踐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營造了紅色文化濃厚氛圍,實現了紅色文化進校園、進課堂,入眼、入耳、入腦、入心,全方位浸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學校依托豐富的皖北紅色文化資源,以“根植紅色文化沃土、傳承革命精神”為宗旨,以“打造校園紅色文化、創(chuàng)建紅色文化特色”為目標,以皖北紅色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基地為“主體”,以皖北紅色文化資源理論研究和傳承創(chuàng)新實踐為“兩翼”,建構了一個集研究、創(chuàng)作、教育(培訓)、展覽、交流等多功能的紅色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體系,研學用貫通、知信行合一,真正實現以文“化”人,文化“育”人,并形成了特色文化品牌效應,助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