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璇
(天津外國語大學 中央文獻翻譯研究基地)
中央文獻翻譯研究在不斷豐富和深入的同時,基于翻譯傳播與接受的翻譯評價與反思也逐漸進入研究視野。這方面的研究方法有許多,如有學者選擇分析翻譯成果的館藏數量與地區(qū)分布(如管永前,2015、2017),有學者關注國外不同精英群體對翻譯成果的評價(如張生祥、張苗群,2018),有學者結合問卷調查和訪談進行實證研究(如武光軍、趙文婧,2013;范勇、俞星月,2015),也有學者(如胡開寶、陳超婧,2018)聚焦政治術語,運用語料庫分析其翻譯在不同國家的接受情況。而就特定文獻的翻譯成果使用情況而言,具體社會效應如何以及這種社會效應是如何產生的仍是一個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課題。本文擬通過具體的文本分析觀察中央文獻譯文的接受程度,探究其產生的實際話語效果。所依據的理論原則和采用的工具性概念來自批評話語分析這一語言學話語研究范式。
在批評話語分析看來,話語即是社會實踐(Fairclough,1992)。田海龍(2017b)提出翻譯即是社會實踐的概念,認為翻譯研究可以體現在對譯文的生產、分配和消費進行分析上面。就譯文的生產而言,翻譯是譯文的生產者(如譯者等)“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是“體現其意志,實現其目的的一種方式”(田海龍,2017a:62);就譯文的分配而言,譯文擁有或單一或復雜的分配方式,可能只出現于即時情景中(如會話翻譯),也可能跨越不同的機構和領域;就譯文的消費而言,不同分配領域有不同的表現,可能被賦予多種闡釋,依照不同領域的特定習慣和路徑被處理與轉化,產生迥異的“話語或話語以外的效果”(Fairclough,1992:79)。譯文作為翻譯話語實踐的產物也將產生翻譯話語以外的不同效果,帶來一定的社會效應(Fairclough,2003:8)。這些實際發(fā)生的變化可能符合譯者預期,實現翻譯特定功能,也可能在與其他實踐成分的相互作用中產生多種闡釋,造成誤解與沖突。本文聚焦中央文獻譯文的消費,關注譯文的話語效果和社會效應。
中央文獻翻譯屬于“制度化翻譯”,這種翻譯“服務于國家政治體制穩(wěn)固和國家戰(zhàn)略實施等政治價值目標的實現”,本質是“通過政治化和經典化建構譯本權威”(任東升、高玉霞,2015:21)。在這個意義上,中央文獻翻譯的生產、分配和消費過程即是一種社會實踐,是譯者機構與群體“把翻譯當作國家事業(yè)加以實施”(任東升,2015:25)的社會實踐。它不僅承擔“對內強化意識形態(tài)、增強文化軟實力、塑造國家形象”的重任,也是“對外塑造國際形象、傳播民族文化、溝通國家交往的措施和手段”。兼具對內、對外功能的中央文獻翻譯在國內外的不同分配領域內同時傳播著中國聲音,但由于立場、意識形態(tài)、語言習慣等方面的差異,譯文在被接受過程中可以被賦予不同的闡釋,也會造成不同的話語效果。
以新聞分配領域為例,新聞通常被認為是對事實的報道,具有及時性、真實性、客觀性等特點(俞建村,2001:25)。然而,新聞文本的建構往往是記者基于特定視角對客觀事實的選擇與加工,而涉及外國語言的新聞報道(如我國的對外新聞與各國的國際報道等)常包含新聞翻譯。新聞翻譯是“對所譯新聞加以編輯的結果”(Bielsa,2007:144),“要求根據讀者的實際需要及國情容許進行一定的加工”,如補充、概論、刪減、修正等(陳明瑤,2001:33)。新聞的這種編譯特性決定了記者對已有譯文的選擇權,決定了記者基于特定視角對譯文進行加工和闡釋的權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新聞翻譯具有社會實踐的特征。
將中央文獻翻譯和新聞翻譯視作社會實踐為考察特定文獻譯文的使用情況提供了理論支撐。觀察不同新聞語篇對特定中央文獻譯文的接受和采納以及譯文在新聞領域產生的話語效果可以成為評價譯文所具權威的重要參考,為反思翻譯功能如何實現提供理據,也可以探究中央文獻翻譯在中國話語體系建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
