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君
【摘要】:學前教育對孩子發(fā)展至關重要,若能結合學齡前孩子的認知特點探究如何教育孩子,將使學齡前教育更為科學合理。本文便是在此探究學齡前孩子認知特點的基礎上尋找科學的教育模式,以求達到更為優(yōu)質的學前教育。
【關鍵詞】:學前教育 認知特點 教學模式
一、學齡前孩子的認知特點
1.三歲孩子的認知特點
三歲的孩子醒著的大部分時間都會問她身邊發(fā)生的一切。她喜歡問“我為什么要這么做”。她會密切關注你的答案,只要它們簡單明了。不要覺得你必須完全解釋你的規(guī)則;她還不懂這種推理,而且對它也不感興趣。如果你試圖進行這種“嚴肅”的談話,你會看到她凝視著天空或者把注意力轉移到更有趣的事情上,比如房間對面的玩具或者窗外的卡車。相反,告訴她做一些“因為這對你有好處”或“這樣你就不會受傷”對她來說比詳細的解釋更有意義。
孩子更抽象的“為什么”問題可能更難回答,部分原因是每天可能會有數百個問題,還有一些問題沒有答案,或者你不知道答案。如果問題是“為什么太陽會發(fā)光?”“或者”為什么狗不能和我說話?“你可以回答你不知道的問題,或者邀請她通過找到一本關于太陽或狗的書來進一步研究這個問題。一定要認真對待這些問題。正如你所做的,幫助拓寬孩子的知識面,滿足她的好奇心,教她更清晰地思考。
當三歲的孩子面臨特定的學習挑戰(zhàn)時,你會發(fā)現她的推理仍然是片面的。她還不能從兩個角度看待一個問題,也不能解決那些要求她同時考慮多個因素的問題。例如,如果你把兩杯等量的水倒進一個又矮又胖的容器里,另一杯倒進一個又高又瘦的容器里,她可能會說高的容器比短的容器能容納更多的水。即使她看到兩個相等的杯子開始和手表你倒,她會想出同樣的答案。根據她的邏輯,更高的容器是“更大的”,因此必須容納更多。在7歲左右,孩子們終于明白,在找到答案之前,他們必須先從多個方面考慮問題。
在大約三歲的時候,孩子的時間感會變得更加清晰?,F在,她將了解自己的日常生活,并將努力找出其他人的日常生活。例如,她可能會熱切地看著每天都來的郵遞員,但很困惑的是,七天中只有一天收垃圾。她會理解某些特殊事件,如節(jié)假日和生日,偶爾會發(fā)生一次,但即使她能告訴你她多大了,她也不會真正了解一年的長短。
2.四歲孩子的認知特點
到了四歲,孩子開始探索許多基本概念,這些概念將在學校里被更詳細地教授。例如,他現在知道白天分為早上、下午和晚上,并且有不同的季節(jié)。當他五歲進入幼兒園時,他可能知道一周中的一些日子,每天的時間都是以小時和分鐘為單位。他還可以理解計數的基本思想、字母表、大小關系(大小)和幾何圖形的名稱。
有很多好的兒童讀物可以說明這些概念,但不必著急。他這么早就開始學習這些課程是沒有好處的,如果他現在感到有壓力要去表演,他實際上可能會在上學的時候拒絕學習。
最好的方法是為孩子提供廣泛的學習機會。例如,如果你還沒有把他介紹給動物園和博物館的話,這是一個完美的時代。許多博物館為孩子們設計了特殊的區(qū)域,在那里他可以積極體驗學習過程。同時,要尊重他的特殊利益和才能。如果孩子看起來很有藝術性,帶他去藝術博物館和畫廊,或者讓他去上學前藝術課。如果他對機器和恐龍最感興趣,帶他去自然歷史博物館,幫助他學習建造模型,并為他提供建造工具,使他能夠自己制造機器。無論他的興趣是什么,你都可以用書本來幫助回答他的問題,讓他的視野更加開闊。那么,在這個年齡,孩子應該發(fā)現學習的樂趣,這樣當他開始接受正規(guī)教育時,他就會自我激勵。
同時,除了探索實際的想法外,四歲的孩子可能還會問很多關于世界起源、死亡和死亡、太陽的構成和天空組成等主題的“普遍”問題。當老師處理這些問題的時候,不要編答案,而要依靠兒童讀物來解決。
二、教學探究
通常與現代早期兒童教育有關的名字是約翰·弗里德里希·奧伯林,瓦爾德巴赫的阿爾薩斯路德教會牧師,他于1767年創(chuàng)立了第一所薩勒德阿西勒(字面意思是“避難大廳”)或嬰兒學校,在父母在學校工作時,負責照顧和指導非常小的兒童。后來其他的教育家開始模仿他在利普德蒙德、柏林、凱瑟斯沃斯、巴黎和其他地方的幼兒學校。
到了如今21世紀,學前教育機構的迅速發(fā)展可以追溯到以下幾個方面:(1)由于在心理學、醫(yī)學、精神病學和教育領域的應用,對幼兒產生了新的科學興趣;(2)認識到兒童指導和教育的重要性。耳鼻喉科教育;以及(3)個人和機構為改善已為工作母親的子女設立的幼兒園的教育計劃而作出的努力。
對于幼兒認知特點的研究激發(fā)了對于學前教育模式的探究,總體可歸為以下幾種模式:
1.互動教育,樂在其中
處于學齡前的孩子往往更喜歡探索式的學習模式,教師可以根據孩子的這一心理認知特點,在課程中涉及更多互動的環(huán)節(jié),比如小游戲、角色扮演等等,讓孩子能夠樂在其中,在玩耍與互動的同時學習到一些東西。
2.創(chuàng)新領域,學有所得
對于孩子所學的內容應該不局限于教學大綱中的內容,而是應該多范圍多層面地去涵蓋,讓孩子能夠接觸到盡可能多的東西,有所選擇,激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開拓孩子的興趣領域、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
3.適時引導,建構思維
康斯坦斯曾提出建構主義視角的教學方法,把孩子作為教學的中心,教師準備一些積極的引導,與孩子保持溝通和交流,從孩子考慮問題的角度出發(fā)去教學,讓孩子在迷惑獲得解答的同時能夠學有所得,建構起一套自己獨有的思維方式。
4.創(chuàng)設場景,學在日常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為孩子創(chuàng)設一些日常生活的場景,讓孩子能夠擁有更好的策略去應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難題。
三、 總結
學前教育對孩子的發(fā)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而探索更好的教育模式勢在必行。本文便是結合學齡前孩子的認知特點對學前教育模式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探索。學前教育模式的探索任重而道遠,我們都需要繼續(xù)努力。
【參考文獻】:
【1】陳石雪,常亮.當前幼兒學前教育存在的四個問題及解決措施[J].職業(yè)技術,2018,17(02):94-96.
【2】Clara Wang.加拿大學前教育的介紹:需求、法規(guī)及其模式[J].住區(qū),2017(06):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