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摘要:傳統(tǒng)的修辭理論把隱喻和換喻作為兩個并列的修辭格。許多隱喻理論常常把換喻作為隱喻的一個種類。本文從概念、結構、功能和運作機制等角度對隱喻和換喻進行分析兩者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關鍵詞:隱喻;換喻;認知功能;運作機制;區(qū)別
中圖分類號:H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257-01
一、隱喻與換喻的概念
(一)隱喻的概念。隱喻通常是指兩個不同領域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一般用于通過A事物理解或解釋B事物,涉及到兩個概念的映射。
(二)換喻的概念。換喻著重的是事物本身的特點或它與其他事物之間的特殊關系,基本上是利用A事物的某一顯著特征來指認該事物,基本不涉及事物特征的轉移。
二、隱喻與換喻的結構
(一)隱喻的結構。從結構上來看,隱喻由“本體”,“喻體”和“喻底”三部分組成。如: 她純潔得永遠像春天像蝴蝶。其中,“她”是本體,“春天夕、“蝴蝶”是喻體,而“純潔”是喻底。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符合“通過一事物來理解另一事物”才能被稱為隱喻。因此,就隱喻的本質來說,隱喻是通過某一事物來理解另外一事物。喻體與本體之問的關系是差異中的相似。所謂差異,指的是本體和喻體兩者屬于小同的領域,這是構成隱喻的基礎,例如:百科全書是一座金礦。“百科全書”與“金礦”為小同的事物,分屬小同的領域。但在這兩者之問卻存在著某方面的相似。例如在上例中,說“百科全書”是“一座金礦”因為兩者都“值得挖掘”,因此這就構成了一個隱喻。
(二)換喻的結構。換喻也可以看作由三個部分組成:本體、喻體和喻底。但與隱喻小同的是,在換喻中,本體從不出現(xiàn),喻體就是喻底。本體和喻體是以隱含的方式在起作用的。本體和喻體之問是一種替代的關系。而這兩個事物之問并小存在一種相似的關系,喻體之所以可以替代本體,因為它代表了本體的某一特征。提及這一特征,聽話者就能夠推斷出所指的實際上是本體。例如:“阿義可憐一一瘋話,簡直是發(fā)了瘋了?!被ò缀踊腥淮笪蛩频恼f。(魯迅,《藥》)其中,“花白胡子”是個換喻,替代“有花白胡子的人”,而“花白胡子”是本體的鮮明特征之一,因此也是喻底。
三、隱喻和換喻的功能對比
我們都知道,隱喻和換喻有六種功能:修辭功能;語言學功能; 詩歌功能; 認知功能; 社會功能; 文字游戲功能。
(一)修辭功能。由于換喻是通過某一事物的相關特征,通常是該事物的顯著特征來代稱該事物的,因此往往具有強烈的修辭效果。
(二)語言學功能。語言學功能主要指的是填補詞匯空缺的功能。如果說,隱喻命名利用的是事物之問的相似性的話,換喻命名則利用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如:向日葵、映山紅、穿山甲、竹葉青蛇等。
(三)詩歌功能。語言是詩歌的建筑材料,對語言各個層面的創(chuàng)新使用都可能產(chǎn)生詩意。 語言的層面包括語音、書寫、句法、詞匯等。換喻的構成機制之一就是“以此代彼”,屬于偏離之一種,但由于不像隱喻那樣涉及兩個領域,因此換喻所喚起的詩意一般不如隱喻那么強烈。
(四)社會功能。換喻是委婉語、問接言語行為的一個重要構成方式,委婉語和問接言語行為可以表達禮貌,它們都有加強社會關系的功能。
(五)認知功能。換喻是我們概念系統(tǒng)的重要的一部分。人們可以利用某一事物的熟悉或容易理解的特征來表示或代表整個事物。因此,換喻通過特征突出來使人們更省力地發(fā)現(xiàn)和記住被討論事物的身份和特點。
(六)文字游戲功能。與隱喻一樣,換喻也可以有游戲的成分,如綽號、雙關語、歇后語等。
四、隱喻和換喻的運作機制
(一)差異和語義沖突。雖然隱喻與換喻在結構和功能上具有相似處,但它們在運作機制上有較大的差異。首先,雖然隱喻和換喻都涉及到以此代彼,但在隱喻中,兩者屬于不同的范疇,將A說成B是一種“范疇錯置”,而換喻是通過某一事物自身的特征或相關的事物來辨認該事物的,一般不涉及兩個小同的范疇。在隱喻中,有兩個概念領域,其中一個通過另一個領域獲得理解。隱喻的一個基本特征是話題和喻體之問有某種距離。
(二)映射與參照。隱喻的基礎是事物之問的相似點。因此,在隱喻的理解過程中,喻體的某些特征向本體映射或轉移,成為本體特征的一部分,本體因此而獲得新的理解。但在換喻的理解過程中,基本上小涉及某些特征的映射,聽話者根據(jù)喻體的特征,找到說話者所真正指稱的對象?!皳Q喻基本上是一種參照點現(xiàn)象。更準確地說,通常由一個換喻詞語指代的個體作為一個參照點,為接近欲表達的目標提供心理可及性。
(三)相似性與鄰近性。隱喻和換喻的區(qū)別在于它們利用的是事物之間不同的關系。隱喻性命名是根據(jù)相似性來進行的。而在換喻性命名中,人們利用的小是兩事物問的相似,而是該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如:“長頸鹿”,因為這種鹿長著長頸;“丹頂鶴”,因為這種鶴頭頂上是紅的;“袋鼠”,因為腹部有育兒袋。因此,換喻是通過個別事物代表一個類別,或某一特定事例、特征或特點來代表一般的功能。
結束語
本文從概念、結構、功能和運作機制的角度對隱喻和換喻作了比較全面的比較和分析。試圖證明兩者在結構、功能和運作機制上有著本質的不同。
參考文獻:
[1]Lakoff, G&M. Tumer. More Than Cool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2]Langacker, R. Concept, Image and Symbol: 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 [M]. Berlin and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1999.
[3]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束定芳論隱喻與明喻的結構及認知特點[[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 36(1)
作者簡介:鄭雅楠(1992-),女,黑龍江綏化人,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級碩士研究生,院系:西語學院,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