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孫莉姬(通信作者)
天津市武清區(qū)中醫(yī)醫(yī)院 (天津 301700)
血液透析在腎衰竭患者的治療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透析效果和患者的生命質(zhì)量、生存時間密切相關(guān)[1]。在血液透析的過程中,透析技術(shù)水平低、不合理操作都會對透析器、管路造成不良影響,進而影響透析效果[2]。因此,必須對血液透析患者進行預防性護理,從而避免透析器、管路凝血。本研究旨在探討預防性護理對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器及管路凝血的改善作用。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腎衰竭且行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12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60例。觀察組男28例,女32例;年齡30~69歲,平均(50.00±1.00)歲;血液透析時間2~6年,平均(3.60±0.50)年。對照組男30例,女30例;年齡30~69歲,平均(50.00±0.50)歲;血液透析時間2~6年,平均(3.55±0.50)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腎衰竭的診斷標準;年齡30~69歲;凝血功能正常;血常規(guī)正常;未服用抗凝藥物。排除標準:血栓病史患者;肝腎功能不全患者;高鈉血癥及代謝性堿中毒患者。
兩組均使用貝爾克公司(BELLCO)的NC1285透析器及其配套管路進行治療。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措施,對患者加強病情監(jiān)測,與其積極交流,對透析中的突發(fā)情況進行及時處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預防性護理,具體方案如下。(1)血流量不足護理:因為循環(huán)血容量不足導致血流速度減慢,可以快速滴注0.9%氯化鈉注射液,必要時輸入紅細胞補充血容量;由于血管原因?qū)е卵髁坎蛔?,則叮囑患者必須對血管進行保護;透析結(jié)束后24 h,對穿刺部位進行局部濕熱敷;由于穿刺不當或者靜脈針造成血管壁損傷,應當重新穿刺或者調(diào)整動靜脈穿刺方向。(2)無肝素透析護理:采用間隙鹽水沖洗方法進行處理,沖洗間隔時間應為凝血時間的2倍,對鹽水的輸入總量進行記錄,超濾過后,可以避免肺水腫的發(fā)生;觀察透析器、管路的顏色,監(jiān)測靜脈壓的變化,避免凝血形成。(3)高凝狀態(tài)護理措施:透析前常規(guī)使用0.9%氯化鈉注射液進行預充,將肝素鹽水保留在透析器、管路內(nèi)部,數(shù)分鐘后觀察透析器和管路的顏色變化。
(1)比較兩組護理后透析器、管路凝血情況:0級,透析器、管路無凝血,通暢無阻,或者存在數(shù)條纖維凝血;Ⅰ級,透析器、管路存在部分凝血,或者形成成束纖維凝血;Ⅱ級,透析器、管路凝血嚴重,纖維凝血至少達到50%;Ⅲ級,透析器、管路凝血,需要更換透析器方可繼續(xù)進行透析治療;嚴重凝血率=(Ⅱ級例數(shù)+Ⅲ級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3]。(2)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的血生化指標:護理前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經(jīng)肘靜脈血3~5 ml,對標本進行常規(guī)抗凝離心處理后,放置于-20℃環(huán)境冷藏,待測;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法測定患者的血生化指標,具體包括血磷、血鈣、血全段甲狀旁腺激素。(3)比較兩組護理前護理后的凝血指標:護理前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3~5 ml,注入裝枸櫞酸鈉真空抗凝試管中進行混合,搖勻,離心處理,10 min后分離血漿,使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測定患者的凝血指標,具體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
觀察組嚴重凝血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后透析器、管路凝血情況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血磷、血全段甲狀旁腺激素水平均低于護理前,血鈣水平高于護理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對照組血磷、血全段甲狀旁腺激素水平均低于護理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護理前后血鈣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血磷、血全段甲狀旁腺激素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血鈣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血生化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護理前后血生化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a P<0.05;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b P<0.05
組別 例數(shù) 血磷(mmol/L)血鈣(mmol/L) 血全段甲狀旁腺激素(ng/L)觀察組60 護理前 2.35±0.50 2.08±1.00 280.00±10.91 護理后 1.69±0.32ab 2.80±0.91ab 251.63±1.00ab對照組 60 護理前 2.23±0.60 2.06±0.90 280.23±9.51 護理后 1.90±0.15 2.10±0.82 269.50±10.32 a
護理后,兩組PT、APTT、TT均長于護理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PT、APTT、TT均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凝血指標比較(s,±s)
表3 兩組護理前后凝血指標比較(s,±s)
注: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a P<0.05
組別 例數(shù)PT APTT TT觀察組60 護理前 10.35±1.50 22.88±3.00 10.00±2.51 護理后 13.69±2.12ab 32.00±5.01ab 13.02±3.00ab對照組 60 護理前 10.23±1.63 23.06±2.90 10.23±2.51 護理后 12.90±3.15a 28.10±5.15a 11.90±2.62 a
血液透析操作技術(shù)要求高,風險高,透析過程中護理人員的技術(shù)操作對透析的效果起到重要作用[4-5]。護理人員不僅需要加強自身專業(yè)技能的提高,而且需要注重護理細節(jié),盡量減少凝血事件。本研究采用預防性護理對血液透析患者進行干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護理后,患者的嚴重凝血率較低,且血生化指標、凝血指標均獲得明顯改善。
預防性護理主要從三方面護理措施入手,包括血流量不足的護理、無肝素透析的護理、高凝狀態(tài)的護理。當護理人員發(fā)現(xiàn)血流量達不到所需值時,及時排查原因,迅速解除危機;當動脈通路不順暢時,及時重新選擇血管,打開動脈管路上的補液通路迅速補充0.9%氯化鈉注射液,從而確保透析期間具備充足的血流量。在技術(shù)成熟的前提下,及時重新選擇動脈穿刺,通常可以在8 min內(nèi)迅速建立血液循環(huán)。在整個護理過程中,需要對透析器報警的原因進行系統(tǒng)分析,根據(jù)實際情況解決問題。
綜上所述,血液透析患者行預防性護理,可以有效減少透析器及管路凝血,護理效果確切。