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淵
從前有一位王子,他想找一位公主結(jié)婚,但是她必須是一位真正的公主?!鞯褂械氖牵踝訜o法判斷她們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公主。
后來他終于找到了。檢驗一位真正公主的辦法是這樣的:老皇后在床榻上放了一粒豌豆,然后取出二十張床墊子,在這些墊子上又放了二十床鴨絨被。這位公主夜里就睡在這些東西上面。第二天早上起來。
“啊,不舒服極了!”公主說,“我差不多整夜都沒有合上眼!天曉得床下有什么東西?有一粒很硬的東西硌著我,弄得我全身發(fā)紫,這真怕人!”
現(xiàn)在大家看出來了,她的確是一位真正的公主?!苏嬲墓饕酝?,任何人都不會有這么細嫩的皮膚的。
這個故事是說真正的公主得有最細嫩的皮膚;最細嫩的皮膚最敏感,才會被二十張墊子加二十床鴨絨被下面的一粒豌豆硌得全身發(fā)紫。一般人睡在土豆堆上,有一張床墊和一床棉絮就能酣然入夢?!@就是精致人生與粗糙人生的區(qū)別。我想借用這個故事來說明語文學習中語言和思維敏感的重要性。
一個普通人不需要進行特別專業(yè)的語言學習和思維訓練,也能復述一個故事,懂得故事蘊含的主旨和情感;也能理解一篇旗幟鮮明、結(jié)構(gòu)簡單的論述文的觀點;還能根據(jù)明確的要求說一段話或?qū)懸欢挝淖帧D菫槭裁催€要學習語文?我想,專業(yè)的語文學習是幫助我們將對語言和思維的粗糙的感官修煉得精致一些:能體會和品味話外之音、言外之意(獲得文學類作品閱讀和寫作的基本素養(yǎng));能篩選梳理復雜文本的信息,聚焦核心概念,進行比較復雜的推論(獲得論述類文本閱讀和寫作的基本素養(yǎng))。
離題:對包孕豐富的語言無感
本文以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題為例,試圖討論寫作時思維保持高度敏感的重要性。
傾聽了不同國家的音樂,接觸了不同風格的異域音調(diào),我由此對音樂的“中國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從而更有意識地去尋找“中國味”。
這段話可以啟發(fā)人們?nèi)绾稳フJ識事物。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
材料說,傾聽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音樂,加深了對本國音樂特色的感受。命題者要求考生借助“我尋找中國音樂的‘中國味”的認知過程,發(fā)現(xiàn)認識事物的一般規(guī)律,即通過接觸與認識對象相關(guān)的其他參照物,加深對對象本身的理解和認知。
這應該不是一道很考驗思維能力的試題,但不少考生仍在這道題目面前暴露出思維品質(zhì)的粗糙和簡陋。如,脫離語境談認識事物的一般規(guī)律,大談“認識事物首先要理解,其次要熱愛,然后要參與”等正確的、離題的廢話。還有諸如“認識事物要主動與被動相結(jié)合”“在快節(jié)奏生活里慢節(jié)奏地認識事物”“認識事物要獨立思考、不從眾”“要有長遠眼光認識世界”等,單獨看來也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但與本題要求討論的“認識事物”基本無涉。
更等而下之者則完全無視材料的提示語,去討論“中國味”的綿長恒久,表達對“中國味”的迷戀、沉醉和自豪。如在考試結(jié)束半個月后,網(wǎng)上仍在流傳的所謂上海卷滿分作文:
……在歷史的回眸中,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民族擁有其厚重的歷史文化,成就著這多滋多味的中國味。回眸歷史,仰望蒼穹,中國味是什么?
