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摘 ?要: 文章介紹了微課的內(nèi)涵和特點以及雨課堂的功能與優(yōu)勢。以計算機等級考試為例,分析當前計算機考試現(xiàn)狀與問題,提出將“微課+雨課堂”混合教學模式應用到教學中。實踐結果表明,智能手機以及雨課堂智慧教學工具的應用,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增強了師生間的交流互動性和反饋教學效果的實時性,為更高效地教學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思路。
關鍵詞: 互聯(lián)網(wǎng)+; 微課;雨課堂; 混合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006-8228(2019)11-74-03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 lecture, and the functions and advantages of Rain Classroom. Taking the computer grade examination as an exampl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mputer examinations is analyze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blended teaching mode of “micro lecture + Rain Classroom” in teaching is proposed. The practic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smart phones and smart teaching tools in Rain Classroom stimulates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enhanc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achieves the timely feedback of teaching results, therefore provides a good solution for more efficient teaching.?
Key words: Internet plus; micro lecture; Rain Classroom; blended teaching mode
0 引言
當前科技發(fā)展迅速,互聯(lián)網(wǎng)、云計算、大數(shù)據(jù)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方式、生產(chǎn)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學習方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推動著教育變革與創(chuàng)新,構建“人人皆可學,處處都能學,時時可以學”的學習型社會。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要求“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同年4月,教育部啟動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1],提出大力提升教師信息素養(yǎng),推進高等學校課堂革命。因此,教育信息化[2]將是支撐引領教育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動力。
在“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慕課、微課、翻轉(zhuǎn)課堂等教育新模式也應運而生。本文主要探討如何將“微課+雨課堂”應用于大學計算機教學中(以計算機二級C等級考試為例),發(fā)揮混合教學的特點與優(yōu)勢,進行教學的改革與實踐。
1 微課的內(nèi)涵與特點
1.1 微課的內(nèi)涵
微課[3],顧名思義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guī)律,使其呈現(xiàn)碎片化學習內(nèi)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shù)字資源。微課主要由教學視頻組成,同時包括教學設計、素材資料以及課后習題等,使其形成一個完善的課程體系。微課不僅繼承了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而且又在其基礎上發(fā)展成為一種新型教學資源。
1.2 微課的特點
微課[4]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兩者之間有很大的不同,如表1所示。
正是由于微課與傳統(tǒng)課程的不同點,其特點主要有如下四個方面。
⑴ 教學時間短。微課時間一般在8~10分鐘之間,不同于傳統(tǒng)課堂的45分鐘,能更好地集中學習者的注意力,并且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
⑵ 教學地點便捷。微課是一種便捷的教學資源,學習者可以利用生活中零碎的時間來自主學習,大大發(fā)揮了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
⑶ 教學內(nèi)容少而精。與較寬泛內(nèi)容的傳統(tǒng)課堂相比,微課突出某個重要的知識點,例如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或者有疑惑的點。其將知識點逐步細化,學習者易學易懂,能逐個擊破。
⑷ 教學文件小。微課由微視頻和微素材組成,學習者能夠泛在學習。微課視頻中加入的動畫、背景音樂,使教學過程不再是刻板、枯燥、單一,提高了學習的趣味性。
2 大學計算機等級考試現(xiàn)狀與問題
2.1 大學計算機等級考試現(xiàn)狀
隨著企事業(yè)用人單位對計算機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因而我校提出了“大學計算機四年不斷線”的培養(yǎng)方案,獲得大學計算機等級考試證書將是我校大學生的一個必備要求。在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的變革下,通過的難度也將隨之增加。因此 ,當代大學生更迫切地希望獲得計算機等級證書。
當前計算機課程設置與教學內(nèi)容基本趨于穩(wěn)定,其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卻并不適合計算機等級考試,因而需要新的教學手段攻破這個難題。
2.2 大學計算機等級考試中存在的問題
大學計算機等級考試存在的問題如圖1所示。
⑴ 被動學習,積極性不高。雖然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diào)等級考試的重要性,但是并沒有真正地調(diào)動起學生的積極性,面對考試也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沒有定制有效的復習計劃。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學習熱情不高,備考狀態(tài)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
⑵ 方法不當,通過率低。計算機等級考試,不僅考查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也考查上機操作能力。有些學生雖然認真復習,準備考試,但是結果卻不佳。面對等級考試,學生并沒有好好地把握考試大綱,認真研讀考試的重點難點,只是簡單地從第一章開始復習,因此考試的通過率不高。
