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權,是衡量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指標。在不平衡的全球傳播秩序中,如何傳播好中國聲音,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已經成為我們的一項重要任務。為此,中國應立足當代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和經驗,結合自己的傳統(tǒng)和文化特色,在國家層面上總結、凝練和闡釋中國特色話語,并以此為依托,向世界推介全球治理的中國經驗、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我們將其稱之為國家話語實踐(NDP,National Discourse Program)。
一、中國國家話語實踐:全球治理背景下的新嘗試
話語是一個社會價值觀的言語載體,具有時代性、功能性、前瞻性、實用性等特征。從社會行為體劃分來看,小到個人和機構,大到國家,都是話語實踐者,可分為個體話語、組織話語和國家話語等多種形態(tài)。個人在社會交往中表達立場,闡述觀點,實現(xiàn)個體價值。國家作為族群、民族和利益集團的代表,在對外交往中,通過特定話語,表達正式的立場和態(tài)度,以維護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tài)安全,塑造國家形象,加強國際交流。因而,國家作為話語實踐的行為主體,其話語行為理應受到理論界的高度關注。
國家話語實踐,是一個國家政治實踐和國際行為的重要部分,是國家行為在話語層面上的具體表現(xiàn),是提升它在世界話語影響力的諸多努力,可分為政治話語、經濟話語、文化話語、軍事話語、外交話語和輿論話語實踐等,諸如國家翻譯行為、外交談判、國家領導人會晤、國家級新聞發(fā)布會、對外廣播、國家語言政策制定、跨國軍事對話等方面。
國家話語實踐是在一定國際環(huán)境下得以體現(xiàn)和開展的。面對全球化進程中出現(xiàn)的諸多社會治理命題、主題和問題,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國際問題貢獻“良方”,分享中國智慧、方案和經驗。自上個世紀60、70年代的《毛澤東選集》的出版、翻譯和傳播,政治話語或革命話語(或硬話語)的對外輸出,到本世紀初《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為載體的治國理政話語(或軟話語)對外傳播,中國與世界(尤其是第三世界或發(fā)展中國家)共享中國智慧和經驗。前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斗爭經驗,為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推翻殖民主義統(tǒng)治,實現(xiàn)民族獨立和解放的中國經驗、道路和方案,是中國自1949年以來的第一次偉大的國家話語實踐和嘗試。以《毛澤東選集》為對外交流的思想平臺和話語載體,在向海外傳播毛澤東革命思想和世界觀的同時,以多樣化的渠道傳播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為世界各國了解中國、理解中國、走近中國打下了堅實的智識基礎。同時,提升了中國國際話語權和文化影響力,拓寬中國國際話語空間,為中國當下“走出去”戰(zhàn)略的實施提供了參照模式。①
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在經濟發(fā)展和社會治理等多方面摸索并積累了豐富經驗,尤其在反貧困、教育公平、基礎設施建設、新農村建設、創(chuàng)新性經濟增長模式等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就。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家實力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國家對國際話語權和國際話語空間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為了提升國際話語權、重塑中國國際形象,回應國際社會關切,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發(fā)展理念、發(fā)展道路、內外政策的認識和理解,由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牽頭,連續(xù)編譯出版了兩卷《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它是新時代中國國家話語實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其具體表現(xiàn)形式,一些學者將這種話語實踐形式稱為國家翻譯實踐(National Translation Program),②并對這一國家話語實踐進行探索,為我們理解國家行為打開思路。
值得重視的是,中國自建國以來,在國際話語權提升方面不懈努力,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一直在探索提升話語權的可行路徑。從建國之初到改革開放,中國在國際舞臺上處于“失聲”的狀態(tài),這與當時的中國特殊國情有關;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逐步對外開放,國家綜合國力的穩(wěn)步增強,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程度也隨之提高。如今,因為中國的體量和實力,任何重大國際政治、經濟、文化事務,沒有中國聲音是難以想象的?!耙粠б宦贰背h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大同愿景的提出,得到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積極呼應。但我們必須承認,我們雖然解決了國際話語權從無到有的問題,但解決中國話語權由弱到強的問題仍然任重而道遠,中國聲音的影響力與中國的國際地位仍然不協(xié)調、不相稱。為此,中國在多個領域大膽開拓,勇于嘗試,使中國特色國家話語成為“世界好聲音”,尤其表現(xiàn)在政治話語、經濟話語、外交話語等方面。