中國味是“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中對戀人的思念……
中國味是“問汝平生之功績,黃州惠州儋州”的淡然?!?/p>
中國味是“死亦為鬼雄”的豪邁。……
透過歷史的眸子,中國味是中國幾千年來歷史文化的厚重沉淀,它給我們以信念,給我們以堅定,給我們以淡然,給我們以從容,給我們以力量,給我們以堅強的后盾……
這類脫離題旨、華而不實的文章只能是不及格作文,談何滿分。因為這樣的文字正如毛澤東所說:“‘下筆千言,離題萬里,仿佛像個才子,實則到處害人。這種責任心薄弱的壞習慣,必須改正才好?!?/p>
以上脫離語境空談認識事物、無視試題材料提示的離題作文的作者,對語言文字的微妙之處,可以說是完全無感。這樣的思維品質(zhì),想邁過充滿荊棘的寫作的高崗,可能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偏題:對概念的指稱缺乏精細的辨識
撇除上述兩種情況,還有一部分學生在審題基本正確的情況下,根據(jù)情境提示撰寫“如何認識事物”的作文時,仍然由于思維的粗陋,留下了許多遺憾。
前文提及要對語言有足夠的敏感,并非指對文學語言的欣賞,而是指對以言語形式呈現(xiàn)的概念的內(nèi)涵與外延有清晰的判斷。本文接下來提及的要對思維保持足夠的敏感,是希望語文教育界能關(guān)注學生的思維現(xiàn)狀,引導學生對與材料主旨若即若離的概念、似是而非的概念,能辨析和切分清楚;只有這樣,學生的論述文寫作,才有可能走到嶄新的、正確的道路上來。以下采摘學生“若即若離”“似是而非”兩類觀點,各舉數(shù)例,逐一討論,以期明確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切分話題的邊界,提升思維的敏感性。
一、觀點若即若離之失:思維須聚焦
若即若離的觀點,顯示出作者對原材料的理解有一部分是正確的,但在展開論述的過程中,由于思維的敏感度不夠,不能精準地辨認論點的細微差別。所以本文在篇首不嫌累贅地引用《豌豆上的公主》的故事,旨在提醒語文教學和研究者,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對語言和思維進行精微的體察,至少對“床墊下尖銳的石頭”不能罔顧。
觀點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這個觀點與原材料很貼近,然而是不妥的。
原材料的意思是通過對“異國異質(zhì)音樂”的欣賞,對比、反思中國音樂的獨特味道,從而對中國音樂的本質(zhì)特征有更深的把握。強調(diào)的是“以B比照A一對A反省一加深對A的認知”這一認識過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比照的過程,但比照的目的是學習,甚至是實行“拿來主義”,拿別人的石頭來磨礪、雕琢我的玉器;這一層“為我所用”的意思是原材料所沒有的。
原材料對“他山之石”的態(tài)度,主要是映照自己,簡而言之就是:看看別人手里石頭/寶玉的質(zhì)地,才認識到自己手里把握的原來是一塊寶玉/石頭。
【思維發(fā)生歧異的癥結(jié)】一則是行動過程,一則是認知過程;材料給出的是后者,要我們討論的是認識事物,而非改造事物。當然,深入分析認知過程之后,在文章結(jié)尾處順勢說一下如何改造也是可以的,但如果以“攻玉”為題,就很難貼合原材料了?!龑W生分清這一點,調(diào)試其思維敏感度,是論述文寫作教學的重頭戲。
觀點2:多角度認識問題
原材料暗含的意旨,確實與認識問題的角度有關(guān),持“多角度認識問題”觀點的學生敏感地抓住了這一點,值得稱道;然而還是有偏差。
要想認識中國本土音樂的精髓,浸淫在中國音樂里,反復欣賞體味是一種路徑;換一種角度,打開音樂視野,拿其他國家的音樂與之對照,在比較、了解異質(zhì)音樂后,知道本土音樂好在哪里(或者認識到一些不足),也是一種路徑。材料提供的是后一種路徑。
請注意:“多角度認識問題”,指的是從不同角度審視某個特定問題,好比是從一個立體的不同的面,觀察一個物體,聚焦的是這個特定的“物”。
