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河
摘? ? 要: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及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原有小學教育模式與社會發(fā)展實際需求并不匹配,社會對人才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通過運用互聯(lián)網及大數據等技術,小學教師可以打造一種良好的家校共育模式,促進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為了不斷推進家校共育,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家長與教師之間必須做好溝通聯(lián)系,將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出來,不斷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及能力。
關鍵詞: 互聯(lián)網時代? ? 家校共育? ? 教育方法
一、互聯(lián)網時代小學家校共育概述
我國信息技術現(xiàn)已進入互聯(lián)網時代,家校共育一般指運用先進的網絡終端及移動設備,學校、教師、家長對小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小學生在日常學習及生活過程中,會經常瀏覽互聯(lián)網或利用QQ、微信聊天。通過學習平臺,小學生可以查閱豐富的學習資料、進入論壇討論及下載作業(yè)。互聯(lián)網始終扮演著無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借助互聯(lián)網,小學生之間高效、快速地溝通交流,吸取別人的優(yōu)勢,從而共同進步。
二、小學家校共育運用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
在“互聯(lián)網”模式下,衍生出各類新型的家校共育路徑,可以充分發(fā)揮信息優(yōu)勢,學校與家庭運用學校網站、微信群及QQ群實現(xiàn)隨時隨地、及時的聯(lián)系溝通,家長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課堂表現(xiàn)。此外,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情況及各方面表現(xiàn),從而對學生有更加深入的認識。
以往的家校共育模式主要包括電話、家訪及家長會,缺乏互動型且形式較單一。此外,教師日常教學工作繁忙,班額普遍較大,用于家訪、開家長會的時間有限,家長的需求難以充分滿足。本文以家訪這一家校共育模式為例,教師工作繁忙,用于家訪的時間比較少,需要付出大量時間與精力。此外,家訪不可能每天開展,持續(xù)性無法充分保障。通過“互聯(lián)網”模式,可以更具有持續(xù)性、有針對性地了解學生狀況,對學生幫助很大。
三、傳統(tǒng)小學家校共育存在的問題
首先,以往的家校共育存在時間上的沖突。班主任必須做好日常教學授課工作,關注小學生的家庭關系、心理健康及日常學習,工作任務十分繁雜。班主任抽不出足夠時間開展家校共育活動,無法保證時效性。其次,家校共育溝通方式缺乏多樣性,較為單一。在以往的家校共育當中,僅僅是教師給學生家長打電話或每一學期召開一次家長會,缺乏有效性及針對性,家校共育問題難以得到根本的解決。舉例來說,班主任在召開家長會的過程中缺乏有效的交流。班主任單方面向家長告知小學生的生活狀況及學習情況,家長僅僅扮演傾聽者的角色,沒有發(fā)言及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機會,家校共育的作用難以發(fā)揮出來。
四、互聯(lián)網時代小學家校共育的對策
(一)建立QQ群、微信群
如今,人們每天都會用到微信、QQ這兩個交流軟件,通過運用多人會話聊天的功能,交流互動變得更加密切。在家校共育這一方面,可以利用微信群及QQ群,作用不容小覷。教師可以建立微信群,并邀請家長加入群聊,教師與家長之間的聯(lián)系更密切,班集體的發(fā)展、建設必將更進一步。微信群或QQ群里可以上傳家庭作業(yè)完成狀況、考試成績等信息。通過查看群聊信息,家長可以深入了解孩子的家庭作業(yè)及學習狀況,從而開展具有針對性的輔導、督促工作。此外,家長通過群聊可以及時與任課老師探討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斷提高孩子的綜合素養(yǎng)及知識能力水平。
在我?guī)У陌嗉壚?,有一位學生學習基礎比較差,在家做作業(yè)經常遇到不會做的現(xiàn)象。久而久之,這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逐漸喪失,上課提不起精神。觀察到這一現(xiàn)象后,我主動通過微信與家長溝通,并告訴這名學生可以通過微信向我詢問不懂的問題。通過微信,每天晚上這名學生會以圖片或視頻的方式向我提問。相較于家訪,微信提問可以節(jié)約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效率更高。此外,微信提問可以每日開展,具有較強的持續(xù)性,對學生幫助更大。經過一段時間,這名學生的學習成績有了很大的提升,學習積極性更高。在多次作文中,他都提到非常感謝老師,在自己無助的時候,老師的幫助讓他重拾自信,變得更加陽光開朗,與同學之間的距離也拉近了。
(二)建立班級博客
還可以注冊一個班級博客,教師可以將班級各項事務事無巨細地在博客上展示。通過瀏覽班級博客,家長可以隨時隨地了解學生的在校情況,并發(fā)表具有針對性的評論,幫助學生處理好出現(xiàn)的問題,此外,通過瀏覽家長的評論,學生可以理解家長的一片苦心,獲得心靈上的教育。為了回報父母的愛護、關心,學生必將更用心地學習。以我班為例,教師會定期在班級博客上上傳一些素材習題、課件、教案及微課。若學生在家里自習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在班級網站上在線瀏覽微課。家長可以深入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不斷提高教育參與度,成為家校共育的強力后盾。減輕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壓力,不斷提高班級管理效率及質量。每年“六一”兒童節(jié)或元旦會演,教師都會用相機記錄孩子精彩的表演、可愛的笑臉。教師會將圖片、視頻上傳到班級博客上共同學習、提升。
