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翔
春分那幾日的戲樓上,銅器響得遠(yuǎn)在馬坊以外的人都在村子里守不住了,帶上婆娘和孩子,一家人紛紛朝馬坊聚集。
農(nóng)忙之前,鄉(xiāng)里也就這一場熱鬧了。
這是馬坊人在自己的戲樓上,為自己上演的一場壯行戲。因為這場鄉(xiāng)戲一結(jié)束,他們就沒有空閑時間再去看哪里有熱鬧了。到時候,草木在山坡上爭著起身,莊稼在田野里爭著起身。日子在莊稼人面前,是一天比一天忙。忙著點種,忙著施肥,忙著鋤地,忙著把祭日時說給上天的那些話,字斟句酌地在腳下的土地上落實下來。
此刻,他們還有一些清閑,可以坐在戲樓下。
馬坊的戲樓應(yīng)該有些年代了。它在這方土地上,至少是帶著清末的尾巴站立過一個完整的民國時期,披一身歷史煙雨,看到了解放。它從建起來時,上演了多少場戲,有多少民間藝人把自己的一聲嗓子留在這里,只有戲樓上的一瓦一磚、一個雕花知道。那些被他們的吼聲從方圓的天空齊刷刷吆喝過來的云朵,停在戲樓頂上,也就是一場戲的時間。戲結(jié)束了,云朵帶著戲里的聲腔和板眼,頭也不回地游走了。
我是被父親背著去戲樓上看戲的。
過了一座土橋,過了一條胡同,從一個大澇池的邊上向左轉(zhuǎn)身,再過一個長坡,就走到了戲樓跟前。一座像寺廟一樣的建筑,就在一個很高的土壇上,蓋得方方正正。戲樓的北邊,樓檐下沒有門窗,像一面大照壁,上面是一些磚雕。只有從東邊的一個小門里進(jìn)去,才看見戲樓的正面,飛檐翹壁,雕梁畫棟,像從一座整體的建筑上鏤空出一個大舞臺,對著一片空曠之地。
我說過,父親是一個活在儀式感里的人。在鄉(xiāng)戲開演前,他會把我從背上放下來,牽在手里,繞著戲樓的每一個角落看。他不說一句話,我只能跟著走。是要我記住戲樓的樣子還是戲樓的色彩,可能他也不知道。多少年后,當(dāng)我再想起戲樓里的畫時,我知道了父親的用意,他是要我在心里記住那些影子,再加上聽進(jìn)心里的戲文,它們會影響到我。正是父親的這個舉動,把某一顆離我們的生活本來很遠(yuǎn)的種子,就這樣種在我的心里了。
我很喜歡那個長長的坡道。它的一邊是很高的土坎,長滿了野棗刺。挨著澇池的那一邊,在幾棵大柳樹下,是幾尊石刻,有些還加了頂子。離戲樓最近的,就是至今還立在村子里有“太平馬坊”字樣的經(jīng)幢。我那時小,眼里能看見的東西都是正大的,也就覺著這坡道是世上最長的坡道。后來長大了才知道,這坡道因了這些石刻,就像一條神道,通著我們每個人心中一直向往的那個地方。因此,那時的鄉(xiāng)里再偏遠(yuǎn)窮苦,都要修一座戲樓,修一座通著眾神的戲樓。那些在臺上演戲的,很多時候是一些很復(fù)雜的角色,他們反復(fù)代替神,不遺余力地教化臺下的人。
父親告訴我,馬坊所有會唱戲的人,都唱不過那個叫黑邁兒的。他畫好妝,一陣響器過后往臺口一站,真是渾身上下一錠墨,是很好的包公。他一開口,那一聲吼,晴天能響起雷聲,雨天能云破天晴。
父親還告訴我,馬坊所有能祭日的人,都沒有黑邁兒懂的禮數(shù)多。他走出來,握一柄長劍,往戲臺中央的一口大鐵鼎里一挑,一根粗壯的油眼子就在長劍的刃口,在火石上用力一碰,一顆火星瞬間引燃大鐵鼎。臺上的演員跪到臺口,臺下的觀眾跪得滿地。黑邁兒長劍一舞,一個火龍升到空中,跪在臺下的人口中就念念有詞了。
等黑邁兒祭日的戲文一出口,祭日就到了高潮。
后來我想,在馬坊鄉(xiāng)間,不僅戲里是人鬼不分,戲外也是人鬼不分。這些鄉(xiāng)戲,既是演給活人看的,也是演給死去的人看的。那時的戲臺下不只坐著活人,死去的人也會走出來,站在某一個人的身后,看著戲,也看著他們的親人。因此,祭日每到高潮,都是活人和死去的人一次難得的狂歡。
