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佳 盧海波 張峻森 蔡宛彤 李敏
摘? ? 要: 基于文化自信視域,研讀老子《道德經(jīng)》,本文探討老子教育理念,挖掘其蘊含的心育思想。由研究背景、教育現(xiàn)狀引出老子“惟道是從”思想,運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方法,從生命觀、處世觀、價值觀和教育觀角度,尋求對高校心理教育的啟發(fā),闡述老子心育思想之于高校心育的借鑒意義。
關(guān)鍵詞: “惟道是從”思想? ? 高校心理教育? ? 文化自信? ? 《道德經(jīng)》
一、研究背景
自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文化自信”一詞被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的場合提及,其重要性可見一斑,說到底,民族自信之根本在于文化自信。然而要做到真正的文化自信,并非紙上談兵如此簡單之事,而是需要立足優(yōu)秀文化根基,付諸實踐,堅信其擁有永恒的魅力,在深入學習的基礎(chǔ)上將極具當代價值的文化加以繼承、弘揚、應(yīng)用。因此,我們認為,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組成部分——道學,其思想中有許多值得繼承和發(fā)揚的精華,待挖掘、探究。
在中國,儒學思想一直占據(jù)主流地位,道學的追崇者雖不及儒學多,但道學在中國乃至世界依舊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春秋戰(zhàn)國時代,政局動蕩、百家爭鳴,老子的傳世名作《道德經(jīng)》在這一背景下孕育而生。全書雖區(qū)區(qū)五千言,但文約意遠,無不彰顯著老子的獨特思維方式,他的智慧影射了我們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飽含對世間萬物的哲學思考,無微不及,正如紀曉嵐所評“綜羅百代,廣博精微”。其中,在涉及心理教育方面的思想,老子也有許多獨到的真知灼見。
二、高校心理教育現(xiàn)狀
大學生心理素質(zhì)問題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之一。反觀高校心理教育現(xiàn)狀:師資不足、專業(yè)度不高,多流于形式,其教育方式過于醫(yī)學化、德育化,教育對象偏向個別化,側(cè)重于“問題人群”①。另外,一些大學生之所以容易走上極端道路,因其未樹立成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時下部分高校教育存在的一個問題是:過于重視“社會本位”,忽視教育的主體——“人本追求”,使學生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被壓抑,因而難以樹立正確的三觀。對此,我們從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尋得了一些對策。
三、老子“惟道是從”思想的體現(xiàn)
老子認為,道雖然恍惚縹緲、幽深不明,但其中卻有實形、精質(zhì),是萬物之母、萬事之宗,主宰著世間真理,所以他提出:“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雹冢ā兜赖陆?jīng)》第二十一章)從古至今,大道從未消失,人類就是根據(jù)“道”來認識萬物發(fā)展的始終和規(guī)律,只有體認道才能把握事物發(fā)展的真理,順道而行才能成就大德獲得成功。如何做到遵循大道呢?老子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ā兜赖陆?jīng)》第二十五章)他認為“道”是萬事萬物的總法則,人效法天地、尊崇大道的根本是順應(yīng)自然,這就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精髓——道法自然。
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貫穿他的哲學思想體系,其中有關(guān)心理教育的思想亦是“惟道是從”。老子“惟道是從”的教育理念對高校心理教育有極其重要的借鑒意義。其主要囊括“尊道貴德”的生命觀、“上善若水”的處世觀和“返璞歸真”的價值觀。此外,在教育方法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提倡“不言之教”,這是其哲學思想的核心,同樣遵循“道法自然”這一中心法則。因此,筆者將分別從以上幾個方面展開研究,探討老子的心育思想對當代高校心理教育的啟示。
四、老子“惟道是從”思想對高校心育的啟示
(一)“尊道貴德”的生命觀
或許是因為老子處于一個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人民飽受生離死別之苦,所以老子格外崇尚生命、愛惜生命。他在《道德經(jīng)》第六章就提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根”,他以生命之門喻道,中虛神秘,幽不可測,這告誡世人無論何時,生育都是神秘而偉大的,這是造化所致,亦是道之所存,所以人應(yīng)該敬畏生命,勿言輕生。再如老子所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保ā兜赖陆?jīng)》第四十四章)這告誡莘莘學子,不應(yīng)該過于追名逐利,更不要為了所謂的學歷而忽視自己的生命健康,只有懂得知足知止,才能寵辱不驚,保持長久的平安。心理教育應(yīng)該將培養(yǎng)學生樹立“尊道貴德”的生命觀作為首要內(nèi)容,啟示學生應(yīng)持有貴身的態(tài)度,尊重生命,欲愛人先愛己,只有懂得愛護自己的生命,才可能不傷害他人生命。
