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鎖繡”作為古代基本繡法之一,在我國刺繡工藝歷史上占據著重要位置。20世紀后半葉,湖南長沙、新疆尉黎、甘肅武威等地繡品相繼面世,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幫助?;谥T位學者著錄的圖錄書籍所收錄的資料,進行了整理。筆者試圖從工藝美術的角度分析漢代“鎖繡”工藝為主流繡法的緣由。
關鍵詞:鎖繡;漢代;工藝;紡織品
一、“鎖繡”的歷史概況
“繡”是一種用彩色線在面料上做增型花紋、圖像或者文字的工藝手段,據傳早在堯舜時期就已出現(xiàn)?!啊渡袝び輹酚浀鬯戳钕挠碇谱饕律?,衣裳上即繪繡有十二章圖紋?!盵]商周時期也有很多相關記載,《詩經》中就時常出現(xiàn)刺繡的身影,如“我覯之子,袞衣繡裳?!焙汀熬又辽?,黻衣繡裳。”至秦漢時期,貴族士大夫更是“衣必文繡”,這種審美傾向促成了刺繡工藝的極大發(fā)展,而“文景之治”的繁榮為刺繡所需要的經濟需求奠定了基礎。
早些年,曾有學者對中國刺繡的針法進行了整理與研究,并總結得出了9類共計40多種的結論。其中“鎖繡”作為基本針法之一,它在中國刺繡工藝歷史上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目前,已出土實物中,最早發(fā)現(xiàn)的鎖繡痕跡為河南安陽婦好墓銅觶上所黏附的繡品組織,遂其產生上可追溯至商晚期。湖北江陵馬山1號墓出土的21件繡品更是全部采用鎖繡法進行裝飾,不難看出秦漢時期是鎖繡發(fā)展的高峰。
二、鎖繡針法概述
鎖繡因其外形很像發(fā)辮,所以它有另外一個名字,叫“辮子股針法”,部分出土繡品便是依照這個名字命名的,例如1974年出土于陜西寶雞茹家莊的西周時期繡品“辮子股刺繡印痕”。鎖繡的原理很簡單,是由一根線形成的等大的線圈套疊很成,線圈的或松或緊影響著單元“鎖節(jié)”的大小,起針落針的間距影響著鏈條的粗細,繩線的粗細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鎖節(jié)”的緊密程度,這幾者間相互影響卻又相互依存。
根據落針位置的不同,鎖繡有“鎖繡針法”“開口鎖繡”“閉口鎖繡”“雙套鎖繡”“辮子繡”“接針繡”幾種不同類型。“鎖繡針法”是基礎針法,余下幾種都是它的變體。夏鼐先生曾對鎖繡針法的步驟進行解析[],線頭結在面料北側,由a點刺出,再由附近的b點刺入,兩點間的線不拉緊,以此形成一“C”形線圈。由b點刺入的線在面料背面斜跨到c點刺出,c點所對應的正是上個線圈的a點處,重復以上步驟便會出現(xiàn)“鎖繡法”特有的鏈狀結構。
三、結語
常沙娜老師書[]中所收錄漢代繡品共34件,其中使用了鎖繡法者22件,占了6成以上的比重。說明在目前已出土的漢代繡品中,鎖繡法為主流。夏鼐先生和吳山先生在各自的書文中均有提及。
根據地料的不同對這22件繡品統(tǒng)計,共11件絹制品,4件毛制品,綺和羅制品各2件,綿、織錦和縑各1件。絹毛類材料大多為單層平紋,所以質地不細密甚至會出現(xiàn)孔洞,所以無論是印染還是編織都會出現(xiàn)紋樣粗糙的情況。若是不加裝飾,外觀看上去確實樸實無光華 ,所以刺繡是較為合適的裝飾手法。即使是細密如錦,在圖形表現(xiàn)的靈活度上也是不及刺繡的,刺繡可以更加自由的彎曲線條。而綢緞一類質地較為細密且略硬挺的面料采用鎖繡法易造成表面不平整和抽絲現(xiàn)象。
在目前收集到的22件鎖繡法繡品中,出現(xiàn)草枝花卉紋16次、云紋14次、格紋6次、其余蠶紋、點紋、聯(lián)珠紋、對鳥紋各1次。這些出現(xiàn)次數多的紋飾圖案都是線狀結構或帶狀結構的,且多彎曲轉折處。線條靈活度高,夏鼐先生在《新疆新發(fā)現(xiàn)的古代絲織品——綺、錦和刺繡》一文中曾有提及,雖然幾何紋的織錦排布規(guī)律整齊,但是若遇到了曲線或者與經緯線排布方向有異的部分就會出現(xiàn)鋸齒形肌理,呈現(xiàn)出“馬賽克”效果。而與之恰好不同的是刺繡紋飾的線條大多行云流水、一氣呵成,這是織錦所不及的優(yōu)勢。
但是,“鎖繡”也是有缺點的,并不完美。第一點,就時間問題來說,由于需要反復的套疊和穿刺,所以過程極為耗時,隨著織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找到了更快的織造方法;第二點,就材料問題來說,“鎖繡法”對于繡線的消耗要遠超過“平繡法”,古代的資源本就匱乏,這種資源的過度占有顯然十分不合理;第三點,就傳承問題來說,“鎖繡”除了要掌握圖形分布外,還要對每條鎖鏈狀線條的寬窄、間距把控好,學習周期長,所以相關人員培養(yǎng)時間較長。除此以外,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紡織品技術平民化,精神內涵世俗化,由最初的極少數人擁有轉變?yōu)槭廊私杂械那闆r。需求的改變推動了紡織品的發(fā)展?;谝陨系脑?,鎖繡雖然未完全退出刺繡舞臺,但漸漸被各種其他繡法和其他裝飾方法(如印染工藝)替代。
參考文獻:
[1]黃能馥.中國服飾通史[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5:
42-62.
[2]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7.8:264-272.
[3]高春明.中國傳統(tǒng)織繡紋樣[M].上海書畫出版
社,2001:14.
[4]夏鼐.新疆新發(fā)現(xiàn)的古代絲織品——綺、錦和刺繡[J].考古
學報,1963(01):45-76+156-170.
[5]常沙娜.中國織繡服飾全集(第2卷 刺繡卷)[M].天津人民
美術出版社,2004:29-64.
作者簡介:吳昱(1995.6-),女,錫伯族,遼寧沈陽人,西安美術學院史論系17級在讀研究生,藝術考古專業(yè),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紡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