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陽 楊軍
【摘要】通過對竇桂梅老師課堂教學的分析發(fā)現(xiàn),其教學藝術在課始、課中、課終三個階段具有不同體現(xiàn)。課始階段體現(xiàn)為導入藝術,課中階段體現(xiàn)為提問、評價、朗讀藝術,課終體現(xiàn)為板書、總結藝術。
【關鍵詞】竇桂梅;閱讀課堂;小學語文;教學藝術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竇桂梅老師的“主題教學”是通過確立主題,將“聽說讀寫”訓練和“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統(tǒng)整起來,具有豐富性、基礎性和發(fā)展性三個特征,成為當前小學語文教育領域一種頗具影響的模式。筆者通過觀看和分析竇桂梅老師的授課實錄,以教學流程為線索去探究竇桂梅老師的課堂教學藝術。
一、導入環(huán)節(jié)的藝術追求:課始激情情始生
(一)破題導入
小學語文教師如果想上好一堂語文課,弄明白一篇文章的題目是很關鍵的,在小學教材中題目的形式多種多樣。教師通常都會借助題目導入課文,但如何透過表層意義而進行深入挖掘,則各有側重。竇桂梅老師的破題導入就別具特色,竇老師可以抓住題目的深層含義。例如,在執(zhí)教《再見了,親人》時,竇桂梅老師先是在黑板上寫了一個“親”字,并講述這個字的演變過程,然后再講述“親人”這個詞語,同時竇老師通過歌曲、詩歌、閱讀文本等形式來講述有血緣關系的親人。讓學生們來感受到父母和孩子如同大樹和枝葉一樣,血脈相連,不可分割。再通過講述抗洪搶險的戰(zhàn)士和非典時期的白衣天使,以及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頒獎詞來感受沒有血緣關系的親人。竇桂梅老師的導入,把《再見了,親人》的作品主題、情感與孩子真實的生活經(jīng)驗、情感體驗銜接起來,從而學生實現(xiàn)移情式的理解。
(二)意境導入
意境導入又稱為激情導入,教師在教授文章時借助文學作品或者歌曲視頻來創(chuàng)設情境讓孩子們入情入境,歌曲和詩歌的文學性和易傳播性的特點可以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這個時候的孩子們處于一個良性的情境準備狀態(tài),為新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例如,竇桂梅在執(zhí)教《游園不值》時讓孩子們伴隨著美妙的旋律唱起了《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曲的合唱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激發(fā)孩子們的自我思考的能力,然后竇老師又引用到了賈島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這句詩歌的引用再次把孩子們帶入到優(yōu)美的意境中,恰到好處的詩歌和歌曲的來回切換,讓孩子們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充滿了好奇,并且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本節(jié)課的興趣。這種導入方法符合心理學當中的學習興趣的創(chuàng)設,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成分,而學習的內驅力可以通過直接發(fā)生和間接轉化兩種途徑來形成。
(三)談話導入
談話導入是建立在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最平等的導入方式,容易被孩子們所接受,引起孩子們的有意注意,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動機。竇老師的談話導入的目的性每次都是很明確。例如,在執(zhí)教《秋天的懷念》時,竇老師上課時先問到大家剛才主持人介紹我是從哪里來的,然后又說道,給孩子們帶了一個小禮物,這個禮物是學校的一位校友——史鐵生,然后對史鐵生進行了介紹,然后通過史鐵生的眾多文章導入本節(jié)課的《秋天的懷念》。竇老師通過談話的方式很自然地引出了本節(jié)課的關鍵性人物,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有意注意,再通過引入史鐵生的一篇文章來導入本篇文章,這樣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增加孩子們對本篇文章的理解。談話導入要注意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談話的目的性不能偏離本堂課的教學。