(三)建立校訊通
目前,“校訊通”已經在家長、教師之間獲取廣泛的運用。作為一套信息交流系統(tǒng),“校訊通”充分融合無線通信技術及計算機應用技術。家長、教師通過使用“校訊通”,可以快速了解學生在學校和家中的表現(xiàn)。通過“校訊通”的充分運用,家校共育變得更加高效、便捷、及時。如今,校訊通成了家長的“知心人”、教師溝通的“小幫手”,取得強大的教育效果,使用頻率越來越高。以我班為例,每周日晚上我都會通過校訊通群發(fā)信息,提醒學生周一穿校服、戴紅領巾,注意著裝整齊;若天氣發(fā)生變化,可以利用校訊通及時給家長發(fā)信息,提醒孩子攜帶雨具或增減衣物;利用校訊通,可以及時表揚那些有較大進步的孩子,例如本周的衛(wèi)生之星、紀律之星、學習之星及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若孩子沒有受到表揚,家長可以向孩子講述那些正面案例,鼓勵孩子不斷進步;每天晚上我都會在校訊通上群發(fā)家庭作業(yè),防止部分學生偷工減料、謊報作業(yè)。家長可以配合教師做好核對、監(jiān)督工作,提高學生作業(yè)完成度及完成質量;若是學生有急事需要通知家長,我可以直接打開校訊通程序,快速搜索學生名字,撥打家長的電話。相較于傳統(tǒng)打電話模式,校訊通無須一個個翻找學生的電話號碼,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五、構建“互聯(lián)網”模式下小學家校共育評價體系
多元智能理論已經提到,每個學生都富有極大潛能,都有可能成才。最關鍵的地方在于針對層次、類型不同的學生,創(chuàng)造出具有差異性的成長模式,從而充分滿足學生選擇及個體差異的需要。學校可以將素質教育云平臺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與家長共同建立一個全新的家校共育評價機制。
(一)在線問卷調查活動
針對不同年級學生,學校設計相應的學生社會、家庭表現(xiàn)問卷。通過網絡,家長可以高效、快捷地做出線上評價。在瀏覽問卷結果之后,教師可以深入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xiàn),進行綜合判斷。
(二)在線評價活動
學??梢愿挥嗅槍π缘卦O計“學生多元評價手冊”進行深入評價。評價形式包括四種,分別是家長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及學生互評。一般會運用網絡展開在線評價活動。通過查看評價結果,教師和家長可以從中了解學生表現(xiàn)情況,針對存在的問題展開家校交流互動,共同協(xié)商教育孩子的對策。
(三)在線學生閃光點大家評活動
對于家長、教師而言,不能一味批評學生,必須給予適當的肯定。舉例來說,教師可以上傳那些學習成績、學校表現(xiàn)較為優(yōu)異的學生,或進步較大的學生。此外,教師可以上傳那些在“讀書節(jié)”“藝術節(jié)”“體育節(jié)”及“科技節(jié)”上獲得名次的學生。借助網絡平臺,教師可以宣傳、表彰這些學生,激起他們的積極性與動力。除此之外,家長可以上傳孩子在家庭中的突出表現(xiàn),例如文明禮儀、社會公德及尊老愛幼等事跡。因此,教師可以掌握學生在家的表現(xiàn),更加客觀、全方位地評價這名學生,家校教育實效性自然會大大提升,加快落實“多元評價個性教育機制”。
六、結語
在小學家校共育過程中,互聯(lián)網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進入互聯(lián)網時代,為了落實素質教育,家校共育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途徑。家校共育可以不斷推進教師與家長之間的聯(lián)系,保障教師與家長之間高效溝通。家長可以及時、便捷地獲取學生學習、生活方面的狀況,從而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對于教師而言,獲得了有效的媒介反饋學生的情況,從而促進小學生健康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安曉燕.“微時代”下的家校共育[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7(1):7-8.
[2]王培穎,姜仁健.“互聯(lián)網”家校共育實證研究中的行與思[J].現(xiàn)代教學,2017(18):65-68.
[3]楊喜兵.論互聯(lián)網時代的中小學家校共育[J].成才之路,2018(3):35.
[4]江玉欣.搭建網絡平臺構筑家校共育的和諧樂章[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8):68-69.
[5]彭麗云.班級QQ群:高校班主任德育的新天地[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7(11):37-39.
[6]約翰·桑特洛克,著.寇彧,譯.青少年心理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
[7]林悅.國外小學家校合作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1.
[8]李忠輝,馮琳.贏在父母——解密好孩子成長規(guī)律[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9.
[9]李季.第四教育力營造與第一影響源重構——論家校合作共同體建立與協(xié)同育人模式構建[J].中小學德育,2018(1).
[10]王春暉,鐘紹春.文化視域下的初中物理課程實施[J].課程·教材·教法,2017(5):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