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鳳嬌
【摘 要】丁玲是跨越兩個時期的著名小說家,她前期的小說《莎菲女士的日記》,展現(xiàn)了五四女性在五四落潮后身心煎熬、無路可尋的獨特生活,描寫了五四時代背景下的病態(tài)愛情。張愛玲是一位與丁玲具有同樣女性意識的傳奇作家,對于愛情的描寫也是獨樹一幟的。本文以這兩位作家的個人生活歷程為出發(fā)點,具體探討了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與張愛玲《傾城之戀》中愛情的異同。
【關(guān)鍵詞】莎菲女士的日記 傾城之戀 成長歷程 獨特愛情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2-0092-02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寫于1927年,這時正值五四落潮期,丁玲借莎菲之口傾訴了自己對靈與肉統(tǒng)一的愛情的追求以及五四落潮后無路可尋的失落感。壓抑的愛情與時代的苦悶的糅合使得莎菲筆下的愛情具有病態(tài)特征。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寫日本攻占香港之前以及之后的愛情故事,情場高手之間的角逐增添了作品中愛情的銳利與庸俗。這兩位作家的成長經(jīng)歷有很多相似之處,因而他們對愛情的想象多少有點相似的意味,但兩位作家不同的人生的軌跡與生活的時代背景又造成她們作品中的迥異之處。
一、苦悶的成長經(jīng)歷
丁玲幼年喪父,寄住在舅舅家,受過世態(tài)炎涼,也從小深受母親主張婦女獨立自強思想的熏陶。1924年丁玲來到北平,開始了與胡也頻、馮雪峰三人之間的戀愛糾葛,這段戀情在丁玲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寄人籬下的苦悶身世和曲折的戀愛經(jīng)歷養(yǎng)成了丁玲獨特的個性特征,她的靈魂中常有情與理的惡斗,同時痛苦的成長經(jīng)歷使得丁玲的性格中夾雜著孤獨憂郁的因素,但也正是因為生活的磨礪,丁玲也具備一般封建女性沒有的堅毅與反抗。《莎菲女士的日記》中寫莎菲、葦?shù)芤约傲杓恐g的三角戀愛便有現(xiàn)實愛情的影子,而莎菲正是五四時代反抗壓迫與沉淪的典型女性形象。
再看張愛玲的成長經(jīng)歷。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是清末重要朝臣,祖母李菊耦是李鴻章之女。然而她的童年并不幸福,父母離異,生母漂泊在歐洲,她與弟弟只能和嚴苛的父親、后母一起生活。早年的生活經(jīng)歷對張愛玲的性格心理有著很大影響,她對人世的思考也因此受到影響。張愛玲從小就失去了友愛的家庭,又目睹了封建家族內(nèi)部的互相傾軋,這不僅形成了她孤獨敏感的性格特征,還讓她自幼便習慣于對人和事物持否定的態(tài)度,總是以謹慎疑慮的眼光看待這個社會。她對愛情的看法融合了她孤獨身世的幻滅感和消極體驗,這種孤獨、冷艷幾乎貫穿了張愛玲的所有作品。在《傾城之戀》中,講述了飽受世態(tài)炎涼的白流蘇和年輕多金的范柳原之間的糾葛,雖然他們的愛情故事最終是以團圓結(jié)束,但是愛戀的過程卻充滿狡詐與猜疑,甚至兩人的結(jié)合也并不是因為相愛,而是戰(zhàn)爭成全了他們。
苦痛的成長經(jīng)歷都讓她們對世界的看法打上變異的色彩,她們筆下的愛情都有不同于平常溫情脈脈的愛情的地方,充滿了變形與扭曲的特色。丁玲和張愛玲都是經(jīng)受新式教育洗禮的女性,大膽地和封建制度、男權(quán)文化做斗爭,這是她們傳奇式人生道路的開始,反叛的性格也成全了她們作品當中超于一般作家的源源不斷的才氣。
二、精明人的愛情
