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西雙版納傣族“章哈”的田野調查"/>
韓園園
(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091)
“章哈”,傣語,“章”是“明白、會”,“哈”是“歌唱”,“章哈”直譯即“會唱歌的人”?!罢鹿奔戎复鲎甯枋?,也特指一種歌唱表演藝術。在西雙版納的傣族聚居區(qū),“章哈”藝術主要在上新房、升和尚、祭寨心等儀式中呈現(xiàn)。在上新房等儀式活動中,“章哈”一般采取一男一女對唱形式,從舉行儀式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早上。從“章哈”的表演場合來看,上新房儀式一般是在主人家的客廳里進行,升和尚儀式是在佛寺的大殿內進行,祭寨心儀式則是在村寨的寨心處進行??臻g位置的變換反映出傣族社會豐富的儀式活動,有以家庭為中心的儀式、家庭聯(lián)合舉行的儀式,還有村寨集體儀式活動。
關于“章哈”的起源,《章哈劇志》中有這樣的記載:“叭阿拉武(注:傣族傳說中的英雄)狩獵來到西雙版納,有一次打到一只金馬鹿,他把鹿肉分給大家吃。于是,大家歡欣歌舞,舞得好的成了‘章凡’,唱得好的成了‘章哈’?!盵1](6)在傣族的民間故事和民間傳說中也有許多關于“章哈”來源的記載,比如《滴水成歌》[2](390),《章哈的始祖》[3](327~328),等等。
傣族傳統(tǒng)社會中有專門管理“章哈”的機構——“召勐”,最高領主的內務總管“召龍帕薩”是兼管“章哈”的官員[4]。“章哈”被納入領主管轄之后,受到許多約束。領主規(guī)定,作為一個“章哈”,必須背熟以下內容:《招滿貢召》,即頌揚領主的歌詞;《招滿貢混》,即頌揚村寨頭人的唱詞;《哄丟拉》,即祈求鬼神賜福保佑的禱詞;還有蓋新房、結婚、升和尚等儀式活動中的祝詞。領主還把“章哈”分為“章哈勐”“章哈叭”“章哈鲊”“章哈先”等幾個等級[5](500~501)。
“章哈”藝術在傣族地區(qū)有著悠久的歷史,2006年這一傳統(tǒng)少數(shù)民族藝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地方文化部門負責該項非遺項目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以及傳承人的分級管理。
目前,有學者對“章哈”藝術與傣族文學的關系[6]、“章哈”藝術的音樂形態(tài)[7]等進行了探討,但關于“章哈”非遺傳承人的命名活動研究尚少。本文在對“章哈”非遺傳承人命名活動展開田野調研的基礎上,對該活動進行深描,進而對這一“再造儀式”的意義及傳統(tǒng)內容的缺失進行分析。
此次命名活動由景洪市景哈哈尼族鄉(xiāng)文化站組織,被命名人巖卡南遍是景哈哈尼族鄉(xiāng)壩那村村民,他被命名為市級“章哈”非遺傳承人。命名活動的時間由文化站工作人員定在2017年6月15日上午11點半,地點在被命名人家里。被命名人邀請他的“章哈”朋友參加這次活動,讓大家見證并慶祝自己成為非遺傳承人的這一重要時刻。
命名活動包括:對傳統(tǒng)“章哈”拜師儀式、學習過程、教授徒弟等情景的搬演;文化站的工作人員對被命名人的“章哈”活動證明和個人信息進行登記;大家聚餐,在場“章哈”輪流進行即興表演。命名活動由文化站的工作人員全程拍攝。
拜師儀式在被命名人家的二樓進行。被命名人在二樓客廳的空地上準備了一個竹編的托盤,里面放著一碗稻谷、一碗米、四對蠟條、一串檳榔殼、一塊傣族紅布、一塊傣族白布、一包煙、三張百元人民幣、樂器篳、酒等。物品準備好后,拜師儀式開始。被命名人和他的師傅在篾桌的兩邊相對而坐,師傅坐在地上的棉墊上,被命名人呈跪坐姿勢。
