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摘 要:逆向教學設計是以學習結果為導向的教學設計方法。文章依據(jù)逆向教學設計理論,以上海音樂出版社高一藝術課程東西方的不同舞韻設計為例,探討逆向教學設計的特征,設計教學的各個步驟。實踐結果表明,逆向教學設計模式以“學生的學”為本,能及時評估學生學習情況并進行反饋和調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品質,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藝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逆向設計;藝術教學
一、逆向教學設計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
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概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藝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藝術感知、創(chuàng)意表達、審美情趣、文化理解,四方面具有緊密的內在聯(lián)系。
美國教育評估家格蘭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和杰伊·麥克泰格(Jay McTighe)在《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Understanding by Design)一書中提出了逆向設計的方法。“逆向”即在教學設計中首先明確學習目標與確定學習目標的評估方式,根據(jù)目標與評估來規(guī)劃學習經(jīng)驗和教學。首先考慮學習結果,帶著問題去思考、研究、修訂教學。逆向教學以結果為導向,以“學生的學”為本,同樣適用于高中藝術學科教學,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藝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二、逆向教學設計案例
高中藝術教學中基于核心素養(yǎng)究竟應該如何進行逆向教學設計?筆者以上海市高中一年級第一學期第二單元第三課東西方的不同舞韻為例進行探索。
(一)階段一:確定預期學習結果
本階段的內容為設定學習目標,判斷學生預期的學習結果、預期的遷移、預期的理解,理解轉換的基本問題,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
1.確定教學目標
根據(jù)《普通高中藝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制定本課學習目標:第一,了解舞蹈的要素、表現(xiàn)形式與手法。依據(jù)的核心素養(yǎng)目標:藝術感知是學習與實踐活動的基礎,是對各藝術門類的語言、形象、情感的認知。依據(jù)的課程目標:知道欣賞舞蹈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一般概念。第二,在學習活動中,感受舞蹈追求意境的審美情趣,增強身體協(xié)調感,提升高雅氣質。依據(jù)的核心素養(yǎng)目標:審美情趣是愉悅心境、高雅氣質、人文情懷等涵養(yǎng)的體現(xiàn),是對真善美的精神追求。依據(jù)的課程目標:感受藝術魅力,養(yǎng)成有人文情懷的審美價值觀。第三,理解舞蹈表現(xiàn)與地域人文環(huán)境的關系,分析不同舞蹈風格形成的文化背景,認識舞蹈表現(xiàn)的多樣性,增進對多元舞蹈文化的理解。依據(jù)的核心素養(yǎng)目標:文化理解是從不同文化的角度認識藝術,體現(xiàn)在藝術鑒賞、文化認同和藝術精神的領悟等方面。依據(jù)的課程目標:能夠理解藝術精神,提升文化認知,增強文化自覺和自信。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分享世界民族藝術,加深國際理解。
2.預期的理解是什么
第一,舞蹈的類別、表現(xiàn)形式;第二,東西方古典舞蹈的動作、風格、體態(tài)特征;第三,東西方古典舞蹈藝術的文化內涵。
3.需要思考的基本問題
第一,如果你必須學習一種舞蹈,你會怎么選擇?為什么?第二,你知道東西方分別有什么不同的古典舞?第三,古典芭蕾《吉賽爾》以及中國古典舞《踏歌》的動作、風格、體態(tài)特征是什么?第四,哪些因素形成了東西古典舞的不同(觀摩西方古典芭蕾和中國古典舞作品后)?
4.預期的遷移是什么
第一,能夠激發(fā)對舞蹈的學習興趣,對中外不同類型的舞蹈都能有一定的賞析能力;第二,能夠運用中外舞蹈的創(chuàng)編手法,融合現(xiàn)代舞等元素并與音樂、美術、戲劇等不同藝術形式相關聯(lián),獨立或合作進行創(chuàng)編和表演。
5.學生將會知道的內容
第一,西方古典芭蕾與中國古典舞的起源;第二,舞劇《吉賽爾》的故事內容;第三,西方古典芭蕾與中國古典舞的動作特征、風格特征以及體態(tài)特征。
6.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
學生將能夠對中外不同類型的舞蹈有一定的賞析能力,初步實踐不同舞蹈的動作特征,融合中西方不同舞蹈特點,獨立或合作進行創(chuàng)編和表演。
(二)階段二:確定合適的評價證據(jù)
我們如何知道學生是否已經(jīng)達到了預期結果?哪些證據(jù)能夠證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要根據(jù)收集的評估證據(jù)來思考課程,而不是簡單地根據(jù)教學內容確定。
1.表現(xiàn)性任務
第一,你做我評——兩位同學組成一對,一位同學演示芭蕾的七個手位以及中國古典舞的經(jīng)典手位,另一位同學進行評價,完成后互換角色。第二,動手操作——以小組為單位,用人偶擺出西方古典芭蕾或中國古典舞造型,在班級邊展示邊講解。第三,創(chuàng)編舞蹈——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融合東西方舞蹈元素,選擇合適的音樂,獨立或合作進行創(chuàng)編和表演。
2.其他證據(jù)
第一,課堂提問——記錄每次提問師生互動情況;第二,我來做評委——電視節(jié)目播放,每個小組選派學生組成評委組打分和評價;第三,課堂競答題征集——以小組為單位,根據(jù)本單元所學知識及相關知識出競答題(以是非題為主要形式),題目被采集,加2分/題;第四,小論文——從風格、體態(tài)、動作、文化傳統(tǒng)、時代特征、人物性格中選擇一方面或幾方面比較西方古典芭蕾與中國古典舞。
