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地,羅選民
(中南大學 外國語學院;清華大學 人文學院)
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China Association for Compara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CACSEC)登記管理機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業(yè)務主管單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是由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從事英語、漢語、對外漢語、英漢語言和文化對比、英漢互譯等教學與研究、具有講師或相應職稱以上的教育工作者與科研人員自愿組成的非營利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組織,為國家一級學會,掛靠單位為中南大學,秘書處設在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其宗旨為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開展英漢對比研究、英漢互譯實踐與理論研究、英漢文化對比研究,深化英語教學改革和對外漢語教學改革,提高英漢互譯水平,弘揚民族文化,促進中西交流。2019年是學會成立25周年,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謹以此文回顧學會的發(fā)展歷程,見證中國外國語言學科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的發(fā)展脈絡,為國慶70周年獻禮。
1990年7月17日,首次英漢比譯研討會在江西井岡山召開,40人左右參會,除當時劉重德、劉文彬、黃新渠、楚至大、郭著章、楊自檢等為年長學者之外,中青年學者有呂俊和王應云,其他均為青年學者,如王東風、王曉元、李明、陳學農(nóng)等(呂俊,2011)。當時交通很不方便,且會議沒有經(jīng)費資助,與會者都為自費,一路輾轉顛簸,但大家仍熱情不減,因為他們清楚成就大事沒有吃苦精神是不行的。選擇井岡山召開這次會議也許具有象征意義。這次研討會成立了英漢比譯學會,劉重德先生當選為會長。這就是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的前身。
實際上,前兩次英漢比譯研討會都是在為籌劃一個全國性的學術團體作準備。這個想法最初是劉文彬先生提出的,但囿于工作環(huán)境和條件,他便找到劉重德先生。劉重德先生當時已經(jīng)是著名學者,德高望重,弟子眾多,學術界地位高。他當即表示贊同,但“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呂俊,2011:2)。經(jīng)多方聯(lián)系和溝通終于成功舉辦了兩屆會議,但與會者兩次相加人數(shù)還不到80人。因為有著更大的目標,在首次會議之后,楊自儉先生受劉重德先生之邀參與學會的籌備工作,并向呂叔湘先生匯報會議情況,邀請呂先生出任學會的名譽會長。楊自儉先生(2006:3)1991年6月23日寫了信,6月26日就收到呂叔湘先生的回信,同意擔任名譽會長,并建議學會更名為“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英漢比譯學會成立后,理事會推舉劉重德先生為籌委會主任,全面負責籌建學會的工作,劉老眾情難違,著手組建籌備委員會,籌建全國性學術團體。
籌備一個國家級學會談何容易,為此籌備委員會設立了兩個聯(lián)絡處:長沙和北京。聯(lián)絡處設在長沙是因為掛靠單位擬定為中南工業(yè)大學,設在北京是因為籌備申報過程中要經(jīng)常與國家相關部委聯(lián)系。北京聯(lián)絡處由李亞舒教授負責,長沙聯(lián)絡處由蕭立明教授負責。學會成立申請材料于1992年6月2日上報民政部,1993年2月下旬上報國家教委。1993年9月14日獲得國家教委同意成立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的批復,1994年4月和5月先后收到民政部社團登記證和準予雕刻公章的批件。1994年12月3日在原中南工業(yè)大學召開“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研討會”,標志著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正式成立。大會推舉劉重德先生為學會首任會長,推舉呂叔湘和柳無忌兩位學界泰斗為名譽會長。此次會議的論文集《英漢語比較研究》由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2006年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再版,并統(tǒng)一名稱為《英漢語比較與翻譯》。學會的成立為廣大從事英漢語比較研究的學者提供了學術交流平臺。
