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凱
[摘? ?要]新課程改革要求“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教育者應以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中學教師普遍發(fā)現(xiàn)男女生之間的學習情況存在一定的差異,初中社會·法治教學中,這一差異表現(xiàn)明顯,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不能“一刀切”,而是要針對性別差異,分別尋找最優(yōu)教學策略。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因性施教;初一教學
[中圖分類號]? ? G633.2?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21-0059-02
在面對不同的課程時,男生和女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成績上會有差異,在面對同一問題時,男生和女生的思考方式、回答方式也存在不同。目前,大多數(shù)地區(qū)初中的歷史與社會和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采用合并教學、合卷考試的模式,男女生在同時學習不同體系的學科知識時,又會出現(xiàn)怎樣的分化現(xiàn)象呢?
一、初一社會·法治教學現(xiàn)狀
(一)學科特點
歷史與社會和道德與法治都是綜合性課程,歷史與社會是對歷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會學科基礎知識的整合;而道德與法治包括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國情教育等多方面內容,兩門學科的內容共同體現(xiàn)了人文性特征,因此既有知識交叉,又有很大的區(qū)別。
初一階段是為中學生奠定知識基礎的關鍵期,為提高該階段學生的學習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初一學生的學習情況。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的內容以人文地理為主,自然地理為輔,其中人文地理偏向文科,自然地理更具理科特點,總體而言,知識的科學常識性、邏輯性很強。七年級道德與法治的內容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fā)展為根本目的,更加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內容偏向于整體感知。
(二)教學模式特點
目前,全國大部分地區(qū)的中考科目設置中,都將歷史與社會和道德與法治作為必考科目,且基本采用“文綜式”即合卷考試的方式進行考查,歷史與社會和道德與法治考試的內容和分值多為5:5。
在合卷考試模式的影響下,加上課程容量和師資分配的現(xiàn)狀,如筆者所在的浙江地區(qū)大多是一名教師同時擔任這兩門學科的教學工作,這樣的教學和考試模式給教師和學生造成很多困惑。以初一為例,教師需要同時掌握地理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yè)知識,才能最有效地開展初一的歷史與社會和道德與法治教學,而大多數(shù)在職教師在師范院校研修的專業(yè)只有一個,因此很難同時任教兩門不同的學科并靈活切換教學手段,應對男女生不同的思維方式。對學生而言,雖然兩門學科都具有人文共性,但知識內容、思維方式、考試題型等有很大區(qū)別,因此,這種合并學習也給學生帶來了一定困擾。
二、性別差異下的社會·法治學習成績調查
筆者所任教的班級為初一A班,男生和女生人數(shù)各24人。本學期,A班共進行社會·法治考試13次,其中6次為歷史與社會和道德與法治合卷考試,兩科分值各占約50%。4次是歷史與社會單科考試,3次是道德與法治單科考試,所有考試滿分均為100分,以下為這13次考試的成績統(tǒng)計。
表1顯示,初一A班社會·法治合卷考試時,男女生平均分差異不大,說明男女生實力差距較小。但從4次歷史與社會單科考試的成績中可以發(fā)現(xiàn),初一A班男生的平均分明顯高于女生的平均分,從3次道德與法治的單科考試成績中看出,該班女生的平均分又明顯高于男生,說明該班男生的歷史與社會學習效果較好,而女生的道德與法治科目學習效果更佳。為驗證此現(xiàn)象是否普遍存在,筆者又查看了其他班級的成績情況,并詢問了任課教師,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可見,在目前社會·法治課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性別差異對學習效果和考試成績產(chǎn)生了明顯的影響。
三、基于學生性別差異的初一社會·法治教學策略研究
從以上分析結果來看,針對初一學生,提高男生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學習效果和女生在歷史與社會學科中的學習效果,是提升班級社會·法治總體學習質量的兩大切入點。為此,教師有必要進行基于學生性別差異的教學策略研究,分別指導男女生更有效地學習。下面,筆者以問卷的形式,在初一分別抽取了50名男生和女生作答,通過統(tǒng)計分析,提出幾個性別差異教學策略。
(一)提高女生初一歷史與社會學習效果的策略——興趣培養(yǎng)
