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平
一、明代早期龍泉窯青瓷的官器特征
明代初期至成化時期,龍泉窯青瓷質量仍然較高,并為宮廷燒造御用器。浙江處州龍泉窯楓洞巖等窯場曾燒造宮廷用瓷,為明代龍泉窯發(fā)展高峰期。《大明會典》記有“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定奪樣制,計算人工物枓如果數(shù)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窯興工,或數(shù)少,行移饒、處等府燒造。”《明宣宗實錄》記載:“成化元年(1465),大赦天下……江西饒州府、浙江處州府,見差內官在彼燒造瓷器,詔書到日,除已燒完者,照數(shù)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委官員即使回京,違者罪之。”從上述文獻記載證明,至少在明成化前,即饒州府的景德鎮(zhèn)窯和處外府的龍泉窯同時為宮廷燒造宮廷御用瓷器?!短幹莞尽酚淉埲G:“……極青瑩,純粹無瑕,如美玉?!惫侍幹蔟埲G青瓷造型與紋飾與同時期景德鎮(zhèn)窯燒造產品相似,都是依據(jù)朝廷頒下的“官樣”,處州龍泉窯依樣用深刻、淺劃、模印、浮雕等刀法來體現(xiàn)。
考古資料證實,明代洪武、永樂時期出土龍泉窯官器器型主要有墩碗、蓮子碗、敞口盤、折沿盤、菱花口盆、玉壺春瓶、梅瓶、執(zhí)壺、高足碗、盒、盞等。紋飾有刻劃花為主,刻花技法工整,釉層凝厚,釉色滋潤清亮,紋樣精美,器型精巧,胎體白而厚重,充分展現(xiàn)出朗代龍泉官器青瓷大型器物制作的高超完美技藝。
龍泉窯豆青釉刻纏枝菊花紋鳳尾尊(圖1),明洪武,高67、口徑23.5、底徑15厘米。撇口,束長頸,長鼓腹,圈足。通體施豆青釉,釉色青翠。繪五層紋飾,從上到下依次為:刻凸弦紋,長蕉葉紋,纏枝菊花紋,纏枝花卉紋及凸蓮辦紋。造型端莊,器形碩大,胎體厚重,造型規(guī)整,紋飾精美,有元代遺風。此尊腹部主題紋飾刻纏枝菊花紋,與國家博物館收藏景德鎮(zhèn)窯洪武釉里紅纏枝菊花紋玉壺春瓶紋飾相同,故將此鳳尾尊定為明代洪武時期處州龍泉窯青瓷作品。
龍泉窯翠青釉菱花口菊辦紋盤(圖2),明洪武,高9.4、口徑62、足徑40.1厘米。折沿,菱花口,淺腹,弧壁,隨菱花口呈十六花辦形,平底,圈足。通體施青釉,外底留有刮圈墊燒痕。為明代處州龍泉窯制品。此盤器形碩大,胎體厚重,做工精湛,光素無紋,釉色青翠光潤,碧綠似玉,釉質滋潤,肥腴如脂。與國家博物館藏景德鎮(zhèn)窯洪武青花、釉里紅菱花口盤器型相同,為明代處廾官窯龍泉青瓷精品,為宮廷燒制的御用瓷。
龍泉窯翠青釉刻蓮花紋盤(圖3),為明初處州官器中上乘之作,高8.1、口徑37.7、足徑18厘米。折沿,內外施青釉,盤內底刻蓮花紋。造型端正,釉層肥厚光亮。此盤在器型和紋飾上都與同時期景德鎮(zhèn)官窯瓷器相同。
龍泉窯青釉印花卉紋壯罐(圖4),明永樂,高23.7、口徑12.7、足徑10.5厘米。器呈燈籠式,直口,短頸,直筒形腹,折底,高圈足。口足相若,上下粗壯,俗稱“壯罐”。通體施青釉,裝飾印花紋樣,頸部、圈足外墻均飾寶相花紋,肩、脛部為纏枝蓮紋,腹部為上下兩層交錯排列的折枝花卉紋。足內有一圈無釉,胎有窯紅。
