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摘? 要: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著教學內容的實效性與合理性、教學方法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等一些問題。通過案例呈現(xiàn)與教學反思,分別對以上問題給予了呈現(xiàn),并針對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用分別提出了相應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中小學體育教學;教學方法;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G633.9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19)09-0033-03
新課改把教師從“教什么、怎么教”都規(guī)定好的大綱綁架中解救出來,卻也給一線教師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選擇哪些教材作為教學內容呢?這些內容是否有效、合理呢?隨著看課、評課的增多,中小學體育教師在這方面暴露出了諸多問題。不可否認,這些問題或許并不會隨著我們的探討而得到解決,甚或關注,中小學轟轟烈烈的教學改革研討與公開課或常態(tài)課上時常出現(xiàn)的以上類似問題所形成的矛盾局面足以說明交流、辨明問題的必要性。胡適先生說,多談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想必直面問題總比逃避問題來得要更勇敢。
一、問題一:教學內容的實效性與合理性問題
教學內容作為教學目標達成的載體,“要符合教學的目的和需要”[1]。“目標引領內容”是《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2011)》﹞的一大亮點,也是對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關系的高度概括?!稑藴剩?011)》中明確指出,“教師應根據(jù)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目標,認真分析教材,選擇和設計教學內容”[2]。因此,在談到教學內容的選擇時,需要與教學目標相結合,方可有的放矢。這里,教學內容的實效性問題是指教學內容沒有起到支撐教學目標的達成問題,而合理性問題則是指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教學目標的要求不相符的問題。
(一)教學案例一與反思:實效性問題
1.案例一課堂觀察實錄:前滾翻+合作、競爭意識
該堂課教學對象為水平二四年級學生,教學內容為“前滾翻”。從教師的教案來看,其教學目標是從認知、技能、情感三個維度進行陳述的,其中,情感維度目標表述為“培養(yǎng)學生在集體環(huán)境中的協(xié)作精神”。從課堂教學情況來看,教師在進行了前滾翻講解示范、個人單個前滾翻、個人連續(xù)前滾翻之后,進行了“繞體操墊折返跑”的課課練,然后是結束部分。
2.教學反思:情感維度目標如何達成?
在看這堂課的過程中,筆者一直帶著一個問題:該教師會安排什么教學內容來達成情感目標?但是,直到課結束,并沒有哪個環(huán)節(jié)讓筆者明顯感受到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精神。從這個角度來說,該堂課或許在技能目標的達成上較好,但是,情感目標卻是落空了。對此,有些教師可能會說,一堂課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所有目標都能完成,應該有所側重。但是,正因如此,才會有對我們體育教學的批評之聲:體育課過于單一、競技化,只是追求學生技能的提高。不必諱言,情感目標因為評價的難度、達成的難度而一直在回避——對體育課的評價只是從學生運動技能或體質發(fā)展情況進行評價便是明證。然而,隨著“立德樹人”這一總目標的提出,以及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體育品德維度的確立,都讓體育教學中情感目標的達成問題不得不發(fā)人深省。筆者認為體育教師需要從以下兩方面加以思考:一是教案中情感目標的表述上,這屬于理論思維層面;二是教學中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實施上,這屬于實踐思維層面。對于第一方面,《標準(2011)》中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目標應充分體現(xiàn)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思想”[3]。這實際上為教師在教學目標的撰寫表述上提供了指導,而目標的表述也為目標的達成提供了指向。“培養(yǎng)學生在集體環(huán)境中的協(xié)作精神”這一目標如果改為“學生在前滾翻接力,在游戲比賽中表現(xiàn)出合作行為與協(xié)作精神”,那么,情感目標的達成便有了載體,即游戲或比賽,這正是“過程與方法”的具體應用。當然,盡管相關培訓或教材中都會提及教學目標的撰寫問題,但現(xiàn)實中此類不考慮目標完成條件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至于第二方面,如果第一方面沒有標明具體的教學內容——前滾翻接力,那么,教師便面臨著選擇怎樣的游戲或比賽的問題。即便是明確了前滾翻接力,那么,帶有“保護與幫助”的前滾翻接力與單純的前滾翻對面接力在發(fā)展學生協(xié)作意識上也會有所不同。因此,選擇哪些內容確實需要從教學目標出發(fā)考慮教學內容對教學目標的理論支撐問題,以及現(xiàn)實教學中不同達成度的實效性問題。
(二)教學案例二與反思:合理性問題
1.案例二課堂觀察實錄:籃球單手運球
該堂課教學對象為水平二小學三年級學生,教學內容為籃球單手運球。該教師在準備活動部分進行了圍繞球的熱身操,接下來分別進行了左右手的單手原地運球與直線運球的講解示范、練習,最后進行了直線運球接力游戲。在課課練部分,教師安排了“支撐爬行”的體能練習。
2.教學反思:教學內容是否需要符合生活實踐?
