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艷霞,康振橋,趙艷爭,楊慧敏,王忠瑜,郭青
惡性腫瘤的發(fā)生依賴新生血管生成[1]。微血管生長是血管生長的替代標記,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可以反映腫瘤新生血管的活性程度[2],有研究認為高MVD與腫瘤局部區(qū)域控制不良和低生存率有關。
阿帕替尼屬于小分子抗血管生成抑制劑,競爭性結合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阻止VEGF與VEGFR的結合,阻斷下游信號通路,抑制血管生成,阻止腫瘤生長[3]。2014年10月阿帕替尼被我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批準用于經兩種系統(tǒng)化療失敗的晚期胃或胃食管結合部腺癌的治療[4],阿帕替尼在其他惡性腫瘤中也已經進行相應的臨床研究,初步療效確切,但尚未獲批適應證。恰邯鄲市中心醫(yī)院腫瘤科收治1例平滑肌肉瘤病人,術后復發(fā),一線化療后進展,口服阿帕替尼后再進展,二次手術切除,臨床極少可獲得服用阿帕替尼后的大病理,故將病人兩次開腹手術的大體病理切片CD34染色并對照,旨在從微觀世界展示阿帕替尼治療前后瘤體MVD的變化。
1.1 一般資料女,38歲,結腸回盲部漿膜側平滑肌肉瘤,治療流程如下:2016-05-26收治于邯鄲市中心醫(yī)院,行第1次根治手術,腫瘤大小13 cm×11 cm×9 cm,腸系膜淋巴結未見瘤組織(0/6),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顯示:Ki67(65%),CD34(-),CD117(極少量+),S100(-),DOG1(-),Desmin(彌漫+),Bel(-)。2016-07-26至2016-11-30接受異環(huán)磷酰胺(IFO)6.0 g+表柔比星(EPI-ADM)90 mg/21 d化療6周期,2017-02-21檢查腹部CT提示復發(fā),開始服用阿帕替尼(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6112656)250 mg,每天1次,期間復查CT根據實體瘤的療效(RECIST)評價標準,療效最佳評價為部分緩解(PR)。2017-08-04再次復查CT判效為病變進展(PD)。停藥2周后2017-08-28開腹手術切除,術后病理:腹膜后梭形細胞腫瘤伴凝固型壞死,考慮復發(fā),術后至2018年1月口服拉司太特聯(lián)合沙利度胺,耐受性尚可,將兩次開腹手術的大病理切片,CD34染色并對照觀察。本研究病人知情同意,符合《世界醫(yī)學協(xié)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 方法
1.2.1 主要試劑 CD34兔抗人單克隆抗體(濃度為1∶100)由福州邁新公司提供。二抗酶標羊抗兔IgG聚合物PV-6000由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1.2.2 實驗方法 從病理檔案中取出該病人的標本蠟塊,連續(xù)切片,切片厚約5 μm,制成的切片,備染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2.1 病人服用阿帕替尼前后腫瘤組織CD34的表達情況免疫組織化療CD34染色顯示阿帕替尼治療后微血管密度減少。見圖1。
2.2 服用阿帕替尼前后復查腹部CT情況服用阿帕替尼后病人腹腔腫瘤較前縮小。見圖2。