劉重德先生在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成立大會上指出,學會在全國以往一些群眾學術團體面臨重新審查不予登記的情況下,首次提出申請就準予注冊①,這說明當時籌備和申報工作的艱難。正是因為有學界前輩的高瞻遠矚和不辭辛勞的準備工作,中國外國語言學科的發(fā)展和學術交流才有了這個較高的平臺。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的成立非一個人、一個單位所能完成,而是集體共同努力的結果,有“中南工業(yè)大學的熱情支持,慷慨撥給開辦費和日常費用,并派人組建辦公室,負責日常會務工作”,有“英漢比譯學會先見之士劉文彬先生和楊自檢先生”的提議,有“籌委會駐京代表李亞舒教授的上下聯(lián)系,不辭辛苦”,首屆大會發(fā)起單位有中南工業(yè)大學(現(xiàn)中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湖南大學、南京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青島海洋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和中國科學院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等②。成立大會異常隆重,湖南省人民政府副鄭培民副省長、湖南省政協(xié)何紹勛副主席、湖南省教委、湖南省民政廳與中南工業(yè)大學黨政領導到會祝賀。湖南省教委劉京副主任宣讀了國家有關部委批文,湖南省民政廳高家余副廳長代表主管部門向學會負責人授予會牌,中南工業(yè)大學黨委書記汪詩訓研究員致賀詞。
學會的前身“英漢比譯學會”從名稱上確定了研究的范圍。根據(jù)劉重德先生與劉文彬教授(2011:244)的書信:“所謂‘比’似可指英漢兩語的比較研究,即……兩語在各種表達方式上的對比探討,所謂‘譯’似可指兩語互譯實踐及理論的研究?!庇h對比研究屬于對比語言學的一個方面,在國外20世紀50年代便有發(fā)展(楊自檢、李瑞華,1990)。國內(nèi)英漢語對比研究最早的可以從嚴復的《英文漢詁》算起(劉重德,2006)。但是真正引起學界重視是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因為這時的英語學習熱潮和翻譯界的興旺局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條件。呂叔湘先生1977年5月的演講《通過對比研究語法》引起包括對外漢語界、外語界和翻譯界的重視,1979年趙世開先生發(fā)表的《淺談英語和漢語的對比研究》進一步推動了英漢語對比研究在國內(nèi)的開展(劉重德,2006:iv-v)。根據(jù)趙世開(1995)對國內(nèi)發(fā)表英漢語對比研究成果的統(tǒng)計,1977-1994年間共發(fā)表論文約500篇,專著和論文集21部,這表明“我國的英漢語比較研究工作已經(jīng)開始蔚然成風,成績顯著”(同上:v)。劉重德先生在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首屆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英漢語比較研究》③前言中說:“鑒于英漢語比較研究同英漢互譯實踐和理論研究以及與英漢兩種語言有關的文化研究具有密切的相輔相成的關系,本會把自己的研究范圍擴大為三個方面:首先是英漢語本身宏觀和微觀的對比研究;其次是英漢互譯實踐及其理論探索,它實質(zhì)上是英漢語在實用上或轉換中的對比研究;第三是與英漢語有關的文化因素的對比研究。為了有效地組織并推動以上三個方面的研究,在常務理事會之下設立了相應的三個工作委員會。”因此,英漢對比研究、英漢互譯實踐與理論研究、英漢文化對比研究便成為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的三大主要研究領域,多年來隨著學會的發(fā)展,研究領域有所擴展,但始終以這三者為核心。