材料并非討論如何認識中國音樂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的特點,而是拿異質(zhì)音樂作為參照,更好地認識“中國音樂的味道”。
【思維發(fā)生歧異的癥結(jié)】一則是以彼物觀此物,強調(diào)雙方的對照;一則是察看此物的不同角度,聚焦于此物。二者相差大矣?!毤毐瓤?,才能培養(yǎng)精準的思維;大而化之,最后導致的是語言的空疏和思維的粗糙。
觀點3:多元化的世界,包容的心靈
原材料涉及音樂的國界問題,暗含要有開闊的視野,才能對本土的音樂有更深切的認識。這個材料與“多元化的世界”,與“包容”有沒有關(guān)系?有,也沒有。這時最需要精細的思維,要對原材料有高度的敏感。
我們要討論的是如何認識事物,如果回答說世界是多元的,我們認識和接納外部世界時要持有包容的心態(tài)。——這是在與原材料進行對話,當然沒問題。但順著這句話追問下去,所謂多元化,所謂包容,主要是指對外面的異質(zhì)事物的態(tài)度。就是說,遇到了我們過去從未認識過的事物,如音樂、繪畫乃至其他種種事物,我們不能抱著拒絕的態(tài)度,而應該敞開胸懷,去接納異質(zhì)文化和異質(zhì)事物。
問題來了。原材料討論的是我們對其他國家音樂的態(tài)度問題嗎?不是。原材料討論的是欣賞了其他國家的音樂,開闊了視野,從而在更大的背景下理解本土音樂的中國味。
【思維發(fā)生歧異的癥結(jié)】原材料所說的認識對象是原來自以為了解的本土事物(中國音樂),而不是外部事物(其他國家音樂),只有認識和接受外部異質(zhì)事物才需要包容的心態(tài)。所以,原材料與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包容心態(tài)基本沒有關(guān)系。
觀點4:融會貫通,回歸本真
這個論點與原材料有一定聯(lián)系。
打通東西方隔閡,重新認識“中國味”的獨特之處,與“融會貫通,回歸本真”確有關(guān)系?!叭跁炌ā钡闹攸c在使雙方或多方的知識或道理融合貫穿起來,從而得到系統(tǒng)、透徹的理解。這個成語與“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觸類旁通”等有較強的相關(guān)性。如果加上“回歸本真”,看上去就更貼合原材料的意思了。因為遍尋音樂真諦,驀然回首,中國味就在故里。但這個觀點與原材料暗含的觀點之問還是存在較大的縫隙。
“融會貫通”是通過認識某類事物的不同形態(tài)從而全面掌握這類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如果原材料說欣賞了中國音樂和外國音樂之后,終于找到了音樂這門藝術(shù)在表達人類情感方面的共同點,我們可以說這個認識過程是融會貫通。可是,原材料不是這個意思。至于“回歸本真”,如果建立在尋找中國味的基礎(chǔ)上,是對中國味的皈依,當然正確;但由于“融會貫通”的目的是掌握音樂的本質(zhì),所以回歸的“本真”也就落到音樂藝術(shù)的本真上去了。
【思維發(fā)生歧異的癥結(jié)】原材料的認識對象是中國音樂;融會貫通是“融”中外不同形態(tài)的音樂,從而“貫通”地掌握音樂的本質(zhì)特征,其認識對象是中外音樂。一則是認識了“中國味”,一則是認識了“音樂味”。這一點微妙的差異如果不能區(qū)別開來,后面的立論就可能滑到另一個話題。因此,思維要聚焦材料指定的對象和范疇,立論的起點不能逾矩。對道理展開論述的階段我們可以縱橫捭闔,但立論的根基千萬不能游移不定;好比一棵大樹,枝葉可以婆娑,根基卻要牢牢扎緊。
觀點5: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知己知彼”中的“己”與“彼”都是認識的對象,它們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而且“知”的目的是為了對抗對方、戰(zhàn)勝對方。原材料有知己知彼的意思,但是這兩個“知”的對象之間不是并列關(guān)系,而是目的關(guān)系:了解國外音樂是為了更好地認識本土音樂的中國味;認識“彼”既不是為了對抗,也不是為了雙贏,而是為了更好地審視自身。