本堂課呈現(xiàn)了不同形式的籃球單手運球,而且通過游戲激發(fā)了學生的練習興趣,起到了鞏固教學內容的目的,在內容安排上看似沒有什么不妥。但是,在看完課后,筆者首先想到的問題是:我們教給學生知識——一些運動項目的動作技術,最終目的是什么?如果說淺層或者近期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這些運動技術的話,那么最終的教學目標便是希望學生能夠在今后的生活中應用所學的運動技術,這些應用更多的可能是在運動場上比賽時,這本身也是終身體育的理念所在。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是否需要盡量教給學生接近比賽情境的運動技術,以便學生能夠及時地感受到所學知識的有用性,更能在今后加以應用呢?也就是說,“教學應該關注學生目前的與未來的生活,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與生活的聯(lián)系,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4]。如此一來,問題便來了。本課堂上,教師教給學生原地運球的方法是,左手抬起至胸部彎曲呈護球狀,右手持球,半蹲運球;在行進間直線運球時,仍是要求學生按照這個姿勢運球。我們知道,一場籃球比賽中,很少會采用這種運球方式,只在對手貼身防守時才可能用到,行進間更不會用到這種運球方式。因此,我們說,這一教學內容安排的不合理之處便在于可能與實際的生活實戰(zhàn)不相符,學生在習得了這一運動技術之后很難在現(xiàn)實比賽中得到應用。因此,這里所說的教學內容的合理性問題是指教學內容安排與最終的生活化目標或終身體育目標不相符,出現(xiàn)了無法學以致用的問題。
此外,最近有了關于“方法即內容”的討論。對此,我們持認同態(tài)度,而且我們認為這里的方法包括了運動技術本身與運動技術的練習方法?!稑藴剩?011)》在“課程性質”中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學習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方法為主要內容……的課程”[5]。眾所周知,運動技術作為操作性知識,是某項運動某些動作的操作方法,運動技術本身作為內容無可爭議。教學內容,顧名思義,便是教與學的內容,教師提供給學生不同的練習方法,學生便以這些練習方法為內容進行學習,以便習得或者鞏固相關運動技術,形成運動技能。正如語文,教給學生一個字或詞,總要通過組詞、寫作或閱讀來增加學生對該字或詞的熟悉程度,這里,寫作、閱讀作為字或詞的練習方法(鞏固方法)都是語文的教學內容。因此,我們說“方法即內容”中的方法包括了運動技術本身與運動技術的練習方法。如此辯解,也是看課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些教師在教案上教學內容一欄中填寫有誤,另外練習方法的安排無法為運動技能發(fā)展服務的情況(如籃球投籃練習,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都沒有機會投籃,何談成功感體驗,運動技能發(fā)展問題)。
(三)教學內容選擇的教學建議
教學內容的選擇過程中,盡管經(jīng)驗很重要,但是,亦應該從學理性與應用性方面考慮實效性與合理性問題,我們稱之為體育教學內容選擇的實效性原則與合理性原則,具體表述如表1所示。
二、問題二:教學方法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問題
看課、評課過程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評課中大家經(jīng)常討論重難點、課課練等部分的問題,卻很少涉及教學法問題。當前,相比于講解法、示范法等側重“教”的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啟發(fā)式教學法等側重“學”的方法在體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同教學內容一樣,教學方法同樣需要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學對象的差異進行選擇,任何教學方法都有其合理性與科學性,不存在絕對的好或者不好,關鍵在于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應用能夠體現(xiàn)教學需要,以及對這些方法的熟悉程度。現(xiàn)實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在選擇和應用相應的教學方法時便存在著因對教學方法理解的不準確而導致教學方法應用上的科學性問題,以及教學方法選擇的合理性問題。
(一)教學案例三與反思:科學性問題
1.案例三課堂觀察實錄:健美操的小組合作學習法
該堂課教學對象為水平四初中二年級學生,教學內容為健美操。教師由視頻導入,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復習已學過的健美操動作,然后教師對新授健美操動作進行了講解示范,學生2人一組練習,再過渡到小組整體練習,練習5分鐘后教師給每個小組布置了同樣的問題:各自根據(jù)前面學過的健美操動作小組自己創(chuàng)編一套健美操動作。各小組根據(jù)教師布置的任務進行了小組練習,5分鐘后進行了練習效果的展示,教師進行評價,最后進行放松練習。
2.教學反思:教學方法的選擇貴在“求新”還是“求真”?
