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兆山
摘要:宋仁宗慶歷五年,歐陽修因“盜甥案”貶知滁州,次年作《醉翁亭記》?!蹲砦掏び洝返闹黝},人們多從儒家“仁者愛人”的角度理解為“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然而,在當時的生存狀態(tài)和心境下,太守本意,只在心安。
關(guān)鍵詞:歐陽修 《醉翁亭記》 主題 心安
宋仁宗慶歷五年,歐陽修背負“盜甥案”污名貶知滁州。政事之余,常寄情山水以自娛,并結(jié)識了瑯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智仙為方便歐陽修游玩,在鄰近滁城的山麓建一小亭,歐陽修欣然為記,遂有《醉翁亭記》名世。
一般以為,《醉翁亭記》的主題為“寄情山水,與民同樂”,體現(xiàn)了歐陽修曠達的胸懷。不過我覺得,在當時的心境下,歐陽修真的很難曠達起來?!凹那樯剿c民同樂”的表象下,掩蓋的是歐陽修憔悴蒼老的心理和唯求心安的心態(tài)。
書生意氣,禍從天降
身為文人,歐陽修無疑是適逢其時的。宋初,太祖鑒于中唐以來藩鎮(zhèn)割據(jù)、尾大不掉的歷史教訓,采用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士大夫的社會責任感和參政熱情空前高漲。少年得志的歐陽修,意氣風發(fā),天下自許。范仲淹因著文指陳時弊被貶,在朝官員多同情范仲淹并上章為他開脫,只有左司諫高若訥認為應當黜除。書生意氣的歐陽修著文直斥高若訥“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與高若訥結(jié)下不解之仇并因此被貶夷陵令。后來范仲淹得居高位,欲聘歐陽修為“掌書記”,歐陽修卻笑而辭日:“昔者之舉,豈以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進可也?!?/p>
慶歷三年,因宰相兼樞密使晏殊的舉薦,歐陽修被召還汴京,知諫院。歐陽修恪守職責,指陳朝政闕失。宋仁宗十分贊賞歐陽修“論事切直”的風格,夸獎道:“如歐陽修者,何處得來?”但也因此結(jié)怨許多朝臣——“人視之如仇。”(《宋史·歐陽修傳》)其子歐陽發(fā)坦言:“先公為人天性剛勁,而氣度恢廓宏大,中心坦然,未嘗有所屑屑于事。事不輕發(fā),而義有可為,則雖禍患在前,直往不顧。”(《文忠集·附錄二·先公事跡》)
果不其然,不久禍事就臨頭了。
諫官錢明逸因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對吳越國錢氏家族的指責懷恨在心,而開封府尹楊日嚴也因貪污曾受到歐陽修彈劾。慶歷五年,他們的機會來了。從小在歐陽修家長大的外甥女出嫁后不守婦道,私通家仆,被人告發(fā)。在有心人的誘導和逼供下,誣告歐陽修與她有染并侵占了她娘家的財產(chǎn)。朝中大臣借機群起而攻之,歐陽修百口難辯。宋仁宗不相信歐陽修會做出如此傷風敗俗之事,甚至親賜手詔以安慰。但道德審判的力量是巨大的,群情洶洶之下,連宋仁宗也庇護不了歐陽修,只能將其貶知滁州。應該說,將歐陽修貶官地處偏僻的滁州,遠離政治中心的紛爭,是對當時處在輿論旋渦、聲名狼藉的歐陽修的保護。
被貶,在封建時代并不是新鮮事,許多人還因此獲得美譽。但官員被貶多數(shù)是因為政治原因,歐陽修卻是因為道德敗壞。身為一代文豪,道德典范,還有什么比這種污名更難以承受的恥辱?