本研究選取的中央文獻譯文是2018年12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慶祝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重要講話的英譯文。這個譯文是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直播的口譯譯文。CGTN屬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是由中共中央宣傳部領導的權威新聞機構,而此次直播的口譯譯文是國內外媒體最早且唯一接收該講話完整內容的英文版本。
中國國際電視臺兼具新聞媒體和譯者機構的雙重身份,生產的譯文另具有新聞文本的雙重屬性,是跨越不同社會領域的社會實踐。作為唯一的譯文,它直接承擔對外宣傳的責任。作為最早的新聞文本,它提供準確可信的一手信息,分配領域涵蓋與之共同參與對外宣傳的中方媒體以及進行國際間交流的國外媒體。該譯文是以譯文和新聞兩種話語形式跨越翻譯和新聞兩個領域,與其他話語形成“社會功能性(socio-functionally)連接”(Wodak,2012:230)。該譯文連接了政治翻譯和新聞宣傳兩個社會領域的實踐活動,盡管二者的功能和地位并不相同。由于整個報道主要由翻譯(包括口譯和譯文提取式字幕)構成,譯文的屬性更加突出。該翻譯實踐的雙重屬性決定了新聞領域是譯文的直接分配領域之一,因此本研究選擇以新聞語篇為譯文消費的主要觀察對象,具體選取八篇新聞文本作為分析語料,它們分別來自第一時間進行集中報道的五家媒體:中方的新華社和《中國日報》(China Daily)以及美方的《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
本研究主要采用互文分析的方法,觀察該譯文在對內和對外的新聞分配領域中如何被采用(引用頻率)、呈現(引用的正確性)和理解(引用的具體化),進而討論此次翻譯的話語效果,并對譯文和翻譯實踐進行評價與思考?;ノ男约仁抢碚撘彩欠椒ǎ惔罅?、陳婉玉,2019:4),互文分析方法的使用應以互文性的理解與分類為基礎。批評話語分析視角下,互文性被認為與話語的生產、分配與消費緊密相關。就話語生產來說,互文性強調了文本的歷史性,形成語言交流的鏈條;就話語分配來說,互文性有助于發(fā)現文本移動的網絡,預測文本可能產生的轉化;就話語消費來說,互文性關注對目標文本的多方闡釋(Fairclough,1992:84-85)?;ノ男允俏谋緞?chuàng)造性的來源,是通過轉換舊文本重構現存規(guī)約而產生新文本的過程,且該過程是在社會制約下展開的,受到權力關系的影響(ibid.:102-103)。本研究在對八篇新聞接受該譯文情況的互文分析中參考了費爾克勞(ibid.:119-123)對互文性(明示互文性)的分類,發(fā)現話語表征、預設、元話語和諷刺四種互文性的表現形式都不同程度地出現在相關語料中。
話語表征包括直接和間接話語,二者存在保持聲音界限的差別。一般認為間接話語中的他人界限更加模糊,但被表征話語(即他人聲音)的意義理解取決于它在表征話語(作者聲音)中的運作和語境化。例如,“恐慌引用(scare quote)”通過截取單個詞語或簡短的表達往往提供了旁觀者視角,看似直接指向原文本,但依據新文本的不同功能,并不一定是原文視角的再現。所謂預設,是指被作者定為已成立或已知信息的命題,它的實現形式是多樣的。以forget引導的that從句為例,該動詞預設了從句中的信息是已知真相。預設往往建構類似模糊文本的常識性觀點,而非某個可辨、可挑戰(zhàn)的具體文本,也因此成為實現操控的有效方式。第三種互文形式是元話語,指作者可以劃分出某些外部文本,與自己拉開距離。如模糊限制語(hedging)、規(guī)約型表達(in scientific terms)的使用都體現出作者將自己定位于文本之外,呈現對文本創(chuàng)作的控制性。諷刺有時也會以回音的形式出現,呈現一定的意義偏離,真實功能是表達對他者的消極態(tài)度,如“恐慌引用”在某些語境中便可以用來諷刺。要識別互文中產生的諷刺,往往需要讀者已知他人聲音的真實意義。除了以上四種互文形式,本研究也發(fā)現了大量以指稱進行互動的案例,但往往用來與整體講話事件而非具體文本內容進行互動。
