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復(fù)彩
一
雨細細地下著,就像扯不斷的絲網(wǎng),清晰中透著朦朧。遠處的山被霧雨籠罩著,蜿蜒曲折的秋浦河在不斷地變化著色彩與形狀,它們或明或暗,或奔放,或委婉,就像一個正在梳妝打扮的古典女子,一顧一盼,無不楚楚動人。
三十三年前,我隨一個攝制組第一次來到秋浦河,三十三年來,秋浦河像一只光盤刻在我的腦海里,,總也抹之不去。于是,我終于再次沿著這條河,一直來到源頭李村。這一次,我打算用一個月時間對這條給了我無數(shù)靈感,并給予我一次次慰藉的河流進行一次從頭至尾的梳理。其實,這是一次自我精神的放逐,一次人生的總結(jié)。我想,這對于一個處在人生收尾階段的人來說,是必要的。
三十三年是一段不短的時光,眼前的源頭李已難辨舊跡,公路四周有好幾處村落,每座村落里都有一棟棟白亮的樓房,這讓我完全找不到第一次來源頭李時的感覺,也無法找到當初宿住的那戶人家?;蛟S是對一個頭發(fā)全白的老頭背著旅行包、拄著登山拐杖的樣子有些好奇,一個騎著摩托的年輕人在我的身邊停下,問我:你要找哪家?我回答說,一個姓李的人家。年輕人笑了,說,這一座源頭李,百分之九十的人家都姓李,你要找哪個姓李的人家呢?我回答不出,而且我知道,我要找的人并沒有具體的形象,也不一定就在哪一座村莊,只是,不論我哪一次來到秋浦河,也不論我是走在秋浦河的哪條河段上,乃至村路河灘、田野,看到的每一個人都是我要找的秋浦河人。
想起我的學(xué)生胡海說,他在源頭李曾認識一個棄官歸隱的老者,名李文唯。我開始往村子里走去,但我并不確定自己是否真要去找這個叫李文唯的人,起碼,這不是我此行的初衷。
猶記得那一年的情形,年景對于我是出奇的背,父親剛剛過世,我的一篇小說又被評論界激烈批評,習(xí)慣于上綱上線者甚至大有欲將我下到地獄的狠絕。那些日子里,家里一批批來人,有來安慰的,也有借來安慰想看我笑話的,甚至也有來探我口風,欲落井下石的。母親說,兒子,我們不寫那東西了好嗎?日子有得過就好。妻子說,你出門走走吧,別老憋在家里。于是,我出門了,出門的一刻,想起秋浦河,想起家在秋浦河畔的一個學(xué)生。白露將至,秋水茫茫,這一帶剛下過一陣秋暴雨,此刻,山是灰的,水是渾的,連同我自己。手中有池州老文化人丁育民的一本《李白游秋浦》,唐天寶十三年(754),李白因讒言遭疏而離開長安已達十年,十年間,李白云游天下,并于這一年來到江南池州。清《貴池縣志》卷四有如下句:“唐李白愛其勝,欲家焉,滯留于此者三年,,歌詠甚夥(多)。”最著名者即《秋浦歌十七首》。
剛下過一陣秋暴雨,傍晚時分,我來到一處渡口。河灘上泊著一只竹排,河岸的草棚里,一個赤著上身的老頭正與另一個中年人糾纏在一盤棋上。老頭從棋盤上抬起頭問:要過渡嗎?我看了看河面上那野馬一樣翻滾的浪頭以及從上游沖刷下來的整段的大樹,不免心生懼意。但老頭已經(jīng)離開棋盤,手里抓著一根長長的竹竿,我只得隨著老頭跳上竹排。排剛離岸,一個浪頭打來,我差一點翻倒在河里。老頭回過頭來大叫了一聲。后來我回顧那一場景,當時因風聲浪濤聲,根本就沒聽到老頭叫了一句什么,我只看到老頭黝黑的臉上電光石火般的凌厲,沒等我省過事來,竹排已經(jīng)靠在河的南岸。一直等我登上嶺頭,回眸腳下那條白練般繞著嶺腳轉(zhuǎn)了一圈的河流,忽然淚流滿面。那一刻,我對著那條河,對著遠處撐著竹排的哲人般的老頭深鞠一躬,以感謝他對我的難得一遇的點化。
那一次我在我的學(xué)生胡海家住了半個月光景,胡海陪我爬了一趟羊山,又去梅街拜訪了幾個儺戲藝人。等我回到家時,那件事早就過去了,果然就像一個浪頭,打濕了我的褲腳而已。
第二年正月,我再次來到梅街鄉(xiāng)蕩里姚村,宿住在七十五歲的儺戲藝人姚秉之家。那天桌上有一道菜(菜名我忘了)是我從未嘗過的,將洋芋連根拔了,采用連著塊根的莖部,,撕去皮,和著新出土的嫩洋芋,鍋燴了,放上辣醬,直吃得我出一身大汗。只是我一直奇怪,這個季節(jié),何來洋芋?那天晚上,喝了幾盅酒的姚秉之向我說了一夜的話,說他家庭曾經(jīng)的顯赫,說他少年時代的荒唐,說他如何敗盡了家業(yè)。后來他參加了革命,人到中年,卻因“生活作風”問題回到村里。說到這段經(jīng)歷,姚秉之傷痛欲絕,他信誓旦旦地告訴我說,那是他人生中最刻骨銘心的一段愛情。姚秉之一生所演繹的,也許就是余華《活著》的另一個版本吧。