學會一向以學術為重,以劉重德先生倡導的信息公開和學術民主為會風。學會成立籌備期間所有相關文件和信息都及時向所有籌委會成員通報,要求三個專業(yè)委員會擬定研討會參考議題并發(fā)征稿通知,做到學術為重,以文會友。學術民主主要體現(xiàn)在不論資歷高低,不分年齡大小,學術面前人人平等,論文審議的唯一標準就是論文本身的質(zhì)量。首屆會議論文集收錄的46篇文章中不少作者都是中青年專家和后起之秀,為年輕人的學術發(fā)展提供了較好的平臺。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研討會征稿從1994年6月23日籌委會擴大會議起到1994年9月18日,短短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便收到論文全文83篇。而相比同時期的一個國際會議,參會人數(shù)雖有120人之多,收到的論文不過40篇(劉重德,2006:x)。受篇幅所限,會議學術委員會按照優(yōu)中選優(yōu)的原則,忍痛割愛,選取46篇文章入選《英漢語比較研究》論文集,由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2006年首屆會議論文集再版時,時任會長楊自檢先生和秘書長羅選民教授在前言中充分肯定了論文集的學術影響,其中文章不斷被引用,在學術界和教育界產(chǎn)生了良好影響,特別是該論文集刊載的劉重德先生的大會開幕詞不僅突出了學會信息公開和學術民主的指導思想,還較為詳細地論述了語言、翻譯和文化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相應的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這本論文集對學會組織、隊伍建設和學會三大領域的學術發(fā)展都起到了奠基作用,成為學會的重要歷史文獻和發(fā)展指南。每兩年一次的全國學術研討會都會要求有與會意向者提交全文,大會前召開常務理事審稿會,決定所錄用稿件與大會發(fā)言人選,會后再將與會者修改后的論文交由三個學科委員會審稿,擇優(yōu)入選論文集,目前已經(jīng)編輯到第13輯。
劉重德先生作為研究會首任會長一開始便為研究會的健康發(fā)展定下了基調(diào),提出辦好研究會必備的三個條件:“第一,是要有一個潛心學術研究并熱愛學會組織的群眾集體不斷為學會的建設出謀劃策,添磚加瓦,幫助它日益成長壯大;第二,是要有一個既有奉獻精神又能任勞任怨、同心同德、團結合作的領導班子。擔任學會常務理事,顧名思義,就是要常理學會之事,無私奉獻自己寶貴的時間與精力,考慮與學會工作有關的一切問題,解決它所遇到的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同時在學術方面,還要求他們以身作則,仍能孜孜不倦地進行研究,創(chuàng)造出新成績,對自己專業(yè)的建設和發(fā)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與理事和會員攜手前進;第三,是要有一個正確的辦會的主導思想。學會學會,顯而易見,其指導思想就應該是時時以學術為重,但我們的學術涵義是在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的大好形勢下,積極參加國家的經(jīng)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也就是說,既然國家如此重視知識,尊重人才,我們就應該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奉獻于發(fā)展國民經(jīng)濟、繁榮民族文化的建設?!雹?/p>
從1989年英漢比譯學會籌備算起至今已有30年,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始終堅持和弘揚首任老會長劉重德先生開創(chuàng)倡導、繼任老會長楊自儉先生發(fā)揚光大的研究會文化,在學術界贏得了良好聲譽。在2008年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閉幕式上羅選民教授總結了劉重德先生提倡、楊自儉先生充實、潘文國教授發(fā)展的學會文化。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的學會文化精髓是“高尚的道德與情操、科學的精神與方法、民主的思想與作風”。學會文化的內(nèi)涵是“誠信做人,學術為重;淡泊名利,大公無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崇尚科學精神,追求真理,勇于創(chuàng)新;學風端正,嚴謹治學,反對急功近利,粗制濫造,弄虛作假”。學會文化的保證是“民主決策,集中智慧;嚴守規(guī)章,依法辦事;堅決反對沽名釣譽,拉幫結派,搞小圈子”。結合以上學會前輩主張的學風和總結的學會文化精髓,學會倡導的學風歸納為“崇尚科學,刻苦鉆研,嚴謹治學,實事求是,謙虛謹慎,相互切磋,取長補短;杜絕與反對急功近利,浮躁草率,粗制濫造,弄虛作假,驕傲自大,沽名釣譽,拉幫結派”。