遺憾的是,等我知道收集這些戲文的時候,黑邁兒已去世了。
那些戲文,也就在地下,腐爛在他的肚子里。
我在村上的時候,黑邁兒已經(jīng)老了,但他說起話來還是高喉嚨大嗓子,像鐵錘砸在鐵砧上,聽得人骨頭縫里麻酥酥。我也愛看他的臉,黑,鐵一樣的黑;大,鍋蓋一樣的大。這樣長相的人也只出在那個蠻荒的年代,現(xiàn)在的人哪有這樣的面相,如果有,還怪嚇人的。
后來,這座戲樓被拆掉了,那些石刻也被毀了,只留下那通經(jīng)幢被廢棄荒野。馬坊人沒有了看戲的地方,就只有埋頭田野寂寞生活。那個時候,所有的鄉(xiāng)戲都被禁了。那些演員扛著沉重的農(nóng)具,一律回到土地上。
沒有了戲樓和鄉(xiāng)戲,每年春分的祭日也就沒有了場面。
不能集體祭日,父親就把我們家的那棵大槐樹當(dāng)成祭日的地方。
好多年春分,他都會拿上幾根香、一沓黃表,在大槐樹下點著,要我們跪在周圍,聽他一個人囑咐。我盯住一些灰燼,它們真像被一只手托住,升到大槐樹的頂端,再往云朵里飄去。
記得我去公社廣播站工作,正趕上封了的老戲被解禁。過年時,我和耿新軒、宋紀(jì)祥、李從政、仇黎生值班,都是馬坊中學(xué)畢業(yè)的同學(xué)。我們把公社里沒有焚毀的老唱片,一遍遍用留聲機放到擴音器里,通過有線廣播送到馬坊的每家每戶。我們幾個站在公社院子里的大喇叭下,不時聽一聽音量放得夠不夠。
那一年正月,馬坊人把很多年沒聽過的老戲,一次補回來了。
父親知道這些廣播里的戲是我們放的老唱片,就多喝了幾盅酒,想著那一年的祭日,又該著手準(zhǔn)備了。
春分一到,地里的麥子見風(fēng)就長,見雨就長。鄉(xiāng)村的日子,不管在天上和地上,都被節(jié)氣突然拉長了。對于在土地上生活著的人,接下來,需要長時間地守候在田野里。那些凍了一冬的倒茬地,需要他們趕時間犁耙好。那些早熟的玉米、谷子以及糜子的種子,也需要他們放在手里,掂掂生命儲藏在內(nèi)心的、要在泥土里爆發(fā)的力量。
每年的這個時候,父親都要去后溝走一回。
后溝是俗名,寫在縣志上的名字是五龍寺。因為有五眼泉水日夜從地下涌出,冬不結(jié)冰,夏可敷面,當(dāng)?shù)厝司鸵陨袢粗瑵u漸地起了香火。最初有人在泉眼上蓋了亭子,后來又經(jīng)歷年修造,周圍出現(xiàn)了廟宇,泥塑了各種神,就成了十分壯觀的五龍寺。
去五龍寺的人,都要安靜地走進(jìn)大殿里,小心地跪在泥塑的腳下,插一炷紅香,燒一沓黃表,把心里的事和身上的病坦坦蕩蕩地說出來。再下到溝底,圪蹴在泉邊,雙手一合,撩起一把泉水洗臉,再撩起一把泉水喝一口,然后撩起好多把泉水,把隨身帶的瓦罐裝滿,一路背著回家。后來,民間就有了每年三月的后溝廟會,這里也成了永壽祈雨的地方。《民國永壽縣志》記載,清知縣鄭德樞三月二十五日步行到五龍泉祈雨,三日后便有大雨降下,遂吟成《祈雨》一詩流傳了下來。
父親這時去后溝,心里只有一件事,需要說給泥塑在廟里的神。那就是一年的農(nóng)事要忙了,祈求神在這個時候,不要讓母親生病。
那個時候,父親一個人走在去后溝的路上,心里應(yīng)該是很陰晦的。他從北胡同出了村,沿路住著的人家多是從后山里遷移回村的。他們在村子里沒有地皮,也蓋不起房,就在村邊這條很深的胡同里打下幾口窯洞,人住進(jìn)去,點上煙火,就是一個家。父親在這些人家的開門聲里,快步地走出了胡同,經(jīng)過一片很長的麥地,來到一條溝邊:木杖溝。這是橫在我們村子北邊的一條溝,溝里一條羊腸小道,可以讓父親下到溝底,從河中的列石上踩過去,再往溝頂上爬。那時候的人要出一次家門真不容易,穿著一雙麻繩納底的布鞋,一雙土布襪子裹著褲腿,身上再背一個褡褳,在風(fēng)吹莊稼的響動里,走得沒有一點聲音。
