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篇是一個語義單位同時也是一個交際單位,其建構和生成要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在Maton提出的合法化語碼理論(Legitimation Code Theory)中的語義性(Semantics)包括語義引力(Semantic Gravity)和語義密度(Semantic Density)。本文通過語義引力和語義密度這兩個參數(shù)來研究語篇在語境層面、語義層面和詞匯語法層面的運作機制。
【關鍵詞】語義波;語義引力;語義密度;運作機制
【作者簡介】孔德楊,男,天津體育學院運動與文化藝術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天津體育學院運動與文化藝術學院2018年校級科研項目部分成果。
一、引 言
語篇的概念范圍可大可小,小到一個詞可以看作是一個語篇,而大到一個段落甚至是幾個段落都可以看作是一個語篇。但通常來說,一個語篇的形成都有著其固有的模式和特點。本文試圖從語義波理論中的語義引力和語義密度的視角出發(fā),通過其分別在語境、語義和詞匯語法層面的體現(xiàn)于互動,來探究語篇建構和生成中的諸多因素和形成機制。
二、研究背景
1.關于“語篇”的界定。胡壯麟等曾對語篇進行過如下的概括,“有意義的表述集合體”,并進一步提出了“語篇屬于語義范疇,它不是大于句子的句法單位,也不是段落”。(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zhàn)子,2017)與此同時,還有的學者對語篇也給出了類似的提法,如苗興偉(2017)中也提到“語篇是語義或語言的使用單位,語篇不是由句子構成的,而是由句子體現(xiàn)或編碼的”。(Halliday&Hasan 1976; 轉引自苗興偉 2017)因此,從相關的學者的文獻中可以看出語篇的屬性,即語篇是一種語義單位或交際單位,而句子像詞、短語和小句一樣同屬語法單位。本文在談及語篇建構和研究的過程中,也遵循了語篇是一個語義單位或交際單位的界定。
2.語義波理論的背景。語義波理論中的“波”,本是物理學中的一個概念,如波浪、水波、電波或超聲波。合法化語碼理論 (Legitimation Code Theory, LCT )最初是由Maton在2005年提出的,主要包括自主性(Autonomy)、緊密性(Density)、專門性(Specialization)、時間性(Temporality)和語義性(Semantics)。其中的語義性是語義波理論的來源,主要包括語義引力和語義密度兩個方面。其中語義引力(Semantic Gravity)主要是指意義和語境的相互依存度:當意義與語境的依賴程度高時,則語義引力增強;當意義與語境的依賴程度較低時,則語義引力減弱。語義密度(Semantic Density)是說語義的濃縮程度:當語義所包含的信息量較多時,則語義密度較大;當語義所包含的信息量較少時,則語義密度較低。因此,語義引力和語義密度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具體和抽象的關系,即越具體的內容,語義引力越高(SG↑),語義密度越?。⊿D↓);反之,語義引力越低(SG↓),語義密度越大(SD↑)。所以,那些較抽象的術語和概念往往呈現(xiàn)出的語義引力和語義密度的特征為(SG-,SD+),反之較具體的為(SG+,SD-)。故而語義引力和語義密度通常呈現(xiàn)出反比例關系的組合(SG-,SD+)及(SG+,SD-)。語篇整體的生成從語義引力和語義密度的兩個方面提供了充足的理論依據(jù)。
3.相關綜述。目前學界對語義波理論及其相關應用的介紹從來源探索、具體應用和與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三個方面來開展的。朱永生(2015a)和朱永生(2015b)中均介紹了語義波的來源,指出語義波本來是物理學中的一個概念,隨后被應用到語篇研究和話語研究。前者對語義波的形成機制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并介紹了語義波中的輕波、中波和大波及其與主位結構和信息結構的聯(lián)系,還提到了四種語義推進模式,即放射模式、聚焦模式、梯形模式和交叉模式,這給語義波理論的應用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方向。后者主要將語義波理論中的兩個核心概念——語義引力和語義密度——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角度對其進行嫁接和改造,提出了質量和存在的概念,這分別與語義引力和語義密度相對應,并隨后進行了實例分析。