通過統(tǒng)計中美新聞中該譯文被采納的情況(見表1),發(fā)現各家媒體都采用了部分譯文,但也存在重新翻譯,體現為對譯文的編寫和對原文的翻譯。基于對譯文采用情況的統(tǒng)計歸納,本文將從三個層面分析譯文的接受情況:(1)譯文采用,即譯文的引用程度,關注不同互文形式出現的次數和其中譯文使用的完整度;(2)譯文呈現,即譯文引用的正確性,發(fā)現已為新聞所用的譯文是否以恰當的互文呈現方式表達其原意;(3)譯文理解,即譯文引用的具體化,不僅關注譯文原意的呈現,更重要的是探究媒體如何將譯文用于建構新聞自身對現實世界的認識。
新華社和《中國日報》都對該講話進行了及時全面的追蹤,以多個新聞文本形成專欄或系列報道,深度闡釋講話內容。本文在總結相關報道的基礎上對新華社的“頭條新聞”(被列為專欄焦點)和《中國日報》的“社論”(系列報道的首篇文章)進行重點分析,觀察譯文在中方新聞中的消費情況。最為常見的互文形式是話語表征,且直接話語和間接話語數量相當,少量出現元話語(2次)和指稱(1~2次),僅作為信息來源提示,未出現諷刺和預設。
1.1 譯文采用:頻率較高
如表1所示,兩家中方媒體主要以直接和間接話語引用譯文,且使用頻率較高(新華社共19次,《中國日報》12次),均在主題上與譯文契合呼應,在表達上高度還原譯文。首先,在主題內容上,新華社的“頭條”及其專欄報道經常直接引用譯文中的短語作為分題,如quantum leap和great path等。譯文主題可以概括為回顧過去和展望未來,中方新聞與譯文相似,新華社“頭條”的主題發(fā)展和譯文完全一致,而《中國日報》的“社論”則采用倒敘,主題依次為展望未來、回顧過去和評論,依然與譯文呼應對照。其次,中方新聞不論采用直接或間接話語,都較為完整的采用譯文的表達,尤其以新華社為代表,高度還原講話內容,不僅在直接話語中多引用整句,在間接話語中依然較少更改原句。
(1)He said that China stayed committed to the fundamental policy of opening-up,notingChina cannot develop itself in isolation from the world,andthe world needs China for global prosperity.
譯文:China cannot develop itself in isolation from the worldwhilethe world also needs China for global prosperity.
原文: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
表1 中美新聞采用譯文情況的統(tǒng)計
例(1)通過間接話語呈現講話內容,前后由總結和例舉兩部分構成。除連接詞以外,劃線部分與譯文的表述基本相同。雖為間接話語,但依然可以看作是對譯文的直接引用,以補充說明前句的記者總結。前句概括新聞主題,后句以譯文原句進行補充,忠實再現相關表達。
1.2 譯文呈現:以原文為參照
雖然譯文采用頻率較高,但中方新聞并非作為單純的傳播渠道來照搬譯文,而是作為第一批接受譯文的讀者,并以原文為參照進行加工,伴隨改譯甚至重譯。
(2)“There is no textbook of golden rules to follow for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a country with over 5,000 years of civilization and more than 1.3 billion people,”he said.“No one is in a position to dictate to the Chinese people what should or should not be done.”