每兩年一次的全國學術研討會確定的會議議題為英漢語比較研究提供了研究方向以及需要關注的當前學科內(nèi)的重要問題。學會成立的短短五個年頭里,三個學科方向取得的研究成果單就專著來說已經(jīng)頗為豐富,三大領域專著和編著有32部,工具書四部,還有重要期刊和文集上的論文和譯著不勝枚舉,另有六項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承擔者也為本會會員(當時會員人數(shù)為131名),學會博士生導師已經(jīng)有13位⑤。有學者(林璋,1997)在《中國翻譯》發(fā)文總結1996年的中國翻譯學研究現(xiàn)狀,其中提及的20多篇有價值的翻譯論文中本會會員占三分之一。會長劉重德先生(2000)進一步明確了學會的任務是通過學術研究活躍學術思想,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加強協(xié)作與交流,促進學科和學術隊伍的建設與發(fā)展,積極為國家的兩個文明建設服務。
在2000年的第四次全國學術研討會上,會長楊自儉先生(2000)總結了兩年來的學術成就,三大領域的研究專著和編著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有23部。他特別提及了潘文國教授長達27頁的論文《漢語研究:世紀之交的思考》和史有為教授的《迎接新世紀:語法的百年反思》一文,他希望外語界關注并參與漢語的研究(楊自儉,2002:2-3),解決外語界和漢語界不相往來的問題。這為外語界提出了新的研究問題,也是作為英漢語比較研究學者應該思考的問題。另一件大事是Meta在1999年第1期為中國翻譯研究出版了專號,刊載了15篇論文,14位作者中有八位來自學會。這是中國翻譯界首次與世界同行對話。籍此機會楊自儉先生提出學會的三個專業(yè)委員會都要加強與國際同行的交流,促進平等對話。
在2002年的第五次全國研討會上,楊自儉先生以“老實做人,認真做事,嚴謹做學問”為題致開幕詞。兩年來學會增加了新力量,以黃國文教授和汪榕培教授為帶頭人的英漢語篇研究和漢語典籍英譯研究兩支隊伍申請加入學會,拓展了研究領域。專業(yè)委員會改名為學科組,增加到五個。兩年的學術成就依然斐然,對理論研究和學派等范疇有了新的認識,英漢對比研究有了進一步深入和開拓,文化比較研究有了新的發(fā)展,翻譯學研究取得了明顯進展,漢語典籍英譯成果越來越多,影響越來越大(楊自儉,2004:3-8)。在大會閉幕式上潘文國教授指出,理論意識明顯增強,學術研究的深入總是以關注理論為標志;漢語的主體意識受到重視,漢英對比不應以西律中,而應充分尊重漢語和中國文化的特點,這不僅是方法論的問題,還是本體論問題;新理論、新方法、新領域、新視角拓寬了我們的學術視野,推動了學術研究的新發(fā)展。
在2004年的第六次全國學術研討會暨學會成立十周年慶典上,楊自儉先生的開幕詞全面總結了學會在各個領域的學術發(fā)展,提出了學風、學理、學問、學派和學人問題,與大家共勉,目的就是促進為人為學的修養(yǎng),促進學術研究的發(fā)展,最終促進學會的進步。這體現(xiàn)了創(chuàng)會會長劉重德先生對學會的一貫要求與期望,體現(xiàn)了學會嚴謹、優(yōu)良的會風和學風。
在2006年的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上,楊自儉先生總結歷史,面對現(xiàn)實,要求學會加大隊伍建設,深化學風與會風建設,努力優(yōu)化知識結構,提高創(chuàng)造力。在新年賀詞中楊自儉先生表達了對未來的期許,要努力追求創(chuàng)新,學風建設要更有成效,要更多地聯(lián)系自己家里的事,即多關注漢語研究,英語研究是手段、參照系,不是目的。這就要求英漢比較研究的學人要分清本末和體用,時刻不忘對母語的研究。
