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 趙逵夫
《東皇太一》是《楚辭·九歌》的第一篇?!毒鸥琛饭彩黄?。舊說多以為是屈原流放于沅湘流域(即當(dāng)時所謂“江南之野”)以后見到民間祭祀歌舞,以其辭鄙陋而更定其辭作成。王逸《九歌序》說: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其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弗郁。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為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jié),托之以風(fēng)諫。
此言《九歌》之作受沅湘一帶民間祭祀舞詞的影響,但為屈原的獨立創(chuàng)作。至南宋時朱熹,大約覺得作為創(chuàng)作了《離騷》《天問》和《九章》那樣作品的詩人,感情沉郁而激烈,卻在被放逐的情況下寫這些或顯得輕松,或情感纏綿,突出地表現(xiàn)出男女情思的作品,難以解釋,因而認(rèn)為是屈原被放逐沅湘之間,見到民間祭祀歌舞,“頗為更定其詞,去其泰甚,而又因彼事神之心以寄吾忠君愛國、戀戀不忘之意”(《楚辭集注》)。此后學(xué)者們多取朱熹之說。
但也有個別學(xué)者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拉開《九歌》同屈原的距離,認(rèn)為它是屈原之前寫作的作品。胡適在1922年發(fā)表的《讀〈楚辭〉》一文中說《九歌》是“最古的南方民族文學(xué)”。陸侃如1923年出版《屈原評傳》對胡適之說稍做修正,說《九歌》“是《離騷》等篇的前驅(qū)”,“是楚語古詩與《離騷》間的過渡作品”,推斷其時代“大約在公元前五世紀(jì)”。游國恩的《楚辭概論》(商務(wù)印書館1934年版)就取其說,在所介紹的屈原作品中沒有《九歌》,而列專章另做論述。陸、游二位從作品的形式和文學(xué)進化的角度來考慮《九歌》的作者與時代,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是將《九歌》同屈原完全脫離關(guān)系,則過于武斷。故1956年出版的《楚辭選》的“前言”中又向朱熹之說靠了一下,說:“《九歌》本來是春秋末年或戰(zhàn)國初年的楚國各地的民間祭歌……后來可能經(jīng)過屈原的加工?!瘪R茂元《楚辭選》也取此說。
此外的其他各種說法除個別極荒謬的“漢代說”之外,各有依違,紛亂交叉,不一一羅列。
其實明代以來有幾位學(xué)者已經(jīng)指出《九歌》是屈原被放逐之前所作。如明汪瑗《楚辭集解》中說:
《九歌》之作安知非平時所為者乎?奚必放逐之后之所作也?縱以為放逐之后所作,又奚必諷諫君上之云乎?
明清之間的周拱辰也說:“或亦未放時三閭大夫者職也?!保ā峨x騷草木史》)林云銘《楚辭燈》說:“余考《九歌》諸神,國家之所常祀,且漢非屬江南境,必?zé)o越千余里外往祭河伯之人,則非沅湘所信之鬼可知?!笔Y驥《山帶閣注楚辭》看法與之相近。近代學(xué)者馬其昶《讀楚辭》在陸侃如《屈原評傳》出版兩年后發(fā)表的《讀九歌》一文中說:
及讀《漢·郊祀志》載谷永之言曰:楚懷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助卻秦軍,而兵挫地削,身辱國危。乃知《九歌》之作,原承懷王命而作也。
據(jù)其文意,則以為作于屈原任左徒、制定憲令而被黜之前。只是他以為《九歌》作于懷王十七年楚國敗于丹陽、藍田兩次之后,所估計時間過遲。因為此時屈原已被放疏,懷王恐怕不會命他作此歌舞詞;從屈原的方面說,這時他正可借機勸諫懷王在內(nèi)政外交上多加反省,而不至于附和其以鬼神驅(qū)敵之心理。