第一步是拜師儀式。師傅首先面對被命名人念了一段話,念完之后,倒了一杯酒遞給他,被命名人端著酒杯把酒沿著篾桌邊緣緩慢倒下,然后師傅取下插在稻谷和米上的蠟條并點燃,又念了一段話,意在告訴“章哈”的祖先們,今天帶新徒弟來拜祭。接著,師傅又倒了一杯酒,雙手持杯念了一段話,念完之后拿起篾桌上的篳,用酒沿著篳的首尾兩端各凈化一次,然后把凈化過的酒倒回酒杯,對著酒杯吹了幾口氣,再遞給被命名人讓他喝下,祝福徒弟今后表演順利。接下來,師傅倒了兩杯酒,念完一段話之后,第一杯倒在自己面前的碗中,第二杯由被命名人倒在篾桌上,這是師徒二人一起敬奉“章哈”祖先。最后,師傅告誡徒弟在“章哈”學習的過程中要刻苦努力,勤奮上進。說完之后,被命名人對師傅跪拜,拜師儀式結束。第二步是對被命名人學習和創(chuàng)作“章哈”過程的搬演。被命名人拿著紙筆坐在篾桌前,桌旁圍坐著幾個他的徒弟。他一邊口述,一邊在紙上寫,旁邊的徒弟認真觀看、聆聽。第三步是對被命名人教授徒弟場景的搬演。被命名人手持一份文本,徒弟們也都各拿一份,被命名人先講授所教文本的內容,然后他唱一句,徒弟們跟唱一句。
搬演完成之后,文化館的工作人員開始進行命名活動第二項,對被命名人參與的“章哈”活動及個人信息進行登記。一名“章哈”要想成為非遺傳承人,需要達到以下幾方面的要求:一是在傣族地區(qū)從事較長時間的“章哈”表演和文化傳承活動,其表演能力獲得傣族人的認可;二是經(jīng)常參加地方文化部門組織的相關文化活動;三是在地方文化部門開展的非遺培訓班學習并獲得結業(yè)證書。被命名人拿出自己從事“章哈”表演和培訓的材料、圖片,文化站的工作人員對這些材料進行拍攝。然后,文化站的工作人員依照非遺傳承人任命材料,對被命名人的個人信息進行記錄,包括被命名人的基本身份信息、“章哈”的傳承譜系、“章哈”學習和實踐經(jīng)歷等,由被命名人提供相關證明材料,文化館的工作人員進行抄錄。
“章哈”非遺傳承人的命名過程可以看作一項“被發(fā)明的傳統(tǒng)”。“‘被發(fā)明的傳統(tǒng)’意味著一整套通常由已被公開或私下接受的規(guī)則所控制的實踐活動,具有一種儀式或象征特性,試圖通過重復來灌輸一定的價值和行為規(guī)范,而且必然暗含與過去的連續(xù)性?!盵8](2)在非遺政策的實施過程中,非遺傳承人的命名活動從普查到命名有一系列的要求和規(guī)范?!罢鹿彼囆g在傣族地區(qū)有自己的文化體系,命名過程既要尊重傳統(tǒng),又要按照現(xiàn)行規(guī)則制定新的規(guī)范,從而形成新的儀式。這種命名儀式是對傳統(tǒng)“章哈”文化的延續(xù),也是一個“再造儀式”。這個“再造儀式”既有對傳統(tǒng)“章哈”文化的傳承,也添加了新內容。
對“章哈”藝術傳統(tǒng)文化事項的搬演是“再造儀式”的一部分,是“章哈”文化歷史傳承方式的再現(xiàn),而地方文化部門對被命名人的個人信息以及活動證明等材料的登記環(huán)節(jié),是“章哈”文化在當代傳承的新內容。被命名人在成為非遺傳承人之前,要參加各種“章哈”表演活動,還要參加文化部門組織的培訓活動,并獲得相關照片和證書。在命名過程中,被命名人要把自己從事“章哈”活動的這些證明材料拿給文化部門的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對材料進行核對、登記。這一系列命名活動內容是在當代非遺文化政策實施的背景下對“章哈”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再造。
地方文化部門主導下的“章哈”非遺傳承人命名活動,可以看作為被命名人而舉行的一次“通過儀式”。正如維克多·特納所析,“通過儀式并不僅限于文化規(guī)定的生命轉折,它還可以伴隨從一種狀態(tài)轉向另一種狀態(tài)時所發(fā)生的任何變化。就其社會學意義而言,通過儀式也不局限于既得地位之間的變動。它還關注進入一個新取得的地位,不管這個地位是政治職位還是一個排外的俱樂部或者秘密社團的成員資格”[9](125)。通過“章哈”非遺傳承人的命名活動,被命名人的“章哈”社會角色又增加了“非遺傳承人”這樣一重身份。