壯罐始見于明代永樂朝,仿伊斯蘭文化的器物,景德鎮(zhèn)御窯廠有青花制品,龍泉窯的制品較為罕見,此器釉質瑩潤,紋飾清晰,線條流暢。
龍泉窯翠青釉刻折枝蓮花紋盆(圖5),明宣德,高45、口徑46.5、足徑25厘米。盆折沿、深腹、圈足。通體施青釉,外壁刻折枝蓮花紋,脛部為卷云紋。此盆形制高大,端莊規(guī)整,胎體厚重,釉質蔥翠欲滴,釉色滋潤瑩潔,雕刻的朵朵蓮花,呈浮雕狀,立體感強,紋飾繁縟清晰,刻工嫻熟,刀法流暢,制作工藝精湛,為處州龍泉窯青瓷中罕見的藝術珍品。明初洪武、永樂時期,處州龍泉官窯為宮廷燒造器皿,多為大瓶、大盤、大盆、大碗、執(zhí)壺等,大部分用于出洋賞賚海外國家朝貢貿易所需。
二、明代龍泉窯青釉瓷裝飾技法
明代龍泉窯青瓷裝飾技法主要是刻劃花和印花,紋飾多飾花卉紋,主要有雙魚戲水紋、牡丹紋、纏枝蓮紋、菊花紋、石榴紋、枇杷紋、桃紋、卷草紋、浪花紋、回紋、器物以碗、盤、瓶、爐、壺、罐為主,青釉玻璃質感強,透明度高。邵蟄民撰《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記明代龍泉窯青瓷“胎細體厚,釉濃式拙,色甚蔥翠?!?/p>
龍泉窯青釉刻折枝牡丹花卉紋蓋罐(圖6),明代,高21、口徑19.5、底徑13.8厘米。直口,鼓腹,圈足,帶蓋,露胎獸形鈕。通體施艾青釉,色澤青翠。腹部刻折枝牡丹紋和蓮辦紋,蓋飾花卉紋,紋飾精美,釉色光潤,器型與同時期的青花罐、磁州窯罐相同。為明初罐類龍泉青瓷代表作,有元代遺風。
龍泉窯青黃釉刻鳳穿蓮花紋梅瓶(圖7),明代,高26.2、腹徑18.2厘米。唇口,短頸,豐肩,鼓腹,腹下漸斂,圈足。通體施青黃釉,外腹壁刻鳳穿花紋,輔以錦紋和蓮辦紋等。梅瓶唐代創(chuàng)燒,許之衡《飲流齋說瓷》:“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在遼代墓葬壁畫中,梅瓶用來插花,為陳設用瓷。宋人稱為“經(jīng)瓶”,宋代磁州窯梅瓶書有“清沽美酒”“醉鄉(xiāng)酒海”等字跡,為酒具。元代景德鎮(zhèn)窯、磁州窯、鈞窯等均有燒造。明代成為傳統(tǒng)器物造型,梅瓶器身豐碩。
龍泉窯青釉鏤空花卉紋套瓶(圖8),明代,高29、口徑4.7、底徑9.2厘米。敞口,細頸,圓鼓腹,圈足。頸上部刻蓮辦紋,肩部刻花卉紋,腹部鏤空雕纏枝牡丹,下腹刻蓮辦紋。腹內套裝相同形狀的膽瓶,瓶中套瓶,別具匠心,有平平安安、平安幸福的寓意。仿元代造型,既可實用又可陳設,為明龍泉窯鏤空瓷代表作。
龍泉窯青釉蒜頭瓶(圖9),明代,高26、口徑2.9、足徑8.4厘米。蒜頭式唇口,長頸,垂圓腹,圈足。通體施青釉,造型秀麗。蒜頭瓶是秦漢時期陶器造型,因瓶口似蒜頭形而得名。龍泉窯青釉蒜頭瓶,創(chuàng)燒于元代,明清時期流行,明萬歷時期燒造較多,有青花、五彩、藍釉、醬釉等品種。
龍泉窯青釉刻花雙魚耳銜環(huán)瓶(圖10),明代,高24.2、口徑8.3、底徑7.1厘米。盤口,長頸,頸部飾對稱雙魚耳銜環(huán),并與瓶身相連。鼓腹,圈足。通體施青釉,頸上部刻蓮辦紋,弦紋,腹部刻折枝花卉紋,下腹部飾凸弦紋和蓮辦紋。為明代龍泉窯青瓷典型的瓶式,另一種瓶式為模印福壽文雙耳銜環(huán)瓶,都為明代龍泉窯代表作。