湯斌(2014)一文中也提出語義波理論來自Maton合理化語碼理論中的語義性,并提出了語義性與累積式知識建構之間存在的關系,以及與權力三項(權力詞匯、權力語法和權力話語組織)的對應性。張德祿、覃玖英(2016)和張宜敏(2017)都從實際的教學應用中對語義波的理論進行了細化。前者以語義波理論中的語義引力和語義密度為出發(fā)點,探析了教師課堂話語建構時解包和打包的過程,而后者則更加具體的從學習者的角度以閱讀語篇為例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的解包以及將具體的概念通過再打包進行抽象的過程。
最后,羅載兵、楊炳鈞、李孝英(2017)從更加全面的角度論述了合法化語碼理論與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接口,并最終給出了語義波的三維分形模型,即詞匯語法維度、語義維度和語境維度。羅等文中的研究發(fā)現(xiàn):“語境由語篇體現(xiàn),語篇建構語境;語境為語義層提供環(huán)境,語義層為語境提供內容”。因此,羅等文中提出的三維分形模型給予后續(xù)通過語義波理論來研究相關問題時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相關路徑。
三、語義波的互動機制
語篇的發(fā)展和生成是以語義波中的語義引力和語義密度兩個參數(shù)展開的,并分別在語境層面、語義層面和詞匯語法層面進行著頻繁的互動后通過一定的演變路徑得以體現(xiàn)。因此,語境層面為語義層面的語篇意義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相應的語篇中詞匯語法的選擇給出了具體框架。另外,語義層面的意義潛勢同時也制約著詞匯語法的選擇。
1.語境層面的互動。不同學者對語篇中的語境這一要素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張德祿在語篇的連貫條件中提出了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前者主要涉及“思維習慣、行為習慣、通常要交流的意義、有哪些禁忌、有哪些人們喜歡的行為”,而后者“主要由現(xiàn)場情景中的因素,如發(fā)生的事件、參與者、交際渠道和媒介等組成情景框架”(張德祿,2012)。羅載兵、楊炳鈞、李孝英(2017)也提到語境和語篇的關系,“語境與語篇是同一符號的兩個功能體,LCT從語境功能體切入,而SFL從語篇功能體切入”,并且隨后又提到“語境由語篇體現(xiàn),語篇建構語境”。(Hasan,1993; 轉引自羅載兵、楊炳鈞、李孝英,2017) LCT中的語義引力由于重在強調其和語境的相互依賴程度,故而語篇加工和生成的過程中既體現(xiàn)了交際語境中所傳達的社會文化等相關的時代背景信息,同時也從微觀層面細致地表現(xiàn)出了情景語境中語篇線性結構內句子與句子之間命題之間的關系。這樣就能更好地將語境與語篇生成中語義引力這個參數(shù)更緊密的產(chǎn)生聯(lián)系,從而為語義密度在語義層的表征提供參照。因此,語篇的生成是在情景語境的制約下從意義潛勢中不斷選擇的過程(苗興偉&秦洪武,2010)。
2.語義層面的互動。語義波的理論中三層互動模式是一種等級性的體現(xiàn),即語境層面中的宏觀層面的社會文化語境和微觀層面的情景語境都為語篇中的語義性提供了方向和定位。語篇中無論是整體意義還是局部的段落意義都受到了語境層面的制約。由于語篇的語義是語篇中線性序列和等級序列命題之間的聯(lián)系所形成的,除了這些命題之間的內容要保持連貫外,還要和上層的語境以及下層的詞匯語法保持一定的關聯(lián)性。因此在語義層面,主要是要考察語義引力與語義密度兩個參數(shù)在主位結構和信息結構以及相關的銜接手段的互動分析上。