二、課堂中的藝術追求:課中悟情情更濃
(一)課堂提問藝術
1.提問的溫度。竇桂梅老師認為:“沒有情感的課堂就像一口枯井,沒有激情的男教師就像立不起來的空麻袋,沒有激情的女教師就像沒有光澤的舊瓷器。即使每一個人的激情不同,但是,這種溫度一定是生命自然和諧的溫度。”竇桂梅老師每一節(jié)課的提問都是因時制宜地發(fā)揮課堂教學機智,她的態(tài)度決定了她的提問的問題的質量和溫度。例如在執(zhí)教《朋友》一課時,文章有這樣一句話“茫茫人海中就有有一個人不怕死,而且真是愿意替別人坐牢,他就是皮斯阿司的朋友——達蒙”,竇老師讓孩子們反復朗讀這一句話,問一問孩子們還能聽到什么。當孩子們回答正確的時候老師加以表揚,當孩子們回答沒有邏輯錯誤的時候,竇老師給出引導,循循善誘,讓學生盡情發(fā)揮想象,竇老師的課堂提問用情感在做催化劑。
2.提問的廣度。提問的廣度指的就是提問的問題不能有固定的答案出現(xiàn),但是可以有一個大致的范圍。這樣的問題可以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訓練。竇老師在執(zhí)教《晏子使楚》時,通過補充《胯下受辱》中韓信的“看了看”和晏子的“看了看”進行比較這兩個典故有哪些共同點和不同點。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情節(jié)看似相似的兩個詞語但內涵卻大有不同,這個問題需要你從不同的角度去觀看就會有不同的見解。竇老師課堂的廣度指的是兩個層面的含義,一個是在竇老師的課堂可以注意到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被提問到;另一層含義指的就是竇老師的語文素養(yǎng),竇老師擁有豐富的語文知識和文化底蘊對每節(jié)課的文章把握和知識拓展都是得心應手。
3.提問的深度。提問的深度就是指提問的問題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提問的問題要逐步深入,難度要適中。例如,在執(zhí)教《圓明園的毀滅》時,在快要結課的時候,竇老師深情地說道:“圓明園的大火早已經(jīng)熄滅,可是我們思考的腳步不能停止。有著五千年文明的中國為什么會被幾千個強盜殺到京城?圓明園燒掉的究竟是什么?毀滅的究竟是什么?永遠也毀滅不了的是什么?”竇老師一連串有深度的問題,讓孩子們一下從對英法聯(lián)軍的憤怒和惱火中回到對民族的歷史的反思上面。這種循序漸進的“階梯式”問題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對本節(jié)課的理解。
(二)課堂評價藝術
1.引導學生相互評價。學生互評體現(xiàn)了新課標的理念,以學生為本,體現(xiàn)了教育的民主化,學生之間的互評可以增加學生的信心和學生對本門課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執(zhí)教《秋天的懷念》時,她就讓學生進行生生互評,讓孩子們根據(jù)課件上面的自測進行文章的朗讀,然后讓學生進行互評。竇老師把主動權給學生不僅增加了師生之間的信任,也是對孩子們自學能力的一種肯定,很大程度增加了孩子們學習這節(jié)課的興趣。這樣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挖掘文本,感悟文本。
2.結合體態(tài)語言評價。評價的語言不僅可以通過口語也可以通過體態(tài)語進行評價,例如和學生握手、撫摸學生們的頭、豎起大拇指、深情地擁抱、熱烈地鼓掌等等,竇老師則對于體態(tài)語的運用就可見相當?shù)氖炀?。例如竇老師在執(zhí)教《牛郎織女》的時候,當學生談到牛郎和織女的依依不舍的時候,孩子們的聲音哽咽起來,這個時候竇老師給了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這讓孩子們感受到了老師的關愛和對文章中的人物的同情。
(三)課堂朗讀藝術
新課標中指出,要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朗讀需要注意朗讀的形式和朗讀的基本要求,竇老師對這一方面的訓練就按照課標的要求來進行練習。例如竇桂梅老師在執(zhí)教《我的中國心》這節(jié)課時,課文的中心主旨句是“我說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連續(xù)出現(xiàn)了三次,竇老師為了讓學生們仔細領略文章中作者要表述的意思,她讓學生齊讀、默讀、自讀、領讀……這句中心句她讓學生們反反復復朗讀了十幾遍,學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了升華。
三、課堂收尾的藝術追求:課終喑情情未了
(一)課堂板書藝術