在2008年的第八次全國學術會議開幕式上,會長潘文國教授分析了學科發(fā)展面臨的新形式和應考慮的新對策,提出時代意識、危機意識、問題意識和主體意識,擺脫學術上“跟著轉”的被動局面,在國際上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并據(jù)此將學會六個學科組分為三組,以便為學科發(fā)展注入新的動力,求異不是目標,多元文化的和諧共處才是歸宿。潘教授在致詞時宣布了與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合作的重大決定,選編《英漢對比與翻譯研究》系列文集,對改革開放30年來在英漢語言對比研究、中西文化對比研究、翻譯研究三大領域的發(fā)展作一個階段性的回顧與總結。閉幕式上羅選民教授呼吁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同仁“奮發(fā)圖強,敢為人先……立足中國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諳熟中國的學術話語,在深刻把握西方文化和學術思想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加強中國文化精品的翻譯和翻譯理論的建設……在這個問題上,文化自覺仍然十分重要?!?/p>
在2010年的第九次全國學術研討會開幕致詞中會長潘文國教授(2010)指出,在過去兩年里學會舉辦了在我國翻譯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高層論壇——全國翻譯學科理論系統(tǒng)建構高層論壇和新時期具有繼往開來意義的重要論壇——英漢對比與翻譯研究學科建設高層論壇,與《中國翻譯》編輯部、《上海翻譯》編輯部和《外語界》編輯部成功舉辦了首屆全國翻譯專業(yè)院系主任高級論壇,成為我國翻譯專業(yè)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學科建設論壇。學會的各分支機構舉辦了一系列專業(yè)領域研討會,盛況空前。此次會議的目的就是要梳理和整合各種理論,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研究新途徑。潘文國教授在講話中逐一提出學會三大領域面臨的問題供同仁思考,為學界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創(chuàng)新學術提供了思考路徑。
面對世界的新形勢和國家文化建設的戰(zhàn)略目標,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砥礪前行,堅持創(chuàng)新發(fā)展。2012年第十次全國學術研討會在武漢召開,會長潘文國教授(2012)總結了過去兩年學會的發(fā)展和取得的成績,主要體現(xiàn)在積極參與中國走出去的偉大事業(yè),舉辦多種形式的高層論壇,探索學術研究的新視角,《英漢對比與翻譯》系列論文集出版完成⑥,學會會員在國家級獎項和科研項目方面成績斐然,碩果累累,涌現(xiàn)了一批青年學者。潘教授圍繞“全球化與語言文化自覺”的會議主題解釋了文化和語言自覺以及如何在語言文化自覺的前提下從事學術研究。
2014年是中國英漢語比價研究會成立20周年,學會第十一次全國學術研討會在清華大學召開,與會者達400余人,為歷屆會議參會人數(shù)之最。開幕式上潘文國教授(2014)圍繞本次會議主題“機遇·創(chuàng)新·和諧”指出,創(chuàng)新是抓住機遇的最好辦法,因為“創(chuàng)新不僅僅時一種方法,而且是一種思路,一種世界觀”,我們需要思考“如何使語言自覺和文化自覺成為新常態(tài),要如何加強外語學者的中文修養(yǎng)和中國文化修養(yǎng),要認真研究傳播策略問題”,創(chuàng)新的目的是追求和諧,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主要從事比較研究,比較、翻譯、會通、超勝,但目的不是為了求同而是求和,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當從比較開始,而以和諧為歸宿。
進入新世紀以來,學會發(fā)展的主題核心就是創(chuàng)新,如2002年的主題是“新世紀,新趨勢”,2004年的主題是“繼承·借鑒·創(chuàng)新”,2006年的主題是有關科學研究的方法論,2008年的主題是“新形勢,新對策”,2010年的主題是“梳理·整合·創(chuàng)新”。而到了2010年之后會議主題重點轉向了文化自覺和對外文化傳播,如2012年的主題是“全球化與語言文化自覺”,2014年的主題是“機遇·創(chuàng)新·和諧”,2016年的主題是“本土化與走出去”,2018年的主題是“英漢語研究與文化傳播:跨學科 大視野 大翻譯”。這個變化體現(xiàn)了學會在學術研究上緊跟國際和國家形勢,勇于創(chuàng)新和開拓的精神。例證之一便是現(xiàn)任會長羅選民教授于2011年發(fā)起的“亞太翻譯與跨文化論壇”,至今已經(jīng)成功舉辦八屆。