丁玲與張愛玲的獨特身世讓她們筆下的愛情有了獨特的色彩。她們描寫的愛情都是聰明人的愛情,是情場高手的角逐,而不是普通戀人間的單純愛戀。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記》中講述了莎菲、葦?shù)芎土杓康娜菓賽?。葦?shù)芎土杓吭谛≌f中是兩個對比鮮明的人物,怯懦的葦?shù)苋膼壑?,但莎菲卻覺得他不夠了解自己。凌吉士則是莎菲理想中的愛情騎士,他的風儀讓莎菲傾倒,最重要的是凌吉士有聰明的手段讓莎菲神魂顛倒。莎菲在日記中寫過,“假使葦?shù)苣軌蛟俾斆饕稽c,我是可以比較喜歡他些,但他卻只能如此忠實地去表現(xiàn)他的真摯!”①而對凌吉士的感情則是,“我要著那樣東西,我還不愿去取得,我務(wù)必想方設(shè)法地讓他們自己送來。是的,我了解我自己,不過是一個女性十足的女人,女人只是把心思放到她要征服的男人們身上?!雹诙×峁P下的莎菲,渴求一種聰明人之間的愛情游戲,她需要情人的理解,但情人于她也像是愛情的獵物。然而凌吉士英俊的外表下卻有著卑劣的靈魂,他對莎菲的感情處于一種情欲的需求,不是想追求現(xiàn)實的愛情??梢?,莎菲與凌吉士之間的愛情充滿著做作的掩飾、虛假的猜忌,并不是真摯的愛情。
同樣,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對男女愛情的描寫也有類似的特點。白流蘇在范柳原的設(shè)計下來到香港,兩個人在香港的相處完全是一種庸俗的調(diào)情,白流蘇為了名分與金錢想方設(shè)法勾引范柳原,而范柳原為了讓白流蘇一步步走進自己設(shè)的圈套想盡明目。兩個人挑逗的話語確實存在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在不經(jīng)意間映射出他們對婚戀的看法以及要求。他們?yōu)榱烁髯缘哪康囊T對方,企圖實現(xiàn)自己對對方的預(yù)設(shè)。盡管從最后的結(jié)局處仿佛可以看到兩人之間的一點真心,但是這真心的存在是因為戰(zhàn)爭的成全,兩人共同經(jīng)歷了生死的考驗,從而有了依依相惜的真情。兩人間的感情不再是真摯熱烈的愛,而是打上了利益的烙印。
在這一點上,丁玲對愛情的見解與張愛玲非常相似。他們?yōu)榱藧鄣墨@取,想盡法子讓對方跳進自己設(shè)的圈套中。莎菲為了填補感情空缺而戀著凌吉士,凌吉士為了滿足情欲而糾纏莎菲。白流蘇為了逃脫家庭、獲取名分而聽憑范柳原的擺布,范柳原為了當理想的情婦而引誘白流蘇。他們?yōu)榱烁髯缘睦嫒プ非髮Ψ剑瑳]有真摯、純真的愛情。他們都沒有真誠的告白,而是通過各種精明人的對話傳達情意。
丁玲和張愛玲在早期的成長經(jīng)歷中都深刻體驗過人間冷暖,因而她們對世間感情的想象都帶有很大的保留,習慣性的猜疑與虛假成了她們作品中常有的姿態(tài)。她們對世間虛情假意的體驗甚于真摯濃烈的感情,從小到大的生活使得她們養(yǎng)成了封閉的心態(tài),很難對他人完全放松心態(tài),真心以對,所以她們作品中的男女主在交往的過程中都難以真心交流,習慣了拐彎抹角地訴說感情。
三、同中有異
在寫愛情角逐的過程中,兩人的寫法又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傾城之戀》中的男女主人公比《莎菲女士的日記》中的更加冷傲世俗。雖然莎菲動心思來征服她所想要的男人,但是至少莎菲對凌吉士還是有真情的,她愛這個瀟灑的南洋人士,渴望得到愛的垂青,緩解孤獨的困苦。但是在《傾城之戀》中,只有最后一部分略顯真情,全文的大多數(shù)篇章中男女主人公都處在互相引誘的調(diào)情中,幾乎看不到真情的顯露。張愛玲的生活環(huán)境是一個封建遺老的冷漠家庭,從小看盡世態(tài)炎涼,因而對愛情、人際關(guān)系的看法更加消極冷漠。所以在她的小說中愛情的狀態(tài)更加世俗,更加凄涼。這種情感的不同彰顯可能與小說的表現(xiàn)方式也有很大關(guān)系?!渡婆康娜沼洝凡捎萌沼涹w形式,大膽傾訴自己對愛情的渴求,小說中有大段的心理描寫,明顯能體會到真情的流露。而《傾城之戀》這篇小說,主要以背景情境的刻畫以及兩人的對話為主,刻畫出了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愛情,很少有對心理的描寫。正因為如此,小說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被蒼涼的情境所遮蓋,很難捕捉到真情所在。
