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水榮
我們對文化語境的剖析可以在時間層面和結構層面上展開。從時間層面上看,當代書法的發(fā)展文化語境有著明顯的階段性變化,語境的變化刺激著當代書法的階段性轉型。從結構層面上說,處于當代文化語境結構核心的仍然是傳統(tǒng)與當代及中西視野下的藝術觀念的互動關系。
如果我們不站在一個更為高遠的時代視角下來看待當代書法的發(fā)展與轉向。當代書法就會一直轉悠在“怎么寫”的圈子里。自認為“怎么寫”才是書法的正道。寫“形”、寫“技”就是在“怎么寫”思維模式下的結果。
我們先回望書法史,首先是“為什么寫”的問題,書法是文字、文化的傳承,書法首先具有文化屬性。當我們在書寫的過程中還體悟到了書法具有審美與精神表達的屬性,書法也就有了精神表達、審美表達的朝向。原本當代書法的文字作為實用的文化屬性,被數(shù)碼、鍵盤取代后,按理說書法藝術屬性應更進一步突出。但是,其在具體的文化背景下,有著極其復雜的生成方式。
一方面,“文革”十年,書法幾乎中斷了與傳統(tǒng)文化的關聯(lián)。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使中國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文化結構和價值規(guī)范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新時期,對西方經(jīng)濟技術和文化藝術觀念的引進是同步的。從文化層面上說,改革開放直接帶來了多元的文化結構,都市文化、鄉(xiāng)村文化、地域文化等都有了特殊的、多重的景觀與內涵。藝術觀念上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抽象、立體、形式藝術思潮的涌進,對傳統(tǒng)書法審美心理和閱讀習慣帶來了沖擊。對書法家來說,開放拓展了他們的藝術眼界,在空間、形式、圖式、符號上直接受到了西方美術理念的啟蒙,從而認為所有的藝術審美與精神都需要“形”的呈現(xiàn),認為抓住了“形”也就有了“意”,所有的意韻都離不開“形”。
所以,在20世紀80年代初便開始了對“形”的各種流派的創(chuàng)作潮流。有“流行書風”“現(xiàn)代派”“學院派”等。雖然各有側重,但其主體特征放到了以形式空間為視角的書法創(chuàng)作中來,并且各個學派之間都有理論旗手。“現(xiàn)代派”吸取了西方現(xiàn)代主義及日本現(xiàn)代書法,并在傳統(tǒng)資源的基礎上以空間變化的形態(tài)探索結合起來,為現(xiàn)代書法勾勒出了一套完整的體系。將文字進行線條重組和形式架構重組:在線條重組上,應用不同的書體對筆畫中的點、線、面進行空間切割和分組;在形式架構上,小字和大字組合、重疊,有時也不斷求其意外的空間組合。
無論是“現(xiàn)代派”還是“學院派”,都認為書法內在的意味是以不同的形式呈現(xiàn)的,沒有形式探究,再高妙的意味也無從表現(xiàn)。線條、結構都是形式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構成的創(chuàng)作思潮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討論的深入,許多書法研究領域中深層次的問題逐漸浮出水面。這些思潮直接影響到當時幾屆的“全國展”“中青展”“流行書風展”評選當中,突現(xiàn)出一批富有才情的書法家與理論家。
改革開放帶來文化思潮的巨大變化,文化的參照體系開放,書法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不可能不受影響。藝術也在傳統(tǒng)文化斷裂之后,面臨著從傳統(tǒng)精英文化向當代大眾文化的轉型。書法現(xiàn)念的多元化和強化書法形式構成的視覺效果成為了大眾文化最基本的選擇。
形式至上的書法思潮,不滿于原來的文化慣性。從形式入手,一方面批判原有書法認知,一方面以形式構建當代書法理念。形式構建對當代書法注入了一支強心劑。這一時期在形式與空間的探索可視為當代書法前行的先鋒。我們會發(fā)現(xiàn)形式至上和我們傳統(tǒng)經(jīng)驗中的書法相距甚遠。形式至上本質上結束了單一的書寫慣性時代,揚棄了書法創(chuàng)作上的所謂實用層面的工整、單一、模仿之類的規(guī)范,在書寫的形式與空間上取得了可貴的突破。