明嘉靖《池州府志》對貴池儺戲活動內(nèi)容有較明確的記載:“凡鄉(xiāng)落自(正月)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輪迎社神于家,或踹竹馬,或肖獅像,或滾球燈,妝神像,扮雜戲,震以鑼鼓,和以喧……”那天晚上蕩里姚演出是整臺戲《劉文龍》,照例是一個善與惡的故事,劉文龍上京趕考久而不歸,妻子受吉婆引誘,處境危艱,結(jié)局當然是歡娛的。在貴池儺中,無論是替天行道的包拯,還是專事邪惡的吉婆,全都是菩薩,都一律受著鄉(xiāng)民的香供,因為他們所宣說的,是一曲人間正道的大戲,是善惡有報的真理,只是角色不同罷了。
午夜時分,我耐不住寒冷,決定回屋睡覺。在后臺的大幕后,我看到姚秉之正合著臺前的演出用他那沙啞的嗓子唱著儺戲中的高腔:“蓑衣斗簽到田頭哇/一么溜丟/一么溜大丟/水滴平田往下流哇/一么溜丟哇/一么溜大丟/又是一年哪春哪景到/一么溜丟1一么溜大……在燈光的折射下,我看到姚秉之那張老臉上爬滿了淚光。
一年又一年,我合著如潮的人流,前往蕩里姚聆聽儺戲中的高腔,在源溪的社樹下看儺神的舞蹈。在鏗鏘的鑼鼓和年首們的喊斷聲中,我感受著先民們對神衹、對天地自然的崇拜;我在草叢中一處處斷殘的古碑中讀到鄉(xiāng)民們在古老的法則下怎樣自覺維系著一個農(nóng)耕社會應(yīng)有的秩序。
姚秉之死于十年前的一次心臟病突發(fā)事故,而與他差不多年齡的老藝人也都在以后的幾年間相繼謝世,但那一帶的儺戲依然一年一年演出。比起上一輩來,新一代儺人們的一招一式更近似于專業(yè)的表演,因而也更具觀賞性,這自然吸引了越來越多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身心疲乏的現(xiàn)代人。只是,儺戲藝人們早已失去對天地自然崇拜的神圣,他們的表演,似乎只為一年一度的習(xí)俗。每到正月,我依然追隨著朝社的隊伍,追逐在儺戲的大潮當中。許多年過去,我熟悉那里的人,猶如他們熟悉我,我亦以我之力所能及,為他們做一點什么事情。在那些村子里,我能夠隨意坐在任何一張飯桌上,同鄉(xiāng)民們大口地喝酒。夜里,自然會有一張松軟的床榻供我做一個悠遠的好夢。有時候,我索性就帶著一家老小在那兒的一個人家度過一整個春節(jié)。在除夕傍晚祠堂門]口的全家福照片中,自然會找到我和家人的身影。而大年初一,當村子里的老人為每一個孩子送上一份祝福的紅包時,我的外孫女同樣也會得到一份。
二
村莊被一行行柳樹環(huán)繞著,透過油綠的柳樹,可以看到遠處曠野里大片的油菜花正在吐蕊。正是這些開始呈現(xiàn)的大自然生命的色彩,讓原本沉悶的雨季生動起來,也讓一條秋浦河靈動起來。走在這河岸的村莊里,就像走進一首古樸而童稚的古詩里:一望二三里,煙村四五家,門前六七樹,八九十枝花。
村莊靜靜地立在河岸上,細雨迷蒙,除了雨聲滴落在灌木上細密的聲響,四野聽不到任何聲息——雞鳴、狗吠人聲以及這個春天本該有的聲息,這些陂散文家習(xí)慣描寫的詞句,此刻都因為這場雨而被屏蔽了。只有畫面——無聲的畫面。春節(jié)的喧鬧剛剛過去,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村子里只有一些老人、孩子和婦女。年輕人走了,也把村子里的活力和喧鬧一并帶走了。留給秋浦河的,就只有這一座座空村和村路上偶然遇到的去走親戚的老人。門楣上有被雨水打白了的春聯(lián),村路上有一堆堆燃放過后的鞭炮屑,同樣被雨水浸泡過,經(jīng)腳跡踏踩過,它們靜靜地癱在那里,顯示涅葉過后的靜寂。一只鳥從頭頂掠過,帶著天空的驚悚。
村莊的氣味是讓人迷戀的,村前灰黃的草垛、村后洞開的牛欄、池塘里干涸的淤泥,如果能遇到一堆正燃的火糞,那就更讓人陶醉。在這樣的氣味里,我很想走進任何一個村莊,在秋浦河人家特有的火塘邊坐下,同老人、孩子或婦女隨意地嘮嗑,同他們一起討論一下村莊的現(xiàn)在或未來,雖然這不免有些迂腐?;鹛晾锏睦跆炕鸺t得耀眼,火上坐著釅釅的紅茶,或者是煨得稀爛的咸肉骨頭,還有此地特有的火燒雞蛋。如果有一壺溫熱的老酒,就完美得近乎奢侈了。
每一家院子里都種滿了花草,這并不是開花的季節(jié),桃花打著細細的骨朵,火一樣點綴在人家的墻頭上,月季被雨水淋落,枝頭上只有殘存的花瓣,就像是畫家無意間滴落的殘顏。每個鋪著水泥或卵石的院子里都侍弄得清清爽爽,這座在清代曾出過布政使的源頭李村就像一個歸隱的士大夫,雖陋住鄉(xiāng)里,卻仍不失貴族的氣派。在村子的邊緣處,我找到李文唯的家。院子里卵石的縫隙中零零落落地長滿了寸把長的青草和油菜苗,雖然都是無意中撒落的種子,看上去卻像是主人精心的侍弄。忽然想起一個叫陶淵明的人,比起一千多年前的南山頭,李文唯的這個院子又如何呢?