初一歷史與社會以地理內容為主,在問卷調查中,對歷史與社會感興趣的男生占83%,而感興趣的女生僅有43%。在學習過程中充滿興趣的學生更加善于思考,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在問卷中,認為歷史與社會較難學的原因,女生基本都選擇了“課外積累少,常識不足”。曾有一名女生向我表達困惑:“為什么男生都知道題目中的城市在哪里?他們都能背下來嗎?”可見,男生的日常積累和地理興趣有效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果。
通過與學生的交流,筆者發(fā)現(xiàn)初一A班男生課外閱讀的書籍主要包括科幻類小說、自然科普書刊、世界名著等,在課外觀看的電視節(jié)目以動畫片、科學類節(jié)目(如動物世界)為主。女生的課外閱讀書刊主要為言情小說、世界名著、散文雜志等,課外觀看的節(jié)目以電影、電視劇為主。顯然,男生的課外娛樂活動,更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地理興趣,書上很多內容是他們有所了解卻沒有深入探究的,而課堂給予他們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使課外獲取的零碎知識形成體系。
教師要采取興趣培養(yǎng)的方式引導女生學習。例如,在作業(yè)布置上,針對地理基礎薄弱的女生,教師可以暫時不布置書面作業(yè)中的難題給她們,把這部分的課后時間剩余出來,布置課外興趣作業(yè)。如觀看科教頻道的地理節(jié)目、紀錄片,收集不同類型的地圖(如地形圖、氣候圖、特產(chǎn)圖等),在假期參觀博物館、尋找著名人文景點旅游,并和教師談感悟。對初一女生來說,這些課外作業(yè)會比書面作業(yè)更加輕松有趣,而這些活動對了解人文地理常識也非常有幫助。
(二)提高男生初一道德與法治學習效果的策略
1.培養(yǎng)情感理解能力
在問卷中,認為道德與法治學科較難的男生大多認為該學科內容的理解比較困難,知識內容多,做大題時答不到采分點。初一道德與法治課堂以道德教育為主,書本上有大量的案例,使用案例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道德觀念的直觀教學形式,也非常受學生歡迎,這使得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多集中于案例而忽略了教材上的知識點。本學科的考試和書面作業(yè)中有大量的材料簡答題,這也意味著學生必須理解書本知識,學會運用書本知識來分析材料,在這方面,男生的表現(xiàn)明顯弱于女生。
在初一道德與法治教材中,類似“生命”“親情”等主題在學生心中是抽象的,對男生而言更是如此。從之前的訪談就可以看出,男生的課外讀物主題大多是科幻、自然,而女生在課外活動中關注的文學、電影、名著更貼切“生命”“情感”等內容,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了女生的感性思維。
針對男生的這一問題,教師要根據(jù)內容的理解難易程度,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特別是涉及探究內容較深的宏觀道德主題時,應當設計課堂運用的材料,通過材料分析和案例探究相結合的方式來講授。同時還可以結合語文課堂和班會課的作用,對同樣的主題,從多個視角加以分析,深化男生對這一主題的理解。
2.培養(yǎng)學習耐心
“知識內容太多”也是大多男生認為道德與法治科目較難的原因?!昂喆痤}答案要從書本大量的內容中尋找出來,而且要點多、字數(shù)多,考試中一旦疏漏就會被扣分,面面俱到地搬抄又覺得太累太麻煩”是許多男生的感受。這種浮躁的心態(tài),導致他們做題答不到要點,字跡潦草。而女生大多更有耐心,字跡端正,在找尋答案的過程中也更加細心,卷面整潔、答案完整,分數(shù)自然高出不少。因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需要給予男生更多的耐心,切忌浮躁,運用“報頁碼”“劃答案”等手段,會讓學生偷懶,從而使其逐漸缺乏耐心。
(三)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性別教學觀
初中時期是學生思維模式、行為習慣日益成熟的階段,性別差異日益增大導致男女生在學習上各有擅長和不足。社會·法治學科授課時間有限,無法有針對性地分開教學,教師要自覺地消除性別印象和偏見,樹立因性施教的教學觀念,正確認識到學生性別差異存在的客觀性,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當發(fā)現(xiàn)男女生學習出現(xiàn)困難時,教師該做的不是“一視同仁,平等對待”,而是要采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以足夠的耐心和智慧,完善自己的差異教學理論,在實際教學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 參? ? 考? ? 文? ? 獻? ]
[1]? 楊郁婷.中學英語開放式教學策略[J].祖國,2014(7):339-340.
[2]? 楊超斌.初中思品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三法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5(7):82-83.
(責任編輯? ?諾? 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