我們對形式至上的討論,一方面看到對書法運動的反思和對當代書法發(fā)展前瞻性的研究,加快了中國書法藝術“當代性”的創(chuàng)作特征的發(fā)展進程。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形式至上的歷史局限,以及書法形式本身的局限。形式至上,把書法創(chuàng)作問題都籠罩在形式關系的視角下,比如形態(tài)的關系,強化形態(tài)變化之間的對比關系,收放的對比,粗細的對比,欹側的對比;比如形態(tài)空間的關系,疏密的對比,大小的對比。有時間與空間關系的形態(tài)組合,有關于線條形態(tài)的對比組合,也有不同書體的形態(tài)組合。這些都是在形式視角之下展開的書法探索。
形式至上,使得原有的書法文化屬性的價值觀與審美理想走向崩潰,或者說分裂。從辯證的角度看,形式是作品氣息、格調的載體,而作品的靈魂需要通過形式表現(xiàn)出來。有人會說古人沒有形式之說,但并不代表古人沒有形式。古人的形式感與作品與人融為一體,無做作的形式,這恰恰是最好的形式,一種由內而外的形式過程,這是古人對形式的要求。但是當代書法還是在形式視角下,出現(xiàn)了問題。
第一,形式至上走向了烏托邦。尤其是一些年輕的書法作者普遍認為,技法與形式就是一切,也可以決斷一切,從而把形式的外在因素強調到了一個極端的位置。我們說蔑視形式固然是對形式的遺忘,但把形式簡化成為形式的本身同樣是對形式的踐踏。當所有的問題以形式的名義開始泛濫,一種“形式暴力”的創(chuàng)作悄悄地在新一代書法作者筆下建立起來。最終把廣闊的書法形式的內涵萎縮成了書法形式的對比。
第二,形式至上走向了設計。當形式作為書寫創(chuàng)作的重心時,挖空心思在做形態(tài)上的安排。各種形態(tài)的對比,只是形式本身的構想。當形式變得外向時,由文雅韻致的書法品質變成了往外翻轉的形式雜耍,掉在了形式的沼澤里,成了一個集體的形式狂歡。形式各種關系與對比,僅僅是為了形式本身,其結果使形式從書法的價值構想中墜落。書法的形式里面已無靈魂,看似在萬千的形式里找不到回歸自己的道路。形式隨意的對比與組合看似多樣,實質變得貧乏與重復。
第三,形式至上走向了迷宮。形態(tài)過多反而尋找不到真實的自己。所有的個性,都被淹沒在形式的海洋里。形式只是形式,了無意義。應該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把形式當作一個整體性的存在來審視。形式有視覺享受但要超越單純意義上的視覺刺激。更重要的是形式要與作者的精神氣質相連。只有將個人的形式感與時代的審美精神同構,形式才有可能獲得精神的平衡,才有形式的價值和光輝。具體說,形式要具有精神性的形式、表達性的形式、審美性的形式,書法創(chuàng)作中的形式倫理才是健全的、可靠的。
傳統(tǒng)是什么,經(jīng)典是什么,如何學習傳統(tǒng)與經(jīng)典?這些都必須落實到實實在在的書寫技術上。但是書寫的技術遠遠沒有大家認為的那么簡單。經(jīng)典對于每一個時代、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但是經(jīng)典在不同的時代與個人身上所牽引出來的技法并不盡相同。技法是由不同的技法觀念決定的。由此技法不是天然存在的本質,而是不同的技法發(fā)現(xiàn)。二王帖學的技法演變就是不同技法觀念的流變。
我們看到不同朝代對二王帖學技法的演變,越來越遠離二王本身。重新厘定二王技法,就成了這個時代的一種要求。為了更為精準的呈現(xiàn)二王的書寫技法,對經(jīng)典文本的“物理化”剖析成為了有效的手段。物化的技法是客觀存在的,物化實證的角度,對每一個書寫細節(jié)的分析,對每一種用筆動作與形態(tài)呈現(xiàn)的關系都做量化。在當代數(shù)字信息下,可以將二王單字、單個筆畫不斷放大的觀察,對每一個拐點與運筆軌跡進行分析。在這種書法學科背景下,對于帖學技法的學習很顯然更接近經(jīng)典文本的技術。所以有不少年輕一代的書法家,被稱之為帖學的“復印機”。