“盜甥案”如一盆從天而降的污水,讓耿直剛介、意氣風發(fā)的歐陽修措手不及、狼狽不堪。貶知滁州的途中,歐陽修行經(jīng)汴河,徹夜難眠:“陽城淀里新來雁,趁伴南飛逐越船。野岸柳黃霜正白,五更驚破客愁眠?!保ā蹲院颖辟H滁州初人汴河聞雁》)
歐陽修狼狽地來到滁州,其心灰意冷可想而知。到任后,歐陽修給宋仁宗上表謝恩。這篇上表中,歐陽修仍驚魂未定:“謗讒始作,大喧群口而可驚?!蓖瑫r,歐陽修還用過半篇幅解釋外甥女之事,足見此事對歐陽修打擊之大。
簡政愛民,以報君恩
知恩圖報,是古代君子的基本操守。歐陽修雖然心灰意懶,但“君父之恩厚”,讓歐陽修立志“永堅不轉(zhuǎn)之心,更勵匪躬之節(jié)”(《滁州謝上表》)。下車伊始,歐陽修就利用冬閑發(fā)動民工修筑城墻。第二年夏天,修建了豐樂亭:“疏泉鑿石,辟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游其間?!痹诮o好友韓琦的信中說:“因愛其山勢回抱,構(gòu)小亭于泉側(cè)。又理其傍為教場,時集州兵弓手,閱其習射,以警饑年之盜。間亦與郡官宴集于其中?!鞭k公、娛樂兩不誤,還可以在亭前的山坡上教練民兵,可見歐陽修為官之能。
宋仁宗是歷史上罕見的仁君,此時的北宋社會,正是承平安定時期。滁州是座偏僻小城,民風淳樸?!敖癯榻粗g,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見外事,而安于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養(yǎng)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保ā敦S樂亭記》)鑒于此,歐陽修決議施行“寬簡”之政。有人問他:“為政寬簡,而事不弛廢,何也?”答日:“以縱為寬,以略為簡,則政事弛廢,而民受其弊。吾所謂寬者,不為苛急;簡者,不為繁碎耳?!痹谶@種執(zhí)政理念的指導下,歐陽修一生“凡歷數(shù)郡,不見治跡,不求聲譽,寬簡而不擾,故所至民便之”(《宋史·歐陽修傳》)。
程頤曰:“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民為本?!保ā洞鷧位奘鍛t書》)老百姓都希望安居樂業(yè),歐陽修的寬簡之政,可謂順民意,識時務,也頗有成效。寬簡之政,很切合歐陽修貶知滁州后的心境:不求名利,上不負君恩,下不愧百姓足矣。
明哲保身,仁者自愛
儒家歷來以天下自許,但同時也十分注重保全自身。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保ā墩撜Z·泰伯》)孟子日:“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盡心上》)孔子、孟子都認為,君子應審時度勢,不要做無謂的犧牲。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對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弊釉唬骸翱芍^士矣?!弊迂暼耍釉唬骸百n,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貢對曰:“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子曰:“可謂士君子矣。”顏淵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顏淵對曰:“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弊釉唬骸翱芍^明君子矣?!保ā盾髯印ぷ拥馈罚┸髯咏杩鬃訋熗絾柎鸨砻鳎叭收咦詯邸辈攀歉?,也是“仁者愛人”的內(nèi)在保證。
儒家的“仁愛”本來就是“施由親始,愛有差等”(《孟子·滕文公上》),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很明顯,儒家的“仁愛”是從“吾”開始,推己及人,逐步上升到普遍的“大愛”。愛無差等,將別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一樣疼愛?這怎么可能!孟子很直接地指出:“夫夷子,信以為人之親其兄之子為若親其鄰之赤子乎?彼有取爾也?!保ā睹献印る墓稀罚?/p>
傷痕累累的歐陽修,只想心疼一下自己,在青山秀水中酣暢地醉一場,為自己療療傷。這時候我們還非要他體現(xiàn)出曠達的胸懷來,做個快樂的太守,體現(xiàn)出“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高大形象,是否太過于強人所難?
