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恒
摘 要:構成中國現代敘事主干的主要是那些站在人性論立場上對中國生活的現實主義書寫,盧新華的創(chuàng)作在這個文學史鏈條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作品的深層敘事學結構與魯迅開創(chuàng)的現代文學敘事不謀而合,同屬于極簡型的“人性與否定人性現實”的形式。他的創(chuàng)作體現了晚清以來不絕如縷的對中華民族生存境遇的真心關懷,對當下文學創(chuàng)作乃至文學批評具有珍貴的啟發(fā)作用。
關鍵詞:盧新華;傷痕;傷魂;中國敘事;敘事學結構
中圖分類號:I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19)4-0037-06
對于研究晚清以來的中國敘事,評估它的人性論價值,有兩個歷史時段是最值得觀察的,一個是一百年以前的五四時代,另一個是上世紀“文革”剛結束的那幾年。中國的現代化變革是一個由否定人性的儒家文化轉變?yōu)橛扇诵哉撝鲗У膫€體主義文化的過程。而這兩個時段正是內在的人性力量與外在的否定人性生活現實激烈交鋒的歷史時刻。在這樣的歷史時刻,當時的敘事活動是否包含了豐富的人性論信息,是否被否定人性觀念所污染,敘事元素是否足夠簡單以便產生直截了當的批判效果,一句話,當時的敘事行為是否具有足夠的現代歷史價值,我們可以一目了然。一百年前魯迅的敘事對于中國現代敘事來說堪稱典范。這種敘事完成了對否定人性儒家文化的判斷,為后世文學敘事創(chuàng)制了以人性論為原則的敘事方式,并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判斷文學作品價值的標準。
沿著上面的思路,我們很容易聯想到“文革”以后盧新華的敘事。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解釋,一個是,“文革”究竟是什么,把它放到中國現代化歷史里去我們怎么敘述它才最精確。第二個需要略作解釋的問題是,“文革”以后文學創(chuàng)作繁榮如潮,駁雜繁復,五彩繽紛,我們何以專拿盧新華的敘事來談論中國現代敘事。我們先解決第二個問題。
魯迅敘事的價值是不需要討論的,它是現代敘事方式的建造者;現代敘事是由人性論主導的敘事,而不是由反個體主義的儒家理念所導演的敘述活動。這是我們立論的預設,也是文學批評史的事實。那么,“文革”以后,有沒有一種文本或哪一個作家,能夠讓批評活動把它直接跟魯迅敘事連接起來?最不容易惹爭議的回答是:一個這樣的作家也沒有,我們也找不到這樣的文本?;蛟S也可以再進一步這樣解釋:魯迅敘事已經完成它的使命,中國已經完成人性論革命性轉變,這種敘事無需再深入;中國敘事沿著現代化路向已經進入下一階段,價值判斷的標準不應再是魯迅敘事。從事批評的人或許可以不再提魯迅敘事,可是,作家自己做得到嗎?盧新華本人對魯迅念念不忘,莫言這陣子也時不時提到魯迅,更甚的還有,早些年作家王朔就表示過,魯迅沒有長篇小說所以不是好作家,可見魯迅敘事已經成了他心里揮之不去的壓迫力量了。所以,魯迅敘事是不能不提的,因為現代化遠沒有完成,儒家理念還在生活中洶涌著。
70年代末以來的中國文學敘事,粗粗的一眼看去很繁盛,令人眼花繚亂。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知青文學,尋根文學,新現實主義文學,女性主義文學,個人私密文學,性小說,歷史題材小說,等等,鋪天蓋地而來。寫作技巧也花樣繁多。早在80年代的時候,南開大學的課堂上就有老師宣稱“中國新時期詩歌用10年時間走完了西方詩歌400年的路程”。既然創(chuàng)作如此這般日新月異,批評自然也不敢怠慢,日夜兼程地趕制概念工具以便指導大眾讀者的閱讀。那么,理論思考究竟該如何處置這天量的文本呢?