應該說,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因為書寫技法的粗糙,我們很珍重技法的錘煉,每一次書壇對書寫的推進都是由技法的深入來獲得。展示技法的最好的載體是筆法,筆法正日漸成為書法的核心。通過筆法的方式,連接技術的冶煉,并集體分享帖學技法的成果。
學習模擬任何一種經(jīng)典,任何一位名家都是相對便捷的。一旦筆法成了技法,技法成為書法的代名詞,展示技術的細膩,就像握住了書法所有的秘密,把技法當作書法的全部,進行精致的分析與解剖,割裂書法后面的人性因素,這已經(jīng)成了當下書法創(chuàng)作的主流。技術核心下創(chuàng)作視野的問題漸漸呈現(xiàn)出來。
第一,技術的貶值。當書寫技法淪為一種重心和游戲時,技術肯定要貶值,朝著一個無底洞貶下去,無論何時,你只要注意一下展廳就會發(fā)現(xiàn),講究書寫的技法成了書法家們唯一的分享和傳遞的內容。本來競技也沒有什么不好,當書法家在技術為上的暗示下,口口相傳別人的經(jīng)驗,手把手教,書寫的技術沒有變得豐富,反而變得貧乏了。這也是這幾年里獲獎作者、入展作者寫出來的作品面貌往往大致相仿的原因之一。
第二,技術的類同。技術的類同正在瓦解同化書法家的審美能力,審美的眼光變得麻木、鈍化、狹隘。很多的書法創(chuàng)作看起來是很有技術,其實是在抹殺個人的審美理想。盡管當代的書法家都在強調“個性”“風格”,但他們分享的恰恰是一種技術不斷被類同化的書法潮流。書法除了給你一個好看的、精致的筆法之外,幾乎喪失了探索心靈與審美的熱情。書法固然要講筆法,但筆法并不是書法。如果把書法家定義為:書寫技術的探索者。那是將書法推向工匠。當下的書法創(chuàng)作仍然滿足于再現(xiàn)一種貧乏的技術,復制一種書寫技術的套路。
第三,技術的表面化。當書法家們普遍熱衷于技術直觀主義,那么書法的前進只能是一種表面的前進。從“米芾熱”到“王鐸熱”再到《書譜》熱又到“二王熱”,它永遠也沒法獲得向上的一種高度。只是簡單在書寫技術表面滑行。一個書法家如果過分相信技法的力量,過分夸大技法的作用,他勢必失去進一步探究書法表達的熱情,從而遠離精神的核心地帶,最終被技術所奴役。所謂的技術潮流終究是一種表面的運動而已。
第四,技術的僵化。把書寫的技法作為單純的學習對象時,很容易形成僵化與程式化,因此無法擁有真實的個人深度。展賽能得以比較的就是書寫的技術,面對無感情的技術,反映了當代書寫能力一方面在不斷的精細化,另一方面也在不斷的平庸化。這也表明了技法與人的脫離,人不再是技術的主體。有時這種力量是可怕的。當代書法正被這個時代主導的公共審美價值所改寫。在這種主導價值的支配下,作者的個性可能被抹平,似乎只有這樣,書法作品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認可和消費價值。
技術的本質存在的觀念是新世紀以來書法技術趨向僵化、雷同的根由。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有著“千人一面”的問題,并且問題越來越明顯。每一次問題的集中,都意味著尋求解決的方法,也意味著轉型的到來。
我們必須重新厘正當代書法的定位。如果我們認為書法是一門關乎心靈與精神的藝術,那么不僅是“怎么寫”的問題,還要關乎“表達什么”的問題。
形式與空間、技術與筆法,可以看作當代書法的兩對關鍵詞,催生當代書法蓬勃發(fā)展的潛在力量。但無論是形式還是技術都過于強調各自的重要性,使當代書法扭曲了正常的發(fā)展方向。書法創(chuàng)作開始面臨根本的困境。假如當代的書法創(chuàng)作不再表達心靈的內在圖景,也不再對我們時代的精神提出新的想象,那么書法創(chuàng)作意義在哪里?只有透過形式與技術的迷霧,書法才能在根本意義上把握藝術的要義。
基于這樣的追問,我以為在技法和形式之外,新時期的書法正醞釀著一場重大創(chuàng)作觀念的變革。一種整體而內在的書法創(chuàng)作觀念,應該成為我們關注的方向。具體的說首先是“表達什么”的問題,然后是“如何表達”。書法語言和表達將成為下一個階段書法創(chuàng)作的重心。
