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瑞中
【摘要】 時代進步的一個標志是教育方式的轉(zhuǎn)變。傾盆大雨式的教育在于短時迅猛增長,更可貴的在于潛移默化的無痕德育。德育在新課程標準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十年育樹百年育人,教育可以培養(yǎng)可造之材,德育則居于教育的首要位置。小學語文可謂是育人的第一步,百年高樓的基礎(chǔ),在培養(yǎng)莘莘學子的德育有無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關(guān)鍵詞】 德育因素 小學語文 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6-123-01
0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育不是將知識以野蠻的方式強行灌輸給學生,而是在日積月累的實踐中,學會以德育人,以德推開知識的大門。紙上得來終覺淺,要將理論應(yīng)用在實際中,小學語文是這其中絕佳的工具。以理論帶動實踐,以小學語文實施潛移默化式的無痕德育,悄無聲息中育人立人。無痕教育實施的究竟如何,且看下文。
一、耳濡目染,潛移默化
教育是一門藝術(shù),如何在教育中將過于明顯的教育意圖轉(zhuǎn)變?yōu)槿粘5牟糠?,是造就這門藝術(shù)重要的因素之一。純粹的教學活動目的性強,缺乏吸引學生的看點和趣味,學生不可避免的畏懼和疏離。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感知不到教育的存在,教育的意義越發(fā)能夠得到體現(xiàn)。小學的語文從內(nèi)到外都有著深淺不一的德育資源,廣大教師需要對教材有一定的把握,從而挖掘教材中的精粹,實現(xiàn)德育無聲的浸潤影響。學生在習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成長為一個得到思想情感熏陶的有血有肉的人。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方式早已不似從前那樣,一板一眼的純粹教授語文知識。課堂引入了更多的內(nèi)容,學生在學習之余,擁有了豐富多彩的選擇。個性化閱讀將前人的種種思想引入到學生的思考中,這是一種可貴的體驗,同時也是對老師和學生的考驗。如同一顆不甚成熟的萌芽,在風雨和暖陽中不斷的轉(zhuǎn)換和經(jīng)歷,一個不慎可能埋下后患無窮的思想隱患。
以課文《吃水不忘挖井人》為例,課文意在引導(dǎo)學生憶苦思甜,不忘舊事,心懷感恩。時代變遷,年輕一代很少見過井,學生很難通過憑空想象體會到挖井的辛苦和井的珍貴之處。草草帶過,不加以引導(dǎo)和解說釋疑,學生心中留下的只是困惑,并非是得到啟發(fā)和教育。學生似懂非懂,德育教育流于表面,也就無從談起無痕德育。
課文《姓氏歌》則是巧移默化一個很好的例子。彼時學生學習百家姓是通過朗誦背記,開頭一句是“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句子對仗工整,卻不利于啟蒙學生,因為缺少了吸引學生的點。姓氏歌同樣是學習百家姓,更貼近小學學生的需求,歌的形式比原有的文學形式吸引學生,口語化的用詞同樣利于老師引導(dǎo)學生進入狀態(tài)。
二、文以載道,因地制宜
藝術(shù)源于生活,文章同樣源于生活。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富含寓意和深意的德育素材,可以直接用于德育教育。生米成熟飯需要把握好火候,素材成為趁手的工具,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素質(zhì),挑選合適的文章,將德育教育融于字里行間,情感生于文章,知識寓于聲形。正如和煦春風化雨入夜,潛移默化的將學生帶入新的境界,感受新的知識所萌發(fā)的思想。
《曹沖稱象》的故事中,可以引發(fā)學生的諸多思考。曹沖為何可以稱象,曹沖稱象這樣的做法可否應(yīng)用到其他的場合,讓稱象不僅僅停留在描寫故事的紙上。在這過程中,老師的作用就凸顯出來,否則學生知其一不知其二,看見大象就想貿(mào)然嘗試是否能夠稱象,容易鬧出笑話,德育教育就失去了意義。課文所蘊含的道理和知識,需要老師帶領(lǐng)學生共同領(lǐng)略,跨越時代和經(jīng)歷造成的障礙,一同捕捉其中的寶藏。因地制宜的原則即是要求老師因課文和時境的不同,引導(dǎo)學生做正確的解讀,由課堂出發(fā),延伸到德育教育的世界中。
三、以小見大,實踐真知
無論何種教育都需要有一定的結(jié)果,德育教育也不例外。德育教育目的是讓學生在德育教育的影響下,形成個人的良好品德行性,并自然的體現(xiàn)在日常的實踐活動中。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目的,除了課堂上熏陶學生,還要讓學生回到生活中,兩者緊密的聯(lián)系起來。通過教學挖掘?qū)W生生活中大小不一的細節(jié)瞬間,動以情曉以理,引導(dǎo)學生以行代學,從而學習到更多的東西。
如課文《火燒云》,在對火燒云的描述中文章是這么寫的:“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臉紅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神奇而美麗的火燒云是我們?nèi)粘I钪性賹こ2贿^的一種氣象變化,很少有人用心的去觀察它們。借這一機會,讓學生通過文字、圖像的形式記錄火燒云的現(xiàn)象,讓學生了解大自然之中,有多少不留心就會錯過的美景。這是對美的啟發(fā)和思考,也是生活的啟發(fā)和思考。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有趣的文章,在課堂上拿來做一些簡單的科普再適合不過。同樣是行走,爬山虎卻可以飛檐走壁,在我們的頭頂上爬來爬去。被稱為爬山虎的植物,可以沿著墻不斷爬上墻頭,布開綠蔭。借兩個一動一靜,全然不同的生物進行對比,同樣可以給學生帶來思考。文章已經(jīng)固化下來,人卻不是,學習如何在文章中獲得更多德育教育的影響,不失為德育教育的好方式。
結(jié)語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尋找踐行無痕德育的合適素材,對學生加強德育的熏陶作用,不可像在課堂上學習語文知識那樣的直白冷硬。將教授過程轉(zhuǎn)化為溫和得宛如春雨浸潤土地的方式,將更深層次的知識和內(nèi)容傳達到學生的內(nèi)心中。故而融合德育教育于小學語文的知識學習中,兩者合而為一,水滴石穿,無痕教育自然水到渠成。
一個人德行的形成源于他對這個世界開始的思考,當他在正確的方向?qū)λ姷剿牭剿|到的東西不斷的探索,他就在積累屬于他自身的觀念。人成長為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德育教育也非一日之功,一顆種子在溫潤細雨的滋潤下成長為參天大樹,需要漫長的時間去扎根生長。德育教育似那春雨一般,給學生帶來了起步的生命力,繼而在持續(xù)不斷的熏陶下,成為構(gòu)筑他們的一部分。國之棟梁,始于此也。
[ 參 考 文 獻 ]
[1]王秀榮.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J].學周刊,20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