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舒婷
摘要:所謂“言意兼得”,就是透過言語形式理解言語內容,進而憑借對言語內容的把握,品味言語形式的妙處,把握言語形式的運用規(guī)律、技巧,在這個過程中同時獲得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熏陶與感染。二年級上冊,閱讀教學的重點偏向詞、句,在品詞析句中達到言、意兼得的目的。
關鍵詞:言意兼得 ?言語形式 ?言語內容 ?閱讀教學
一、研讀課標,明確閱讀教學重點
第一學段閱讀教學的目標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
課標中還建議: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tài)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
根據課標,確立了本學年閱讀教學的側重點:關注詞句,在文本的“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找到契合點,找尋“言意兼得”的最佳原點。
二、研讀教材,找尋教學切入點
《燈籠果》的作者高洪波,筆名向川,兒童文學作家,詩人,散文家。出版過多部兒童詩集,幼兒童話。他的文字散發(fā)著自然的詩意,包含著生活的溫暖。入選教材的這篇《燈籠果》,用清新、活潑、極富想象力的兒童化的語言,介紹了燈籠果成熟后的樣子,以及品嘗燈籠果的過程,課文的語言生動形象,極富想象之美、聲律之美,讀起來朗朗上口。全文一共5個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介紹了燈籠果成熟的時間,描繪了其成熟后的樣子;第三、四自然段介紹了品嘗燈籠果的過程;最后一個自然段是對全文的總結。
在深入研讀教材后,確定了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①學會“件”“姑”2 個生字,讀好“紗”“軟”“剝”等 10 個生字組成的詞語及短語。②品讀第一、二自然段,抓住重點詞、句,多種方式進行品析,認識燈籠果的外表及形態(tài),感受到作者對燈籠果的喜愛之情。③認識擬人句,體會擬人寫法的好處,學習擬人的寫法,學會說簡單的擬人句。
教學重點:品詞析句,了解燈籠果的特點,感受作者的喜愛之情。
教學難點:了解擬人寫法,學說擬人句。
三、智慧碰撞,試課中覓“秘妙”
怎么契合小專題?采用何種形式理解關鍵詞句?如何抓關鍵詞句品讀課文?在一次又一次的試教中,這些剛開始困擾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1)在預習檢查中關注重點詞、句.研讀課文時,發(fā)現本課的詞語非常有特點,于是把這些詞語分類列出,用詞語找朋友的方法,在過字音關時就讓孩子們對全文有了整體感知。例如,讓孩子們分別給“紗衣”、“果實”、“味兒”擴詞,一件紗衣、一件軟的紗衣,剝開一件軟的紗衣,一粒果實,一粒晶瑩的果實,咬破一粒晶瑩的果實,一種味兒,一種蘋果味兒,一種鴨梨味兒,一種葡萄味兒,這樣,孩子們在讀詞的過程中就知道了這篇課文主要是介紹了燈籠果的形狀、味道。
(2)多種形式理解重點詞、句,在品讀中“得言得意”.在理解“金黃色”一詞時,用實物讓學生觀察,在看一看、摸一摸中直觀地認識燈籠果。在理解“紗衣”時,聯(lián)系生活實際,由女孩子的公主裙引發(fā)聯(lián)想,又出示穿著紗裙的芭比娃娃圖片,幫助孩子們理解燈籠果外殼柔軟、輕薄和美的特點。而理解“跳”一詞時,設計了讓學生親自跳一跳的實踐活動,緊接著提問“燈籠果是怎么跳的?”進而讓學生關注到“輕輕地”,感受作者眼中的燈籠果燈籠果美麗輕盈活潑可愛。特別是“捉迷藏”,出示了大量圖片,感受燈籠果“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澀情態(tài)及調皮的樣子。一字一詞總關情,課文中看似平常的字與詞,卻往往是作者獨運匠心之處,讓孩子們通過聯(lián)想、演一演等方法來理解詞語,體會作者的深意。
(3)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在教學燈籠果為何叫燈籠果時,幻燈片出示燈籠果和紅燈籠的對比圖。雖然二年級的孩子對燈籠并不陌生,但是對燈籠所隱藏的文化內涵卻并不知曉,于是用一句話對燈籠進行介紹,“從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開始,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后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币矠榈诙n時第五自然段“燈籠果,一盞小小的屬于秋天的燈籠,一盞亮亮的屬于田野的燈籠”做鋪墊。
(4)發(fā)掘訓練點,練口語表達.在語文教學中,聽說讀寫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閱讀中抓住課文的訓練點,架構橋梁讓孩子們練習說話,在練說的過程中更好體會課文表達方式的精妙,為理解課文內容做鋪墊。第一第二自然段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把燈籠果的活潑俏皮輕盈美麗表現得淋漓盡致。因此,設計了認識擬人句、了解表達方法,學說擬人句這一環(huán)節(jié),在不拔高孩子們要求的同時,讓孩子們“跳一跳摘桃子”,在訓練中,孩子們更真切地感受到擬人這一修辭手法的有趣之處及在表達中所起的作用,通過說一說,掌握了擬人句的造句方法。
四、砥礪前行,研修不止步
語言是“言”與“意”的統(tǒng)一體,換言之,文本的語言總是采用一定的形式表達特定的思想內容,語言形式是語言內容的載體,以語言學習為核心的語文課程不僅僅要理解語言所表達的“意”,更要關注語言表達的形式,揣摩品味這個“意”是如何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讓學生言意兼得,獲得語言智慧的滋養(yǎng)。語文課程必須要讓學生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言意兼得,是語文教學所散發(fā)出來的特有之美。言意兼得,是語文課程的獨特使命,是語文課程性質之使然。用語文的這種獨特之美,抹亮學生的生命底色,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幸福地成長為具有良好語文素養(yǎng)的“語文人”,這是時代賦予語文教師的神圣職責。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夏靜.奏響讀寫相融的和諧樂章——語文教學中讀寫相協(xié)的教學嘗試.[J].小學科學(教師論壇).2011年04期
[3]劉仁增 著《讓語文回家——劉仁增語文教學新思路》.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