【思維發(fā)生歧異的癥結(jié)】關(guān)注了認知對象的“彼”與“己”,對應了材料中的“外國音樂”與“中國音樂”;但是未能審視“知彼”與“知己”的關(guān)系,導致思路滑行和偏移。這是寫作論述類文章很容易犯的錯誤。不少學生能從原材料出發(fā),但只能抓住一點,不能全面觀瞻材料旨意,猶如斷線的風箏越飄越遠,最后,文章就不知所云了。因此,確立觀點時要反復錘打,不斷追問,心細如發(fā),辨幽燭微。也就是本文說的,要讓思維敏銳起來,要讓一切若即若離的觀點回歸到材料指定的區(qū)域,要在指定的區(qū)域里將話題深入地開掘下去。
二、觀點似是而非之失:思維須重新校準
寫作者也許理解原材料的意思,但對一些相近的概念切分不清楚,表達不準確,導致似是而非的觀點的產(chǎn)生;寫作者也許根本就誤解了原材料的意思,其觀點多系穿鑿附會,無法成立。以上皆因?qū)懽髡卟荒芫劢共牧习岛膯栴},不能對材料指定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持續(xù)的思考,因而出現(xiàn)觀點游移不定甚至游離在外的現(xiàn)象。
提供材料類的論述文寫作,決不能天馬行空、自說自話,行文過程中要不斷矯正寫作思路,以保持文章的主旨與材料暗含主旨的一致,保證思維的同一性。
觀點1:博觀而約取/博聞與專攻
這個觀點中的“博觀膊聞”是對的,原材料確實涉及廣泛觀覽的問題,如果作者由此立論倒無大礙;但加上了“約取/專攻”就跑遠了。
一般來說,“約取/專攻”是“博觀膊聞”的目的,既然討論了“博觀膊聞”的重要性,為什么不可以順勢討論其結(jié)果呢?這是由原材料的核心指向決定的。我們盡可以由原材料說開去,但原材料規(guī)定的話題底線是不能突破的。原材料強調(diào)“博觀膊聞”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認識”自己,而不是“成就”自己。原材料還明確指出,要討論的是“人們?nèi)绾稳フJ識事物”;離開這個話題就屬于多余的話。在有限的八百字篇幅里分散筆墨討論題外話,主要是思維品質(zhì)差,或者不能精準定位,遂信口開河;或者不能深入地闡釋,乃無話找話。
【思維發(fā)生錯誤的原因】主要錯誤是思維的任意滑行。前半句話基本切題,后半句跑開去而不自知,缺乏自我審視和校正能力。解決路徑:自我追問,立論對應了原材料的哪個觀點,立論中有沒有與原材料游離、偏移、無關(guān)的話題。第一,不斷校準觀點;第二,舍棄無關(guān)話題。
觀點2:借他人之所長/善假于物
由觀點1,我們很容易判斷這個觀點同樣偏離了原材料的意旨,從“假借于人/物”的角度出發(fā),結(jié)論必然指向“如何提升/成就自己”;而原材料是要求我們討論“如何認識事物/自己”。觀點1至少還提及了“博觀膊聞”,與原材料有一定的聯(lián)系,這個觀點則基本是自說自話了。
【思維發(fā)生錯誤的原因】從思維的起點就錯了。外國音樂相比于中國音樂可能有長處,中國音樂要走向世界,有必要去學習外國音樂。這些判斷都正確,但與本題無關(guān)。本題要討論的是認識外國音樂的特點可以讓“我”更清楚地認識本土音樂的中國味。解決路徑:將話題切分清楚,在材料規(guī)定的話題空間里,集中筆墨,深入討論“如何認識事物”。杜絕自說白話、另起爐灶式的寫作。
觀點3:深思而慎取
“深思”不如觀點1的“博觀膊聞”貼近原材料,“慎取”近似于觀點2的“假借于物”,兩個關(guān)鍵詞都錯了。
作者一閃念的觀點,未經(jīng)證實、比對,就匆忙寫作;不拿自己的觀點與原材料進行核驗,對自己完全游離原材料觀點的寫作行為缺乏反省意識,這是思維粗陋的表現(xiàn)。
【思維發(fā)生錯誤的原因】思維品質(zhì)差的表現(xiàn)之一是觀點混沌不清。能初步理解原材料的意思,但對原材料的價值標準、情感傾向認識模糊。在提煉觀點的過程中,容易受“突然冒出來的念頭”左右。解決路徑:對腦海里冒出來的觀點,在紙上用精練的語句概述出來,這是讓思維清晰化的過程;再拿原材料的觀點與之比對、篩選、過濾,挑選出與原材料最匹配的觀點,作為立論的根基。
觀點4:海納百川
由這則材料提煉出“海納百川”有點困難。推測作者的思考路徑,可能是想說中國音樂接受了異域音樂的影響,最后豐富和成就了中國味。