其次,從愛情發(fā)展的過程以及最終的結(jié)果來看,這兩篇小說也顯示了很大的不同?!渡婆康娜沼洝分校茷榱私咏杓刻氐匕峒?,后來發(fā)現(xiàn)凌吉士卑瑣的靈魂后,企圖在西山找房子,最終莎菲南下?!秲A城之戀》中的白流蘇是被動來到范柳原所在的香港,之后范柳原故意疏遠她,白流蘇為了達到名分又故意離開香港,后來又因為家庭的壓力屈服于范柳原,成了范柳原的情婦。這兩篇小說的女主角在追逐愛情中都使用了靠近以及離開男人的方法企圖達到自己的目的,白流蘇離開后又回到范柳原身邊,最終屈服于男性。然而莎菲的離開是不屈從于男性權(quán)威的表現(xiàn),只追求靈與肉統(tǒng)一的愛情。丁玲和張愛玲都是受過新式教育的人,她們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女性意識的蘇醒,但是兩人描寫的方式不同,丁玲筆下的莎菲為了獲得女性獨立的地位大膽反抗封建家庭和不真的愛情,而張愛玲則是通過寫白流蘇屈服于男性權(quán)威,成為男性的附屬品,來反思女性在現(xiàn)實社會的劣勢地位。因而莎菲是具有理想色彩的,白流蘇則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現(xiàn)實的情形。
另外,《莎菲女士的日記》中的愛情比《傾城之戀》中的更顯病態(tài)化。這病態(tài)化特征與作家獨特的生活體驗有關(guān)系,也與她們所處的時代有很大關(guān)系。青年時期的丁玲同許多五四新青年一樣,追求愛情的獨立自主和真摯單純。但同時,她也深知太過投入在另一個人身上,便會失去自我。當熱烈的愛情與自我的突顯形成沖突時,理想遭遇挫折,心靈的苦痛讓人難以接受。莎菲的形象便顯示了這一點,五四落潮后,莎菲無法尋找到前進的步伐,無法得到靈與肉統(tǒng)一的愛情,小說中顯示了作者心理的扭曲、變態(tài)的特征,這與郁達夫筆下的“時代病”有一些相似處,時代的潮起潮落都在主人公的心靈上留下很深的印跡。再看《傾城之戀》中的愛情,寫作時正值戰(zhàn)爭年代,白流蘇生活的白公館是一個破落的封建家庭,她在其中飽嘗人情淡薄,于是她便成了戰(zhàn)亂背景下又脫離了時代背景的封建家庭走出來的封建女性。作者將這種愛情置于上海封建家庭與摩登香港之間,顯示出了愛情獨特的風貌,然而這種戀愛的風情中冷漠多于病態(tài),為了名利而引誘感情在當時的社會中還算是常見,是一種社會背景的顯現(xiàn),盡管有病態(tài)的特征但是不明顯。
注釋:
①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第61頁.
②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第72-73頁.
參考文獻:
[1]黃修己,劉衛(wèi)國.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史(下冊)[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
[2]胡蘭成.中國文學史話[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3]王璐瑤.淺論《傾城之戀》人性異化的悲劇性表現(xiàn)[J].現(xiàn)代交際,2017(3).
[4]張紅靜.談《莎菲女士的日記》的文體特征[J].語文學刊,2010(5).
[5]李鈞.“莎菲性格”正解---兼談傳統(tǒng)文學對丁玲早期創(chuàng)作的影響[J].東岳論叢,2013(12).
[6]柳亞飛.論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的愛情悲劇[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11).
[7] 艾曉明.反傳奇——重讀張愛玲《傾城之戀》[J].學術(shù)研究,19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