除首屆會議在杭州浙江財經(jīng)大學召開之外,其余全部在海外,如美國波特蘭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英國杜倫大學、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希臘雅典商務孔子學院等,對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與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會議的三位大會主旨發(fā)言人分別是美國科學藝術院院士、美國比較文學學會前會長、芝加哥大學的Haun Saussy教授、英國皇家學會會士、歐洲藝術科學院院士、??巳卮髮W的Regenia Gagnier教授以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亞系主任、著名翻譯家Mack Horton教授。能讓院士和國際知名教授在國際舞臺上共同探討與中國相關的文學、文化問題本身就是國際影響力的彰顯。
羅選民教授發(fā)起的“亞太翻譯與跨文化論壇”出版了兩個刊物,其中英文期刊Asia Pacific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由國際著名出版商Routledge出版社在英國出版,是國內(nèi)首個國際出版的英文期刊,另一本是《亞太跨學科翻譯研究》,以集刊形式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會議與中英文期刊結合,羅選民教授打出了一套組合拳,實現(xiàn)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策略目標,為中國的國際發(fā)聲開辟了渠道。2016年學會接受民政部現(xiàn)場評估時,這套組合拳給專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學會民政部評估的最終結果為3A,在同類學術團體中名列前茅。
英漢語研究與文化傳播跨學科與大視野的另一個體現(xiàn)是羅選民教授發(fā)起創(chuàng)辦的“國際作家、翻譯家、評論家高峰論壇”,至今已經(jīng)召開三屆,不同領域、不同身份卻又彼此聯(lián)系的學者坐在一起,思想碰撞,火花飛濺,真正實現(xiàn)了跨界、跨學科交流。
學會成立25年來,英漢語言對比、英漢文化對比和翻譯研究是學會的三大研究領域,跨語言、跨文化交流自是題中之義。學會每兩年召開一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自成立以來已召開過13次。學會學科委員會與專業(yè)委員會每年組織召開各種研討會或論壇。學會與包括港、澳、臺在內(nèi)的海外學術界聯(lián)系廣泛,各種交流與合作始終活躍,學會的國際化程度日益彰顯。近年來研究會配合國家文化建設的戰(zhàn)略目標,積極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利用各種機會在境外和國外大學講壇上宣講中國文化,引起海外社會的關注與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自創(chuàng)會之日起,學會即注重科研成果的收集和整理,編輯出版系列文集和會刊,已形成傳統(tǒng)。學會歷次學術研討會研討成果均擇優(yōu)出版系列文集《英漢語比較與翻譯》,迄今已出版12輯,第13輯正在編輯整理之中。學會還精選包括會成員以外學者專家的相關成果不定期編撰出版了《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⑦和《英漢對比與翻譯研究》⑧兩個系列文集。另一種文集是學會參與組織的高層論壇論文集,如《譯學新探》、《翻譯學理論的系統(tǒng)建構》、《英漢對比與應用》等。2012和2014年潘文國會長主編的《英漢對比與翻譯》作為學會會刊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2015年學會《會員通訊》創(chuàng)刊,加強了會員之間的聯(lián)系。