稍微對照一下原材料,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不是這回事:我們要討論的不是說中國音樂接納了海外音樂的優(yōu)秀元素成就了自身(當然有這種可能,但與本題無關(guān)),而是認識了海外音樂,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本土音樂。
【思維發(fā)生錯誤的原因】“海納百川”指向的是接受外來事物并成就自身;原材料強調(diào)的是以外來事物反觀自身,從而更深切地認識自身。
以上四個錯誤觀點各有各的錯處,但有一點相似,就是部分或完全脫離“認識自身”去談“認識”的結(jié)果是為了“成就更好的事物/自己”。將“如何認識事物”寫成了“如何成就事物”?!獙τ新?lián)系而實際是兩回事的概念和判斷沒有分辨能力,是思維粗糙的表現(xiàn)。解決路徑:反復比對原材料,發(fā)現(xiàn)差異,在不斷矯正中趨近正確的立意。
觀點5:整體認識與局部認知/片面與整體
推測這樣立論的原因是將音樂作為一個整體,“中國音樂”自然是“音樂”的下位概念,是局部。所以文章討論的是認識事物時要注意整體和局部的關(guān)系,要了解全局才能更好地認識局部。
如果在寫作過程中,作者強調(diào)要擁有全局視野,才能更好地認識局部;著重將全局中的其他部分與我們要認識的部分進行比對,這倒也不失為切題之作。也就是說,單看立論,還不足以判斷文章是否切題;因此,要關(guān)注文章是怎樣展開論述的,要提示學生在觀點闡釋和推進的過程中不要偏離題旨。有些立論看似偏移主旨甚至離題,但在論述過程中,作者能以原材料的觀點作為準星,不斷矯正,也能“出奇制勝”;有些看似正確的立論,在展開過程中,概念不斷泛化,離原材料的觀點越來越遠。如本來以“整體認識與局部認識”為主題,文章討論的卻是整體與局部的辯證關(guān)系,諸如局部構(gòu)成了整體、整體決定著局部、局部變化影響整體等問題,這就與本題無涉了。
此類錯誤不在少數(shù),在寫作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審慎地對待概念,不能隨意移位,特別是不能以上位概念覆蓋下位概念。類似的錯誤還有“片面認識與整體認識”,不贅述。
【思維發(fā)生錯誤的原因】作者能基本理解原材料的含義,但在提煉時發(fā)生偏移。整體認識與局部(片面)認識不能算是對這則材料的準確概括。作者可能是看到材料猛地想到了一對概念,但未能嚴格地審視這對概念,而且在解釋概念時進一步泛化,最后論述文寫作變成了對哲學原理的淺顯復述。因此,訓練學生的思維敏感性要從這些偏離的地方人手,盡可能讓學生從概念的內(nèi)涵出發(fā),比對和辨析近似概念,嚴格區(qū)分上位概念與下位概念,有針對性地就材料規(guī)定的話題發(fā)表看法。
最忌那種復述哲學原理式的空頭寫作,如有些教師為學生總結(jié)的寫作套路,不管什么材料都能提煉出以下主題: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凡事都要有分寸等,妄圖以這些最一般的認識論原理對付極具個性的試題,最后往往是讓學生在審題立意時偏離題旨。從思維敏感性訓練的角度看,離開材料的特定含義談套路,相比于豌豆上的公主,那就是在爛泥里也能鼾聲如雷的蠢漢。
最后,讓我們重溫約翰-杜威的一段話:
從外部來看,一個天文學家通過望遠鏡凝視天空,一個男孩通過同樣的望遠鏡凝視遠方,兩者沒有什么區(qū)別。在這兩種情況下,都有玻璃和金屬,眼睛和遠方的一小點光。但是,在一個關(guān)鍵的時刻,天文學家的活動可能關(guān)系到一個世界的誕生,我們所了解的有關(guān)太空的一切,都成了它的重要內(nèi)容。
論述類文章的寫作,要的是清晰的概念和貼近事物本質(zhì)的理性認知,而不是夢囈般的偏離題旨的遐想和瞎想。愿我們的學生,像天文學家通過望遠鏡凝視天空,能觀察和刻畫星辰的特點,構(gòu)建一個語言和思維的正確世界。
此間,語文教師可施展的空間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