譯文:There is no textbook of golden rules to follow for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a country with over 5,000 years of civilization and more than 1.3 billion people.No one is in a position to dictate to the Chinese people what should or should not be done.
原文: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5 000多年文明史、13億多人口的大國推進改革發(fā)展,沒有可以奉為金科玉律的教科書,也沒有可以對中國人民頤指氣使的教師爺。
例(2)來自新華社的“頭條新聞”,譯文通過拆分和重組原文形成了兩個句子。由于中英文語言表達習慣的不同,譯者時常需要進行類似結構或邏輯的調整。但只有新華社的“頭條新聞”依照原文還原了譯文內容(引用完整譯文兩句),而其他機構的報道則是重點關注和引用了譯文中的第二句No one is in a position to dictate to the Chinese people what should or should not be done.(對應原文“也沒有可以對中國人民頤指氣使的教師爺”)。可以看出原文(即領導人講話)的權威性對中方新聞產生的影響,正是出于對原文的尊重與認可,新華社的新聞文本建構選擇完整再現原文全句,并非簡單地接受譯文中的句子劃分而是進行內容取舍。
(3)“Only when conforming to the trends of history,actively responding to changes,spontaneously seeking changes,can we advance with the times,”Xi said.
譯文:Only by following and proactively adapting to the historical trends,can we keep up with the times.
原文: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
《中國日報》“社論”中的這個例子進一步出現了重譯,與譯文的用詞并不一致,且在內容上增加了劃線部分,使報道在形式與意義上與原文更加相似,以記者視角中更恰當、貼近原文的表達呈現新的譯文。
從以上兩例可以看出原文權威影響中方新聞對譯文的呈現方式,導致對譯文的部分改動,但這并不意味著與譯文意義相左。雖然例(2)是依照原文來還原譯文,但并未對譯文語句作出任何改動。而例(3)雖然存在重譯現象,但與譯文含義基本一致,且句式相似。既尊重原文的權威性,又貼近譯文的再現方式,中方新聞依然基本接受和認可了譯文的表達。
1.3譯文理解:持續(xù)正面詮釋
雖然此次講話以紀念改革開放為主要目的,而非頒布具體政策,或就具體事件表明立場,但《中國日報》的“社論”在評論部分將譯文與現實問題相結合表達了媒體一方對譯文的理解,就國際社會所關注的政治經濟問題詮釋了中方立場。
(4)There is no reason for a country whose economy has entered such a stage to“delink”itself from the global supply chains.
Xi made a special men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s broadminded traditional ideal of“having all nations live in perfect harmony” .
Thisrepresents China’s commitment to inclusive and shared development,andother countrieswill certainly benefit if they cast aside their zero-sum preoccupations and rediscover the positive potential of cooperation.
例(4)取自“社論”的最后三個段落,第一段提及經濟問題,其中such a stage指向前一主題中所總結的中國40年來的發(fā)展,與譯文產生間接聯系,第二段通過直接話語與譯文進行互動,而最后一段通過指示代詞this回指上文,并進行評論。通過上下文的連貫,文本或直接或間接地與譯文互動,將講話中“協和萬邦”的思想與熱議話題相結合,委婉地以other countries指向模糊受眾,呼吁拋棄“零和博弈”而爭取合作。在傳播該講話內容的同時,新聞實踐也通過評論的形式表達對譯文的理解,與政治經濟領域的其他社會實踐產生關聯。
新華社專欄中的多篇報道也對譯文進行了全方位解讀。該專欄由“成功故事(Success Story)”、“中國貢獻(China’s Contributions)”、“專題報道(Special Coverage)”、“最新消息(Latest)”和“評論(Comments)”等二級網頁構成,有針對性地將譯文與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領域的具體問題相結合,體現新聞以譯文為解釋材料對講話內容的擴展和深入。雖然慶祝大會已然結束,但“最新消息”至今保持新聞更新,保持對譯文主題的呼應或補充,間或引用譯文,呈現出譯文消費的延續(xù)性。
美方媒體采用譯文的形式多樣且復雜,以指稱和話語表征為主,但元話語、預設和諷刺也出現在新聞中,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建構一定的消極意義。具體分析新聞中的譯文采用、呈現和理解可以發(fā)現譯文的接受情況并不理想。
2.1 譯文采用:完整度較低
從表1對美方新聞的統(tǒng)計可以發(fā)現對譯文采用頻率最低的是《華盛頓郵報》,雖然該媒體在連續(xù)三篇報道中都曾指稱此次講話,但引用頻率極低(每則新聞的話語表征出現總數均不超過4次),主要以記者敘述和評論為主?!都~約時報》和CNN新聞中話語表征出現次數較多(分別為35和16次),但引用的完整度較低,多以短語、短句等片段截?。础翱只乓谩保┑男问匠霈F。同時指稱數量突出(《紐約時報》20次,CNN 7次),作為互文標記,它們的形式和功能可分為兩類:一是人物、地點、事件等專有名詞,對講話背景進行介紹;二是含有轉述意義的名詞,如Xi’s speech/remarks/promises等,進行記者評論。這兩種形式都與整體事件發(fā)生互動,較少采用譯文的具體語句。
