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梅清
摘 要:盧梭反封建,反特權階級。在他看來,貴族階級是個需要進行改造的階層,而要改造這個階層,必須要從小時候的教育開始。所以盧梭創(chuàng)作《愛彌兒》來闡述自己的教育理念與方法。通過研究愛彌兒的成長方式,可以對盧梭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進行一個基本歸納。
關鍵詞:愛彌兒;教育方式;自由
無論是《愛彌兒》還是《論科學與藝術》,盧梭都很清楚的表達了一個觀點:人的教育是人成長的必要條件,但是教育的方法與手段是人成才的關鍵;好的教育手段使人成為優(yōu)秀的人,而壞的方法將使人愈來愈墮落。所以在《愛彌兒》中,盧梭設置了一個特殊的場景,幻化出一個老師與一個學生,用完美的外部條件來進行他理想中的教育。最后,當愛彌兒長大后,成了一個在人格上完美無缺的理想中的人。因此,透過《愛彌兒》這本書,我們可以完整的得出盧梭對于在人的教育當中,什么樣的手段和方法才是最理想的。
一、“貧窮式”的教育
盧梭出生貧寒,一生流離失所,受盡艱辛酸苦。在顛沛流離的日子中,盧梭看遍世間人情。他看到了上流貴族們的腐朽荒淫、蠅營狗茍、對下層人民的無盡壓榨剝削。他如此激烈的指責到:“貴族,在這一個國家里只不過是有害無用的特權,你們?nèi)绱丝湟馁F族頭銜有什么可令人尊敬的?你們是法律和自由的死敵,凡是在貴族階級顯赫的國家,除了專制的暴力和對人民的壓迫以外還有什么?”在流浪的同時,盧梭與大量下層貧民接觸,發(fā)現(xiàn)了他們淳樸質(zhì)然的美。沒有奢侈享樂無盡,沒有互相猜忌刻薄寡情勾心斗角,沒有表里不一虛偽厚顏無恥;有的是勤勞善良、心無二想的互幫互助,天生的聰明才智與天然的生活趣味。
在盧梭看來,一個人要想變成一個品質(zhì)完美的人,就必須遠離那些讓人沉迷享受、無法自拔的事物,遠離那些虛情假意、勾心斗角的人物。所以在《愛彌兒》中,主角愛彌兒出生貴族,“我”作為他的老師,讓他遠離城市,住在農(nóng)村,與農(nóng)民為鄰,與自然一體。住在簡陋的房屋,甚至幕天席地而眠;吃著簡單粗糲的食物,穿著質(zhì)樸無華的服飾;沒有人服侍,一切靠自己親歷親為,親自耕種勞作獲取食物,自己動手搭構房屋。從小愛彌兒就學會了如何自食其力與與人為善,在空曠的田野赤腳與農(nóng)民談笑風生、互相潛移默化。當愛彌兒長大后,終于成了一個真性情、沒有矯情造作的淳樸自然的人。愛彌兒從小到大的培養(yǎng),完全是按照人出生時一無所有,然后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用自己的智慧與勞動,從大自然索取成長的養(yǎng)分的過程。同時在成長過程中,來學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盧梭對愛彌兒的教育,與啟蒙主義者思想一致,著重對人本身的培養(yǎng),而不是讓他被動的被強加灌輸其它思想觀點式的培養(yǎng)。盧梭想讓愛彌兒成為一個思想上的貴族,而不是身份上的貴族。所以,首先鍛煉他的體格,培養(yǎng)出強健的身體;其次培養(yǎng)他正常的審美觀,自然樸實的作風,去掉貴族身上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的病態(tài)審美觀;再次培養(yǎng)他平等的階級觀,“在上帝眼里,國王和仆人都是平等的”,“人生而平等”;最后,他還培養(yǎng)他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囿于陳腐、不拘于僵化、不盲目服從。所有這些培養(yǎng)方式,都是遠離貴族奢侈被動的生活,而是與自然一體,與貧民為伍,在自己實際行動中培養(yǎng)自己動手思考的能力。
二、順其自然的教育
盧梭認為,人出生之時,如同一張白紙,而后的社會影響才塑造出不同人各自的品性。在《論科學與藝術》中,盧梭認為原始社會時期,人從出生到長大,都保持著自己的秉性,不受社會與他人的影響,保持著最樸素與自然的天性。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學與藝術的出現(xiàn),人開始有了審美觀,造出了很多奇淫技巧的東西,發(fā)表了很多無病呻吟的怪論,這些東西于是摧殘了人的體魄,腐朽了人的意志。這種病態(tài)的審美于是使人脫離了原本自然發(fā)展的方向,就像一棵樹一樣,原本因該筆直朝上,最后卻因為人為的修剪變得歪歪扭扭,枝節(jié)橫生。因此我們教育一個人,不是給他看多少書,學習多少技術,了解多少圣人偉人的思想,而是順其自然的發(fā)展,學會獨自思考觀摩,在實踐中培育自己。
在愛彌兒的成長過程中,盧梭對于他的成長沒有刻意的橫加干涉與栽培。自己學會獲取食物,自己學會建造居所;自己觀摩農(nóng)民的生活技巧、耕作技能;自己學習書本知識,來取舍書本內(nèi)容;愛彌兒長大后,自由戀愛,最后與一個平民姑娘索菲結婚。所有這一切,都是依據(jù)天性而來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盧梭特別反對灌輸式的教育,覺得這是一種反人類的教育手段,特別是貴族階層對小孩宗教、等級觀念的灌輸。正是這種強烈灌輸,使人從小便脫離了正常人的思維,帶著不平等的視角來觀看世界。
由于《愛彌兒》的出版,盧梭遭到了統(tǒng)治階層的殘酷迫害,被貼上了很多惡毒的標簽,受到通緝不得不到處流浪,過著食不果腹的日子。盧梭過世沒多久后,法國便爆發(fā)了大革命,傳統(tǒng)的貴族階層被打壓、解體、消散。盧梭的思想也被人們重新認識,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高度評價,同時流傳到全世界,影響越來越多的地區(qū)與人民。對于《愛彌兒》中體現(xiàn)出來的教育方法與手段,也許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解讀,或者說有欣賞也有批評,但是至少有一個共同的觀點:對愛彌兒的教育過程,體現(xiàn)的是一種平等自由的思想,達到一種解放束縛與釋放人的天性的目的。這就是為什么,很多現(xiàn)代教育研究者,把盧梭當作現(xiàn)代教育方法的開創(chuàng)者與推廣者。
參考文獻:
[1]柳鳴九著.法國文學大師十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2]柳鳴九主編.法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3]盧梭著,李平漚譯.論科學與藝術.商務印書館,2016
[4]于爾根.厄爾克斯著.盧梭與現(xiàn)在教育意象.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
[5]盧梭著,李平漚譯.盧梭全集.商務印書館,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