1.課題板書。板書的藝術魅力是靠教師的教學手段表現(xiàn)出來的。竇桂梅老師在執(zhí)教《再見了,親人》的時候,先板書“親”字,然后引入“親人”的概念,中間讓學生在黑板上板書對親人的理解,學生們舉出了一大堆例子,有血緣的親人,沒有血緣的親人,這時竇老師導入本課中沒有血緣的親人,板書“再見了,親人”。此板書一下就突出了文章的重點,強化了文章的中心,還活躍了課堂的氣氛,激發(fā)了學生們想學習本節(jié)課的好奇心。
2.主板書藝術。教師們的授課都是通過語言表達去傳授知識,這樣就有可能造成學生無法準確地掌握本節(jié)課中的重點,很難全面地去把握該節(jié)課的知識體系,而板書則可以很好地改善此問題,板書是教師上完課以后留給學生最直觀的東西,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打造的該節(jié)課的高度濃縮。主板書的設計必須是這節(jié)課的整體框架,這樣才能讓學生了解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文章的邏輯框架。竇老師在執(zhí)教《圓明園的毀滅》時,主板書是“走近圓明園”“走進圓明園”“走出圓明園”,該板書清楚明了,學生一下就了解了文章的大致思路,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有興趣地去學習該文章,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不錯的體驗。
(二)課堂總結藝術
上課如同寫文章,不僅需要一個良好的開端,還需要有一個很棒的結尾,所以一節(jié)課的總結性語言也是十分重要的。
1.總結的激勵性。激勵性,指的就是教師根據(jù)這一節(jié)課內容得到的主旨或者中心句讓孩子們從中學到知識和道理,當然一個恰到好處的總結方案可以更好和準確地去激勵學生。例如在竇老師執(zhí)教《圓明園的毀滅》這節(jié)課中,在最后總結的時候,竇老師將黑板上的板書“亭臺樓閣”“熱鬧街市”“金碧輝煌”“山鄉(xiāng)村野”全部都擦掉了,在擦掉的時候讓學生把原文的有……有……有……給改成“沒有了”,這一個總結性設計讓孩子們再一次感受到英法聯(lián)軍的可惡行徑,激勵孩子們前進。
2.總結的趣味性。總結的趣味性可以讓孩子們更想有學習下一節(jié)課的欲望,激發(fā)學習動機,讓孩子們在一節(jié)課的緊張學習氣氛中掙脫出來保持下一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的激情。在執(zhí)教《晏子使楚》時就抓住了這一點,竇老師深情改唱《三國演義》片尾曲結束本科的教學,使課堂達到了高潮,達到了本文從文中吸取文化知識、積累文化素養(yǎng)、提高文化品位、培養(yǎng)愛憎情感的目的。
3.總結的概括性。一篇文章教師在總結的時候有一個很好的概括可以加強孩子們的思考能力和加深學生的記憶能力。竇老師在執(zhí)教《珍珠鳥》的時候就注意到了這一點,對于鳥放還是不放這個兩難問題進行了再一次的總結性概括:“我們人類不只是地球的唯一,該怎樣和眾生彼此信賴,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和經(jīng)營這個世界?明白這個問題的沉重和迫切,引發(fā)同學們的更多的思考,也許才是我們走出教室后的真正的收獲?!备]老師的這一總結性語言讓孩子們體會到了“信賴”的重要性,也為課下孩子們應該怎樣做做好了鋪墊。
竇老師的教學藝術不管是幽默風趣還是深情滿滿抑或是慷慨激昂,最終主要的就是為了彰顯出孩子們的個性發(fā)展,發(fā)展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培養(yǎng)孩子們愛上語文的興趣。
參考文獻
[1][捷克]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2]竇桂梅.竇桂梅與主題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附 ? ?注
本文系遼寧省社科聯(lián)項目(項目名稱:供給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師范教育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18lslktyb-004)。
作者簡介:王廣陽,1996年生,遼寧大連人,渤海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楊軍,女,1969年生,遼寧錦州人,渤海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小學教育語文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