2.2 譯文呈現:剪切拼湊
美方新聞所采納的譯文常常被剪切和拼湊,重新建構邏輯關系,體現美方媒體機構的特定視角。
(5)“China will never develop itself by sacrificing the interests of other countries,”Mr.Xi said,but he added that China also would not“abandon its own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譯文:China will never pursue its development at the cost of others’interests,norwill China give up its own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原文:中國決不會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來發(fā)展自己,也決不放棄自己的正當權益。
該例譯文再現了原文的并列結構,體現國家互利共贏的外交政策。而新聞雖采納了譯文表達形式,卻以轉折形式呈現,突出了but之后的小句,使后文(“也絕不放棄自己的正當權益”)似乎更加符合講話人的真實意圖。這種現象并非個例,例(6)中對譯文的重組拼湊甚至跨越了不同主題。
(6)He reiterated China’s position on subjects likeTaiwan’s independence,which Beijing fiercely opposes,but he emphasized that China sought to promote peace,support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bolster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hat have helped shape and sustain today’s world order.
“China’s development will never constitute a threat to any other country,”Mr.Xi said.“No matter what level of development China reaches,it will never seek hegemony.”
譯文:(1)We have resolutely opposed and deterred separatist elements advocating“Taiwan Independence”,keeping a firm hold on the initiative of developing cross-straits relations.
(2)China pursues a national defense policy that is defensive in nature andChina’sdevelopment poses no threat to any country.No matter what stage of development itreaches,China will never seek hegemony.
原文:(1)堅決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牢牢掌握兩岸關系反戰(zhàn)主導權和主動權。
(2)中國奉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中國發(fā)展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中國無論發(fā)展到什么程度都永遠不稱霸。
例(6)展示了新聞中的相鄰段落,首段使用了譯文中的“臺獨”(部分截?。?,第二段使用了譯文中的原句。雖然新聞采用了部分譯文,但并未接受原主題劃分,而是將祖國統(tǒng)一和外交政策兩個不同主題下的內容進行了不恰當、不正確的剪裁和拼貼,容易誤導讀者對臺灣問題的本質與中國立場的理解。美方新聞中也存在不接受官方譯文而進行重譯的現象,如替換關鍵詞匯。
(7)Mr.Xi said that a country of China’s size and influence was right to hold“l(fā)oftyaspirations.”
譯文:Abig country like China should havegrand vision.
原文: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就應該有雄心壯志。
例(7)將譯文的grand vision替換為lofty aspirations,并通過“恐慌引用”清晰地劃分出了他人聲音的界限,以提供旁觀者視角,看似是公正、客觀地再現講話人觀點,但實際與官方譯文并不相符,甚至可能帶來一些誤解。由此可以看出盡管該新聞中曾提及信息來源是CGTN的電視直播,但記者并未完全接受權威譯文,而是有選擇性地進行了凸顯特定視角的二次翻譯。
2.3 譯文理解:過度詮釋
在譯文理解上美方還存在過度解讀譯文的現象,以此傳遞消極信息,建構負面新聞。
(8)a.“No one is in the position to dictate to the Chinese people what should andshould not be done,”he said in apparent reference to demands from Washington and other capitals that China undo some of its protectionist economic policies.
b.One thing Xi made crystal clear that Beijing alone will decide China’s future direction.“No one is in a position to dictate to the Chinese people what should or should not be done,”he told the audience.