亦如《道德經(jīng)》第十三章所述:“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這是老子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他認為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生命足夠重視,那么他一定能肩負天下蒼生之重任。此外,他還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挥?,為而不持,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保ā兜赖陆?jīng)》第五十一章)盡管道產(chǎn)生了萬事萬物,德養(yǎng)育了萬事萬物,但不因此而占有、依賴、主宰萬物,這就是造化萬物而不據(jù)有的高尚品德。人亦是道之產(chǎn)物,因此,我們應(yīng)當遵循道,崇尚德,依據(jù)自然規(guī)律辦事。這是老子對生命觀念的總體把握,他啟示大學生要順應(yīng)客觀規(guī)律而自由生長、發(fā)展,學會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因為大自然是生命誕生和繁衍的搖籃,人生于自然,所以理應(yīng)尊重自然,愛自然也是愛生命的表現(xiàn)。
(二)“上善若水”的處世觀
人是具有社會性的,許多矛盾的源頭在于學生之間不能和諧共處,學會處理復雜的人際關(guān)系是大學生的必備技能。在老子眼中,“柔弱勝剛強”是絕佳的處世之道,他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七章)慈愛善良、節(jié)儉樸素和謙讓不爭,這三點正是老子與他人建立和諧關(guān)系的黃金信條。時下“奇葩”輩出、無奇不有,存在“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的悲哀現(xiàn)象,即使常懷抱柔慈善心也因此而受挫,但老子卻提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道德經(jīng)》第四十九章)。不管來者善否,皆以善相待,這樣天下就同歸于善良,只有自己心如赤子,才能感化他人,社會才能因此而真正和諧。老子所言的“以德報怨”之境界實屬難以達到,但應(yīng)該成為每個人努力的方向。
除此之外,謙讓不爭亦是眾人難為之事。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保ā兜赖陆?jīng)》第八章)老子以水喻善人,水善于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世人不常待的地方,最接近“道”,最善的人其所作所為正是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和怨咎,這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沒有隔閡。正如范應(yīng)元所說:“圣人謙下,不與人爭先,而人自然尊之。圣人無爭,不與物為敵,而物莫能害之。”③水滋養(yǎng)萬物而甘于下行,這種“不爭”的品質(zhì)需要無限廣博的胸襟,對此老子提出:“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道德經(jīng)》第十五章)只有永遠保持謙卑之心和豁達樂觀的態(tài)度,才能真正擁有比天廣、比海闊的胸懷,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好與壞、善與惡。高校心理教育應(yīng)當培養(yǎng)學生待人真誠友愛、善良無私的品行,啟發(fā)學生形成恪守信用的如水品質(zhì),幫助學生建立互助互信的人際關(guān)系。
(三)“返璞歸真”的價值觀
“返璞歸真”乃道教教義,他們學習修道,通過自身的修煉使得生命回到最開始的狀態(tài),是其目的所在。他們認為:人之初,性本淳,每個人在起初都是純潔樸實、天真無邪的,接近“道”的本性。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受到來自不同層面的影響,易迷失自我,忘記初心,走上不歸路。正如老子在第十二章所說:“五色令人目盲……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那些聲色名利都是圣人所不屑追求的,遠離浮華而選擇簡單知足才能保持真我的生活品質(zhì)。在《道德經(jīng)》的第十九章中,老子提到“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樸”解釋為樸素,也有“敦厚”之意,“抱樸”就是要求人們除去后天環(huán)境賦予的包袱、顏色,復位于嬰兒,回歸本色。在書香靜謐的象牙塔中,其實不乏功利私欲的“暗流涌動”,高校心育應(yīng)該教育大學生懂得“返璞歸真”“少私寡欲”,從身心上回到淳樸純真的狀態(tài),回歸學習正道,做淡泊名利的人,不管大學還是工作,過于追名逐利都可能讓自己成為攀比虛榮的犧牲品。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老子用的是“少”和“寡”二字,而非“無”,所以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無欲無求”,只是要在物欲橫流中,盡量克制自己的欲望,且前行且回頭,感覺前路渺茫時就應(yīng)該回首找尋本我的自然之道,如此才能看得清、走得遠。老子清心寡欲的主張,看似“無為”“消極”,但其實是“無為而無不為”。有時一些行動上的“無為”貌似利人不利己,老子卻認為這其中存在辯證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因此他說:“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笔ト耸潜M力照顧、給予他人的,而不存占有之心,這樣自己會更充足、豐富。簡言之,這是老子提倡的“致虛極,守靜篤”,須摒棄私心雜念,才能達到心靈上的虛靜無為之境界,復歸于生命,從而獲得精神上的升華,這何嘗不是利己呢?