二、中國國家話語對外傳播的主要路徑
如何在融涵歷史、立足現(xiàn)實、著眼未來的基礎上,提煉出解讀中國道路、中國實踐的融通中外的中國話語,建構國家話語體系,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增強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是我們面對的迫切問題。習近平曾指出,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我們應該最有發(fā)言權。要堅持中國立場、注重中國特色,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更加鮮明地展現(xiàn)中國思想,更加響亮地提出中國主張。要主動設置議題,用于參與世界范圍的“百家爭鳴”。
(一)政治話語:依托中央文獻外譯,推動治理話語“走出去”
中央文獻外譯,是國家話語對外傳播的主要工程,比如《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兩卷)。該書是中國特色政治話語內涵的有力體現(xiàn)。國家通過多種傳播渠道,主動向世界講解中央領導集體的治國理念與施政方針,把中國道路、中國方案、中國理念的解釋權和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里。主要采取線上與線下結合、紙質與電子并行、國內與國外同傳、中文與外文同步、“請進”與“走出”協(xié)同等多樣化渠道,全方位、立體化地向全球傳播中國的治國理政經驗和做法,搭建與世界溝通的橋梁。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自2014年9月出版發(fā)行,至2019年6月8日吉爾吉斯文版的首發(fā),該書已先后推出25個語種、27個版本,全球發(fā)行660多萬冊。第二卷于2017年11月7日出版發(fā)行。2018年4月11日英國首發(fā)式面向全球讀者推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中文繁體、英、法、西、德、俄、日、阿、葡文等9個語文版。2018年7月6日,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第一卷中、英文版電子書在亞馬遜、Overdrive、易閱通、掌閱等4家數字交易平臺上線,面向全球發(fā)布。第二卷的電子版已經廣為傳播。
為了加強習近平治國理政經驗的對外傳播,中國政府部門和出版機構開展多樣化、有針對性的推廣活動:1.與國外相關機構合作,先后在美國、俄羅斯、法國、巴基斯坦、埃及、韓國等國家舉辦多場新書發(fā)布儀式;2.借助當地政府資源,邀請國家政要、知名學者、著名報刊雜志和主要新聞機構進行座談會、研討會、推廣會和評介會,對該書進行高規(guī)格的宣傳和推介;3.與一些黨派合作,以贈書方式加強交流,擴大其海外知名度和影響力?!读暯秸勚螄碚返某霭媾c對外譯介,是自1949年以來中國第二次主動向外推介和傳播的大規(guī)模文化活動,百年來中國以自信的姿態(tài)真正走近國際舞臺中央,提升了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形象。
(二)經濟話語:借助世界頂級峰會,讓世界傾聽中國“好聲音”
2016年召開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杭州峰會是中國最重要的主場外交,也是近年來中國主辦的級別最高、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峰會。其以創(chuàng)新、活力、聯(lián)動、包容為主題,為世界經濟開出一系列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的“良方”。在工商峰會開幕式,習近平主席發(fā)表題為《中國發(fā)展新起點全球增長新藍圖》的主旨演講。其中“發(fā)展”“增長”提到254次與158次;“改革”“創(chuàng)新”提及69次與58次;“開放”“合作”出現(xiàn)59次與104次。從這些關鍵詞來看,中國號召各國以實際改革行動共建一種創(chuàng)新、開放、聯(lián)動、包容型的世界經濟,共同推動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xù)、平衡增長。有別于國際上甚囂塵上的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這些“以天下為己任”的中國國家話語不啻為一劑世界定心丸,不僅贏得了世界,也為中國拓寬了國際空間。
這種特色化的經濟話語主要表現(xiàn)在4個方面:1.以“創(chuàng)新發(fā)展”理念引領各國協(xié)同創(chuàng)新經濟增長方式;2.以“開放發(fā)展”理念引領各國協(xié)同構建開放經濟體制;3.以“互聯(lián)互通”理念引領各國協(xié)同建立聯(lián)動型世界經濟?;ヂ?lián)互通和發(fā)展戰(zhàn)略對接成為中國謀求與各國共同協(xié)作發(fā)展的重要倡議;4.以“共享發(fā)展”理念引領各國協(xié)同構建包容型發(fā)展框架。中國在努力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全體社會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尤其在反貧困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是全球最早實現(xiàn)聯(lián)合國千年發(fā)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發(fā)展中國家。③ 借此峰會,中國政府積極主動將治國理政的寶貴經驗與世界各國領導人分享。
(三)外交話語:召開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塑造中國“國際話語”體系