在這一“通過儀式”中,被命名人暫時處于閾限階段。所有活動是在地方文化部門工作人員的主導下完成的,被命名人展演的“章哈”拜師儀式情景、成為“章哈”之后教授徒弟的情景以及“章哈”的表演情景,都是對傳統(tǒng)“章哈”藝術相關情景的臨時搬演。在舉行這個“通過儀式”之前,被命名人參加地方文化部門組織的展演活動的機會較少,而儀式之后,被命名人將優(yōu)先獲得一些機會。
目前,“章哈”非遺傳承人的命名活動中有一項傳統(tǒng)內容沒有呈現(xiàn),即拜師儀式中的看“雞卦”。在傳統(tǒng)的“章哈”藝術傳承過程中,看“雞卦”是拜師儀式中的重要內容,用來預測徒弟的“章哈”學習之路。筆者于2017年3月2日參與觀察了“章哈”巖山甩的收徒過程,下面就對其中的看“雞卦”進行描述分析。
當天一早,徒弟巖罕亂到附近的曼貢綜合市場購買師傅交代的拜師儀式所需物品:一只紅冠公雞、一些蔬菜和水果等。回到家中,巖罕亂先用水清洗雞的嘴、頭、腳等部位,清洗之后,用一根繩子拴住公雞的頭部,將其垂吊在空地。他說,這種殺雞方式是傣族拜師儀式中的傳統(tǒng)習慣,必須如此。公雞死了以后,將其置于盆中,倒入燒好的熱水,拔毛、清洗。接下來,巖罕亂用一根篾條把雞腳和雞身綁住,再把雞頭綁在一起,他說,這樣綁好燉好拿出來舉行儀式的時候就不會散開了,如果散開的話,舉行的儀式就不靈了。
“章哈”巖山甩這時在客廳中放了一張墊席,墊席上放一個托盤,托盤里面是一塊紅布、一塊白布、一串檳榔殼(檳榔殼要放在白布和紅布里面)、兩碗米、四對蠟條、一支篳、一把扇子、一盒香煙、一瓶酒、一個塑料袋(內裝銅、鐵、鐳、鉛),燉好的雞也要裝在盆里放在托盤中。在每個盛米的碗中插一根蠟條,其他四對蠟條朝向巖山甩所坐的方向。巖山甩坐在墊席的一端,盛放物品的托盤放在他的面前。坐下之后,他把插在兩個碗中的蠟條點燃,徒弟巖罕亂在另一端,呈跪拜姿勢。巖罕亂拿出三百元人民幣遞給師傅,師傅將錢放在托盤中。
拜師儀式開始,巖山甩首先念一段話,一邊把酒倒在托盤中。念完之后,停一分鐘,巖山甩用手把雞頭與身體分離,然后觀察分離的部位,大約一分鐘后再次觀察,然后讓巖罕亂把插在碗中的蠟條吹滅,接著巖山甩把雞頭拽下來,左手拿雞頭,右手拿雞身,讓巖罕亂一同仔細觀察。接下來,巖山甩把雞頭上的肉撕下一小塊吃掉,同時對巖罕亂說了一番話。巖山甩拿著雞頭走進廚房,把雞的眼睛掏空,讓巖罕亂過來觀察雞眼的朝向,一邊對他說話。說完之后,拜師儀式結束。
托盤盛放的物品、紅冠公雞及其懸吊宰殺方式、斷開雞頭觀察分離情況以占卜未來等都是“章哈”拜師儀式中內涵豐富的文化符號。這些文化符號體現(xiàn)了“章哈”文化的歷史傳承方式,也是舉行儀式過程中師徒二人互動、與祖師神靈溝通的載體。但是在目前由地方文化部門主導并認可的“章哈”非遺傳承人命名活動中,看“雞卦”環(huán)節(jié)是缺失的。筆者認為,無論從資料保存的意義來說,還是從傳承和保護“章哈”藝術的角度來說,都應該將看“雞卦”納入“章哈”非遺傳承人命名活動之中。
“章哈”非遺傳承人命名活動這一“再造儀式”的整個過程由地方文化部門主導完成。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政策的實施,“章哈”非遺傳承人的命名活動對其他非遺事項的認定具有借鑒意義。在該命名活動中,對“章哈”藝術傳承歷史中的文化事項進行搬演,同時運用影像技術進行記錄,使命名活動的儀式化得以增強,有利于規(guī)范的非遺管理體系的形成與穩(wěn)定。
同時,在這一“再造儀式”中,看“雞卦”環(huán)節(jié)的缺失是一個應該重新思考的問題。在“章哈”藝術傳承人命名活動開展之前,地方文化部門應該對該活動儀式中的文化事項逐一進行深入的調研和分析,對該非遺事項的關鍵文化符號予以準確把握,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充分理解其內涵和本質,從而促進“章哈”這一少數(shù)民族文化藝術在新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中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