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雷
摘 要:中國古代對詩歌藝術的把握,不重細密的分析,而重總體的品鑒,把握的方式是直觀的、印象的、頓悟的。詩歌的藝術分析不能停留在語言的表層上,得意忘言是詩歌鑒賞的法門,由言和意象的研究再進一步就是意境和風格的研究。
關鍵詞:詩詞;鑒賞;審美;得意忘言
本文通過言不盡意、古典詩詞的審美特征、得意忘言幾個方面淺議鑒賞詩詞的方法,并從中得出審美的技巧。
一、言不盡意
《周易·系辭上》載: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边@兩段話中,孔子首先指出:“以文字寫成的書,無法完全表達所要說的話;言語也不能完全表達心中所想的意念;然而,難道圣人的心意就不能了解了嗎?”他又說:“圣人建立卦象,以象征的方式表達無法傳達的深意;設置六十四卦將宇宙萬物復雜變化的真?zhèn)伪M情顯示;而附加文辭,以盡量表達所要說的話?!笨鬃诱J為圣人用立象、系辭的方法是可以表達出深刻復雜的情意的。
語言能否盡意是魏晉玄學家清談的話題之一。他們的見解比孔子更進了一步。粲答曰:“蓋理之微者,非物象所舉也。今稱立象以盡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辭焉以盡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則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蘊而不出矣?!保ā度龂尽芬盾黥觽鳌罚?/p>
荀粲認為意內、象內可盡言。言可達意,但不能盡意。指出了言、意之間的聯系和差別以及言辭在表達意念時的局限。
語言有描述形象和喚起形象感的功能。但是,正如朱光潛所說:“言所以達意,然而意決不是完全可以言達的。因為言是固定的,有跡象的;意是瞬息萬變、縹緲無蹤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無限的。好像用繼續(xù)的虛線畫實物,只能得其近似?!保ā稛o言之美》)。這些描寫所用的語言是固定的、散碎的、有限的,而表達的是變化的、混整的、無限的,因而在每個讀者頭腦中喚起的形象是千差萬別的相近似的形象(虛像)。
用語言進行描寫,所得只是詳盡描述,又會像漢賦那樣形成景物堆積,可見在描寫景物時,言不盡意是存在的。人們深知意是難以言說的,是無法完全表達的,于是就通過語言造像的辦法,使人們進入體驗境界,又回到描寫上來,所以借景抒情成了詩詞的主要抒情方法。
二、古典詩詞的審美特征
詩是言志、緣情的。言不盡意論說出了詩人們在創(chuàng)作中深切體驗過的一種苦惱。如何用語言將情志完美地表達出來,許多詩人和理論家進行了艱難的探索?!昂慊家獠环Q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保憴C《文賦·序》)陸機說經常感到苦惱的是主觀意念不能正確反映客觀事物,言辭不能完全表達意念,大概這個問題不是難以認識,而是難以解決。劉勰也有同感,不過他探索得更深入細致,已經發(fā)現了問題的關鍵:方其搦翰,氣倍辭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則?意翻空而意奇,言征實而難巧也。(《文心雕龍·神思篇》)。劉勰說,動筆前氣勢要比文辭大一倍,寫成文章只能表達構思的二分之一。這是為什么呢?意象憑空設想易于奇妙,語言文字落實難于工巧。劉勰這段話不僅提到“言不盡意”,而且指出了原因,這關鍵就在于言為實,意為虛,以實表虛是無法完全一致的。劉勰還進一步探討了什么“意”不能“盡”:“至于思表纖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筆固知止。至精而后闡其妙,至變而后通其數,伊摯不能言鼎,輪扁不能語斤,其微至乎!”劉勰說,至于文思之表的細微意旨,文字之外的曲折情致,語言所說不盡的,下筆點到為止。文思至精方可闡發(fā)事物的奧妙,文體至變才能符合它自身的規(guī)律。猶如伊摯(上古烹飪大師)說不盡烹調藝術,輪扁(上古能工巧匠)講不清斫輪技藝,實在太微妙了。劉勰的這段話有三點值得注意:一是語言藝術有“思表纖旨,文外曲致”,這種“理之微者”是語言所不能表達的;二是指出這種極細微的情致,不可盡量表達上下功夫,而是在“文思”“文體”上用“至精”“至變”的功夫。這三點,為文學創(chuàng)作和鑒賞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為我國古典詩詞審美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理論根據。劉勰還在《隱秀篇》中進一步明確了我國文學(主要是詩)的審美特征:“隱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隱以復意為工,秀以卓絕為巧,斯乃舊章之懿績、才情之嘉會也。夫隱之為體,義生文外,秘響傍通,伏采潛發(fā),譬爻象之變互體,川瀆之韜珠玉也?![是言外所含蓄的重要意義;秀是篇中最突出的話。隱以言外含有另一層意思為工巧,秀以特出一般為巧妙,這是前人文章中的美好成就、作者才情的很好表現。隱的特點,有言外的意思,像秘密的音響從旁傳來,潛伏的文采暗中閃耀,好比爻象的變化含蓄在互體里,川流里含蓄著珠玉。
三、得意忘言
得意忘言是詩詞鑒賞的不二法門。這一點我們的祖先早有發(fā)現,且看他們的論述。
“得意忘言”最早見于《莊子·外物篇》: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這一觀點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有詳盡的論述:“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也。意盡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p>
王弼說的象是指卦象,還不是藝術意象,但他說的言、象、意三者的關系卻與文藝創(chuàng)作中語言、藝術意象、思想情感者的關系十分相近。因而欣賞文藝作品也就是“尋言以觀象”,“ 尋象以觀意”,這道理是正確的。所以他進一步指出:“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也?!? 筌的功用是捕魚,蹄的功用是捉兔;得到魚,捉到兔,就不必再留筌和蹄。象的功用是存意,言的功用是明象;象對于意,言對于象,都是從屬地位。所以得象就不必拘守原來用以明象的言;得到意,就不必拘守原來用以存意的象。
參考文獻:
[1]宋鶯.談領悟古典詩詞意境的鑒賞方法[J].語文教學之友,2018,37(04):27-29.
[2]胡小國.詩詞鑒賞 從意象開始[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7,1(23):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