平滑肌肉瘤是惡性間葉組織腫瘤,占所有軟組織腫瘤的5%~10%,除局部浸潤鄰近器官和組織外,血行播散是最主要的途徑。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 絡(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治療指南推薦手術聯(lián)合放療是軟組織肉瘤最主要的治療手段,化療可以作為治療的補充,但是重要血管受累是限制腫瘤完全切除的常見原因,故切除后仍有40%~82%的復發(fā)率,大多都預后不良。目前平滑肌肉瘤的全身治療手段依然非常有限,而分子靶向治療為病人帶來了生存獲益,其中新型口服血管生成抑制劑帕唑帕尼,靶向于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VEGFR),通過抑制對腫瘤供血的新血管生成而起作用。對于平滑肌肉瘤和滑膜肉瘤,帕唑帕尼開展的Ⅱ期臨床試驗結果證實其療效確切,進一步開展的Ⅲ期臨床試驗結果證實,試驗組無進展生存期(PFS)延長了3個月(4.6個月比1.6個月),基于帕唑帕尼開展的該項Ⅲ期臨床試驗研究的結果,帕唑帕尼被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批準用于治療轉移性軟組織肉瘤[5],但是該藥在中國尚未上市。阿帕替尼與帕唑帕尼均屬于抗血管生成藥物,目前阿帕替尼在肉瘤治療中取得了較好療效。天津腫瘤醫(yī)院楊吉龍團隊回顧分析16例經化療治療失敗的晚期肉瘤病人給予阿帕替尼500 mg,每天1次治療,結果顯示中位無進展生存期(mPFS)達8.84個月,客觀緩解率(ORR)為20%,疾病控制率(DCR)為80%,主要不良反應為手足綜合征、高血壓及蛋白尿,不良反應均為輕度且可耐受[6]。307醫(yī)院楊武威團隊關于阿帕替尼治療晚期軟組織肉瘤的回顧性研究,共納入31例病人以阿帕替尼425 mg,每天1次治療,ORR為33.3%,DCR為75%,mPFS為4.3個月,主要不良反應為手足綜合征、高血壓及腹瀉,不良反應均為輕度且可耐受[7]。阿帕替尼Ⅰ期臨床試驗證實最大耐受劑量850 mg,每天1次[8]。但是在用藥期間,高血壓、蛋白尿、乏力、手足綜合征、腹痛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87.5%,結合腫瘤治療模式的轉變,已由既往最大可耐受治療逐步轉變?yōu)樽钚∮行е委煟?],故而我們臨床實際應用中采用了250 mg,每天1次的低劑量治療。該病人無高血壓病史,而且服藥量低于推薦劑量,PFS為5.5個月,且未發(fā)生任何不良事件。
血管生成是腫瘤生長的關鍵因素,持續(xù)血管生成與腫瘤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10],MVD在臨床上應用于惡性組織微血管新生、侵襲及預后評估的診斷,可以判斷腫瘤的預后[11]。Tse等[12]發(fā)現(xiàn)MVD值越高,腫瘤進展越快。郭寶文等[13]及Devun等[14]也發(fā)現(xiàn)腫瘤組織中MVD值越高,腫瘤分化程度越低,腫瘤浸潤及轉移程度越高。目前CD34抗原表達檢測已成為評估腫瘤血管生成的常用方法,血管內皮細胞表面可以檢測到CD34的表達,CD34常用來檢測腫瘤血管化內皮細胞,并且通過MVD定量測定其表達,該病例通過CD34染色觀察治療前后MVD變化,從微觀世界展示了阿帕替尼治療前后瘤體MVD的變化情況,結果證實阿帕替尼250 mg,每天1次治療平滑肌肉瘤,治療后瘤體MVD降低。瘤體內血管密度下降,確實可以在一段時期內阻礙腫瘤的生長,但是,隨著腫瘤耐乏氧的細胞亞群的再增殖,仍然出現(xiàn)再次復發(fā),推測復發(fā)的腫瘤細胞對放化療的敏感性均會下降,改變腫瘤的微環(huán)境的PH值會不會干擾繼發(fā)的乏氧腫瘤細胞亞群增殖的推測,都有待于更進一步的探討研究。
(本文圖1,2見插圖12-3)
圖1 結腸平滑肌肉瘤病人服用阿帕替尼前后腫瘤組織CD34的表達情況(免疫組織化學染色×200):A、C為服用阿帕替尼前;B、D為服用阿帕替尼后
圖2 結腸平滑肌肉瘤病人服用阿帕替尼前后復查腹部CT情況:A、C、E為服用阿帕替尼前,B、D、F為服用阿帕替尼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