這大量的文本大約可以分為如下三類,政治性寫作,被政治扭曲的寫作,性寫作。這種分類的根據是文本底層的敘事學結構與50年代以來政治化的一般敘事模式之間的量的或者質的關系。晚清以后中文世界的一般敘事模式琢磨起來比較復雜,頭緒較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從40年代末尾開始,這個一般性的敘事模式發(fā)生了顛覆性的變化。變化之后的一般敘事模式保持至今,成為中華民族日常敘事活動和專業(yè)敘事活動包括文學敘事的基底,我們稱它“政治化敘事”。70年代末以來的屬于政治性寫作的那一類文本例如改革文學便是典型的政治化敘事,不消多說。性寫作(為了方便,我們將色情寫作也放在性寫作的范疇里)與政治化敘事模式本質上沒有關系,不消多說。唯獨被政治扭曲的寫作說起來比較麻煩。這種寫作題材、手法、觀念以及豐富的感覺都容易給人以滿足感,讓閱讀的心靈忘卻人類最深層的渴望。讀者所需要的批判和反思、陌生而豐富的感覺、藝術的琳瑯感、題材引發(fā)的獵奇感、叛逆與摯愛、走向陌生領域的沖動、現實關懷與美好愿景等等,這種寫作有并非顯而易見的缺陷,而且缺陷可能是致命的。這種寫作實際上沒有走出政治化敘事,它只是政治化敘事的眾多變形。因為這,嚴格地說它作為文學就具有一定的虛假性。文學是人類精神的核心內容之一,它是超越的,一旦被迫委身于實踐領域的繁衍物,它就變質了。
從政治化敘事無所不在這個角度看,盧新華的創(chuàng)作顯得很孤零。就這里的這種分類方式而言,盧新華的三篇小說《傷痕》、《紫禁女》和《傷魂》都很孤單,無朋類?!蹲辖穼儆谛詫懽?,但其敘事元素與其他同類作品完全不同,敘述極為謹慎,完全沒有中國性小說那種脫了褲子就是真理舍我其誰的氣派。90年代以來中國靠寫性小說出名的人有很多,但寫來寫去就是個“敢寫”,此外無他?!秱辍凡粚儆谖覀兪熘臄⑹?。《傷痕》不屬于政治性寫作,這篇小說有更深刻的價值。在流行的當代文學史寫作當中,史家往往把《傷痕》跟《班主任》放在一起,這是一個致命的誤解?!栋嘀魅巍肥且环N政治性寫作,它甚至連被政治扭曲的寫作都算不上。而《傷痕》,不管它怎樣虔誠地宣稱“春天來了”,它的敘事都沒有受到49年以來的一般性敘事模式的污染。
十年“文革”被定義為“無產階級文化革命”的這種定義方式表明當場的思想活動對以儒家思想為主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缺乏起碼認識。在反對生命的個體性這一點上,“文革”與儒家思想沒有任何區(qū)別。并且,由于“文革”在本質上是五四時代宣告中國歷史進入個體主義時代之后儒家思想反個體主義核心理念的“反撲”,所以,在對待個體性的態(tài)度上,比之古典時代的儒家思想,“文革”還更加殘忍和瘋狂。“文革”時期,生命的任何基于自身本性的生活表現例如獨立見解、獨特感受、新穎言論乃至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會受到無情鎮(zhèn)壓。這時被鎮(zhèn)壓在本質意義上的乃是人性本身,雖然表面上這種鎮(zhèn)壓是針對人性的個別體現。正是這種極端殘酷的鎮(zhèn)壓行為將儒家思想“革人欲”的宗旨徹底完成了,而這種完成對于中國古典時代的行動者來說是無法企及的。在集體主義原則不留任何空白的精神圍剿之中,人性只有出賣自身這一條路可走,此外沒有別的選擇?!秱邸匪鶖⑹龅恼侨诵缘倪@樣一種困局,即自己出賣自己,自己背叛自己,自己否定自己。
《傷痕》之后,敘述“文革”生活中的人性困局成了新時期文學的一個核心元素,相關創(chuàng)作也因而具有無可替代的、珍貴的思想史價值。但這類創(chuàng)作有一個局限,就是在再現人性困局的同時加入了過多別的元素,而未能專注于這種人性困局。這就損害了文本的力量。《傷痕》不存在這樣的問題。這篇小說的敘事在深層次上只有兩種敘事學元素,即人性和否定人性的生活。此外,構成故事的要件例如母女關系、親情、愛情、善良之心、正義感等,都屬于敘事行為表層的成分,不構成小說的敘事學“元素”。簡化敘事活動,剪除任何可能引發(fā)歧義的成分,從而使敘事行為獲得最大限度的普遍適用性,這是《傷痕》這篇小說的成功之處和價值所在。這種敘事方式保證了對人性困局敘述的完整性。新時期文學的大量文本都是在這個地方出了問題,敘事成分多而雜,制造的感覺雖然豐富,但這些感覺無法在閱讀當中升華為概念。寫了那么多,但讀者未能清楚作者說了什么事,這很可惜。
在新文學史上,這種敘事學結構最早見于魯迅的《狂人日記》,后來還有巴金的《家》(家+自由)、沈從文的《邊城》(元素極度精簡)、老舍的《駱駝祥子》(自我+自我的反對力量)和《貓城記》(中國人+真正的人)等。魯迅的敘事方式集中體現在他的《狂人日記》上,并且,魯迅的所有小說在深層次上都屬于同一個敘事學模式,這個模式就是人性與否定人性,或者人與非人,或者人與人被吃,等等?!犊袢巳沼洝芬宰罹喌姆绞綌⑹隽苏嬲娜思础翱袢恕迸c中國文化之間的對立關系。