3.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反饋
第一,自評互評、你做我評,評價是否掌握西方古典芭蕾和中國古典舞的基本手位;第二,小組互評人偶造型是否符合預設舞蹈藝術語言;第三,小組互評學生創(chuàng)編舞蹈;第四,教師評價學生小論文。
(三)階段三: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
第三階段必須思考的幾個關鍵問題:學生需要哪些知識(事實、概念、原理)和技能、過程、步驟、策略?哪些活動可以更好地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需要指導學生做什么,如何恰當有效地開展?要完成這些目標,哪些材料和資源是最合適的?哪些可以證明學生已經(jīng)真正掌握了學習內容?明確了預期結果和評估證據(jù),才能真正做好教學計劃的細節(jié),包括教學方法、教學順序以及資源材料的選擇。
1.本階段的活動以 WHERETO元素中相應的字母為活動編碼
W=What,了解單元學習的方向和預期結果(what);H=Hook,把握(hook)學生的情況和學生情趣;E1=Equip,代表知識的體驗觀點的探索;R=Rethink/Revise,反思和修改;E2= Evaluate,允許學生對自己的作業(yè)和應用進行自評、互評;T=Tailored,根據(jù)學生個體的需求、興趣和能力來進行設計作業(yè)和活動;O=Organized,組織教學使其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持續(xù)參與的熱情,提升學習效果。
2.本單元中關鍵的教學和學習活動
第一,以問題(你們了解什么舞蹈?)導入,吸引學生思考生活中舞蹈的類型(H)。第二,介紹表現(xiàn)性任務你做我評、動手操作、創(chuàng)編舞蹈(W)。第三,播放視頻西方古典芭蕾《吉賽爾》與中國古典舞《踏歌》,教師介紹兩個作品的歷史背景和劇情(O,H)。第四,根據(jù)各種學習活動和表現(xiàn)性任務的需要介紹主要的舞蹈專業(yè)名詞。學生觀察體驗模仿西方古典芭蕾、中國古典舞的基本手位和經(jīng)典舞蹈動作(E1)。第五,制表,簡單從風格特征、體態(tài)特征、動作特征比較西方古典芭蕾和中國古典舞(R)。第六,兩位同學一對,一位同學演示芭蕾的七個手位及中國古典舞的多個傳統(tǒng)手位,另一位同學進行評價,完成后互換角色(E2)。第七,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西方古典芭蕾或中國古典舞,利用木偶做一個符合其體態(tài)特征的造型并當堂展示講解(T,O)。第八,小組討論,同樣是古典舞,為什么西方古典芭蕾舞的重心向上而中國古典舞的重心下沉(T,O)。第九,查找資料,了解西方古典芭蕾舞和中國古典舞的起源,歷史背景,并思考歷史背景和社會文化對舞蹈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影響(E1)。第十,從電視舞蹈節(jié)目中選擇幾個舞蹈作品,由學生作為評委進行打分評價(T,O)。第十一,選擇西方古典芭蕾或中國古典舞中適合自己舞蹈的元素進行個人或小組舞蹈創(chuàng)編(T)。
三、逆向教學設計對教學的啟示
(一)精心準備基本問題,啟發(fā)學生探究與思考
教學設計中的“需要思考的基本問題”是“預期的理解是什么”轉化而來的,能夠激發(fā)學生思考和探究,激勵學生生發(fā)更多的問題,能讓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答案是多元的。在提出基本問題時,教師需要思考提出它的目的是什么,這個問題想要學生如何解決(回答)它,以及該問題后面相應的學習活動和評估是怎樣的?教師希望問題引發(fā)學生對內容的學習探究,還是想要一個常規(guī)的解釋?是努力解開迷霧還是學習結束時問題仍然存在并反復出現(xiàn)?這些都因為單元學習的教學目標而不同。
本案例中所提問題“哪些因素形成了東西方古典舞的不同(觀摩古典芭蕾和中國古典舞作品后)”就是希望引發(fā)學生對后續(xù)內容的學習探究,學生能主動去學習了解東西方古典舞的起源、動作特征、風格特征、體態(tài)特征,教師也能從學生完成的小論文來了解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程度。因此,教師應該精心準備基本問題,以便促進學生的探究與思考。
(二)重視基本問題的引導,促進學生的理解
教師除了在教學設計中精心準備問題外,還要在教學活動中重視對基本問題的引導,從而使學生通過問題探究有所收獲。一方面學生通過問題探究,了解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從而深入主題,探究欲望被更好地激發(fā);另一方面,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對問題探究的基本情況,了解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從而及時修正后續(xù)教學設計中的相關內容,進入良性循環(huán)。
在本藝術案例中的表現(xiàn)性任務你做我評、動手操作、創(chuàng)編舞蹈是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教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可以根據(jù)學生表現(xiàn)來修正后續(xù)教學內容。如果在演示過程中發(fā)現(xiàn)個別學生存在問題,教師可以進行個別輔導,但如果在演示過程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都無法很好地完成時,教師則應該及時發(fā)現(xiàn)并挑出學生共同存在的問題,重新設計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威金斯,麥克泰.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M].閆寒冰,宋雪蓮,賴平,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8-2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藝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5.
[3]錢熹瑗.中學藝術單元教學設計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5
作者單位:
上海市晉元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