龍泉窯青釉凸花牡丹紋梅瓶(圖11),明代,高38、口徑4.5、底徑10.5厘米。小口,圓唇,短頸,豐肩,圓腹下收,平底。通體施青釉,腹部繪纏枝牡丹紋和蓮辦紋等。造型高大瘦長,弧度優(yōu)美,比例和諧,紋飾精美。梅瓶在宋代被稱為“經(jīng)瓶”,宋代梅瓶器身修長秀麗。在元代為酒具,明代器型厚重高大。
龍泉窯青釉花卉紋茶葉蓋罐(圖12),明代,高8、口徑4.8、底經(jīng)5厘米。敞口,束頸,鼓腹,平底,有荷葉形蓋。通體施青釉,釉色翠青勻凈。腹部飾纏枝牡丹和蓮辦紋,蓋面飾隨形刻劃的荷葉筋脈。此罐小巧玲瓏,既是盛茶葉的實用器,也是件招人喜愛的藝術品。
龍泉窯青釉貼纏枝菊花紋桶式三足爐(圖13),明代,高22.8、口徑31厘米。唇口,深腹,腹下漸收,平底,下承三獸形足。通體施青綠色釉,釉質翠綠潤澤。近口沿處貼卷草紋,腹部貼纏枝菊花紋,近足處刻回紋。胎體厚重,紋飾細膩,花紋清晰流暢,制作精細,集貼、刻、堆塑等工藝之大成,為明代龍泉窯青瓷爐中精品。
龍泉窯青釉八卦紋三獸首足爐(圖14),明代,高9.4、口徑29.了厘米。斂口,鼓腹,三獸首足,獸面眼、鼻、爪為深雕,雕刻清晰。香爐內外施青釉,釉色青綠光潔,釉層較薄,積釉處釉色發(fā)綠。口部、近足處貼乳釘紋和弦紋各一周。爐腹部貼刻八卦紋。造形古樸,胎體厚重,制作工整,為明代龍泉窯香爐中上乘之作。
龍泉窯青釉爵杯(圖15),明代,高15.8、最大口徑13.2厘米。造型與古代青銅爵器型相同。橢圓形口,口邊沿出對稱雙柱耳,深腹,三撇足。通體施青釉,露胎處呈火石紅色,釉色滋潤,造型比列協(xié)調??诓靠袒丶y,下腹有兩周凸弦紋,足上部為獸形,足下部飾弦紋。為明代龍泉窯青釉仿古器型。
龍泉窯青釉折枝花卉紋船形硯滴(圖16),明代,高6.4、長12厘米。通體施青釉,造型新穎別致。硯滴為船形,并帶船篷,船體和船篷分別飾折枝花卉紋和錦紋。船頭站立一人,船尾為流口,注水用,為明代龍泉窯青釉文具代表作。
龍泉窯青釉刻蓮花紋八方盤(圖17),明代,高6、口徑33厘米。通體施青釉,胎體厚重。這種八方盤是元代和明代龍泉窯特有的盤式,明代龍泉窯盤內壁和內底一般均有紋飾,如印牡丹、折枝花卉、荷花、魚等,釉層薄,乳濁滋潤。圈足底心無釉,露胎部分呈鐵銹紅色。此盤造型秀美,紋飾清晰,釉色翠綠潤澤。
明代中晚期龍泉窯青瓷進入衰落期,窯場大大減少,瓷器粗糙厚重,質量不高。清乾隆二十七年《龍泉縣志》卷三載,“青瓷窯:一都琉田,瓷窯昔屬劍川……明正統(tǒng)時顧仕成所制者,已不及生二章遠甚,化治以后質粗色惡,難充雅玩矣?!鼻宕?,龍泉僅剩孫坑大窯等幾處瓷窯,生產少量青瓷,釉薄透明,釉色青灰、青黃。民國,龍泉窯仍有少量燒造。
元代龍泉窯產量大,將龍泉窯青瓷推向了海外陶瓷貿易的巔峰。明代處州燒造的龍泉窯青瓷作為宮廷用瓷,堪與景德鎮(zhèn)官窯瓷器相媲美。此外明初龍泉窯燒造的大瓶、大盤、大盆、大碗、執(zhí)壺等,大部分用于出洋賞賚海外國家朝貢貿易所需。
(責任編輯:田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