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娥
【摘要】隨著課堂教學的改革,教學觀由關注“老師的教”轉向關注“學生的學”,學生對教學人本化的需求越來越高,因此課堂教學也應改變過去的模式,以學生的終身學習為本,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主體性。“順學而導”的教學理念,立足“以人為本”,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以課前預習為先導,采取依托學情、自主探究的教學策略,豐富課外拓展渠道,讓學生高效學習,享受走進語文大課堂的快樂。
【關鍵詞】以人為本;順學而導;高效課堂
“以人為本”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教學理念,關注學生的終身學習,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落實到小學語文教學上,就是要是以學生的學情為依托,無論是怎樣的見解,都是屬于學生的思考結晶,應該得到尊重,并酌情引導,生成以學生學習主體的新型課堂。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要去浮華而存本真,“順學而導”讓課堂充滿智慧和靈動,更富有“語文味”。
一、關注預習,捕捉課堂教學“導學點”
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鳖A習在語文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學生預習不預習,課堂效果將形成明顯的差異。而指導學生預習,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方式,一則可以讓學生獨立學習;二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像一首曲子的“前奏”,前奏好不好聽,直接影響聽眾是否有聽下去的意愿。預習也是一樣,重視預習,就等于為這一篇課文唱響了“前奏”。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能力,將為學生未來自學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當然,學生的預習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筆者教給學生的預習法是“一查;二讀;三寫;四思索?!币?查:是查閱作者的資料,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二讀:是帶著問題反復的讀課文,可以是默讀也可以是大聲的朗讀;三寫:是在書上做批注、勾畫,進行摘抄;四思索:是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得出結論。經過這樣一預習,學生的學習起點就不再是“0”, 他們對教學內容已經有了初步的認知,同時也會產生一些“興趣點”和“疑惑點”。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產生的這些“興趣點”“疑惑點”就是教師課堂教學的“導學點”。筆者在課前對學生的預習信息進行收集、整理,整合成“導學點”,及時調整課堂教學預案。如此,教學內容就不會只停留在表面,學生有了初印象,特別是進行了一定思考的預習,將會使課堂有所互動,氛圍活躍起來,學生的積極性就會更高。
二、把握學情,抓住課堂教學“關鍵點”
崔巒指出,所有的教學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加以引導、點撥的話,學生的理解就會出錯,方向錯了,將直接影響學習的成果。因此,教師應在教學時重視預設、引導、目標的因素,針對不同的學情、學生個性、因材施教,順學而為。有時需要教師針對突發(fā)狀況進行教學方案的靈活生成,隨機地把握學情,完成課堂教學。那么,教師在課堂上該如何“導”才能抓住“關鍵點”呢?
1.尊重學生,因勢利導
每個學生都有獨一無二的個性存在。教師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果,不了解自己的每一個學生,就不能因材施教。學生的現在知識體系如何、學習狀態(tài)如何、對學習的認知態(tài)度如何、家庭環(huán)境如何,等等,都是教師應該掌握的。了解學情之后,再來根據問題的存在而制定教學方案。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尊重每個學生的欠缺點,給予學因生應有的關懷與尊重,給學生所需,補學生所缺,隨時根據學生的變化而調整教學思路。如,筆者在教學《跨越百年的美麗》時,想設計通過朗讀的方式讓學生領悟作者的情感,并讓學生找出關于居里夫人對名利表現出淡泊的句子,從而引導他們如何看待名利。