譯文:There is no textbook of golden rules to follow for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a country with over 5,000 years of civilization and more than 1.3 billion people.No one is in a position to dictate to the Chinese people what should or should not be done.
原文: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5 000多年文明史、13億多人口的大國推進改革發(fā)展,沒有可以奉為金科玉律的教科書,也沒有可以對中國人民頤指氣使的教師爺。
上文曾提到該例中譯文將原文拆分重組為兩個句子,只有新華社的“頭條新聞”引用了完整的兩句。而美方媒體《紐約時報》的(8)a與CNN的b都選擇通過直接話語僅引用譯文的第二句(劃線部分)。前者評論指向中美貿易戰(zhàn),后者表達媒體對我國政治領導方式的主觀判斷。譯文中的同一句話在兩篇美方新聞中出現了不同偏好的過度解讀,被用于不同負面意義的新聞建構。
美方新聞中還存在諷刺的互文形式,隱蔽地傳達媒體對講話的偏見與誤解。而屬于元話語的規(guī)約型表達和屬于話語表征的“恐慌引用”被用于實現這種諷刺。
(9)Given China’s embrace of market economics,China’s leaders have often played down the communism part of the Communist Party.Mr.Xi made clear just how deeply committed he is to the ideology itself—adapte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s the phrase goes.
在例(9)中媒體首先通過前句表達對中國領導人的主觀判斷,而在后句中使用了“恐慌引用”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和元話語as the phrase goes,有意識地控制文本表達,主動和講話者拉開距離,表明該引用部分來自講話人,強調引用行為的客觀性和準確性。但由于前句中預先建構了領導人的負面形象,后句引用部分與之形成反差,達到了對引用內容的有效性和真實性的諷刺,并建構反對聲音,凸顯反對聲音的可靠性。
通過觀察譯文在新聞中被采納的情況,發(fā)現譯文在國內外新聞中的接受程度有所不同,話語效果也不同。一方面,譯文在中方新聞中擁有積極的話語效果,較好體現了中央文獻翻譯對內功能的實現,即“對內強化意識形態(tài)、增強文化軟實力、塑造國家形象”(任東升,2015:25);另一方面,從話語效果的即時效應來說,中央文獻翻譯“對外塑造國際形象、傳播民族文化、溝通國家交往的措施和手段”(同上)的對外功能在美方新聞中似乎未能呈現。
首先,大量譯文的原詞、原句在中方新聞中被采用,新聞在傳播講話內容的同時,也在傳播統(tǒng)一的陳述方式,傳播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話語。??抡J為,陳述方式包含陳述的“觀點內容、形式、描述風格、推理類型、因果類型等”,可以體現主體的定位,是話語形成的重要部分(田海龍,2019:5-10)。因此,翻譯為新聞提供了權威的語言材料,為不同實踐中同一定位的主體建構奠定基礎,確保國家政治聲音的團結與穩(wěn)定。其次,新聞中依然存在部分對譯文的選擇性接受,以突出原文權威,通過創(chuàng)作或重譯來配合和補充翻譯實踐,確保原文思想的準確傳達。最后,新聞對譯文進行了全面深入且延續(xù)的解讀,與國內外的其他社會實踐相聯系。以新聞為中介,譯文的生命力得以延長,影響力得以擴展,翻譯能夠通過間接、延時的方式發(fā)揮話語效果,參與社會實踐。
而美方新聞中雖部分使用了中國國際電視臺的譯文,但整體還原度較低,且存在對譯文的歪曲和誤解。與中方新聞傳遞和加強譯文權威不同,美方媒體在新聞建構中呈現的特定立場和視角將進一步影響目的語受眾,阻礙譯文中恰當表達和合理思想的傳播,削弱了譯文對原文的忠實。
對這個特定的中央文獻來說,中國國際電視臺的英語譯文在中美不同媒體中被采納的情況和產生的話語效果是不一樣的。這既有翻譯本身的問題,也與媒體誤用造成的翻譯接受困境有關。
2.1 翻譯的弱點
觀察譯文的實際話語效果,尤其是在美方新聞中產生的誤解,可以發(fā)現譯文語言層面存在的部分問題。例如,“完全正確”一詞在我國政治話語中并非罕見或需要特殊對待的搭配,在中央文獻中經常出現。
(10)And we can see that it isa-hundred-percent correctthat history and people have chosen Marxism and it is alsoa-hundred-percent correcttha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put the Marxism on its banner,to uphol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 with Chinese practice and keep driving the Marx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oping with time,which is alsocorrect.