主位結構體現(xiàn)了語篇的推進模式,其中涵蓋了主位和述位的類型,是語篇形成的一個主要手段。語篇“以線性和層次性兩種方式把語篇句子所談論的話題聯(lián)系起來,共同組成不同層次的大話題,最后體現(xiàn)語篇的總話題(張德祿:2012)”。從主位結構和信息結構的對應性來看,主位由于往往都是已知信息而述位是新信息,所以主位所傳遞的內容可以依靠語篇的情景語境來建構前后句的聯(lián)系,并在聯(lián)系建立的過程中通過提高語義引力來降低語義密度為后面述位所傳遞的新信息不斷的解包,將述位中的新信息在語義引力和語義密度的相互作用下建構成為已知信息,為后面的信息再次提供鋪墊。
3.詞匯語法層面的互動。在詞匯語法層面中詞項和語法項的選擇不僅受到語篇中語境的制約,同時也受到來自語義方面的制約。具體來說,語篇的語境為選擇什么樣的詞項和什么層級的語法在話題方面制定了框架,這是跨層制約;另外,語篇的語義層的主位結構和信息結構的推進對詞匯和語法也構成了一定的壓制。
在語篇中詞項層面來看,前后句的意義銜接可以用相關的詞匯手段來進行表征,如重復、同義、反義和上下義等。由于語篇往往需要用有限的篇幅表達豐富的信息,所以其中的詞匯往往都表征較為抽象的概念和意義,所以從語義波的角度來看,語義引力和語義密度的參數(shù)特征分別為(SG-,SD+)。隨著后續(xù)語篇的展開,各種顯性的詞匯手段會逐漸突顯,通過詞匯的重復、詞項的同義關系、反義關系和上下義關系等的運作機制都會被應用,為了提升語義引力并降低語義密度。在語法層面還有相應的銜接手段來使命題之間的關系得以連貫,這其中包括照應、替代、省略和連接。上述這些銜接手段都是顯性的銜接手段,他們在語篇當中的作用和詞匯的銜接手段是類似的。
四、結語
本文對語篇的建構和生成從語境層面、語義層面和詞匯語法層面三個不同維度給予了考查。語篇的交際性首先是由語境層面的維度來體現(xiàn)的,其中社會文化語境體現(xiàn)了語篇的社會文化背景等宏觀方面的信息,而情景語境則是更為具體地體現(xiàn)了語篇的語場、語旨和語式,這都為語篇的建構從語義引力和語義密度兩個參數(shù)在語境、語義和詞匯語法層面的內部互動和外部互動提供了語義的銜接機制和連貫因素,也為詞匯語法層面的詞項和語法結構的分布和布局進行了制約和壓制,從而進一步了符合了語篇總話題的要求,建構了一個語義連貫的語篇。
參考文獻:
[1]Widdowson, H.G.. Discourse Analysi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12.
[2]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zhàn)子.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164.
[3]羅載兵,楊炳鈞,李孝英.論語義波的三維分形模型:合法化語碼理論與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界面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7(2).
[4]苗興偉.語篇結構研究:理論與模式[J].中國外語研究,2017(1).
[5]苗興偉,秦洪武.英漢語篇語用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35.
[6]湯斌.Maton 的合理化語碼理論與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合作[J].現(xiàn)代外語,2014(1).
[7]張德祿.語篇分析理論的發(fā)展及應用[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8]張德祿,覃玖英.語義波理論及其在教師課堂話語分析和建構中的作用[J].外語教學,2016(2).
[9]張宜敏.構建語義波,實現(xiàn)再語境化——一項基于SFL和LCT的積累式英語閱讀教學模式探索[J].外國語文,2017(4).
[10]朱永生.論語義波的形成機制[J].外國語,2015a(4).
[11]朱永生.從語義密度和語義引力到物質與存在[J].中國外語, 2015b(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