李世民之“天下英雄盡人吾彀中”不過是一句騙人的鬼話,但李白一生都在入仕和退隱之間矛盾著,得意時高唱“仰天大笑出門去”,失意時便發(fā)出“白發(fā)三千丈,緣愁是個長”的哀嘆。包括陶淵明,在歷史的大潮中,他們連英雄的邊都沾不上。秋浦河也曾是隱士的故鄉(xiāng),僅在唐代,就有號稱咸通十哲之一的秘書郎王季文、元和年間進士費冠卿在此隱居。無法知道他們在京城遭遇了什么,但他們歸隱的理由近乎一致:我有?。》俏矣胁?,是朝廷病了,爺不伺候了。于是,他們一個做起了金地藏的研究,一個則在龍?zhí)哆呫逶?,學(xué)竇子明化羽升天。他們當然也算不得英雄,但比起李白來,究竟還是找到了真正的自己,那么,眼前的李文唯呢?
三間很普通的平房,屋子里響著武俠電視的打斗聲。正在看電視的是一對老年男女,都在七十好幾,他們偎依在一只長方形的火桶里的樣子讓我一時間進退兩難。但我還是說了我學(xué)生胡海的名字。李文唯說他并不認識胡海,他問我,你找我有什么事嗎?我說明了來意,李文唯說,他老了,有些事情,早忘記了。但他顯然并不想讓我過于失望,他說,給你泡杯茶吧,外面下著雨,你的褲腳都濕透了。我看到敞開的屋子里有一只碩大的火塘,那正是我三十三年前第一次來源頭李見證過的東西,看著這火塘,我忽然又想起那通紅的炭火,炭火中燒得噼叭作響的雞蛋,我問李文唯,家里就你們老兩口嗎?他連忙說,不是,不是,她是我隔壁鄰居,沒事來我這里看電視。我注意到,坐在火桶里的老嫗顯得有些不自在。我意識到自己的唐突,趕忙繞過話題,問起慶源橋的歷史。李文唯說,先有慶源橋,后有源頭李,這地方是早先江西商人前往徽州的必經(jīng)之地,所以就有了慶源橋,隨后才有了這一片源頭李村。
撐著一把雨傘,按照李文唯的指點,我很快就在他屋后二十來米遠處找到了慶源橋。仿佛是一處坐標,慶源橋讓我找對了三十三年前源頭李的大致方位,遠處的山,近處的河流,包括這座建于明嘉清年間的石孔橋,乃至橋上覆蓋的厚厚的青藤,幾乎與三十三年前一模一樣。但我知道,三十三年的風雨,一定讓這些看似不變的山水發(fā)生了太多的變化,只是這種變化以我之眼無法看出。其實,每日每時,世界萬物何曾不在發(fā)生著極其細微的變化,包括我們自己。
雨還在不緊不慢地下著,我樂得在這濕潤而清爽的天地里行走,在這雨的縫隙中行走。雨細密地打在我的傘上,打在公路邊的灌木上。公路上沒有一輛車,這一刻,天地間似乎也只有我一個人存在著。在我的右邊,是那條處在雨季的秋浦河,它敞亮、透明,在兩岸林木的掩映下愈加色彩明麗,線條清晰。對著這濕漉漉的公路,濕漉漉的水,還有那遠處被云霧籠罩著的濕漉漉的山,我想起那個撐排的老頭,想起姚秉之,當然也想起在這里寫了十七首詩歌的李白,禁不住高聲地唱著儺戲中的高腔:
“蓑衣斗簽到田頭哇/一么溜丟/一么溜大丟/水滴平田往下流哇/一么溜丟哇/一么溜大丟/又是一年哪春哪景到/一么溜丟/一么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