突然,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覺得居里夫人特別傻,還記得滑浪風帆選手李麗珊為香港奪得首面奧運金牌之后,香港地鐵公司獎勵她終生免費乘搭地鐵,油麻地小輪公司獎勵她終生免費乘坐渡海輪船等等,而居里夫人她可以盡情地享受這些榮譽,但她卻沒有,而是終日在簡陋的實驗室做實驗,不是很愚蠢嗎?”教室里頓時哄堂大笑,當時筆者一聽就愣住了,沒有想到學生會說出這樣一番話。當學生的問題與筆者的設想南轅北轍時,是該堅持己見還是放棄呢?筆者突然意識到,時代不同,學生受家庭、社會的影響,有這樣的想法也是不奇怪的。因此,“淡泊名利”顯得蒼白無力,于是,筆者當時靈機一動,將問題拋給學生們來討論:“還有持相同意見的嗎?請舉手。”果然還有不少的同學,“好,那么我們就以這個問題分為正反兩方進行一次辯論,大家各自說出自己的論點、論據來好不好?”這個提議立馬得到學生們的積極響應,一場激烈的辯論賽取代了筆者原來的設想。然而,筆者卻從中看到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辯證能力,一次小小的臨時調整,得到了意外的收獲。
如此可見,學情存在著不確定性,它是動態(tài)的存在。只有隨時關注學情,才能有引導的方向,教學才有創(chuàng)新。
2.走近學生,因需施教
在研究性學習中,小組討論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但我們往往會看到這樣的課堂情景:學生在各自的小組里熱烈討論,你一言我一語,教師放心地在講臺看自己的教材,完全放手給學生。之后也沒有對討論的過程作點評,對討論的結果作總結,教學直接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這種“旁觀”式的教學模式說是給學生主動權,實則是流于形式的放手,對教學有害而無益。那么,在學生自主討論環(huán)節(jié),教師究竟應該忙些什么?筆者認為,教師應俯下身子,帶著目的加入到一些小組,可以小組成員的身份加入討論,巧妙進行點撥,讓討論有所重心,有所高潮。如,當一個小組里,遇上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因為害怕自己的見解被其他同學嘲笑而不敢開口時,教師應及時鼓勵他大膽開口,勇于發(fā)言;當某個小組遇上爭執(zhí)的問題,相持不下時,教師應巧妙化解,讓討論有所出口……實踐表明,一旦教師將自己融入學生隊伍中,師生關系親密度升溫,心靈互通,思維碰撞,教師的導學功能可以發(fā)揮到最佳狀態(tài)。
三、適度激活課堂教學的“提升點”
教學的延伸拓展是將學生對知識的把握綜合表現為內在的思想覺悟以及外在的語言表達。而這也是檢驗課堂教學效果的方式之一,讓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有所提高,對文本的領悟能力有所增強,對情感的共鳴有所提升。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十一課《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當課堂進行到尾聲時,筆者讓學生進行角色的轉化,在扮演過老人之后再去扮演老人曾經喂養(yǎng)過的海鷗,當老人去世之后,面對老人的肖像,會有怎樣的感情產生,想對老人說些什么話?當學生把想法通過文字備注在插圖旁,用“寫”緊隨“讀”的腳步,一來鍛煉學生的文字組織能力,二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非常重視學生的閱讀,認為“唯有大量的閱讀,才能拓展延伸學習的廣度與深度?!备]老師打破了先精讀原文,后讀補充材料的格局,而是把補充材料有機地滲透到課文的學習中,作對照印證。這樣做的好事是既能加深學生對原文的印象,又能發(fā)展學生的拓展思維。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借助一些背景材料進行文本的拓展學習。從不同的角度去體會文本之美,感受由內而外的語文世界的無窮魅力。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可以避免“走出課堂即為課文學習畫上句號”的死胡同,激活課堂教學的“提升點”,讓學生的課內外學習融會貫通。
“今朝花勝去年好,料得明年花更紅?!闭n堂教學的改革,雖已異彩紛呈,但改革永遠在路上。只要我們始終信奉:“教育的一切意義皆在于學生的發(fā)展!”以生為本,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潛能,讓學生的情感與文本有機結合,讓語文教學得到真正實效。當然,無論是何種方式的改革,教育之路,“任重而道遠”。然而,只要教師初心不變,以學定教,在語文教學中根據學情做到因材施教、順學而導,發(fā)揮學生的個性、特性,重視課前“導學點”、抓住課堂“關鍵點”,激發(fā)教學“提升點”,構建魅力語文課堂,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將擁有屬于自己的精彩。
參考文獻:
[1]陸云.順學而導 高效發(fā)展——對第八屆全國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部分課例的思考[J].小學語文教學,2011.
[2]吳金程.對小學語文“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模式應用的探究[J].學周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