經(jīng)典書法之所以有不同的審美品質,精神風度,是因為有不同書法語言的表達。古人沒有書法語言之說,但恰恰讓我們感受到了最自然真實的書法表達。實際上每門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體系,有了藝術語言才能獲得藝術交流。書法語言是書法表達特有的一種符號系統(tǒng)。因為書法語言與表達,涉及整體而內在的符號系統(tǒng),它與書法的形式與技術相關,但并不是形式與技術相加。
如果我們還是站在形式的角度看書法語言,會認為形式里蘊含著書法語言;有意味的形式就是書法語言;書法語言就是不同形式的組合;或者說所有書法意味的表達都是以形式的方式出現(xiàn);不同的形式會有不同的審美指向。從上述形式關系看有著很全面的思考,以此用形式來代替書法語言。
實則不然,首先形式里形成的組合關系與空間關系,蘊含著書法語言,同時也可以蘊含美術語言。僅從形式上無法構成書法獨特的語言屬性。形式里可能部分帶有書法語言的功能,但形式不等于語言。其次形式獨立的看都會有一定的意味,這種意味缺少有機的整體聯(lián)系,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表達,所以很多的形式是強加在書法語言上的。再其次,書法語言可以由不同形式的組合,還要調用不同的書寫技術,還要有書寫力度、速度的變化組成豐富的書寫節(jié)奏等要素,絕不止于形式。書法語言的意味是以直觀的點畫形質各種形態(tài)呈現(xiàn),但作為書法語言還要有內在的語法組合規(guī)律。形式有時割裂了語法的組合,雖然孤立的看不同的形式會有不同審美指向,但在有機的關聯(lián)下如果不符合書法語言的組合,形式便是無意義的孤立狀態(tài)。正因為我們過度強化形式獨立,使得形式脫離了精神的表達。
同樣,如果我們站在書寫技術上看書法語言,很多人會懷疑,這只是在玩詞語游戲,書法的技術就是書法語言。所有的書法語言都是通過技術表現(xiàn)出來;書法語言中需要有不同審美的表達,只不過由原來一種書寫技法表現(xiàn),現(xiàn)在是多種書寫技法表現(xiàn)而已。不同的技法本身就含有某種審美圖式在里面。由此也將書法的技法混同于書法語言。
書法語言指向書法審美與精神情感的對應關系。而技術主要指向書寫的技能與方法,這是根本的區(qū)別。書法語言表達的前提要有對經(jīng)典的審美與精神做深入的感受、理解、體驗、發(fā)現(xiàn)。更注重內在精神層面,才能形成語言與審美的對應關系。書法的語言就是如何在大眾相對認同的體驗中追尋什么是書寫的符號系統(tǒng),引導著我們相類似的審美體驗。一位書法語言的探尋者,本身就是一位求證者,不斷驗證著書寫符號與審美、精神、情感相應的表現(xiàn)方式。書法的技術前提是對經(jīng)典文本技術方法的分析與掌握。只要掌握了書寫技術的方法就可以創(chuàng)作。它可以不涉及精神表達的層面。經(jīng)典審美與精神的表達作為書法語言重要的依據(jù),它在漫長的審美參照中深深根植整個民族審美體驗之中。它有相對穩(wěn)定的審美特質,也有漸變的審美積淀。
這樣看好像技術帶有兩面性,一方面具有機械物化特征,另一方面具有人文特征。實質上書法技術只有在書法語言統(tǒng)領下,書寫的技術才能被靈活地調度起來。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呈現(xiàn)了技術“流水線”的局面。在如此嚴重的書法創(chuàng)作問題上,應該率先反思技術之外還有什么值得我們珍視。讓審美的需要、精神的需要重新回到書法內在的表達需要。
向書法語言轉向是歷史的趨勢。我們遲早要進行新一輪的書法觀念的革新,“技術隱退”與“書法語言突現(xiàn)”轉換是新的趨勢。我們承認這20年來對經(jīng)典作品書寫技術研究,對當代書法具有推進意義,但是我們又不能忽視隨之而來的問題。技術究竟是書法的階段性目標,還是終極目標?如果書寫的技術是終極目標的話,那么書法創(chuàng)作的價值觀是什么?書法作為藝術的意義在哪里?書法創(chuàng)作如何會有持久不斷的創(chuàng)造動力?這一系列問題是書法技術解決不了的。
