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影
[摘 要]這幾年減負反復被提及,總說小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考試壓力過大。教師也是有苦難言:不讓學生勤加苦練,學生的成績上不去;讓學生多做練習題,學生苦不堪言,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其實,要給學生減負,首先要做的是創(chuàng)新作業(yè)模式,讓那些枯燥乏味的作業(yè)變成學生易于接受的作業(yè)。
[關鍵詞]調查;作業(yè);預習;生成;鞏固
作業(yè)的方式多種多樣,有書面作業(yè)、手工作業(yè)、采訪調查作業(yè)等等,教師應利用學生好奇心旺盛、活潑好動的特點,在課前、課中、課后布置豐富多樣的實踐作業(yè),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大自然,體驗生產活動,并在這些有趣的活動中感受數學的奧妙。
一說起預習,很多家長腦海里首先浮現的就是關于語文的預讀課文、抄寫生字、查字典理解生詞大意、了解作者人物生平背景等情景。相對而言,數學課的預習沒有那么多實事可做,因為數學知識借助工具書無法深刻理解。因此,筆者將數學預習改頭換面,巧妙地將瀏覽課本改成課前調查的形式,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觸到新知識,也在調查研究中感受數學的博大和神奇。
例如,在教學“升和毫升”時,因為學生的量感薄弱,這兩個容積單位對學生而言很難。于是,筆者在課前有意將預習課本改為調查研究,讓學生搜集并調查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標有“升”或“毫升”的字樣,并做好詳細記錄。有的學生在父母的帶領下去商場采集信息,還特意將包裝上的各種信息記錄下來,然后將這些信息放到課上交流,課堂氣氛也因此活躍起來。有了這樣的調查經歷,學生對原本毫無了解的“升”和“毫升”有了初步的認識,也能較為準確地估測物體容積的大小。
再如,在教學長度單位時,經常有學生的度量單位填寫讓人忍俊不禁:一張床長2(厘米)、李芬身高120(米)、講桌高80(分米)……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的測量經驗嚴重不足。為此,筆者在課前下發(fā)調查表,讓學生在父母的幫助下測量以下數據。
(1)我的身高是( )米、( )分米或( )厘米。
(2)大伯的身高是( )米、( )分米或( )厘米。
(3)姨媽的身高是( )米、( )分米或( )厘米。
(4)我的單人床長( )米。
(5)我家的餐桌高( )分米或( )厘米。
(6)我的長方形相冊長( )厘米、寬( )厘米。
(7)我的鞋子長( )厘米。
(8)一塊橡皮長( )厘米、寬( )厘米。
學生在有趣的測量活動中無意間將新課內容預演了一遍,這樣在上課時就不會鬧出“尺寸嚴重失實”的笑話。實踐證明,筆者的課前調查在逐漸成為學生期待的預習活動,這樣的預習活動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打下了良好基礎。
如果說課前的調查活動需要學生父母的配合,嚴格來說算不上讓學生獨立探究,那么中期的調查活動則需要學生之間進行合作與交流。學生有很強的表達欲望,最喜歡和同伴分享事情,只要讓他們討論問題,他們的熱情就會變得很高。并且,課中調查的生成性資源是真實有效的,可作為學生的學習反饋信息。
例如,在教學“統(tǒng)計表和統(tǒng)計圖”時,在繪制圖表(圖)之前,筆者讓學生在課上當場調查全班學生對圖書、水果、電視劇、明星、卡通人物、旅游城市、學習科目、汽車款式、玩具等的喜好情況,然后讓學生根據統(tǒng)計數據繪制統(tǒng)計表或統(tǒng)計圖。在繪制圖或統(tǒng)計表時,學生都一絲不茍,因為這些數據都是通過辛苦調查得來的,因此他們的態(tài)度很認真。并且,這些由學生親手繪制的統(tǒng)計圖或統(tǒng)計表可以作為教師開展班級活動的重要依據,為班級建立圖書角、組建興趣小組、開展聯歡活動提供了可靠信息。
學習數學離不開復習鞏固,如果學生翻來覆去都是做那幾道題,時間一長,他們就會感到厭煩,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對此,筆者布置一些課后調查作業(yè),讓學生邊享受調查的樂趣,邊鞏固所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后,筆者讓學生搜尋并觀測生活中的軸對稱物體,在調研的過程中,學生鞏固了軸對稱圖形的知識。又如,在教學“平移和旋轉”后,筆者讓學生留心觀察身邊哪些物體在做平移運動,哪些物體在做旋轉運動。學生的調查作業(yè)做得有模有樣,他們能觀察到表盤上的指針在做旋轉運動;推拉紗窗時,紗窗在做平移運動。學生不僅準確辨別了平移和旋轉兩種運動方式,而且利用生活中的實物認識了順時針旋轉和逆時針旋轉兩種旋轉方式,難點得以突破,物體運動的知識也得到了鞏固和拓展。
總之,在調查中可以開展學習,在學習中也可以開展調查,兩者交織滲透,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此,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審視事物的能力也更強了。此外,學生還會用嚴謹務實的態(tài)度學數學,在調查活動中找到樂趣。
(責編 黃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