在推動中國國家話語“走出去”的同時,中國嘗試開展各種“請進來”的外交活動。為集中、高效回應國際社會的期待,中國共產黨決定集中向外國政黨朋友直接介紹十九大精神,深入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通過對話與交流共同探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建設美好世界的有效途徑。搭建這樣的對話平臺,讓世界政黨領袖們近距離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國。
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作為中國共產黨首次與全球各類政黨舉行的高層對話,是出席人數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全球政黨領導人對話會,這次會議集理念傳播、文化傳播、形象傳播于一體,成為國際多邊政治傳播的一次重大嘗試。此次主動“請進來”的外交活動,對我們在國際多邊舞臺做好對外傳播,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當前,中國走近世界舞臺中心,中國共產黨也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政黨舞臺中心,為我國對外傳播帶來機遇和挑戰(zhàn)。在對外傳播中如何將中國語匯有效表達,對接國外習慣的價值體系,使話語與價值巧妙融通,讓各國政黨代表們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此次對話會上,中方代表的講話內容、表達方式、對話態(tài)度準確到位,既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風格與氣派,又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觀,在對外傳播話語運用上呈現(xiàn)了更加自信、從容、靈活的一面。④諸如“美美與共”“和而不同”“和諧相生”“人類命運共同體”“探索在新型國際關系的基礎上建立求同存異、相互尊重、互學互鑒的新型政黨關系”等傳達中國智慧的鮮活話語,展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語言魅力,建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高層對話會主旨講話中提出“將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機制化,使之成為具有廣泛代表性和國際影響力的高端政治對話平臺。”我們要借助這一重要多邊平臺,努力深化對國際多邊政治對外傳播規(guī)律的認識和把握,積累經驗,開拓創(chuàng)新,不斷豐富和完善適應新時代要求的中國特色對外傳播體系,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除此以外,機制化的中非合作論壇召開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連續(xù)召開,以及博鰲亞洲論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國際對話機制的搭建,為世界走進中國、了解中國、理解中國提供了對話與交流的平臺,從而為中國用自己的“內核”話語全方位地解讀和展示自己創(chuàng)造了機會。
三、國家話語對外傳播的幾點思考
話語權,首先是一種說話的權利以及由此產生的感染力、影響力和凝聚力;其次,它更多地表現(xiàn)為一種控制力、威懾力,說話的主體既擁有不受約束的說話自由,同時擁有使聽話主體必須聽的力量甚至影響聽話主體行為的力量。也就是說,話語本身就是一種實踐,體現(xiàn)著一種權力。誰掌握了話語,誰就掌握了權力。⑤從中國國家話語的諸多實踐和努力,我們得出,除了在各個領域開展話語活動,還要預設性地進行議程設置、不斷創(chuàng)造普適性的知識、加強意見領袖的輿論導引、加強中外學術交流和嘗試通俗化國家話語“走出去”等可行路徑,為融通中外的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一)推進全球議程設置
議程或議題設置,也是一種話語權。《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的發(fā)行與傳播是中國政府對全球議程設置(agenda-setting)的一次大膽嘗試,政治精英將中國議題成功列入國際議程。只有主動參與輿論的議程設置過程,中國才能提升國際話語權。在此過程中,“議題選擇與界定”的準確與否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最后的傳播效果和輿論影響力。一方面要選擇有利于樹立我國國家形象的傳播內容,將中國文化、中國聲音傳遞給全世界,另一方面要主動設置國際社會感興趣的議題,針對普通民眾的需求,使海外各界對我國保持較高的關注度。
(二)不斷創(chuàng)造普適性的知識
話語,就是知識。中國政府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享”“綠色發(fā)展”“新型國際關系”“和平發(fā)展 合作共贏”等新理念、新觀念、新概念、新想法的形象表達、集中體現(xiàn)和有力解釋,已經建立了一整套新的話語和體系。這些概念和術語的生產、流通、傳播和接受,為普適性知識的涌現(xiàn)打下了語言基礎。
人類文明的進步,離不開世界各個民族的知識、思想和智慧的不斷匯聚和融合。人類共建、共通、共享的知識體系不會憑空而來,也不是由哪個區(qū)域、國家、民族知識來充當普適性的人類知識。西方知識因先行興起和擴張而擴散于全球,其中不乏普遍意義和價值的知識創(chuàng)造,特別是自然科學和技術方面,但一部分地方性的西方知識被當成普適性知識推廣于全球,給人類的知識創(chuàng)造與相互關系帶來許多矛盾和沖突。⑥今天我們需要通過全球范圍的國別與區(qū)域研究,在繼承人類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通過平等對話和合作研究,把人類的知識、思想、文化都鏈接起來,匯通起來,加以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出超越個別區(qū)域、國家和知識范疇的真正具有普適性、全球性的人類共享、共通的知識和文化,才能應對各類挑戰(zhàn)。