對于自己的這場無端之禍,歐陽修也是有反省的。在給友人的信中,歐陽修寫道:“愚拙之心,本貪報國,招仇取禍,勢自當然。”(《與曾宣靖公書》)在地處偏僻的滁州,遠離政治中心的旋渦,歐陽修借山水以自娛,號“醉翁”以自污,就是想要將自己“藏”在山水之中,逃離政敵的進一步打擊。
痛定思痛,唯求,心安
在滁不到三年的時間,歐陽修詩文百余篇。其中最有名的,莫過于《醉翁亭記》。
的確,《醉翁亭記》多處提到了“樂”?!白砦讨獠辉诰?,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薄俺憾鴼w,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薄爸劣谪撜吒栌谕?,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薄把绾ㄖ畼?,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币虼?,人們以“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為此文主題看上去也很順理成章。
在這些“樂”之前,歐陽修卻寫道:“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日醉翁也。”
“飲少輒醉”頗有深意。歐陽修酒量如何,我不得而知。別的不說,就看他在滁期間沾滿酒氣的詩文,歐陽修的酒量怎么也不像是個“飲少輒醉”的人。“醉中遺萬物,豈復記吾年?!保ā额}滁州醉翁亭》)“人生行樂在勉強,有酒莫負琉璃錘?!保ā敦S樂亭小飲》)“飲子今日歡,重我明日愁?!保ā稇厌詷峭盹嬍拘鞜o黨無逸》)“我來攜酒醉其下,臥看干峰秋月明?!保ā冬樼鹕搅}·石屏路》)“渴心不待飲,醉耳傾還醒。”(《幽谷晚飲》)“鳥飛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歸?!保ā敦S樂亭游春其一》)“花開鳥語輒自醉,醉與花鳥為交朋。”(《啼鳥》)
“年又最高”也是歐陽修自號“醉翁”的一個原因。按照今人的標準,四十歲還是年輕干部,至少不能說是垂垂老矣的“翁”。但古人壽命較短,文學史上很多知名作家的壽命也就在五十歲左右,不到四十歲就去世的也大有人在,更何況歐陽修本就是早衰之人。
歐陽修方少年時,就給人體弱多病的感覺?!瓣淘I以前兩府作御史中丞,知貢舉,出《司空掌輿地之圖賦》。既而舉人上請者,皆不契元獻之意。最后,一目吒瘦弱少年獨至簾前……少年舉人,乃歐陽公也,是榜為省元?!保╗宋]王鈺《默記》)三十歲時,即自稱“病翁”:“那堪多難百憂攻,三十衰容一病翁。卻把西都看花眼,斷腸來此哭東風?!保ā额}薦嚴院》)
除了自身較為贏弱外,親人的早逝也讓歐陽修的心態(tài)格外滄桑。
大中祥符三年,歐陽修四歲,父親去世;明道二年,歐陽修二十七歲,妻子胥氏卒;景祜二年,歐陽修二十九歲,(續(xù)弦)夫人楊氏卒;同年稍早時,妹夫張龜正亡;寶元元年,歐陽修三十二歲,長子天亡,年僅五歲;慶歷五年,歐陽修三十九歲,長女夭亡,年方八歲。(引自《歐陽修年譜》)
仕途屢遭坎坷,自幼體弱多病,親人相繼亡故,又年屆不惑,座中滿目望去,居然“年又最高”,歐陽修怎不感慨萬千。自號“醉翁”,理固宜然。
由此可見,太守的醉,是長期壓抑下獲得一時心安的放松與滿足,甚至可以說是有意而為之。貶官滁州一年的歐陽修,經(jīng)歷過諸多親人的生死離別,遭遇過官場的風波險惡,對一切都看透了。他不再亢亢以爭,也不想怨天尤人,自號“醉翁”,于山水之間徜徉,酒香之中沉醉,但見百姓衣食無憂,覓得心安足矣。
滁州雖小,能上不負君恩,下不愧百姓,醉翁總算可以心安了。望著“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的太平盛景,太守終于可以安心地在賓客喧嘩的酒席上,頹然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