盧新華的《傷痕》只講了一件事情,即16歲的女孩兒為了通過政治審查斷絕了與母親的關系。由于政治審查要審查的不是具體事實,它覬覦的是事實背后的人性,這種審查清楚地知道,如果現實生命底面的自然本性例如尊嚴感、自我意識、理性能力等不被徹底消滅的話,那么它所得到的順從和屈服就不可能是完全徹底的,所以,不管這個女孩兒怎么做,都無法滿足政治審查的要求?!秱邸返臄⑹聦W結構與魯迅的敘事學結構完全一樣,都是人性對否定人性,否定人性的力量壓倒一切。那么,這是不是盧新華學習魯迅的結果呢?不是。道理很簡單:這種東西是學不來的。不惟盧新華學不了魯迅,就是老舍寫《貓城記》也不是學習的結果?!敦埑怯洝肥切挛膶W史上最像《狂人日記》的作品,而且寫法更精彩,情緒力量更強,但它的基本構思,即中國人壓根兒就不是人所以反倒把真正的人打成非人,完全出自老舍自己對中國生活的思考。
魯迅的情況或許可以提示我們盧新華那種敘事學結構從何而來。魯迅的敘事學結構來自他對中國歷史的反思和對當時中國生活的觀察、感受。魯迅的財富在于他未受污染的人性和剛剛夠用的邏輯能力。前者使他有能力精確判斷儒家倫理與自然人性的反對關系,后者使他能夠在眾多的歷史現象和當下生活現象背后看到本質。魯迅的“中國歷史吃人”判斷大抵就是這么來的,這里并沒有什么深不可測的知識游戲。要完成對中國文化以及中國生活的本質認識,我們能夠依靠的主要是人性,有了沒有被污染的人性,我們就能洞穿它。
盧新華敘事方式來由的秘密在于這樣一個簡單事實,即他是在20剛出頭的時候寫的《傷痕》?!拔母铩睂τ谌诵詠碚f是至暗的歷史時刻,對它的準確敘述依賴于人性的醒悟程度,只有人性堅強醒覺的心靈才能夠穿透喧囂的政治話語的屏障對人性的苦難進行感受和記憶,從而組織敘事。而人性的這種醒悟狀態(tài)更容易出現在一個年輕人身上;他年輕,還不諳世事?!秱邸返墓适率强梢圆扇「鞣N各樣的敘述方式的,比如“一個倔強的孩子離家出走了”,或者“一個要求進步的孩子發(fā)揚革命大無畏精神與反動父母斷絕關系”,再或者“時代造成了母女恩斷義絕的悲劇”,等等。每種敘述方式都有自己的思想地盤,但只有《傷痕》那種敘述方式才能更好地吻合中國現代化歷史的內在邏輯。
正如“傷痕”和“傷魂”這兩個詞的語義關系所指引的那樣,長篇小說《傷魂》表達的是作者對中國生活的更加深入的觀察和思考。在作家看來,中國生活的“傷”不在表層而在內里,不是外傷而是內傷。中國之傷,傷在靈魂,這便是《傷魂》擲給我們的命題。就這一點而言,并至少就作家的創(chuàng)作立意而言,《傷魂》的敘事又回歸了一百年以前五四時代的敘事宗旨,即中國之傷在于民族之魂——文化。中國有曰“魂飛魄散”者,以現代精確的理論語言來解釋,指的便是人的內心活動完全失去了核心理念的統(tǒng)一指引,思想里工具性的概念茫然無序,人的行為因而凌亂而怪誕。這種情況正是《傷魂》所描述的。
小說主人公龔合國代表了底層官場的一般人格形式。這種人格形式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是沒靈魂。靈魂是生命的本質,它使生命始終具有超越物質的傾向而不至于墮落為無靈的物質,它使人生成為道義流行的過程而非功利性連鎖反應過程。人生事務百態(tài),唯有靈魂統(tǒng)領,方可謂“有意義”,否則,若每一件事務均由外因激起隨外緣隕落,那么人生就成了為外物所役的空洞過場了。龔合國是個典型的沒靈魂的人。他從年輕的時候在部隊當兵起一直到中年患上精神病為止,所做的每件事都是由外在的功利關系所推動的,都未曾經由內心良知的道義審查。他出賣戰(zhàn)友,不擇手段謀求升職,整治下屬,貪污受賄,奉承上級,包養(yǎng)二奶,利用他人,所有的事情都表明,他的道義之心已完全泯滅。第二,人類理性退化成功利主義算計能力。龔合國非常聰明,他幾乎不需要思考就能夠判定自己應該站隊在哪一邊、誰對自己有利,作為教育局長他能夠瞬間調動各方資源搞定一個不聽話的教師。第三,他內心充滿恐懼。其人在自己的勢力范圍內可以呼風喚雨無所不能,他甚至肆無忌憚地誘導他的下屬在開全局大會的時候高喊“共和國萬歲”(他心中的“龔合國萬歲”),但是他卻恐懼一個東西。那是一種純粹的恐懼,如影隨形,揮之不去,隱遁為廣大無邊的生存背景。龔合國所有的人生事務都是在這個背景上呈現的,他的精神病實質上也是這種無所不在的恐懼的必然結果。第四,這種人格生存在雙重話語系統(tǒng)之中。一個話語系統(tǒng)適用于官場和上班時間,另一個話語系統(tǒng)適用于私底下。這兩個話語系統(tǒng)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是不兼容的,可是在龔合國身上,它們卻奇跡般地統(tǒng)一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