(四)“無為不言”的教育觀
老子在第五章提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這是他的治國方略,主張少言虛靜,而在心理教育方面也是如此:“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道德經(jīng)》第五十六章)智者不多言語,而非到處對人評頭論足,如果懂得不露鋒芒去消解紛爭,收斂光耀去混同其塵世,就達到了“玄同”的境界,這超脫親疏、利害、貴賤之作風,才會真正為天下人所尊重、折服,因為得“道”之人是不強施號令,一切都順乎自然。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應(yīng)多行“不言之教”,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而非簡單說教為受教育者提供正面榜樣,使受教育者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自己的教育理念,達到“不行而知,不為而成”的至高境界④??嗫谄判牡恼f教并不一定能達到教育的效果,還可能會剝奪學生對于教育內(nèi)容的主動性取舍的權(quán)利。當然,“不言”并非不說話,而是不說無效無用的教條語言,倡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出多元化、個性化的學習方法,突破傳統(tǒng)的單一的教育、學習思維。總而言之,教育者踐行“不言之教”是順應(yīng)自然之道的,是充分體現(xiàn)人的自然屬性的做法,如此教育方能深入人心。
老子認為只有先去體會“道”,并從中得出對“道”的感悟,再以此踐行“道”,才可為人師表。一個優(yōu)秀的施教者不應(yīng)該漠視受教育者的自然性,也不能無視其獨特的個性,否則學校無疑成了模具廠,每個學生都被按照固定的模印復制出來,最終只會是“千人一面”的死板悲劇,毫無生機和創(chuàng)造力可言。要做到“惟道是從”“道法自然”,教育者首先要與受教育者建立平等的師生關(guān)系,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其主體意識,從而調(diào)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當下心理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化,存在“灌輸式”的教育問題,不管是上課教學還是私底下對學生的教導,現(xiàn)在一些老師注重“言傳”,輕視“身教”的作用,殊不知后者所達到的效果要遠遠好于前者。
五、結(jié)語
清代魏源曾對老子《道德經(jīng)》里的道學思想做過評價:“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的確,老子其“惟道是從”“道法自然”的哲理性思想富有永恒生命力,穿越千年依舊有著現(xiàn)實指導意義。在心理教育方面,老子崇尚自然、注重思辨,重視人自身道德的培養(yǎng),追求個人言行與內(nèi)在品質(zhì)的統(tǒng)一,最終目標是發(fā)展至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⑤。在教育方法上,老子主張通過“不言之教”啟發(fā)受教育者自行觀察、認識、思考問題,發(fā)揮主動性、能動性,繼而達到自我學習的目的。通過對老子心育思想的研究,以批判性繼承的態(tài)度將其中的精華應(yīng)用到當代高校心理教育中,讓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生機,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注釋:
①黃紹權(quán).高校心理教育現(xiàn)狀及未來發(fā)展趨勢[J].成功(教育),2007(119):125-126.
②文中所引內(nèi)容皆引自老子《道德經(jīng)》原文。
③范應(yīng)元.老子道德經(jīng)古本集注直譯[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④魏微.老子教育思想探析[J].黑河學院學報,2018,(63):196-198.
⑤蓋海青.老子的生命哲學思想對現(xiàn)代教育管理的啟示[D].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2009.
參考文獻:
[1]道德經(jīng)[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彩圖全解道德經(jīng)[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4.
[3]車載.論老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4]張澤強.老子心育思想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12.
[5]魏微.老子教育思想探析[J].黑河學院學報,2018(63):196-198.
[6]田悅陽,張華.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院長詹石窗教授訪談[J].中國宗教,2009(113):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