學會發(fā)揮學術和專業(yè)優(yōu)勢,為各級政府建言獻策,提供專業(yè)的咨詢和評估。主辦的“一帶一路”語言、文化、翻譯跨學科研習班本著理論創(chuàng)新,學科交叉,面向西部,連接內(nèi)地的理念,已于2017年7月、2018年7月、2019年7月分別在大理大學、新疆大學、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成功舉辦,充分達到預期目的,獲得學員一致好評,形成良好的行業(yè)影響力。正如王菊泉教授(2017:9)所說:“學科建設是學會建設和發(fā)展的永恒主題?!睂W會在外語教育發(fā)展、外語人才建設、語言文字應用、外語公示語規(guī)范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學會自成立之日起便有嚴格的章程,首任會長劉重德先生在學會成立大會上致詞時特別提到這一點:“上級有關領導部門對我們學會的關心、支持和重視,因為我們學會是在全國以往一些群眾學術團體面臨重新審查不予登記的情況下,首次提出申請就準予注冊的??梢娢覀兤鸩莸膶W會章程和活動宗旨是完全正確的,它將會受到全國兄弟學會廣泛支持?!倍嗄陙韺W會一直嚴格遵守章程,踐行和完善學會會風和學風,做到了很好的傳承。下表是學會成立25年以來歷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與歷屆領導機構。
時間 會議屆次 常務理事會屆次 會長 副會長 秘書長1994.12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全國學術研討會中南工業(yè)大學首屆 劉重德蕭立明(常務)、李亞舒、林汝昌、楚至大、虞建華、郭著章、劉文彬樊愷明1996.5 第二次全國學術研討會青島海洋大學1998.10 第三次全國學術研討會南昌大學 第二屆 楊自儉蕭立明(常務)、郭著章、李亞舒、劉文彬、呂俊、虞建華、王菊泉劉天鶴2000.7 第四次全國學術研討會廈門大學2002.8 第五次全國學術研討會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第三屆 楊自儉蕭立明(常務)、呂俊、虞建華、潘文國、錢冠連、連淑能、羅選民羅選民(兼)2004.10第六次全國學術研討會暨學會成立十周年慶典四川外語學院2006.11 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魯東大學 第四屆 潘文國羅選民、錢冠連、屠國元、王寅、王東風、王宏印、許余龍、楊曉榮羅選民(兼)2008.11 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0.11第九次全國學術討論會暨英漢比較與翻譯國際研討會第五屆 潘文國羅選民、屠國元、王寅、王東風、王宏印、許余龍、嚴辰松、楊曉榮羅選民(兼)
時間 會議屆次 常務理事會屆次 會長 副會長 秘書長寧波大學2012.9第十次全國學術研討會暨英漢語比較與翻譯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武漢大學2014.8第十一次全國學術研討會暨英漢語比較與翻譯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清華大學第六屆 羅選民嚴辰松、黃國文、莊智象、文秋芳、董洪川、文衛(wèi)平、董燕萍、司顯柱楊文地2016.10第十二次全國學術研討會暨英漢語比較與翻譯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交通大學2018.11第十三次全國學術研討會暨英漢語比較與翻譯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第七屆 羅選民黃國文、莊智象、文秋芳、董洪川、文衛(wèi)平、董燕萍、司顯柱、楊文地楊文地(兼)
作為學術團體,學會的發(fā)展與學科發(fā)展緊密相關。學會成立之初以英漢語言對比和翻譯研究為主,1996年成立英漢語言對比研究和英漢翻譯研究兩個學科委員會,后于1998年成立英漢文化對比研究學科委員會,形成學會的三大研究領域。隨著新鮮血液的加入,2002年三個學科委員會調(diào)整為對比語言學、對比文化學、翻譯學、英漢語篇學和典籍英譯五個學科組。2006年增設中西語言哲學學科組,2008年改稱中西語言哲學研究會。2010年增設心理語言學學科組,2011年12月改稱為心理語言學專業(yè)委員會。2012年4月成立外語界面研究專業(yè)委員會。2012年底原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以英語教學研究分會名義掛靠學會。