看得出來,這節(jié)健美操課的主要教學方法便是小組合作學習法,從準備部分的小組合作復習已學過的內容,再到新授動作的小組合作練習,都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教學。從現(xiàn)實教學來看,效果也比較好,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很高。看完這節(jié)課后,筆者的一個疑問是:該教師采用的小組合作學習法在應用流程上是否準確呢?盡管作為合作學習研究的代表人物約翰遜兄弟(David Johnson和Frank Johnson)認為,“合作學習可以應用于任何學科和任何學習任務當中”[6],但是,他們也指出,“合作學習應具備五項要素:積極的相互依賴、面對面的互動、個體責任、人際交往和參與小組活動的技能、小組自評”[7]。以往研究與實踐表明,對于合作學習法來講,給小組提供合作學習情況及時的評價以及準確、清晰的合作學習標準至關重要。就本堂課而言,值得商榷的地方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在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復習學過的健美操動作后,并沒有給學生小組展示復習效果的機會(實際上,這個環(huán)節(jié)也是認識學生所學運動技術,了解學生水平的機會);二是在布置小組練習任務時,并沒有給各小組說明小組學習效果的標準,也就是沒有讓各小組清楚從哪些方面進行創(chuàng)編更加符合評判標準。如此一來,小組合作學習便沒有清晰的學習目標,這也將直接影響小組合作學習法的實施效果。因此,體育教師在運用某種教學方法時需要根據(jù)教學方法的要求進行嚴謹?shù)慕虒W設計,保證在理論層面保持教學方法的準確性,對教學方法的選擇不能單純“求新”,更重要的還是要“求真”。
(二)教學案例四與反思:合理性問題
1.案例四課堂觀察實錄:前拋實心球的練習法
本堂課教學內容為實心球,教學對象為初中二年級學生。教師帶領學生慢跑后進行了“鞭打、壓肩”專門性準備活動?;静糠?,教師示范講解兩人對抗拉肩,肩關節(jié)充分拉開后,小臂快速鞭打;學生兩人一組進行練習。3分鐘后,教師提示“如何扔得更遠”,然后示范講解“肘關節(jié)彎曲做鞭打動作”,學生兩人一組再次練習。3分鐘后,學生間距10米,進行前拋實心球的練習,教師巡回糾錯。5分鐘后,教師指出“體育中超越器械的概念,目的是將器械扔得更遠”,然后示范講解并練習了“弓步振胸、對抗拉跳”等動作,每個動作練習3分鐘左右。最后是體能練習與放松操部分。
2.教學反思:教學方法如何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看得出來,以上案例中教師主要運用了練習法,再具體一些,可以說是反饋練習法,即“有目的地通過練習,意識到實際動作與要達到的目標之間的差距,從而獲得反饋信息、及時糾正的方法”[8]。該方法在日常的體育教學中也為大家所廣泛使用,對于學生運動技術的學習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不知大家是否發(fā)現(xiàn),以上案例中教師對學生學習的管控是否過于頻繁了,或者說過于主導了呢?學生的學習行為變成了“教師怎么說,學生便怎么做”的被動行為。如此一來,這是否與當前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以學生為本”“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理念相違背了呢?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便在于該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不盡合理。實際上,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著兩個重要的問題呈現(xiàn)給學生,即“如何扔得更遠”,與“體育中超越器械的概念”,這兩個問題完全可以轉化為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或任務,即給各小組在不同時機提出這兩個問題——“如何才能扔得更遠?”“如何才能超越器械?”然后小組內部展開討論,并進行嘗試性練習(考慮到安全,可以用紙球或其他器械代替實心球),最后展示小組合作學習效果,教師進行點評后,再將問題答案告知大家,各小組再進行練習。如此一來,學生練習的積極性、主體性與案例相比,哪個表現(xiàn)得更好已然顯見,學生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也能得到相應的培養(yǎng)。有人認為,“教學方法的合理性主要取決于教學內容本身以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學生能力水平”[9],但是,我們卻認為,教學方法的合理性更關鍵的還是來自于教師對教學理念的把握以及對教學方法的熟知程度。
(三)教學方法選擇與應用的教學建議
總的來看,一線體育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應用上存在問題亦屬正常,無論剛剛入職的新教師,還是有經(jīng)驗的老教師,對教學方法的理解會有所不同,但都應該足夠重視教學方法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問題,我們稱之為科學性原則與合理性原則(表2)。
三、結語
教學內容的實效性與合理性問題、教學方法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問題結合相關案例進行了探討,以上討論也僅僅是我們在看課、評課過程中或結束后的所思所想,難免有以偏概全或不恰當之處,并且未能給出盡善的解決策略,但正如菲利普·庫姆斯在《世界教育危機》中所言,我們不期望也不可能“成為提供所有答案的圣經(jīng),而是喚起人們對這些尖銳復雜的教育問題廣泛的討論,并對此作出貢獻”[10]。若真能如此,也算為本研究增添了幾分價值。
參考文獻:
[1]施良方,崔允漷.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44.
[2][3][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43.
[4]李長吉.教學論思辨[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54.
[6]盛群力,魏戈.聚焦五星教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236.
[7]崔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68.
[8]程昕.新時期我國體育教學實踐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90.
[9]《課堂教學理論與方法》編寫組.課堂教學理論與方法[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149.
[10]菲利普·庫姆斯.世界教育危機[M].趙寶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