如果綜合考慮上面所述五家之說,朱熹所顧慮及后代一些學(xué)者從楚國詩歌發(fā)展角度所提出的問題,大體上都可以得到解決。
20世紀(jì)40年代郭沫若在其《屈原研究》中說,《九歌》“當(dāng)作于他早年得志的時分,而不是在被放逐之后。要這樣看,對于屈原的整個發(fā)展才能理解”。其《屈原賦今譯》從《九歌》歌辭的清新、調(diào)子的愉快著眼,說“《九歌》是屈原未失意時的作品”。陳子展《楚辭直解·九歌解題》在羅列各家異說,又引述谷永、郭沫若等有關(guān)說法之后說,《九歌》“當(dāng)為受命于懷王而作,即為楚國王室舉行隆重的祭典而作”,并言“《九歌》作在懷王為縱長的強盛時代”。金開誠《屈原辭研究》從屈原的流放經(jīng)歷上、作者的身份和情感發(fā)展三個方面論證,認(rèn)為“它絕不可能是屈原晚年流放在沅湘地區(qū)時所作”。湯炳正等先生的《楚辭今注》也說:“這是屈原根據(jù)楚國國家祭典的需要而創(chuàng)作的一組樂歌?!?/p>
對于上面所列這些觀點,最有力的支持是20世紀(jì)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所公布江陵望山一號楚墓、江陵天星觀一號楚墓出土的竹簡。竹簡載楚人所祭神靈多有與《九歌》所祭神靈相合者,看來《九歌》中主要部分是屈原根據(jù)楚國國家祭典的需要而創(chuàng)作的祭歌。創(chuàng)作《九歌》中大部分作品時屈原年紀(jì)較輕,故基本上是按傳統(tǒng)的形式寫成,也確實“是《離騷》等篇的前驅(qū)”。其中只有《湘君》《湘夫人》二篇所表現(xiàn)為沅湘一帶民間傳說,而且形式上具有明顯的戲劇表演色彩。金開誠說:
從前許多注者之所以相信王逸之說,認(rèn)為《九歌》出于沅湘地區(qū),這與《九歌》中有《湘君》《湘夫人》二篇是不無關(guān)系的。《九歌》中的專祀之曲共十篇,“二湘”倒占了五分之一,比重未免太大;想必《九歌》真是沅湘地區(qū)祭祀所用,所以才對湘水之神如此重視。實則《九歌》之偏重“二湘”乃是另有淵源的。
看來“二湘”作于沅湘流域,屈原之后編輯《楚辭》者以其內(nèi)容、體例相近,而并入《九歌》之中。從形式上說,這兩篇情節(jié)相連相關(guān),表演性強,與祭典的歌舞風(fēng)格差距較大,應(yīng)是據(jù)被放江南之野所見民間歌舞辭所寫。
《九歌》中除《禮魂》之外,《東皇太一》《東君》《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都是祭天神的歌舞詞,除《東皇太一》因所祭為最高神,又兼有迎眾神的意義,故為參祭群巫的合唱,其他四篇均為受祭神靈(由充作神靈的靈巫承擔(dān))和主祭巫覡的對唱?!逗硬贰渡焦怼贰断婢贰断娣蛉恕肥羌赖氐o的,都是獨唱?!秶鴼憽肥羌廊斯淼?,采用合唱形式,體現(xiàn)出對為國犧牲者的尊崇。
《東皇太一》是祭楚國最高神靈東皇太一時由祭祀群巫的合唱?!稘h書·郊祀志》中說:“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叫作“東皇太一”,很可能是因為日月星辰皆起于東方,故先秦之時楚人以東皇太一為最尊之神,相當(dāng)于中原一帶所說的天帝。
《東皇太一》篇幅較短,人稱單純,語言明暢,是《九歌》中最好讀、學(xué)者們看法分歧最少的一篇。但深入研究,也有一些分歧與誤解。林云銘《楚辭燈》一書就指出了這一點。書中說:
此《九歌》第一篇,其較之他神,亦第一貴?!锌偸怯缕渚匆猿衅錃g,一意到底,有埋伏,有照應(yīng),段落甚明,無甚難讀,但苦為舊注傳訛汩沒耳。舊注把第六句“盍”字解作“何不”二字之義,不知“盍”字原有“合”與“覆”二義,“何不”二字乃詰問之詞。奏假無言,更有何人可詰問耶?此其一訛也。祭神或有歌而無舞……舊注因不解“將”“把”二字之義,硬作巫所持以舞之物,下面不得不以“疏緩節(jié)”作舞之節(jié),獨不玩末二句總收上文,只言五音,不言舞乎?此其二訛也。敬神重在主祭,不重在巫,“偃蹇姣服”,明明提出“靈”字謂靈之將一,若見其服之美,即《東君》之“青云衣”“白霓裳”是也。舊注乃把“靈”字硬作巫身……不但妄誕,且指巫為神,侮神極矣。此其訛三也。知此三訛,方許讀是篇妙文。
這里林云銘已將本篇的妙處與歷來被誤解處講得清清楚楚,所以很多具體問題我不用多講。
先秦時祭祀神靈(包括祭祖先),都有人著其服飾,象其身份,使受祭之神靈有所附依,祭者對其行禮、祭贊。先秦時北方稱這種代受祭神靈的人為“尸”。陳國及南方的楚國則由巫充之,叫“靈巫”。祭祀人迎其上座就位后對著他行禮、祭祀、歌舞?!毒鸥琛分兄挥小稏|皇太一》《國殤》是參與祭祀的群巫的合唱;代表受祭神靈的靈巫出現(xiàn),但并不表演歌唱?!抖Y魂》則是參與祭祀群巫的歌舞,具有送神的性質(zhì),靈巫不再出現(xiàn)。
本篇不同于《九歌》中其他幾篇之處有兩點:
一、篇章簡短,除第一節(jié)之外,內(nèi)容也較為寬泛,歌唱出了祭祀場面的莊嚴(yán)盛大、氣氛熱烈。因為它是緊接著祭祀活動正式開始前一系列程序的,祭祀儀式應(yīng)該首先是祭東皇太一。詩的開頭四句為一節(jié),說了祭祀東皇太一選了好日子、好時辰。這就說明了整個祭祀活動是以東皇太一為中心的。聞一多在《什么是九歌》一文中說:“因為根據(jù)純宗教的立場,十一章應(yīng)改稱‘楚郊祀歌’,或更祥明點‘楚郊祀東皇太一樂歌’。”他在《〈九歌〉的結(jié)構(gòu)》一文中又說:
漢《郊祀歌》辭出于《九歌》,漢郊祀禮大概也出于楚制。漢人祭東皇太一的歌辭稱《漢郊祀歌》,楚祭東皇太一的歌辭,應(yīng)稱《楚郊祀歌》,或詳細點,叫《楚郊祀東皇太一樂歌》。
聞一多的意思,第一,《九歌》是楚宮廷所用,非民間樂歌;第二,《東皇太一》是祭祀主神之辭,其他幾篇不能與之并列。當(dāng)然,詩中的“上皇”就已表明東皇太一為最高最尊之神靈。手持玉珥的長劍,身上佩戴的美玉,琳瑯作響。這是從服飾方面寫出人們所看到的神靈。因為雖然在人們的意識中神靈附于靈巫之體,但人們所看到的主要是不同于一般神靈的裝飾、佩戴。東皇太一第一個出現(xiàn)受祭,故本篇在頌揚東皇太一、表現(xiàn)歌舞祭祀盛況之外,也帶有整個儀式中迎神的作用。只是別的神靈并不上場(此即林云銘所謂“埋伏”)。所以歌詞除開頭之外,關(guān)于神靈的活動沒有什么具體描述,比較簡略。
二、是由參與祭祀的全體群巫的合唱,莊嚴(yán)而氣勢宏大。這就顯示出這一段祭祀活動的非同一般。詩的第二節(jié)四句通過祭祀場面的宏大盛奢來表現(xiàn)祭祀的不平常。其下七句先是從音樂聲響的方面寫祭典之盛,甚至感到滿堂的芬芳之氣?!拔逡艏娰夥睍迸c第三節(jié)中“疏緩節(jié)兮安歌,陳竽笙兮浩倡”所寫一致而角度不同,此即林云銘所謂“照應(yīng)”??傮w上對整個場面的描寫,正寫、側(cè)寫、明寫、暗寫,都只有音樂、唱歌,并無舞蹈,此即林云銘所說“一意到底”。因為祭祀的目的就是要讓上皇高興。上皇樂而康,則人民樂而康。
全詩用烘托的辦法表現(xiàn)了東皇太一的形象,從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從整個精神的感覺中寫了這個盛大的祭典。今存《九歌》中其他篇再沒有一首這樣寫的,這正體現(xiàn)出當(dāng)時楚人的祭祀是以祭東皇太一為主,別的神靈處陪享的地位,故歌辭與表演中帶有一定的樂神又娛人的性質(zhì),與《東皇太一》有明顯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