可以肯定書法的語言不是弱化書寫的技術,而是對書寫技術有更高的要求。這需要更開闊的技術修養(yǎng),才得以更開闊的表達;這需要更細膩的技術錘煉,才得以更精微的言說??梢哉f一種書法語言符號背后就需要一種書寫技術的支撐。一位書法家的書法語言越豐富,書法的表達越自由,相對應書寫技術越全面。 從“唯技術論”到“書法語言”,書法創(chuàng)作將從單一重復的技術演練走向豐富的自由表達。書法家也在書法語言的學習中,經(jīng)歷了一場漫長的審美考察,由此從技術的表象抵達書法藝術的內質。在這個過程中,書法的技術被內化、被升華成了真正的藝術血液與藝術需要。書法本應有人文精神和藝術氣質,拒絕了被技術捆綁、單一流水線的書寫,得到了靈魂的復蘇與喚醒,回歸與重拾創(chuàng)作本源的力量。書法重新與個人、情感、精神、審美、生活、現(xiàn)實有了血肉相親的直接關系。重新獲得了思想力量、情感力量、人文力量的支撐。 告別僵化的書寫技術,書法語言與表達的轉型,就是倡導書法從技術的象牙塔中走出來,回歸廣袤的傳統(tǒng),回到個性,扎根于現(xiàn)實沃土中,并以靈動的想象擁抱藝術。
當代書法語言轉向的途徑。我們對于書法語言的重視,視為在當代書法形式、技術之后的重大轉型。如果僅僅停留在理論的意識層面,是無法根本性的推進當代書法真正的轉型的。對于書法語言的研究應該進入到實質性的工作中來,在經(jīng)典中梳理出系統(tǒng)的書法語言,包括書法語言單位的重新劃分。比如原本以筆法、字法、章法的創(chuàng)作與欣賞模式,一方面以相對固定的法式,相對靜止的眼光,還是更多處于技法層面的理念;另一方面,僅僅這些法式,遠不夠表達所需要的豐富而準確的要求。比如說,章法更多停留在空間安排的概念里。但當我們深入辨析經(jīng)典過程,發(fā)現(xiàn)章法的組合關系,并不是以空間作為主導的地位,而是以不同的字組筆調關系,形成豐富的層次變化,以此來推進精神狀態(tài)的表達。像這些觀察必須處于語言表達的理念下,才有可能察覺。由此我們發(fā)現(xiàn),章法由不同筆調的組合,首先形成了“字組”。在經(jīng)典的作品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比“字組”還大一層的單位“字段”,由相近的幾個“字組”形成的段落感,帶有很明顯的起伏?!白纸M”以單字為基本的單位,一直劃分到點畫。在章法的考察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樣的章法才具有內在的精神性和豐富性,不再是形式與技術理念下的空間組合。由此給我們書法語言的單位劃分帶來新的視角。當然我們還從不同的章法空間里發(fā)現(xiàn)不同的情感特征,包括墨色變化帶來的情感變化等一系列相關的反應。我們對各種審美符號的比對與闡釋,不同的書寫節(jié)奏組合與表達等一系列的梳理,才能給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的轉型提供真正有效的參考。
就此而言,在當前的書法創(chuàng)作中,重申書法語言的意義,重塑書法家健全的精神視野和心靈刻度,便顯得迫在眉睫。書法的生命流轉也必須設身處地地站在書法創(chuàng)作的角度上,重新讓書法家轉向靈魂的審視。尊重書法語言與表達的創(chuàng)作時代悄然而至。因為語言的表達是復雜、豐富蘊含著無窮的可能性。它遠比技術更復雜,比形式更內在,它是書法創(chuàng)作需要到達的地方,而且只有那些視野廣大、精神成熟的書法家才有可能真正抵達。
書法是人文情懷中富有想象力的表達,表達是精神生活的一種擴展。我想在這樣的表達中,能否將自我生活擴展成為一種語言的表現(xiàn),是決定一個人的書寫到底能走多遠的關鍵所在。
從書法觀念層面上看,當代書法走過了形式探索與經(jīng)典技法的回歸,這種對書法藝術認知的推進,首先就是源于思想的解放、書法觀念的革新,才有現(xiàn)在書法眼界的拓展。許多理論上的創(chuàng)見與發(fā)現(xiàn)可以說功不可沒?;乜串敶鷷ǖ霓D型有著非同尋常的書法史意義。這種轉型意識其主要意圖就是要打破狹隘的書法視界,建立更宏大、更立體、更開放的當代書法觀。在我看來,新時期的當代書法,在形式與技術之后,對書法語言的體認應該是一種卓有成效的努力。它表明當代書法正在擺脫作為書法外化層面的追趕,正在以主動和積極的姿態(tài)參與書法的表達,以內在的表達方式進入到當代書法的創(chuàng)作里,預示著嶄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