2014年為統(tǒng)一名稱,方便命名,除英語教學研究分會稱為分會,其他五個分支機構統(tǒng)稱為專業(yè)委員會,即英漢語篇分析專業(yè)委員會、典籍英譯專業(yè)委員會、外語界面研究專業(yè)委員會、中西語言哲學專業(yè)委員會和心理語言學專業(yè)委員會。2015年吸納六個專業(yè)委員會,即形式語言學專業(yè)委員會、功能語言學專業(yè)委員會、語料庫語言學專業(yè)委員會、專門用途英語專業(yè)委員會、外語教師教育與發(fā)展專業(yè)委員會和高校外語學刊專業(yè)委員會。2016年吸納三個專業(yè)委員會,即法律語言學專業(yè)委員會、話語研究專業(yè)委員會和二語習得研究專業(yè)委員會。2018年吸納六個專業(yè)委員會,即語言測試與評價專業(yè)委員會、教育語言學專業(yè)委員會、認知語言學專業(yè)委員會、翻譯史研究專業(yè)委員會、外語教育技術研究專業(yè)委員會和寫作教學與研究專業(yè)委員會。至此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擁有了21個專業(yè)委員會。以上專業(yè)委員會的接收與吸納完全在學會倡導的民主之風下進行,制定專門的實施細則,在接受各團體申請和答辯之后由常務理事會以無記名方式表決,獲得三分之二以上票數(shù)才算通過,并要求在一定期限內(nèi)按照章程的規(guī)定整改到位,接受評估,評估合格后才正式成為學會的分支機構。當前學會在一級層面設三個學科委員會,直接代表學會的三大研究領域,另設21各分支機構,具體組織架構如下。
學會25年的發(fā)展薪火相傳,成就豐碩,聲譽日隆。在我國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壯大的今天,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是歷史的必然。國家文化建設的戰(zhàn)略目標給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帶來了巨大的發(fā)展空間,并賦予我們重大的歷史責任。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將不負眾望,砥礪前行,為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注釋:
① 劉重德先生在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次學術研討會上的開幕詞,《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簡報》第1期,1994年12月6日。
② 同①。
③ 該論文集1994年由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2006年再版,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更名為《英漢語比較與翻譯》。
④ 同①。
⑤ 劉重德先生在1998年在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二屆代表大會暨第三次全國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發(fā)言。
⑥ 文集總主編為楊自儉先生和王菊泉教授,編寫出版工作從2006年開始構思籌備,2007年正式啟動,2012年最后一個分冊問世,共經(jīng)歷六個年頭。楊自儉先生殫精竭慮,事無巨細。據(jù)粗略統(tǒng)計,整個編寫期間僅各類編輯文件和總主編寫給各分冊主編的審讀意見就有五萬字左右。楊自儉先生住院后將工作交給王菊泉教授全面負責,原來兼任主編的第一分冊改由潘文國教授接任,并鄭重交待:“這套叢書是出版社和學會合作新階段的第一個重要標志,它的出版一定會對對比語言學、對比文化學和翻譯學等三個學科領域的研究、建設與發(fā)展產(chǎn)生較大影響。我殷切希望大家繼續(xù)精誠合作,各盡其力,把編輯出版工作做好,按計劃、高水平地把這套叢書奉獻給國內(nèi)外讀者?!毙g后楊自儉先生僅僅休息不到半年就又再次投入編寫工作,起草了文集的總序,逐一審定了好幾個分冊的入選篇目以及綜述和編者札記等,并且提出了十分具體的修改意見或建議。楊自儉先生獻身學術,為學科建設和弘揚學會文化嘔心瀝血,死而后已的精神將永遠值得我們感念和學習(王菊泉,2018:229-230)。
⑦ 分別由楊自儉和李瑞華(1990)、李瑞華(1995)、王菊泉和鄭立信(2004)主編。
⑧ 對于楊自儉和李瑞華主編的《英漢對比研究論文集》的出版,潘文國教授認為:“在漢英對比學科的發(fā)展過程中,此書的出版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使在此之前在英漢對比領域各自孤軍奮戰(zhàn)的研究者找到了同道和知音?!保ㄍ希?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