譯文:(實踐還證明……)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完全正確的,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是完全正確的,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完全正確的。
(11)Facts have proved that the major policy decisions made by the Central Committee at and since the 16th congress areperfectly correct.
譯文:實踐充分證明,十六大和十六大以來中央作出的各項重大決策是完全正確的。
例(10)與(11)分別出自2018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譯文和2007年10月15日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譯文。前者將“完全正確”譯為 a-hundred-percent correct,后者譯為perfectly correct,而本文的研究對象則譯為completely correct,該譯文多次出現在同期的美方新聞中。
(12)a.The party’s socialist path,doctrine and policies over the past 40 years,he said,had all been“totally correct”.
b.He emphasized twice that the party had been“completely correct”in its embrace of economic overhauls.
譯文:The past 40 years eloquently prove that the path,theory,system and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pioneered in the wake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1th Central Committee by the Chines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rallying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arecompletely correctand the CPC’s basic theory,line and policies that have since then shaped arecompletely correct.
原文: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確的,形成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確的。
綜合以上三例可知中文“完全正確”的使用情景大致相同,常出現在過渡段落中連接過去與未來的主題。前文多含實踐證明作為“正確”的理據,“完全”具備呼吁功能,時與排比句配合?!罢_”并不是主觀的判定,“完全”也非絕對的宣言。而與中文表達已經形成的穩(wěn)定結構不同,英語譯文相對靈活,話語效果存在差異,而且例(12)的譯文在同期新聞中出現了多次被曲解的現象。
例(12)是來自《紐約時報》的兩篇報道,均以“恐慌引用”的形式突出譯文completely/totally correct。其中a將小句the past 40 years eloquently prove that簡化為時間狀語over the past 40 years,省略限制條件basic,并增加了all,擴大了所指范圍,最后通過突出totally correct,以旁觀者視角表達對引文正確性的質疑。而b刪去了時間限定,將主語設為the party,將客觀描述轉化為主觀判斷。這些更改弱化了“完全”和“正確”的語境因素,反而強化了絕對性和主觀性,誤導讀者認為該句是黨對自身功績的夸大與炫耀。
上例中明顯的消極話語效果促使進一步考量“完全正確”的相關翻譯。由于中美官方話語在政治修辭上存在明顯區(qū)別(竇衛(wèi)霖,2011),國外受眾對于理解和接受隱藏在講話中的語篇連貫與主題信息存在一定障礙,加之缺乏有關改革開放及其歷史意義的背景知識,直譯“完全正確”很可能無法有效傳達原文內涵。而目的語的規(guī)約意義是理解的前提(張新紅、何自然,2001:290),規(guī)約意義的識別離不開對語言運用習慣的了解。該例中的completely一詞因在目的語中常與貶義形容詞搭配,被認為具有消極的語義韻(馮紹峰、馮志偉,2016:45)。《紐約時報》曾以totally進行替換,側面證明了譯文使用completely帶來的影響,因為totally在相關研究中也被認為具有消極的語義韻(韓亞華,2014;金龍超,2016)。從《紐約時報》的立場來看,這樣的更換依然能傳達譯文的意義。而美方媒體選擇采用并不符合自身表達習慣的譯文是利用譯文的弱點,正當化對原文和譯文的歪曲。
2.2 翻譯接受的困境
除個別弱點以外,譯文在美方新聞中大多被誤用。媒體通過再情景化建構了理解譯文的錯誤情景,造成了翻譯接受的困境。這折射出美國媒體看待中國政治話語的特定視角與立場以及意識形態(tài)差異和文化偏見所造成的交流隔閡。CNN新聞曾使用指稱形式重新定義講話的性質。
(13)Xi’s speechcomes during a 90-day truce between Washington and Beijing while the two sides try to reach a compromise.