⑶ 大班教學,教師不能有的放矢。高校計算機公共課程基本以大班教學為主,教學過程中人數(shù)多,知識水平不同,學習能力不同。對于同樣的知識點學生的掌握度是不同的,由于教師與學生之間不能形成一個有效的反饋網(wǎng),教學效果也不盡人意。對于課堂上不懂的知識點,許多學生在課后也不能很好地做到查缺補漏。因此,教師的指導也只是杯水車薪,不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⑷ 其他原因。當代大學生基本人手一部手機,上課過程中學生抱著手機,刷微博、聊八卦、看娛樂等現(xiàn)象頻繁發(fā)生。教師制止收效甚微。
3 混合教學在計算機等級考試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當前混合教學模式[5]主要是“微課+雨課堂”,微課運用動畫視頻的方式將復雜籠統(tǒng)的知識進行知識架構的分解、知識要點的細化以及重難點的突出。雨課堂則是利用PowerPoint和手機微信[6],為傳統(tǒng)教學模式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路。兩者的結合,科學地覆蓋了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全面提升了教學體驗,增加了師生間的交流與反饋。
3.1 建立知識點模塊體系
通過對計算機二級C等級考試最新大綱的研究與解讀,分析其考查內(nèi)容的基本要求、比重以及重難點,建立對應的知識點模塊體系。首先,二級C等級考試中,分為公共基礎知識與C語言程序設計兩大部分。二級C等級考試中單選題占比40%,操作題占比60%,而公共基礎知識只占總分的10%,因而知識模塊體系重點在于C語言程序設計。其次,雨課堂的教學中實時關注隨堂習題、課堂小測和不懂反饋的環(huán)節(jié),針對學生易錯的知識點以及難點進行收集與整理。最后,課堂講授主要系統(tǒng)全面地講解考試大綱的知識點,而易錯點以及重難點可以將其制作成5-8分鐘的微視頻,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后時間查缺補漏,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效果。綜上所述,其知識點模塊體系主要包含三大部分:①考試大綱的知識點;②易錯的知識點;③重要以及難的知識點。
3.2 建設學習平臺
雨課堂[7]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手段,其借助于手機端的微信以及電腦端的PowerPoint,便能夠建設一個功能強大的學習平臺。雨課堂的優(yōu)勢:①支持課前推送,完成提前預習工作;②實現(xiàn)實時答題,隨時了解學生的掌握度;③多屏互動、答疑彈幕,及時得到學生的反饋信息;④分析學生數(shù)據(jù),方便調(diào)整課堂教學進度與節(jié)奏;⑤運用手機端微信,將手機變?yōu)檎n堂幫手。
以下給出雨課堂平臺建設的四大步驟。
⑴ 創(chuàng)建新的課程與班級,生成課程暗號與二維碼,學生掃碼或輸入課程暗號加入本次課堂,教師可以實時觀測學生的出勤情況,杜絕隨意逃課的行為。
⑵ 制作預習課件,上傳至學生手機端,便于學生提前預習,使學生能夠真正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的放矢。預習課件應以較基礎、可自學的知識點為主,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
⑶ 開啟雨課堂授課,通過課堂彈幕功能,學生可以積極參加討論問題,活躍班級氣氛。通過限時測試功能,隨時檢測學生課堂知識的掌握情況,實時統(tǒng)計結果。通過匿名反饋功能,可以將疑惑的知識點及時反饋給教師,輕松解決學習難題。同時,在課堂中PPT與講課同步,使學生更加重視聽課和思考,不再照抄板書做無用功。
⑷ 制作課后課件或試卷,試卷是整套題目,不支持視頻、錄音。將重難點以及不懂的知識點制作成微課,推送給學生,便于學生課后查缺補漏。
微課與雨課堂的結合,在課堂上創(chuàng)新了師生互動模式,在課下輕松翻轉(zhuǎn)課堂。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而且解決了傳統(tǒng)教學中反饋互動少、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
3.3 建設課后交流平臺
在課后進行查缺補漏的過程中,仍然有一些掌握不透的知識點,可以通過手機[8]QQ群或者微信群進行交流與請教。課后交流平臺的建設既可以滿足同學之間進行問題的交流與探討,又可以實時聯(lián)系老師解決疑難問題,從而真正做到遇到問題及時而解。在交流平臺上,學生之間可以互相監(jiān)督,實時分享學習資料與學習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同時,學生之間互相鼓勵與競爭,激勵自己更進一步。
4 結語
“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教育新模式[9]也應運而生,本文主要將“微課+雨課堂”的混合模式應用于大學計算機教學中。微課以短小精悍的視頻,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雨課堂以其功能全面、操作簡單、運用成本低、教學效果好等優(yōu)勢,吸引更多的教師將其運用到課堂中。兩者的結合全面覆蓋了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使學生能夠很好地參與到課前的預習、課中的學習以及課后的復習中。當然,“雨課堂+微課”的混合教學模式在實際運用中,應該針對不同學科的需求與特點進行靈活地把控與調(diào)整,才能真正改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DB/OL].2018.http://www.moe. 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 劉斌.信息化教學有效性的理論思考——對信息化教學本質(zhì)的再認識[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3.
[3] 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fā)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
[4] 蘇小兵,管玨琪,錢冬明,祝智庭.微課概念辨析及其教學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
[5] 胡小勇,吉豪嬋.擁抱混合式學習,從容應對“互聯(lián)網(wǎng)+”[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6.
[6] 蔣志輝,趙呈領,李紅霞.基于微信的“多終端互動探究”學習模式構建與實證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6.
[7] 姚潔,王偉力.微信雨課堂混合學習模式應用于高校教學的實證研究[J].高教探索,2017.
[8] Patient Rambe, Aaron Bere. Using mobile instant messaging to leverage learner participation and transform pedagogy at a South Afric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3.
[9] Patient Rambe,Mamello Moeti. Disrupting and democratising higher education provision or entrenching academic elitism: towards a model of MOOCs adoption at African universitie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