父親就是這樣的打扮。他從木杖溝里上來,太陽已經(jīng)升得很高。
他沿路要經(jīng)過的地方,還有紅嘴子、來家山、高嶺山。
來到五龍寺,父親走路出的汗水使得衣服沾到了身上,很不舒服。他在一個土坎上坐下來,緩了一口氣,然后站起來,拍打了身上的塵土,把頭上的氈帽正了正,就進(jìn)了五龍寺大殿。他跪下,從褡褳里掏出來的供品,都是母親用雙手捏好,蒸熟后點上顏色的面花,擺在那里,不僅好看,也很神秘。為了祈求這些泥塑的神,像母親這樣的鄉(xiāng)村女人,她們心里有多少靈性,都會施展在親手做的面花上。這樣的面花,在今天的馬坊,依然是大小喪事上孝子們要轉(zhuǎn)給死去親人的獻(xiàn)飯,必須放在盤子里,頂在頭頂,在嗩吶的吹打聲里,由孝子一路跪著、一路哭著轉(zhuǎn)到靈前。
父親按照民間的傳說,在行完了所有的儀式之后,背上我家那個黑亮的瓦罐走在回家的路上。因為怕瓦罐里的水灑出來,爬上了溝后,他把瓦罐抱在懷里。
回到家里,他不說一句話,從瓦罐里倒出滿滿一碗水,端到母親面前。
母親接過碗,也是不說一句話,仰頭喝了碗里的水。
父親告訴我,母親的病,在每年開始農(nóng)忙的時候,都會奇跡般的好了。地里,場里,都能看見她的身影,瘦削是瘦削,但整個人有精神。
父親相信了,這是后溝的神,守在她身邊。
多少年后,我白天黑夜想起這些事,白天黑夜就堵在我心里。
我以為,在這個世上,很少有我的父母親這樣苦命的人。我沒有來到他們身邊時,他們的白天也像黑夜。自從我來到他們身邊后,他們的黑夜就和白天痛并快樂地重合了。
一村人都說,沒見過父親這樣掙命過日子的人。
知道父親活著時每年都要去后溝的事,我就在村上多問了一些人,想讓他們從破碎的記憶中,為這個擺脫了自然地理的后溝,復(fù)原出一些民間的相貌。有人說,后溝就在高嶺山的背后,離它最近的一個村子,就叫龍頭溝。有人說,后溝的陰坡很高很陡,陽坡卻很低緩,朝北遠(yuǎn)遠(yuǎn)地平伸出去。有人說,那些泉眼就在陰陽交界處,水流出來后,有很長的一段路程,是向北流去,然后轉(zhuǎn)彎,流到?jīng)芎永?。有人說,很多年里,這里的廟宇不見了,香火也斷了,就是一潭泉水。有人說,十多年前,有個在村上看風(fēng)水的人,在后溝蓋了一間房住下,就又引來了香客。有人說,這些年去后溝的人,比來村上的人多。
我從這些話里,聽出一些聲音:這地方隱秘著呢。
只是我很想知道的如何祈雨,沒有人能說得出來。我在電視劇《白鹿原》里,看過祈雨的場面。為了感動天公,族長白嘉軒竟然伸手抓起燒紅的鐵,甚至讓燒紅的鋼釬穿過腮幫,人居然紋絲不動地站在天地之間。這樣的祈雨太殘忍,馬坊人為了生存還沒有走到這一步。因此,他們把祈雨叫背水,就是母親這樣的小腳女人,在烈日下,背著沉重的水罐,從后溝爬上來,顫巍巍地走在干得冒煙的土地上。
誰看見這樣的場面,都會感動,包括天上的神。
也是一個很熱的夏日,我決定帶上四歲的孫女樂樂,穿過蔭翳蔽日的槐林,去后溝看一看。我沒有想到,在很多自然村不斷消亡的今天,這個遠(yuǎn)離村莊、住著一些泥塑的神的地方,建筑如此宏偉,香火如此旺盛。我領(lǐng)著樂樂,想把她的太爺當(dāng)年跪拜過的神,都面對面地看上一遍。只是她太小,不懂得幾十年前,那個背著褡褳的人,為啥忍耐著一路饑渴,也要走到這里。
她一邊追逐著蝴蝶,一邊采摘著花朵。
她更不知道,這住著神的地方的蝴蝶和花朵,與住著人的地方的蝴蝶和花朵,到底有沒有區(qū)別。在她明亮得能照見一切美好事物的眼睛里,這些蝴蝶和花朵,都是一樣的好看。
我也突然明白,因為有了這五眼泉水,才有了世人心中的后溝。
也才有了后溝里的這些神。
責(zé)任編輯:田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