該例以帶有轉述意義的名詞speech指稱講話事件,但后文賦予其新的歷史背景意義,即不是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講話,而是在中美貿易協商階段的講話,重新定義了講話的地位與功能。
這種再情景化現象還會以更為隱蔽的形式出現,如《紐約時報》曾三次使用動詞defend及其名詞形式defense描述講話目的,該動詞含有一定預設信息。
(14)Mr.Xi used the speech todefendpolicies that…
defend(保衛(wèi),辯護)預設了他人聲音的存在,因為只有當爭議甚至攻擊出現時才需要進行保衛(wèi)或辯護。正如費爾克勞(Fairclough,1992)所說,預設提供的命題往往會被認為是常識性觀點。而該例中的反對聲音并沒有具體內容和來源,讀者難以確認或反駁其正當性。
美方新聞通過多種策略將譯文再情景化,影響讀者對譯文的理解,同時存在斷章取義、歪曲拼湊和過度解讀等現象,充分體現了媒體基于特定立場建構新聞語篇的主觀性和片面性。面對差異與隔閡造成的翻譯接受困境,孤立地判斷譯文或翻譯實踐是否實現對外功能顯得過于武斷,應該關照翻譯與其他社會實踐的相互配合。中方媒體通過專欄或系列報道對譯文進行了深入和延續(xù)的詮釋,可以看作是新聞實踐配合翻譯實踐的一次積極嘗試,在傳播講話內容的同時試圖就熱點問題與國際社會進行交流溝通。
通過對特定中央文獻英譯文在中美不同媒體中的接受情況進行個案研究,發(fā)現中美新聞都多次引用譯文表達,一定程度上認可譯文的權威再現。但與中國新聞傳遞并加強譯文效果不同,美國新聞對譯文的加工和處理呈現消極的話語效果,容易造成交流隔閡。中美新聞對譯文的不同接受情況反映出此次翻譯實踐在實現對內、對外功能上存在差異,這既與翻譯本身的弱點有關,也與譯文誤用所造成的接受困境有關。
將翻譯作為社會實踐,并觀察譯文消費產生的話語效果,可以發(fā)現翻譯實踐中直接性與間接性、即時性與延時性等特征并存。一方面,相關研究可以挖掘翻譯中容易被忽視和利用的弱點,錘煉翻譯的語言表達,增強翻譯的直接、即時效果;另一方面,也應考慮造成譯文誤用的媒體立場因素,關注翻譯在與其他社會實踐的互動中所形成的間接、延時效果。與同期美方新聞中的即時接受情況形成鮮明對照,該譯文為中方新聞的長期報道提供了可靠材料,產生的積極話語效果以中方新聞為媒介持續(xù)傳播,是新聞實踐與翻譯實踐共同參與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建構的積極嘗試。從批評話語分析視角探究中央文獻英譯文在中美兩國媒體中的接受情況可以更清晰地考察翻譯“為中國的文化傳播服務,為中國的理念走出去服務,近年更是為中國構建自己的國際話語體系服務”(黃友義,2018:10)的實際社會效應,豐富中央文獻翻譯研究的理論與實踐。
致謝:本文的寫作及修改承蒙導師田海龍教授的悉心指導與鼓勵,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