(三)積極與各國主流媒體對話
傳播,是話語的有力延伸。主流媒體是中國與世界進行溝通交往的基本方式,也是對象國受眾認識和了解中國的重要渠道。為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huán)境,國家間新聞交流和對話就顯得尤為必要,可以借助對方主流媒體的意見領袖來引領社會大眾改變對中國的看法和態(tài)度。比如,2019年5月30日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女主播劉欣應美國??怂股虡I(yè)頻道(FOX Business)女主播翠西·里根(Trish Regan)邀請,就中美摩擦、知識產權、國家資本主義等話題展開辯論。多家美國媒體客觀評述了這場跨洋辯論,稱“中美主播‘約辯彰顯中國媒體自信”。⑦ 綜合看來,讓世界了解真實的中國,我們應該注重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內容講述要客觀。公平客觀的國際媒體報道是實現(xiàn)中國與國際社會正常溝通與交流的前提條件,是增進中國與國際社會理解與互信的良好渠道。只有客觀可靠的講述,才能積極引導國際輿論方向,為世界提供有關中國的真實信息;其次是語言表達要合理。新聞媒體承擔著傳遞信息與觀念的重要任務,為有效傳播中國聲音,讓世界了解真實的中國,社會精英應合理運用新聞語言,通過通俗樸實的大眾化語言準確表達事實內容;最后是信息傳播要有效。新聞報道需要著重相關信息的整合,以更深的角度、更廣的視野、更快的速度,不斷調整傳播內容、形式與策略,充分發(fā)揮媒體宣傳所應發(fā)揮的效果。
(四)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
實現(xiàn)中國話語體系在學理上的突破,既是發(fā)展自身話語體系的需要,也是打破西方限制,在國際舞臺發(fā)聲的迫切需求。我國雖然建立了相對科學的政治理論體系,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與歐美學術界相比,國內“從學術上解讀中國”的理論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甚至對西方學科概念、理念和觀念存在依賴心理,缺乏學術話語權,如教材設置的不完善,課程體系安排的不完備,專業(yè)化人才的缺失,學科定位的不合理,理論創(chuàng)新與引領作用的不明顯等,都對中國話語體系發(fā)展造成了極大的制約。⑧因此必須推動中國話語體系自身在學術理論研究上的進步,以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支撐中國國際話語權的提升。
(五)幫助社會大眾了解中國
社會大眾的作用不容小覷。在國際社會,很多國家大眾的政治態(tài)度和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一個國家的政治動向,如果能以通俗易懂、圖文并茂的方式向中國以外的國家和地區(qū)受眾“講故事”“講好故事”“講好的故事”,就會讓他們在輕松閱讀中理解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理念,了解中國的社會發(fā)展,拉近與中國文化的距離,接近中國、走進中國、理解中國。
結語
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全球化和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與普及,國家話語特別是以互聯(lián)網為媒介的國家話語,逐漸成為一種新的國家傳播形態(tài),一種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國家話語以及與之相應的國家話語傳播形態(tài)與傳播結構、國家話語的傳播主體、國民話語素質、國民話語能力,都應成為重要的學術研究命題,特別是應該成為話語學、修辭學、新聞學、傳播學乃至文藝學等學科的重要研究命題。
(本文系2019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習近平治國理政話語的翻譯傳播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9SJZDA105)
「注釋」
①張生祥:《〈毛澤東選集〉的傳播為中國拓寬國際話語空間》,《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11月27日。
②任東升、高玉霞:《國家翻譯實踐初探》,《中國外語》2015年第3期;藍紅軍:《國家翻譯實踐——從現(xiàn)實需求到理論建構》,青島:國家翻譯實踐與對外話語體系建構高層論壇,2018年12月1日。
③劉瑋:《習近平以國內發(fā)展理念引領全球改革議程》,國際在線,http://news.cri. cn/20160905/9beff411-9679-c438-e61b-bf07780edf7c.html,2016-09-05。
④彭修彬:《如何在國際多邊舞臺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以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為例》,《人民論壇》2018年第13期。
⑤習偉:《怎樣增強中國話語權》,《前線》2013年第10期。
⑥鴻武:《命運共同體視域下中非共享知識體系的建構》,《西亞非洲》2018年第5期。
⑦《中美主播“約辯”彰顯中國媒體自信》,參考消息網,http://www.cankaoxiaoxi. com/china/20190530/2381560.shtml,2019-05-30。
⑧張生祥:《國家領導人話語在美國的傳播與中國國際話語權提升: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譯本為例》,《外語教學》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